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的特点
Ⅰ 教育的特点
教育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教育、但无学校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⑤出现了双轨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现代化。
Ⅱ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Ⅲ 中国教育制度的优势
中国的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很模仿能力很强,中国的盗版在世界上出了名的。不是应该这么说,应该是模仿能力在世界上是最强。从假烟,假酒,假钱,到假证,甚至到了人造美女,在中国没有什么东西是假不出来的。虽说是假,但是仿真程度比真的还要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盗版的CD要比正版的还要好,不单单说价钱,甚至连质量都好。人造美女,还要拿个亚洲小姐冠军回来,也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这只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考试特别厉害。中国的留学生到美国等等其他发达的国家去留学,那一次大考,不是中国人拿第一的,山姆叔叔你靠边去吧。
要说起缺点当然也不少,说起理论知识,可以说是无人能比,但真要真刀真枪那就惨了。所以说中国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是不用说的,在高中实验室上,有多少个高中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像样的实验。但在高考的考场上,这些试题却是考生最喜欢做,因为大家都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数。这第一点,中国学生的缺点。还有就是第二点,那么就是创新的能力太差了,因为有一个模仿能力强,所以创新能力自然就变得很差了。中国土生土长也在中国拿这个诺贝尔奖可以说是没有(中国人到有几个,但都是后来在其他国家深造后所取得,我不否定有中国教育的因素在里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中国人是不善于创新,而是中国教育缺少创新的因子。
Ⅳ 中国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正规化、封闭化和划一化。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正规化是指必须成立正规学校,开展教育。这里的学校是指一种开展全日制学习的机构,入学和毕业都要经过严格考试,而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教学模式是老师面对学生的讲授式,课程是分年级的,管理倾向于日益严密,教学工作在更加中央集权化的规定下显得更为统一。
封闭化。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系统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教育日益封闭。在本质上,它代表着一种精英文化和杰出人才论。封闭的教育系统具有选择性和竞争性,它主要依靠这个系统内部规定的标准,决定允许谁和不允许谁学习,在什么年龄学习,以少数人的受教育权牺牲多数人的受教育权。同时,把教育只等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从而排斥了其他非正规教育系统。
划一化。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教育过程内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管理”,保持教育的统一性,从而尽可能排除了外在因素的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进行。但问题是:过于严密的制度化管理,管得过宽,统得过死,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Ⅳ 教育制度的自身特征
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客观性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近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虽然与个别机构或个别人的提倡有关,在不同国家提出的时间和普及的年限也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反映了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反映了大工业时代初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的趋势。这些都是客观的,不依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 2.规范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为人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日益标准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3.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要满足其制定者的需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而客观性和规范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4.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人的好恶,无条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惩罚。例如,学校的考试制度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不能有舞弊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和教师个人都有一种强制性。
记得采纳啊
Ⅵ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如下:
1、适应时代的要求。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和构建与各方面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2、学生发展为核心。
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
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
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抄校教育制度的基袭本特征是:
1、适应时代的要求。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和构建与各方面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2、学生发展为核心。
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
3、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来构建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
(7)教育制度的特点扩展阅读:
现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
1、为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
2、各级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3、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
4、为各类在职人员或其他已超过正常学龄范围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业余教育等。
5、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网络-现代学校制度
网络-教育制度
Ⅷ 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不包括主观性和自主性
教育制度的特点不包括主观性和自主性。
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一)客观性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订的。教育制度的制订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订或废止,有其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二)取向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订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订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取向特性。
(三)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取向的选择和体现,而客观性和取向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四)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制度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教育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因此,教育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Ⅸ 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
是这样的,我就喜欢学习,累也喜欢,但是我不喜欢很累的学习,你啊,造成中国教育制度的原因是,苍天有眼,中国没有几个人信耶稣,因此是上帝的惩罚,而且英国和美国早上8点半,上学,下午两点放学,这是上帝耶和华的祝福,而且他们你会发现,英国男孩和女孩比中国人漂亮多了,而且眼睛还是蓝色的,因此,完全是中国没有福气得到上帝耶和华的祝福,因此,你自认倒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