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
⑴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三、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葫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2、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葫芦(出示葫芦实物),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指导读轻声)
3、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葫芦有关。师板题,齐读课题。
4、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件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CAI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生字。
(2)CAI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 CAI:仔细观察这两副图,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叶子、葫芦、种葫芦人的表情)
2.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葫芦究竟长什么样?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
(2) 生自由读,画句子,指名读句子。(CAI出示“细长的……几个小葫芦。”)
(3) 指导朗读:你认为葫芦美吗?为什么?
(4) 你喜欢这些小葫芦吗?(喜欢)种葫芦的人喜欢它们吗?从哪里知道的?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CAI出示句子)
四、师小结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它们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 朗读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谁能把葫芦的可爱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一自然段。(CAI出示第一自然段)
二、 学习二、三、四自然段,感悟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你是从哪一段看出来的?
默读——指名读——CAI展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种葫芦的人此时是什么心情?读出来)
2、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自由读二、三自然段,课文中的人都说了些什么?请你把他们说的话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CAI展示句子——指导品读
3、比较读:(CAI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自由读——师范读体会不同的语气——自读自悟——男女生赛读)
4、分角色表演读二、三自然段
三人小组准备——上台表演读
5:议一议: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三、 师总结
是呀,任何事情都是有联系的,只想着葫芦而不去管叶子上的蚜虫,怎么能够得到好葫芦呢?小朋友们可别像这个人一样范错误啊!
四、 写字
1、读生字,看谁读得准
2、观察生字,看看谁会发现
(1) 相同偏旁的字:怪、慢
(2) 相同部件的字:挂、哇
(3) 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看老师写字,比比谁会看
师重点指导写:言——第一横长,二三横短且一样长。
每——指导写笔顺。
挂、哇——右边是两个土。
慢——右边中间是四字旁。
4、生完成书上的写字练习。
⑵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最后那个人看到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会说些什么呢
摘要 看着小葫芦一个个的变黄脱落 心里的滋味难以说出 他什么也不会说
⑶ 读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的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包括2017版)第14课的课文 。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扩展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他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他的葫芦叶上有几个虫子,他自言自语的说:“几个虫子怕什么”。
邻居劝他赶快治一治叶子上的虫子吧,那个人不听说,我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叶子上的虫子越来越多了,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那个人感到了后悔莫及。
每个事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要因为不重要的就不关心它,而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⑷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我要的是葫芦》这是一篇内容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故事主人公说的话。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把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看图说话,出示课题
教者首先出示的是葫芦藤架,让学生领悟这是葫芦藤。老师再让学生说说“葫芦藤”三个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藤”字的结构并书写,接着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这就是让学生图、文、字三者统一起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和葫芦藤的茂盛,种葫芦人的高兴,这时,老师又放“葫芦”掉下来的声音,“葫芦”掉下来的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纷纷回答。但种葫芦的人要的是什么?这时,老师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这正是水到渠成。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再次设疑,究竟是谁把我们的小葫芦搞掉了呢?
二、理解过程,探究原因
导读第二、第三段,让学生带着下边的问题研读课文,当葫芦的叶子上有洞,小葫芦生病的原因是什么?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导读这两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的转换训练。“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那个人再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充分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并进行情感体验。突破学习的难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效地构成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⑸ 小学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爬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花,花谢了以后,藤上结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有几只蚜虫,他想:“有几只虫子怕什么呀?”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他奇怪地望着邻居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可是,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虫子越来越多,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掉光了。那个人看见了后悔极了,决定下一年再种。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细心地照料,经常给它浇水、施肥,没过几天,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又和去年一样爬着一些蚜虫,于是,他想起邻居说的话,马上拿来药水把蚜虫消灭得精光。
就这样,葫芦一天天长大,后来,葫芦真的长得比南瓜还要大呢!那个人高兴极了!
⑹ 学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要对那个种葫芦的人说
描写思路:以课文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正文:
我要对那个种葫芦的人说::“你真糊涂,你真傻!当初你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可是当时的你却偏偏什么都听不进去,把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就是因为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才会导致你现在一无所获。”
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毫不在乎。最终葫芦被蚜虫蛀了,他的愿望也落空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
(6)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扩展阅读: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
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⑺ 请简述陈艳老师《我要的是葫芦》导入新课的过程,并说说给自己的启示。
摘要 一,课件导入主题(标题图)
⑻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3.指名答。(出示葫芦。)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介绍了葫芦的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答。(显示正确答案。)
齐读二、三两句话。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心情会怎样?
分男女生朗读该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指名读第一句话。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齐读该段。
(3)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邻居此刻的心情怎样?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