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教学设计
A. 怎样备好一堂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是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在每节课上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能力,教师如何在不偏离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展开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做哪些工作: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研读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在反复研究课标后,再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在备课之前,阅读单元提示,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把这些搞清楚了,才好给所教的这部分内容定位,确定教学的重点。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在深入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是细读:教材上所有内容都要读,还要把与本册教材相邻的二册教材都要找来读一下,可以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今后学习哪部分知识的基础(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你在教学时,就能把握住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可以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努努力可以摘得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补充拓展大量知识。
(二)是试做:复习题、练习题以及教辅材料上的题,都要亲自做。并且要求学生操作的自己也要先操作一遍,而且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学生,那样去做去想、去体会思维过程。这样你可以发现,哪些题有难度,需要你点拨提示,有哪些是变式题。如果难度过大,可以当堂补充个例题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堂或课下作业扫清障碍。
(三)是深思:第一要思考知识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理清前后联系。其次要思考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上主题图的作用,想一想教材要通过这幅图达到什么目的。第三要思考重点和难点。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备难点,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材中蕴含一名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另一条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后面的东西。四是思考学生,每上完一节课,教师要明白这节课哪些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还有哪几个学生,某个知识点没掌握,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扎实,哪些知识掌握的不扎实,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五是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都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自身特点、教学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通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五、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只有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
①掌握目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
②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不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备起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③了解学生的举止和需要,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
用什么方式了解学生:
1.课堂观察 ⒉问卷调研 ⒊作业 ⒋课堂练习 ⒌谈话。
④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
学生都会了,人们教什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⑤学生不会怎么办?
⑥学生出现了问题怎么办: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怎样搭建脚手架?
1、用好素材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给学生独立操作、思考的平台
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六、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研读教学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考虑教学中各个环节,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注重反思。
反思是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在不断反思中经过多次修正、完善后才形成的。实践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优化”意识,针对自己拟出的“教学设计”文本要经过反复推敲、揣摩思考哪些资源可能更换、充实?哪些环节和问题可作进一步改进?经过课堂实践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缺憾,教师再通过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提炼、升华和融合。
吴正宪老师在“怎样备好一节课”的讲座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备课的四个关注:
1、我们要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
2、我们在哪里?——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3、我们怎么去呢?——写出教学设计
4、我们到了没有?——课堂评价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B. 吴正宪如何做好教学设计讲稿
很想拜读一下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讲稿,谢谢
C.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实效性?
“实效性”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吴正宪老师在《数学课堂实效研究(精简)》中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具体说来,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授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使每个上课的学生能在上课的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的理解知识,并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获,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本人的几点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看法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好课的开始。
有“备”而来,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的课前准备,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兵法中强调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点等等,甚至包括兴趣爱好。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帮助我们设计好一个能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课前预案。
D.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的区别:
对于应用题教学,我们都熟悉它的结构、类型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等。新课程改革以来,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应用题”也不再单独的安排一些单元,而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四个学习领域之中。那么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到底有何区别呢?我引用吴正宪老师的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1. 重视过程的教学:应用题更多的强调尽快获得答案;而解决问题是强调一个过程,就是寻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获得一个结论本身来的更重要。2.不仅仅依附一个知识点:应用题往往是结合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例如今天讲加法,就是加法应用题,明天学乘法是乘法应用题,应用题常常是依附在某一个知识点的背景下;而解决问题是强调针对具体的一个真实的情景,它更多的强调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今天讲完加法后,解决问题的情景它可能不局限于用加法,也不局限于用减法,它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它是不仅仅依附于某一个知识点的。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可能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学生面临具体情境不同,问题就不同,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它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新意。4.问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解决问题强调广泛性,即从生活中来、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出发、从现在的科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也是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这是吴老师对应用题与解决问题之间区别的一段解读。搞清楚他们的区别后,针对目前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小专题: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受老教材“应用题”教学的影响,对“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存在疑惑,现在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了,不单纯局限在文字叙述题了;不再去抓题型教育,不再完全按照应用题的结构来进行分析,条件和问题都开放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引导孩子,如何教学这部分知识,很难把握。
2、作为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问题:题目的呈现方式大多是都是图文并茂,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众多的信息,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提取出来,不能够准确地把图画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有的孩子就把图画的信息遗漏了。同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教材中没有给学生清晰的分析,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学生中出现了会写不会说的现象,如何处理?
三、对本内容的理解:
新课程中对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给孩子和老师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现在的解决问题不在是单纯的计算技巧的教学,而是更具有实战性、挑战性、更接近实际生活。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过程中,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分析信息等等,他都是横亘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道坎,然而在跨越这到坎的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留给教师的空间更大了,只要教师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里都有可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在三年级上册有一道有关买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我又追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买集体票比较省钱,什么情况下需要各买各的,为什么?这样,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模型已经在孩子脑海中有了记忆,更为值得珍惜的是,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积累了生活经验。以上是我对解决问题的浅显理解。
四、具体的做法: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首先,以例题中提供的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学校开运动会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我采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自主解决——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反思——比较异同”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得的出答案后,我并没有满足,而是让学生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经历的同时,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从已知信息入手,先选取两个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算出中间量,再把中间量当作已知信息和余下的信息经过运算得出答案。如:学生根据“每行有10人,每个方阵有8行,”可以算出一个方阵有几人这个中间量,然后再乘3就可以得到答案。选找两个相关联的信息,可以算出一个中间量,然后和另一个信息经过运算得出结论,这也是这类问题解决时比较快捷、简便的方法。另外我在收集信息时,每出示一题都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由于观察不深入,没有发现3个方阵这个信息,学生补充后,我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完整的叙述信息,,又如第3题中信息过多导致学生选取信息混乱,也就是说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我就让学生以班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力量,交流筛选收集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与同伴交流的体验。这样做既然让学生经历了,又有所收获,而不是停留在解题的表面现象上,即解题技巧上,我想这也是《课标》中将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的目标吧。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我在每一个问题中都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说:例题中可以先算一个方阵的,也可以先算3个方阵有多少行,还可以横着看先算一行共多少人…做一做中可以…(举例)另外,练习中的习题,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第3题,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层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算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做一做中,学生可以先算一盘有多少个鸡蛋,也可以先算有多少行,甚至还可以把8盘鸡蛋分成好几个部分来算,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3、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出示例题后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方法,通过在组内和班内交流,使学生能将所想与所做统一起来,达到心、手、口的统一。
4、重视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在汇报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和同桌、在小组里说说思考过程,达到让学生能写出来就能说出来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本堂课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我还有许多的困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1、解决问题还用象以前应用题那样分类吗?如果不分类,那么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依然对解决问题一塌糊涂,这该如何解决?
2、解决问题还要不要给孩子分析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问题的出现也以图文形式出现,该学的知识例题不出现,使学生主线不清晰,比如说今天的连乘应用题,孩子连最基本的叙述题意,也就是收集信息都存在很大困难。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写算式不会说思考过程,出现了说、想分家的现象,那么还需不需要让学生写以前所说的小标题?
5、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有效的分析方法还给学生讲吗?讲,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不讲,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如何处理这两者的矛盾?
6、新理念强调过程,而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叙述,单从算式看,存在一定偏差,而家长教师都感觉学生能力下降,如何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4月24日“两地”“五校”教学研讨会)
(附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公园举行花卉展览,摆了6排菊花,每排5盆,一共摆了多少盆?
2、学校运动会上,三年级6个班举行跳绳比赛,每班选10人参加,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
3、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同学们站成8行,每行10人,()
4、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同学们站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学生收集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自主列式解决,再小组交流方法。汇报。
1、3个方阵有多少行?
8×3=24(行)
2、3个方阵有多少人?
24×10=240(人)
综合: 8×3×10
=24×10
=240(行)
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1、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8×10=80(人)
2、3个方阵有多少人?
80 ×3=240(人)
综合: 8×10×3
=80×3
=240(人)
1、3个方阵一行共有多
少人?
3×10=30(人)
2、3个方阵有多少人?
30 ×8=240(人)
综合: 3×10×8
=30×8
=240(人)
学生汇报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每种思考方法。
3、比较异同:
比较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相同:都是乘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点:先求的问题不同。
教师小结。
E. 怎样备好一堂数学课
<根据视频资料整理>主讲:吴正宪1、 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2、 我们在哪 ----关注学生的实际3、 怎么去呢-----写出教学设计4、 到了没有------课堂评价一、 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课的重要依据之一:课程标准、教材。根据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落脚点在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的方法、过程往往比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这样的课就厚重了。有时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象贴标签似的。1、 备课的重要依据:课标、教材2、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 整体把握三维目标,不能割裂4、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二、 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备课的重要依据之二: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不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的举和需要,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用什么方式了解学生:⒈课堂观察⒉问卷调研⒊作业⒋课堂练习⒌访谈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学生都会了,人们教什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学生不会怎么办?学生出现了问题怎么办::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怎样搭建脚手架1、用好素材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3、给学生独立操作、思考的平台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三、 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传统五环节教学: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对新授课课堂教学流程有了怎样的变化?1、情境创设2数学活动3、汇报交流4、拓展运用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抓住数学的本质不放松。情境创设很重要: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情境要有数学味;情境要有挑战性;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情境;认知冲突情境;数学知识自身发展的情境;抓住数学的本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中,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设计中,要找准重点,突破难点。对练习课也要创设好的情境,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