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伦理型教师

伦理型教师

发布时间: 2023-12-08 18:05:01

A. 教育将迎来哪些发展趋势

一、发现式学习日益增多
发现式学习方法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方面,即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利用批判式思维,有时还通过开展实验来解决开放性问题。发现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学生创造与周围环境交流互动的机会,这通常需要他们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课外实践。
二、伦理型教师
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如何保障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化解这一困惑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教师的伦理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更多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
将线上学习与线下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在学校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混合式学习的益处显而易见,其灵活性、易于操作性、集多媒体与科技于一身的特性使其广受欢迎。近期学校教育运作模式正在加大数字环境下的创新投入,而这些环境被广泛认为是成熟的、有利于新的理念、服务和产品的产生。
四、数字化技术
1、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
2、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
3、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
4、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五、重设学习空间
一些思想领袖认为,新的教学与学习形式需要新的教学与学习空间。中国基础教育逐渐从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更多学生动手参与的新模式,教室开始模拟真实的世界和社会环境,以促进学生间有机互动并解决跨学科问题。
六、学生从消费者转为创造者
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学科的学习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实践和创造来学习。学校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在发生改变,创造力越来越成为主动学习和实践学习的主旨。
七、转向深度学习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日益关注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供其学习并学以致用。对于阅读这样的日常活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小学部)以学生深层阅读为目标;他们利用学习元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四个阶段的阅读,分别为:共同初读、个性化细读、群体研读和反思回读,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和学习,并从共同阅读经典著作中受益。

B. 四种师生关系类型

四种师生关系类型:权威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对抗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

C. 教育实践中如何坚持教育的伦理向度

做一名伦理型教师:教师角色的伦理向度伦理型教师是相对于专业化教师而言的。在高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被各种专业化要求捆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自我等都成为教师发展的基本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伦理精神被遗忘、教师伦理失范等问题频现。伦理型教师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的道德维度,以其基本的伦理品性对学生进行示范和价值引导。这是教师角色中隐含的伦理要求,也是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现代教育改革一直在努力地塑造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方面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然而,在教师变得越来越专业的情况下,教育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教师伦理的发展,以致教育丧失了基本的伦理精神。实践证明,成为一个好教师最为根本的不是拥有专业技能,而是具备教育的伦理精神。一、伦理型教师的道德维度“伦理型教师”是加拿大学者伊丽莎白·坎普贝尔提出的概念,她主张“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努力”,作为一个道德实践者,教师需要两种承诺:其一,教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坚持一定的伦理标准;其二,教师是一个道德教育者,其目标是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1]这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的道德维度。成为伦理型教师,意味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自己的伦理身份: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人,他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伦理示范。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精神成长,这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以道德教育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一)什么是有道德的教师教师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是指成为道德上高尚的人,道德上的高尚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而作为普通人,有道德意味着在符合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成为好人,拥有公平、正义、尊重、诚实、仁慈等美德。作为一种人格品质,上述诸种美德并非难以企及的道德高标,而是渗透在一个人内心中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无关乎能否做到,只关乎是否认同并愿意付诸实践的问题。
当一个教师真正养成了这些道德品质,在他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就会自然地展示这些伦理美德,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如果说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教师的伦理性则贯穿着整个教育,既要在教学中展现,更要充盈在教学以外的教育生活中。在以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中,人们常常把教师描述为一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式的职业形象,这导致了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模式化、极端化:做到的教师被“捧上了天”,没有做到的教师则遭致唾弃。其结果就是使教师自身陷入了一种道德虚空之中,无法展示自身真实的道德情感。因此,对教师而言,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充当道德圣人,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面对自己、面对学生。道德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它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自然滋生的伦理品质,无需标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德性是表现在行为习惯中的品格。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品格都应该是源于自身坚定的习惯,而不是外在强加的高标规范。对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来说,他会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基本的道德品性,以一个成年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对待儿童。当一个教师真正形成了这些道德品性,在他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就会自然地展示这些伦理美德,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展现对道德生活的实践。实践证明,学生在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倾向于伦理方面的特征,而非专业性方面。因此,如果说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教师的伦理性则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影响着当下的教学,更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道德教育者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对“育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就揭示了教师角色的伦理向度,要求教师以道德的目的和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教育的常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或价值引导只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学科教师只需关注教学就可以。他们虽然深知教书与育人不可分,知道教学具有教育性原则,知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结合学科渗透,但对于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成为伦理型教师的观念依然有所质疑。因为他们认为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一个学科教师不应当承担道德教化的职责。
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固然存在差异,教育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也应当泾渭分明地加以区别对待,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与道德、事实与价值应当分离。麦金泰尔曾在《追寻美德》一书中以钟表为例,阐述过是与应该的关系,这一关系在教育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教育二字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价值关怀,“教”是中立的,可以教人学好,也可以教人学坏,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是教,教唆也是教;但“育”即“养子使作善”,本身便包含着善的目的。“教育”一词的价值规定性就在于,教育不能把一个人教坏,而只能把他教好。在这个意义上,“好教育”的说法就是同义反复,而“坏教育”的说法则是自相矛盾。“教师”一词与“教育”一样,是一个具有伦理向度的概念,它们都包含着一种本身就是“好”的价值判断,即一种向善性。教师是教人学好、使人向善的,而不是教人学坏的,这可以说是对伦理型教师最朴素的理解。二、如何做一个伦理型教师与专业化教师需要技能层面的学习或培训不同,成为伦理型教师其核心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改变,最根本的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对教师来说,知识和技能都可能通过短期的学习和培训而获得,而伦理精神的获得却需要长期的价值引导和实践体验方能形成。对学生而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成才的需要,伦理精神的成长则是成人的根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性,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人格和人性方面的美德,并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价值教育,践行和传递诸种美德,引导学生过道德生活。(一)教师要具有基本的伦理品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不仅是他所拥有的知识在影响着儿童,同时他自身的人格特征也在深刻地塑造和改变着儿童,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支配着前者。比如,当一个孩子喜欢或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时候,他往往也会喜欢或者排斥相应的课程。因此,教师的伦理品性应当成为教师首要的职业素养。如前所述,教师基本的伦理品性表现为公平、仁慈、尊重、诚实、宽容等美德。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最敏感也最关注的问题,或许就是能否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以及被教师尊重。如果说宏观领域的教育公平有赖于制度正义的话,课堂中的教育公平则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公正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处都面临着能否享受教育公平的问题。一个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对课堂这一微观世界而言,教师的尊重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只有在教师将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待的时候,学生才可能获得他应得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事实上,尊重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也是教育本身的前提。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无法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公平公正的种子也就无法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中。因此,没有对每个学生在人格和尊严上的基本尊重,课堂中的教育公平就是一纸空谈。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独立人格、有尊严的个体,所有有关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人身上,没有对个体的公正对待,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
在教师权威成为调节教育的唯一杠杆的情况下,谈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奢侈的。但事实上,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会导致学生对抗正当的教师权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尊重,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美德。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在不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关注特别的学生,能够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的特殊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行为,往往体现在学业不良的学生身上。但越是优秀的教师越能够通过合适的教育而促进弱势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尊重理念也更多体现在他能否对处于劣势的学生倾注教育之爱,并能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应当具备的伦理品性就是一个美德清单,它们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随时都需要付诸实践的人格品质。客观地说,伦理美德是每个身处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应当具备的,但对教师而言,拥有这些伦理品性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这既是教师职业的伦理向度使然,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二)教师要承担价值引导的责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是引导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伦理型教师的基本属性。然而,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责任曾经一度遭到质疑,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控制。从古至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试图将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但是,“好”本身却有着不同的标准。每个时代都将社会所需要的或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作为好的东西教给学生,教育从而变成一种单纯地迎合社会需要的活动,丧失了独立性。在这种教育中,价值的引导太强大了,个人在它的洪流中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裹挟其中。错误的价值引导力量越大,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鉴于上述情况,不少满怀教育热忱和责任感的学者提出了教育要保持彻底的价值中立,只将确定的、客观的知识或者描述性的事实告诉学生,关乎价值的事留给学生自己的理智去作判断。马克斯·韦伯就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他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指出,教师没有资格以先知的姿态告诉学生有关“应该……”的知识,因为在“诸神”纷争的时代,没有灵视者,也没有预言家,没有人能回答什么是应该。我们不能说韦伯是错的,在那个政治浪漫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价值处于失序状态之中,作为知识分子,保持自律、恪守理性的界限或许就是上策。但我们也不能说韦伯是对的,当他把事实与价值分离开来并将这一原则运用于教育的时候,也就剥夺了教育本该有的价值。从此,教育变成了灌输,教育学变成了教学法,教师变成了教书匠。而这,或许并不是韦伯的本意。
与其以错误的价值误导人,不如就保持价值中立。在这一点上,应该承认韦伯的明智之处。但问题在于,教育、教师以及学校这些概念昭示我们,教育就是价值的引导,因为教育是使人向善的活动;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是一个使学生获得积极道德成长的专门场所。这使得教师必然要承担价值引导的责任,以伦理的知识以及自身的伦理品性去感染和教化学生,引导他们向善。从根本上来讲,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学校教育能够通过教师的力量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道德深深地植根在所有的正规教育之中。学校教育的经验会使所有的孩子都发生改变,有的变得更好,有的则变得很不快活。这些变化常常并不是教师所计划好的,甚至他可能并没有明显地看到。然而,教师必须背负着一个重要的负担,和家庭一起,帮助孩子们面对和公正地处理道德问题……不存在‘道德无涉’的学校,也没有无价值观的教学。实际上,从定义来看,任何人际之间的经验都包含着道德的成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2]可见,学校教育所承担的道德使命,是促进伦理型教师产生的必然要求。越是在高扬教师专业化的教育大潮中,越不能遗忘伦理型教师存在的重要意义。教育是一项最伟大、最无私的事业,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如夸美纽斯所言“教育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些哲言曾无数次地激励世人投身于教育,关切一代又一代年轻的人成长、成熟。面对这样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教师需要时刻审视自身,要给予学生平等的教育爱,以自身的伦理品质示范儿童,让学生学会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人和事。这既是教师的责任所在,也是学生的福祉。参考文献:[1]坎普贝尔.伦理型教师[M].王凯,杜芳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2]古德曼,莱斯尼克.道德教育: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取向[M].杨韶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责任编辑︱张楚然感谢您的阅读!

5.9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做一名伦理型教师:教师角色的伦理向度
做一名伦理型教师:教师角色的伦理向度
伦理型教师是相对于专业化教师而言的。在高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实践被各种专业化要求捆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自我等都成为教师发展的基本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伦理精神被遗忘、教师伦理失范等问题频现。伦理型教师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的道德维度,以其基本的伦理品性对学生进行示范和价值引导。这是教师角色中隐含的伦理要求,也是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
现代教育改革一直在努力地塑造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方面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然而,在教师变得越来越专业的情况下,教育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教师伦理的发展,以致教育丧失了基本的伦理精神。实践证明,成为一个好教师最为根本的不是拥有专业技能,而是具备教育的伦理精神。

D.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从伦理学上看,教师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即构成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学校睁拍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的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三)促进功能

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帆早昌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其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二,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

版本二

一、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相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等,更灵活、更有效,能够时时处处指导、调节与监督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形式来实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够通过激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来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

E. 如何理解教师专业伦理的幸福、公正、关怀三大原则

教师专业伦理的幸福、公正、关怀三大原则是指导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活动及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教师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公正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以关怀伦理为基础,建立以关爱学生为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关爱学生是每一位老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F. 道德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我们可以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和表现的德性,看做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格,或者说卓越的人格品质,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品格,这一种是理性的,不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衡量的,另外一种是教师追求教育的伦理理想和道德价值而获得的道德性的人格品质。这两种品质都是好教师之为好教师的核心,它们都是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也就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追求教育的理想,追求教育价值的实现,追求个人教育实践的卓越,才能形成优秀的教育德性。
教师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机智,教育热忱,敏锐,教育幽默,简明清晰,深刻,创造等等。教师的伦理德性包括:仁慈,温和,耐性,通达乐观,明智,公正,节制,希望,正派,诚实,信赖,友谊,智慧,真诚,宽容,理解,信任,欣赏等等。以下对教师的伦理德性做详细说明。
仁慈 仁慈就是善意和宽容。这是教师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美德。在学校教育中,儿童是经常犯错误的,这尤其需要教师善意的对待和宽容,因为儿童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错误是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温和 温和是指不冷酷、不冷漠、不严厉,同时也不愤怒的个性。温和与仁慈一样,反对教育中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压迫。温和本身包含了一种严肃的指导力量,一种耐心和善良的力量 表现了一种亲切的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善意和爱意,一种不伤害学生的关心。温和是教师实现自己的引导的最适宜方式。
真诚 真诚是言行和内心精神的一致,它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行动和与学生的交往上,调节着教师与自己、他人、学生的关系。它是一种坦率、诚恳和真实,与谎言、虚伪、伪善、自我吹嘘、表里不一等相对立。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真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美德。
公正 公正包含正当权利的维护和平等,前者表现为对儿童的各种正当权利的保障以及不侵犯,后者表现为平等的尊重和平等的关爱,包括平等地分配教育的利益,平等地对待同一类事情。做一个公正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勇敢 勇敢的品质是运用理性抵抗不良的、痛苦的、危险的结果,是为了高尚或美好而坚持合理的行动。勇敢的人面对高尚或美好的目的坚定不移。它使人在任何情景中有着冷静、沉着、乐观、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承担种种责任,抵抗许多压制和诱惑,勇敢就是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当然需要勇敢的品格,它使我们在各种现实的压力下仍坚持合理的行动,按照我们的理性判断采取最合适的行动。
希望 希望是对应然的价值和美好事物的乐观和期待,是对价值理想的坚持和追求,代表着一种向上、向善、向前的愿望。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障碍、限制、扭曲,容易失去对更好的未来状态的期望,希望这种品质能帮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中坚持信念和理想。教师的希望品格也包含着对于学生的信赖。
友爱 友爱的特点在于关怀、分享和相互性,它是将师生亲密联系起来的德性品质,是形成师生交往的纽带。友爱是一种善,它表现了对学生的善意,同时也希望对方表达善意。这种互相的善意、关怀和祝福才是真正的友爱。虽然师生之间建立友情是非常困难的,但纯粹的师生友谊是永恒、高尚的,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福祉有价值,而且对于教师本身的成长和幸福也具有重要意义。
正派 正派是指行为和言词的合宜,是一个人言谈举止的风度和教养,反映出友善、愉快、通达、灵活、坦荡的品行。所以,作为个人的正派是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正派反映出教师在面对家长、面对学校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形成积极和谐的学校教育氛围的关键。
明智(智慧) 明智是在具体的境遇中,能够并善于考虑对教育和学生有益之事,是一种对教育行为的慎重选择,诸如考虑行为的后果、为了正确的目的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等,所以明智是一种道德行动的智慧。明智表现了教师处理教育中面对的问题的理性和智慧,表现了一种清醒、慎重、负责的能力。教师面对学生的成长,责任重大,轻率的行为可能会毁掉一个人。所以,教育实践特别需要教师明智的品格。明智的教师是理性、善良的,因为明智涉及正确、高尚和善良。一个明智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品质卓越地表现在教育的行动中。
信任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开展、进行、坚持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信任意味着对学生存在、发展、进步的承诺。离开了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就无可避免地对学生进行操纵、监视、控制和惩罚,在信任基础之上,交流和合作、尊重和理解的关系才能形成。尊重教师的尊重对于学生自尊的维护、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声音的表达者,如果教师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的见解、思想、个性,理解学生的感受,教育事实上就已经在进行了。尊重是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心态之上的,它排除任何意义上的分等、贬低、轻视和歧视。
欣赏 欣赏是教师重要的教育习惯。每个学生都有可赞扬的品质,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支持性、鼓励性的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同等值得重视的。欣赏意味着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和宽容的情怀对待学生,真正地倾听、理解和认可学生。教师的欣赏对于学生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任何贬低贬损学生、不耐烦、冒犯的态度都是教育的对立面。
教师的道德品质(专业的和个人的)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关涉着教育价值的实现,关涉公民道德人格的建构和发展,因此也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的道德秩序。如果说教育培养的公民不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机器,而是一个有理性精神、有德性和有个性的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那么,公民整体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根本就不是狭隘地教给人以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是程式化的、固定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教学或专业能力实践的过程,而是一种整体的伦理实践。其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出色地承担自己的伦理义务,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人格品质的提升是他的专业工作的核心。
如果说教师的优秀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质上,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主要是教师的道德发展。教师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道德教育,从培养好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能像目前这样把教学行为技能的训练放在第一位,而是应把教师的伦理道德品格的培育、教师的教育目的感和价值感、教师的伦理实践智慧等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专业伦理是构成教师之优秀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
我们的教师发展需要一场真正的转型,从技能和专业为中心的教师发展转向以完整的道德品质发展中心的教师教育。这是一场非常重要而且亟须的教师教育的变革。

G. 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素养呢?

当前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网络教育,空中学校发展迅速,坐在书房便能接受到各种形式的教育。但教育培养学生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教师时时作表率,处处当榜样,以自身的示范行为熏陶、引导学生,是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不能替代的,教师若能以良好的师德取信学生,高尚的行为示范学生,优雅的情趣感染学生,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理论素养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主导。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好坏、高低,决定着教师其它素养的优劣,决定着教师是否具有任职资格,直接影响对祖国下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育价值观、育人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教育质量观。

专业素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全方位去影响人,培养人,就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博、专结合的新型人才。一方面是专家,通晓自己所教学科以及邻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杂家”,即凡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懂得的知识,教师都应当尽量地去学习、获得。

情感素养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性功能。即当人的情绪在高涨的情况下,可以满怀热情,全力以赴地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情绪沮丧的情况下,人则会无精打采或畏缩不前。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果。在对一个班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中发现,38名学生学习成绩好,他们对授课的教师表示喜欢,对其所讲的课感兴趣,做作业很认真;12名学生的一些学科成绩较差,他们对讲授该学科的教师不喜欢,对其所教的课不感兴趣,听讲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由此看来,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要高度重视架设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言素养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翅膀。语言是交流科学文化、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工作的成败。有人曾说,教师的语言就如金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兴趣与欲望。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语言的清晰、准确,依赖思维的清晰、有条理,依赖语文方面的基本功,依赖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加强理论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加强思维的训练,不断改进和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力争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熏陶。

心理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体现在热忱自信、志趣远大、性格良好、胸怀宽广。

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就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文雅诙谐的谈吐,优雅端庄的仪表,从容大度的举止,翩翩潇洒的风度,就会产生一种魅力,形成自己美好的形象,就能够通过这种魅力和形象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从而找到人生最美好的感觉,享受教师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美好、快乐的人生。

;
热点内容
18威胁威9裁剪片断 发布:2024-07-27 19:10:15 浏览:10
吻戏韩国的电影 发布:2024-07-27 19:07:42 浏览:608
海南儋州历史 发布:2024-07-27 19:03:04 浏览:458
5月20号是什么日子 发布:2024-07-27 19:02:55 浏览:449
五亿探长中酒吧跳舞的那个女演员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4-07-27 18:52:59 浏览:475
成人免费网页 发布:2024-07-27 18:49:57 浏览:398
我喝黑帮大佬和365相似剧 发布:2024-07-27 18:40:50 浏览:503
一个孕妇被追杀的电影 发布:2024-07-27 18:39:40 浏览:517
神秘电影网站在线观看 发布:2024-07-27 18:37:10 浏览:157
高三地理计算 发布:2024-07-27 18:26:30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