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教学视频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果的体现在同学们就是能够可以打多少分这样子。
读书笔记:张齐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小学数学小儿科,大学问!——张景中
一、《交换律》课后反思
举例来发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教学目标定位不只是掌握数学事实,还要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出结论的过程,即数学探索。
二、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要给孩子一杯水,我就得准备好一桶水。(你是否具有一桶水的能力,还是你只是比你的学生快了一课时?)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是为什么?(本位性知识)
答:验证思路:把圆锥沿高分成n等分,每份是圆柱,最后利用极限思想整合公式,得出圆锥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忽略事物的自然属性,重视它的数学属性。
(一)认识1—5
案例1:
师:数一数,这里有几头犀牛?
师:生活中什么地方也有2呢?
……
小结:生活中这么多地方有2啊。这些啊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案例2:
师:这里的犀牛有的大,有的小,你们觉得还能用2来表示吗?
生:大小没关系,只要是两只,都可以用2表示。
【经过抽象思维概括出来的2,它的意义会更加深刻。数学课堂的特有魅力是让学生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感知获得抽象思维的方法。】
(二)关于《位置》的教学:
可以把位置定位于坐标思想,位置的教学有一维的(第几个)、二维的(第几行第几排)、三维的
(三)《平均数》:
移多补少,求和再平均是算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
案例:
师:五个组进行套圈比赛。第一组是一个人:“我套中6个”。
如果你是评委,你会在第一个代表队的记分牌上写几?
第二组两个人,6个、4个。
师:我也赞成用6代表,只是不知道第一组有没有意见。
生:5是最能代表他们水平的,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5是最有代表性。
第三组:4、5、6
第四组:4、5、9
……教授求平均数的方法
『叁』 求视频:张齐华 三角形的内角和
只找到了一些,但张老师那个要收费。我还专门给上传人联系过。
『肆』 张齐华的介绍
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伍』 请问全国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有哪些啊,从哪能下到他们的视频啊,尤其是男教师谢谢了
视频从土豆网下,全国优秀教师有:中学特级教师,男,1984年进入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春晖中学任教,历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1992年起担任校长。
蒋玉珉,男,1949年8月25生。1982年山东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任安徽财经大学(原蚌埠财贸学院)副校长、皖西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3年6月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麦子俊从教24年,先后在农村中学、教研部门、示范高中工作,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民革党员,他在思想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师德高尚。
数学:赵百军 张卓海
化学:李华林 王兴奎
外语:吴成军
物理:周宏
『陆』 张齐华的教学思想
在张齐华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她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她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大抵就是指这层意思。有人说,张齐华的课堂很特别,他的教学艺术是由他个人的内在气质、个性和风格所决定的。这同样只说对了一半。个人既有的教学风格、气质固然是影响一个人形成独特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的专业自觉,比如,能否在对自我教学特质作出清晰把握与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确立个性化的教学主张与见解,进而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属于自己独有的教学哲学,则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张齐华虽然年轻,但他却以过人的专业自觉,凭着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
不妨还是回到“圆的认识”一课。众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齐华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圆由曲线围成)“可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或者椭圆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呀,和他们相比,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看起来更光滑、匀称)“除了外表光滑、匀称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事实上,正因为半径处处相等,才使得圆具备了一种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美因此而生)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此外,张齐华始终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在他看来,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而他的教学艺术的精髓也正在于此。
『柒』 为什么张齐华教学视频不能正常播放,以前可以的
现在 你在去巨象网看一下吧
『捌』 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张齐华
倾听,从沟通定义上说,是接受信息的重要方法,倾听是能力,更是美德。倾听,是工作中四大能力“听,说,读,写”之首。在很多工作的实际场景中,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的“察言观色”也把倾听放在了第一位。可惜我们的教育把听放在了最后一位,甚至根本没有给予任何培养方法。
对于学生培养的倾听能力,更需要从心态、方法和技巧上来详细分析。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倾听心态:尊重、同理心、培养倾听意愿、认同倾听是种能力。
1、尊重:在沟通课程和商务礼仪和销售课程中都提到了倾听,这里是重视对方,包括重视对方的心态及其言行,让自己表现出相应的言行。
2、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己所欲,施于人。沟通中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你希望怎么被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
3、培养倾听意愿:善于倾听的人,更容易学习到东西,更容易被别人所接纳。不管是否接受对方谈话内容,但一定要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
4、认同倾听是种能力:听的过程中,要捕获有用的信息,并且与对方互动,如果没有听懂,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方法来解决。听了同样的内容,接受的信息量不同,这就说明接受者的能力不同。
二、给予学生倾听的具体方法:
1、肢体语言:建议学生身体面向老师,不要有任何交叉的部分,因为这在肢体语言上叫“防御姿势”,代表拒绝接纳,回避和躲藏。比如抱肩,翘腿等。这样的肢体语言被证明接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如果是一对一谈话,比如对客户,建议身体前倾,效果会更好。
2、面部表情:一对一沟通眼睛要注视对方,如果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要适时的点头,以鼓励对方继续。在倾听轻松的话题时,要保持微笑,可以轻声符合并回应,比如“是的,好的,明白,您继续……”。如果是一对多沟通,目光要关注到大家。
3、倾听过程: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尤其是在一句话没有说完之前,更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稍稍抬手示意“不好意思,请问一下,您是说……”复述或者提炼对方的谈话内容,用来澄清对方讲话,或请对方重新描述。如果是工作内容,建议随手做记录。这都是倾听的具体办法。
4、结束话题:如果与对方的谈话结束了,要给对方明确的感谢,或者相应的行动。比如“非常高兴与您沟通,您看还有什么其它问题吗?”根据需要起身相送。
三、组织练习倾听的活动:
1、游戏活动:常用的活动有《听故事答问题》念一段故事,从中提问,请学生回答,类似英语的听力测试题,《“三”的故事》、《下雨啦》提到特定内容请学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挑战3分钟》练习学生保持绝对安静3分钟,同时注意倾听。《传话》倾听的同时,完整转述给其他同学。
2、倾听复述:常用于演讲指导练习,老师先说一段话或播放一段视频,请学员复述。比如“职业素养包括四个部分,1,2,3,4……”请学生最大化重复。老师再加以点评。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机的请同学复述自己的讲课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3、澄清倾听:老师先说一段话,请学员倾听。比如给出两个故事,一真一假,请学生通过倾听判断真假。
4、案例复现:老师与学生沟通两次,一次完全用正确的倾听方法,一次用有问题的倾听方法。或者学员上台表演两个人聊天的案例,请其他同学来看,哪个同学学会了运用了倾听的具体方法,并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了倾听的具体方法。
四、老师注意事项:
1、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如果学生描述的是倾诉性话题,我们更需要耐心的倾听,而不是急于给出安慰和建议。回应限于“我能理解,我明白,我也有过相同经历……”在学生倾诉完成后,再给予安慰,表示同性,并且寻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2、老师倾听学生的过程中不要否定学生,包括使用拒绝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的讥笑、语调的嘲讽等。
倾听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对方的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调,了解对方心态和状态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