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养成的根本方法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育就是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的神圣事业。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师德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呢?笔者认为不外“知”与“行”两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步,要“勤知”。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主要包括个人自学和有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两种方式,内容主要有学理论和学楷模之别。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针对性强,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对照自己的理论认知,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时刻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步,要“善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反思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学理论,去修养,那么提高师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知识掌握的多么丰富出色,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其理论的说服力是苍白无力的;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感悟,势必会多走弯路。因此,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师德修养。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提高师德修养呢?
1、努力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思想道德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了使自身修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起码要非常明确哪些应该多做或做好,哪些应该少做或不做。而这些,在各种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我们时刻在规定范围内做的更好,那就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师德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2、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要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要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3、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深刻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不足,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
B. 如何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
可以提高提高师德修养法的方法:
1、努力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思想道德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了使自身修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起码要非常明确哪些应该多做或做好,哪些应该少做或不做。而这些,在各种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我们时刻在规定范围内做的更好,那就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师德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2、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要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要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3、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深刻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不足,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什么是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方法
努力学习
从事教师行业这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只有先学好才能教好,学是内教的基石,所以说容学习是很重要且相当有必要的。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包括学习教书技能、师德修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学习的对象包括同职业的教师、在校的学生,还包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善于学习的人,总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些有用的东西。
认真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才能检验所学是否真正掌握到位、是否真正有益于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D.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
1,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之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所谓爱学生,就是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真心去爱,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亟须做到的。
2,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这是教师的特殊性,同时,教师又是社会成员之一,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要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不光要爱学生,还要爱他人。
3,爱事业是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不爱事业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好教师。
4,爱社会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教师只有关心社会、关爱社会,积极地倡导社会的主流方向,才能培养出关心社会、爱护社会的“好学生”,才能使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融入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上去。
5,爱国家也是师德修养中的最高准则。教师只有爱国家才能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才能使祖国下一代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使国家的事业欣欣向荣。
E. 浅谈如何培养自己的师德
”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可以说,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我认为要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怎样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呢?自当教师以来我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培养自己热爱教育,敬业乐业,终身不渝的献身精神。曾经有人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职业是高尚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看着同龄人“下海”后,驰骋商场,意气风发;再看看自己每日守着三尺讲台当“孩子王”,靠微薄工资度日的寒酸样,心里产生了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个别教师的道德观被扭曲。有的缺乏敬业精神,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甚至擅离职守去搞“第二职业”,部分教师中出现了片面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的思想倾向,进而不安心本职工作,轻视教师这个职业。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有着渊博知识,却数十年如一日,守着三尺讲台,守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含辛茹苦地操劳,默默无闻地工作,直到青丝变白发。每月数着微薄的工资。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具有甘当“人梯”的思想境界,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不怕辛苦,不计得失,才能安身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也才能领略到从事教师职业无与伦比的乐趣和幸福:当看到自己用心血浇灌培养的一批一批学生纷纷成才,走上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决不是那种物质享受后心理上的满足所能比拟的。它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一种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心血,为祖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奋斗中实现的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古至今,我国教育战线上具有这种精神的不乏其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40多年,朱熹从教50多年,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绝为官,立志教书,鞠躬尽瘁30年。我国杰出教育家徐特立献身教育70多年,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种献身教育的传统精神,激励着我们,使我们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敬业乐业,终身不愉献身教学事业。第二,培养自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视同仁的师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全心全意,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视学生如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自己的子女。当我们老师这样做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并发自内心地尊重、敬佩老师,这种敬佩就会体现在对教师所授课程的兴趣和喜爱上,并能启迪学生信赖教师的教诲,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然,在一个班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性别相貌、家庭背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应对这些学生一律平等相待,尊重他们,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对于犯了错误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损伤他的人格尊严,应该以关怀、理解、启发、鼓励、批评等教育手段适时而施,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使之萌发新的希望和信心,产生吸取教训,改过自新的动力。这样才能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第三、培养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汉代杨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儿童、青少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阶段,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时时都在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据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一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因此,我们教师要在传道方面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身教”。“己身不正,焉能正人”?须知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自尊自爱,穿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端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和治教态度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用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启迪学生,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后、要培养自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优秀教师在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我们教师要心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祖国的未来,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是必须教好书,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离开教好书,教师就失去了自身的优势,“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作为教书育人最基本的渠道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下真功夫,从备课到课堂讲授,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既要就如何“授业”备好课,也要就如何“传道”备好课。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认真挖掘提炼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将其有机而和谐地融于课程内容中传授给学生,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教育等于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我们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F. 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师德水平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谈理想;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思想方法陈旧;乱办班、乱收费以及收受甚至索要学生礼物等现象不断出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师德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只有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教师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这是制约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因素。
2、深化教育改革是师德建设的关键途径。
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实际的教育部门的人事、考核、分配、奖惩制度,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师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改革旧的人事制度。要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制定实施“进行来,留得住,出得去”用人制度,建立招聘机制,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分子的补充。疏通不适合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者送出教育单位的渠道。只有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才能从人员素质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激励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改革现行分配制。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废除现存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是,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首先,在工资报酬方面,充分发挥岗位工资制的优势,切实保证按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确定工资等级,拉大不同岗位职责的工资差别,实现工资与工作职责一致。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学校制定九级工资制,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打破了坚冰。其次,严格定编制度,实行按学校规模确定人员编制,减少和杜绝忙闲不均现象;最后,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坚持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3)健全考核
评价制度。道德的维系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为此要积极营造舆论氛围。特别是舆论的力量。那么,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就要在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劳动巨大价值的认识,深入广泛宣传师德规范,使广大教师对教师行为的真善美取得共识的同时,制定和完善于融合师德内容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辅之以相应的奖惩,弘扬献身教育,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G.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1、要“勤知”。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
2、要“善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反思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知识掌握的多么丰富出色,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其理论的说服力是苍白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