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之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爱”与“责任”。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1)研修日志之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扩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共六条,不仅是在原有的版本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而且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当前,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因此,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当务之急。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十七大”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尤其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所以教师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❷ 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请您从实践方面谈谈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答:抄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
1、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2、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用学习成绩的好坏衡量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总而言之: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语言风趣、举止端庄、谈吐优雅、诚实守信、刚柔相济,对学生充满爱心,这些都有不可或缺。
❸ 师德修养的核心是什么
师德修养核心是人文关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影响人生,教育承载着太重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自然也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全社会对教师的关注既突显着我们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加强师德修养,不辜负社会的期望,是每个学校每位教师永恒的课题。因此,我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不是应景之作了。然而,对于“师德”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岗位职责当然是师德的表现,但我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人文修养才是当代教师师德的核心。
首先是关注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教师的理想。我们没有青春的活力,没有创造的冲动,都与理想缺失有关。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只把教师作为一份职业而不是作为一项事业。职业是谋生手段,事业才会产生奇迹。如果我们把第一年的讲稿重复几年去念,就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人,我们不会走到教育的彼岸。而没有理想的我们不仅会迷失方向,更会折损我们的勇气,让曾经追求的心永沉海底,这首先伤害了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要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什么,更要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我们是否让《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辨别美丑、把握善恶?我们是否用《安徒生童话》指点学生懂得同情和善良?我们是否用《诸子百家》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我们在课堂里不仅是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传授给他们,让文明延续。作为教育,“意义的发现”比事物的科学描述重要得多。在教育中充实学生的精神感受,让他们了解广阔的世界,往昔的时代,了解他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建构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感受人类智慧的高妙和伟大心灵的美好。让学生感悟世界的一切都与我有关,感悟“生活没有旁观者”这一朴素真理。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离开老师还会努力,是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连自习都不能放心,这样教出的学生不会有出息。他自己要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为他担心。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三,人文关怀还表现为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关注人文的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交流,而不是强制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要使自己和学生一起从狭隘走向广阔。让我们的心灵不再闭锁,头脑不再固执,思想不再僵化,眼界不再狭隘。这样的师生交流才会结出教育的丰硕成果。
历史不承认苦劳,历史只承认功劳,教育也是一样。没有人文关怀的死盯硬逼不可能有功劳,学生的成熟和成功才是我们的功劳。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推动下,让我们用更多的思考指导自己的行动,让我们在付出“苦劳”这一必须代价的同时收获“功劳”。
❹ 教师为什么要注重师德修养
其基本原则 :坚持 以人为本 、坚持继续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作为教师自身应对师徳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徳修养.
一、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教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献身教育事业正是体现了教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否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二、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教师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
四、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五、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
六、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应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让职业生命充满活力,也就是要学会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
❺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关键是什么请举
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案例 :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是一座海拔 1100 米 的瑶族村寨学校。 2000 年之前,这所学校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现在,也没有班车,没有有线电话。在这里, 38 岁的女教师盘振玉度过了 22 个春秋。 22 年间,这个只有二三百人的小山村,有 167 人先后成为盘振玉的学生。她教书育人,传递知识,播撒快乐,感受着独特的幸福和快乐。 22 年来,五马垅小学先后有 13 名学生考上了大中专学校,其余的也大都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近 10 年,这个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 100 %。 2000 年,她当选为郴州市苏仙区政协委员。 2004 年教师节前夕,盘振玉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的称号。
谈到是什么使自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了 22 个春秋时,盘振玉说:师德既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教师集体和教育行业精神风貌与工作作风的反映,它决定着教书育人的成败。在我执教的学校,学生都是来自贫穷山沟里的瑶族孩子,部分学生需要在校寄宿。为照顾他们,我既当老师又当妈。 学校没有室外活动场地,我就带领全家人把教室旁的土堆和乱石挑走,开辟成 60 多平方米的简易操坪。我家离学校有 5 公里 路,为不影响教学,我说服爱人,自己独自一人搬进学校住。学生没来上课,哪怕路再远,我也要上门家访。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瑶山未来的希望,将来都是祖国的建设者,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盘振玉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学校虽然常年只有 20 几个学生,却分成四个年级,从校长、老师到炊事员就只有我一个人。为了教好孩子,我长期坚持自学,还利用节假日下山向名教师、老教师请教。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总是位于全乡前列。
她说:在我心中,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让瑶山孩子掌握文化知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我执著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为了瑶山不再贫穷落后,为了瑶家后代不再成为“睁眼瞎”,我在这里一干就是 22 年。我从未想过调动工作的事。区里有位领导要我改行去乡政府工作,我谢绝了。我知道,像我这样既会瑶语又懂汉语的教师不多。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给他们上课?为了这些孩子,我宁愿一辈子与大山厮守。 ( 选自中国网 2004 年11 月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