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2-02-21 07:09:32

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主要内容

<<< 本级分类列表:

|人教课标版|
|综合资源|

<<< 本级阅读排行: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成语大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分类复习之多音...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分类复习之近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习作例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多音字练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总复习资料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 相关文章列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2(PPT)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电子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赏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三

<<< 分类导航:

语数基础知识在线测试
计算能力在线测试点此进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 文章搜索: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Web www.yangteacher.com
提交搜索表单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㈡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怎么回事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推导:

是自由落体定律,地球上空的物体在以地心为描述其运动的参照点时,它是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与地心连线的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是一个指向地球中心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由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 F向= F万。

根据向心力遵循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g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可得:

在上面的式子中,M是地球质量,m是物体的质量,R是地球半径,h是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g是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产生的向心加速度,也即物体在此处的重力加速度,G是引力常量。

再来看一下地面上空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情况,这种情况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大于物体在该位置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自由下落受到的合外力仍然为:F合= F。

从上面推导出来的物体重力加速度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在地面上空同一高度的两个物体,不管物体的质量、大小、结构、密度如何,它们获得的重力加速度都是完全相同的,以至于在初速度相同,高度相同的基础上可以同时落地。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发现与产生:

传闻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这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不同重量的物体只有在真空条件下才可能同时落地,当美国宇航员大卫·斯科特登月后曾尝试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一根羽毛和一把铁榔头,并发现它们同时落地,这才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即使伽利略真的做过这个实验,那也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程度这才‘’看上去‘’同时落地的。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

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

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

我们若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将获得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实验得出大小两球同时落地的结果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

就是说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从万有引力定律所做的理论分析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一点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正确的。

但是,万有引力定律完全成立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必须假定任意两个中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完全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任意两个物体场都与地球场作用的规律完全相同,而其实不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由落体定律



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故事给我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权威,当有疑问就要提出并且要用实践来证明
打破盲目崇拜 自己试验证实真理

㈣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感受怎么写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深深的感受。

故事讲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在人们的嘲笑声和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在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向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原理挑战,并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伽利略走上了高高比萨斜塔;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让伽利略勇敢地向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原理提出质疑,并最终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正确。

如果世界上有多几个伽利略,就会减少很多伪科学,多几个真理,这样科学才会越来越进步。我觉的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㈤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感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亚里士多德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而伽利略只是一个数学教授。而且那时的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但伽利略还是很勇敢,向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他的勇气令我敬佩。

当我读到第五段和“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这句话时,我又想,不管伽利略被人们怎样的挖苦,怎样的讽刺,他都能坚持事实和“真理”的挑战,而且还按时到了斜塔做实验。要是我呀,我可能就会放弃,一听别人讽刺就退缩了。我想,不只是我,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伽利略不是这样。伽利略坚持事实的精神令我敬佩,值得我好好的学习。

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别人的不理解,我们是知难而进的,还是退步不前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退步不前的人永远都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只有知难而进永不放弃的人才能成功。我要像伽利略一样,知难而进,而不是退步不前。

给你一些提示,老师不是笨蛋,我们给你写的,他看的出来。
看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收益匪浅, 说明我们做事不要随便跟这大众去下定论,在一个求知性的问题前面应该学会用科学的办法去求证。去说服别人,不能轻易的和别人发生冲突。

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6)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人物背景: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仅25岁。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内容简介:

作为将实验引人科学研究的先驱,伽利略也从未忽视实验的验证作用。他在各种著作中,提到过落体实验30多次,其中一些实验地点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实验”的人,大都引此为依据。事实上,并无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萨斜塔。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即通过计算和推演,证明结论。

在晚年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描述了“实验”的推演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大石头下落速度大于小石头,那假设“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为低的速度运动。

而当把他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以前以8的速度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速度运动”。意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时,会产生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该理论不能成立。

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启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启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人物背景: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仅25岁。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内容简介:

作为将实验引人科学研究的先驱,伽利略也从未忽视实验的验证作用。他在各种著作中,提到过落体实验30多次,其中一些实验地点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实验”的人,大都引此为依据。事实上,并无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萨斜塔。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即通过计算和推演,证明结论。

在晚年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描述了“实验”的推演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大石头下落速度大于小石头,那假设“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为低的速度运动。

而当把他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以前以8的速度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速度运动”。意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时,会产生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该理论不能成立。

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是什么

不能轻易的相信科学家、名人的话。 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要善于思考。

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我在学校的一本书里看到了一篇文章中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我就看了看。这篇文章里的伽俐略是个十分聪明的人。
伽俐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易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俐略产生了怀疑。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到快的,落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它们拴在一起的两个球看作一个不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伽俐略做了很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俐略那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消息很快传开了。致了那一天,很多人来看热闹。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谁是胜利者。伽俐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俐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会有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们要向伽俐略学习,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要去观察周围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误要立马改正。

㈩ 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仔细观察,发现这篇文章中或明或暗都有体现人物品质、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亚里士多德何许人物,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可见他的伟大。在人们的眼里他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没有人敢否定的。但是有一个人敢,他就是伽利略。说实在的,当时我们班孩子只有3个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男孩子对这两个大人物有所了解,其余的孩子是听都没听过。况且,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是过去“师道尊严”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比较民主、开放的,所以孩子们很能接受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经过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

热点内容
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116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