教师德福一致
1. 为什么佛家讲轮回而儒家不讲轮回
其实轮回并非佛家之中心概念,亦非其一家独有。轮回是由德福一致内问题所逼显出来的容。只要想实现德(即修道所得)与福(即世俗之乐,福的定义有多种,勿混淆)一致,就必须把生命无限拉长,不然人之百年 明显 好人(修道成佛之人)无好报者 多矣。和尚菩萨贤人君子被害者亦多矣,此种情况要给与圆满解释,生命就必须轮回。其实轮回并非佛家独有,道教也讲轮回,基督教之灵魂不灭也为轮回,因基督教和道教也讲德福一致故。只不过基督教对于修行方法及其效果并无明确的说法(只是追随基督模仿上帝,怎么模仿并无确定的说法),所以其只有天堂与地狱而已,而且一进即不得出,因为即使你再来一趟人间也是老样子,所以根本就不让你来了。而佛家却可进进出出,因佛家对于修行和修行效果特别重视故。可见轮回问题只是哲学系统的构造的圆满性问题,如果把释道耶的哲学系统比做一个大厦,那么轮回问题就是这些大厦上的避雷针,其避的就是德福一致这颗雷!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问题取消,直接承认人之一生德福并不一致,那么你就不需要轮回了,儒家就是这么做!这就是佛家讲轮回而儒家不讲轮回的秘密!
2. 牟宗三老师的儒家圆教咏是什么意思
【儒家圆教咏】
儒圣冥寂存天常,孟轲重开日月光。
周张明道皆弗违,朱子专伊川反渺茫。
象山读属孟而自得,阳明新规亦通方。
四有四无方圆备,圆教有待龙溪扬。
一本同体是真圆,明道五峰不寻常。
德福一致浑圆事,何劳上帝作主张。
我今重宣最高善,稽首仲尼留宪章。
--牟宗三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劳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通过这一规范的遵守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水平;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将教师德福关系可以一分为二地看:
1、幸福与德行的一致
第一,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幸福范畴是所有教师道德范畴如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人格的起点、归宿以及联系它们的扭结。第二,从雅福的角度看,德与福是一种等同关系,具有一致性。实际上就是从幸福的精神性这一立场出发看问题,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牺牲的性质。
2、幸福与德行的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实际生活中德福矛盾的例子应当说比比皆是。同样,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德福矛盾的一面。比如,教师为了教育事业,牺牲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认为,德福矛盾的一面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俗福”方面。为了学生,教师可能失去很多物质上的内容,劳心劳力。但是,教师的幸福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的“雅福”,因为它超越了一己之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教师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例如,每天早上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就能令我一天精神抖擞;学生们在周记中对我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作为班主任的我有一种被信任的自豪感;同事们的帮助更是给了我良好的工作氛围。虽然我身体疲惫,但感觉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同样,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确证。
因此我有理由认为,德福矛盾是相对的,德福一致却是绝对的。师德首先是“人”的师德,赋予教师真正内在的尊严、幸福感和生命价值。这时的教师就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教育力量的教科书,能够传授给学生许多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教师的道德素养,不是体现为低效的付出,更不是牺牲性的付出,应建立在“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应包含作为“人”的“自然生活”的幸福享受。教师不仅仅是为生计而工作,更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只有把工作当作生活追求,才能在不断增值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充实。对于德福矛盾,教师应当将心态放平,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在“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寻求最大限度的德福一致。
4. 面对德福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所谓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幸福”则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追求和实现了某种理想而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说明: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就是福,当然也就意味着德与福是一致的。
然而在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公民的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完全的“德福一致”,却出现了许多的德福矛盾现象。例如: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的生活。
(2)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3)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面对这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德与福之间的矛盾,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呢?
首先,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项道德准则。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做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其次是我们应该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努力锤炼个人人品,通过“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等方法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5. 说说你对"德福一致"的看法和理解
德指的是道德,是一个人的外在评判和内在修养,德,具有约束,引导,评价作用回,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外在规答范和内在修养本身就是素养的升华,在道德的引导下,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在这种良好修养下,福气也会随之而行,所以,可以这样说,好的德行和好的福气是一致的,良好的道德就是本身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