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林中鸟教学

林中鸟教学

发布时间: 2022-02-22 22:00:56

① 南宁北湖路小学的介绍

广西绿色学校——南宁市北湖路小学,始建于1981年,坐落于西乡塘区北湖小区内,占地11.9亩。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792人。建有教学楼和综合楼,拥有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劳技、实验、阅览、微机、语音等专用教室 ,教学设施先进。校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上百棵大树形成一座天然氧吧,林中鸟语,花树相映成趣,充满自然、清新、梦想、人文、欣赏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今天,师生把学校誉为: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② 找点好文章

有一种美丽叫做放弃
有一种心情叫失落,有一种美丽叫放弃
一次默默的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份的朋友;
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
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放弃某种思想

心里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自己去重新开始,
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
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脱精神,因而伤感得美丽!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
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
才知道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

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
因为世间还有太多美好的事物。
对没有拥有的美好,
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

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
其实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
而对已经拥有的美好,
我们又因为常常得而复失的经历,
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人生本是不快乐的!
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
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

对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
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生命需要升华出安静超然的精神,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虽然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因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

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会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会默默的走开,
却仍然不会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
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创造的一首诗!
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哀,也给了我们永远的答案。
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

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
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
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
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
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的深处走去,
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有一种感觉总在失眠时,才承认是“思念”;
有一种缘分总在梦醒后,才相信是“永恒”;
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

③ 成都市成华区桂林小学好不好

成都市成华区桂林小学好。
成都市桂林小学地处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办事处桂林新居右侧,于2007年11月15日开工,2009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近12327.96平方米,建筑面积8628.83平米的布局合理,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配备24个教学班、2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室内羽毛球馆、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
学校西临风景秀丽的北湖,环绕于绿树竹林之间,建筑风格典雅、清新。林中鸟儿啾啾歌唱,田园蛐蛐啧啧争鸣与孩子们朗朗书声此起彼伏,桂花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校园四方阁映衬着幽幽古韵。校园环境规划以各种桂花系列为主题。
学校校拥有一支团结、拼搏、勇于探索、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54人,小学高级教师15人,其中本科学历53人,大专学历1人;成华区优秀青年教师4人,成都市小学数学骨干班学员2人,成华区数学骨干班学员1人,成华区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学员1人。日前,现我校共有20个教学班,90 0余名学生。
学校秉承:“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快乐工作服务”的教育理念,教师以爱生、精业、奉献的师德师风,使学生形成乐学、自主、超越的学习风气,学校逐渐形成诚善、健康、博学、尚美的校风校貌。

④ 男朋友跟我吵完架就说:“那就这样吧”,是分手的意思吗

不要哭了吗该哭的人是我吧

你都坦白爱上了他我有什么办法

我也同意啦既然你提出想法

我们不要拖拖拉拉就从明天开始吧

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啦

那就分手吧再爱都无须挣扎

不要再问我怎舍得拱手让他

你走吧到了记得要给我通电话

那就这样吧再爱都要sayonara

再给抱一下闻一闻你的长发

不要再哭啦快把眼泪擦一擦

这样吧再爱我有缘的话

快去把东西收拾一下

再耗下去都天亮啦

这里的钥匙你先留著吧

怕你有东西假如你有东西忘了拿

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啦

那就分手吧再爱都无须挣扎

不要再问我怎舍得拱手让他

你走吧到了记得要给我通电话

那就这样吧再爱都要sayonara

再给抱一下闻一闻你的长发

不要再哭啦快把眼泪擦一擦

这样吧再爱我有缘的话

⑤ 小班科学 风儿吹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行为与习惯: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风的特征,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学习风车的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风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风的基本特征,也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对风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但是风是怎么产生的,风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危害,了解得还不太深入。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类涉及科学知识的自然现象的了解,仅限于课本或家长的口述,他们对相关的知识了解还比较缺乏。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教学难点是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借助学生已有经验感受风。通过看图、看视频找风,画风,从而知道风无处不在,初步感知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风好不好?以及观看课件“风的种类”,从而知道风是自然现象,有益也有害。教师要适时地补充人们对风的利用的有关资料。同时通过做风车、玩风车等活动来探究风的形成原因,借助花的摇动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风的形成的体会,使学生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感,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教学难点
感受风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风在哪里”“风与我们的生活”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和风一起玩”的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生活现象;收集有关人们利用风的资料;准备剪刀、彩纸、吸管、图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准备剪刀、彩纸、吸管、图钉;准备风筝、风车等与风有关的玩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感受风 表现风
1.[播放动画:谜语]
(1)脚踏千江水,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毁园里花。——猜一自然现象。
(2)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猜一自然现象。
揭示谜底并板书课题:风儿吹呀吹。
2.[播放动画:风在哪里]
3.交流:找一找,风在哪里?把我们对风的感觉说出来吧。
小结:虽然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风是暖暖的,柔柔的。(注: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活动二 风从哪里来
1.过渡、谈话:这么神奇的风,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
2.教师操作实验:你们看,这是什么?塑料袋里有东西吗?(教师出示塑料袋,并用手摁摁)我在身边任意一兜,看,怎么样了?我把什么东西装在了里面?(空气)老师把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装进了塑料袋中,现在我用笔尖把塑料袋扎个孔,用手挤压它。(教师边挤压塑料袋,边把挤出来的风吹向学生)
3.提问:同学们感觉到了什么?
4.追问:你们都感受到有风了,那么风怎么来的啊?请你结合刚才的小实验说说吧。
5.小结:老师把塑料袋中装入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扎了一个孔后,用手使劲挤压,塑料袋里的空气呆不住了就跑了出来,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活动三 风和我们的生活
1.[播放课件:风的种类]
2.交流讨论:不同季节的风、不同大小的风,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清新的、和煦的风,能给人带来愉快的体验;狂暴的风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甚至灾难。如果生活中能合理地利用风,风就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好处。
3.[播放视频:风和我们的生活]
4.讨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小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时风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风为我们的生活造福。

第2课时
活动一 做风车
1.交谈:想不想和风儿一起玩?我们可以和风做什么游戏?(板书课题:做风车 玩风车)
2.制作风车:提倡用废旧物片制作风车。
3.[出示图片:风车的制作过程]
4.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风车。
【设计意图:学习风车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二 玩风车
1.交流: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风车转起来?
小结:是呀!我们只要想办法让风车周围的空气动起来,才能使风车转起来。(板书:空气流动产生风)
2.师生一起玩风车,感受玩风车的快乐,体会风力大小与风车转动速度的关系。
3.让学生改变自己手举风车奔跑的方向与速度,尝试探究风车转动的奥秘。
小结:风儿真奇妙,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肯思考,多学习,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空气流动会产生风,感受与风一同游戏的快乐。】

⑥ 赞美母亲的诗句

1、《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2、《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这两句是写将军遗弃妻子,迫使母子别离时妻子说的话:我们母子生离死别,连林中鸟儿都不如;那些鸟儿母亲不失儿女,丈夫陪伴妻子,过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的生活。凄婉哀怨,声泪俱下,比喻真切,意境独到。

3、《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真情动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句,但却将与母亲分别时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活灵活现的传达了出来,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生活中的场景,鲜明的再现了出来,自然、真实,却动人心魄,增添了诗句感人的力量。

4、《燕诗示刘叟》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⑦ 《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什么会被写入日本教科书

因为这首诗的平仄对仗非常符合日本对古语的理解,而且《枫桥夜泊》里描述的场景更适合日本学生的遐想。

日本的文学启蒙创始,大多起于唐朝,尤其诗词。虽然曾经东渡的遣唐使及僧侣在中国学习颇久,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况且自盛唐开始,直到如今,日本于诗词方面也并没有出彩的建树,反之,中国诗词文化从古流传至今,依然盛行。《枫桥夜泊》此诗为刻画实物之诗鼻祖,被列入日本教科书中也是理所应当的。

⑧ 怎样进行书面测试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功能

存在的问题 书面测试是教学评价的一个载体,书面测试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测试后教学活动的走向,因为书面测试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任何回避、淡化或强化书面测试导向作用的思想和做法,都会导致教学和考试关系的异化。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对考试,特别是书面测试的导向功能还是没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它、运用它。常见的问题有:1、考、教脱节,甚至矛盾。为考而考,与教学不同步。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想到什么就考什么,不考虑教学实际,超过教学的内容范围,超过教学所能达到的程度。2、考试对象不明确,不是为学生设题,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不考倒学生不足以证明自己高生一筹,不考倒学生誓不罢休。生怕被同行轻视。3、总希望一枪打尽林中鸟。所设置的题目、甚至评分要求都与中考如出一辙,恨不能海纳所有的、应有的知识点,将每次考试都变成中考模拟考,过分强调中考的指导意义。4、命题的动机好,想利用考试的导向指导今后的教学,却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想象到想象,最终只能事与愿违。5、考试模式单一,题型单一,缺乏现代语文考试理念。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点:1、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2、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左右的程度太深。3、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价心态不好。4、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学习规律,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能力,缺乏足够的、正确的了解和认识。5、教学模式的单一,思维训练的单一,导致测试形式的缺少变化。 解决的策略 [案例1]对字形分析有误的一组是:( )A、背,共9笔,第四笔是撇 B、赏,共12笔,第一笔是竖C、灵,共7笔,第六笔是撇 D、象,共12笔,末笔是捺[分析]这道题考的是对字形的掌握,要求字正笔顺,但作为一道中考题,有钻牛角尖之嫌,可以考虑用于平时的训练。[案例2]填空题。1、《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韩非 时代重要的 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 家学说的大成。2、《西江月》中流传最广的词句是: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默写《论语》中《雍也》一则。5、《宋定伯捉鬼》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记录 的书。作者 是 (朝代)的人。6、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D、孰为当多知乎E、日知其所亡 F、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分析]这是一组文言文的混合题,应该说都是记忆性的题目,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考试模式机械化了,题型单一了,最主要的脱离文本考古文的做法对语文学法的指导毫无意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案例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1、这首诗的体裁是 ,所押的韵是 ,其中的对仗联有 。2、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是冬日,天涯表远离家乡的地方,这里指夔州。B、额联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从侧面写出了夔州一带的不太平。C、颈联写夷人(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并不受战事的影响,仍事渔樵。D、尾联写心中感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同归于尽了,我这点寂寥孤独又算什么?3、诗中的“卧龙”“跃马”是指( )A.李广 曹操 B. 诸葛亮 张飞 C. 诸葛亮 公孙述 D. 周渝 刘备4、给加点的字注音:霁( )角( )数( )樵( )5、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 写到 ;从 写到 ;从 写到 ,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人笔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分析]这组题出现在某校七年级的一次段考中,诗是课外的,从题目的设置上来看,除了第四题因为滥用文本资源、缺乏试题的整体考虑,值得商榷外,语文的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运用,另外,它的错误还在于它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年级和考试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文本的选择到题目的设置都显得难了些。[案例4]下面有两组默写,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组来做。(要求:每字一格,书写规范、整洁、美观。)A组:(1)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其一)》) (2)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B组:(1)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2)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3)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这道题是某市的中考题,匠心独运,把名句、佳句的考查与书写结合起来考,注重了文化的传承。虽然所选考句有些意外,但这样一来却正好避免了学习及复习过程中的投机取巧——只重名家及广传的名句。显然命题者并不是为考而设题,这一带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命题意图旨在告戒教师与学生——要把积累的视野放得更宽、更广些——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富其底蕴的基本。然而,考试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完整地默出其中一组。这是本意与结果不同一的一道题。原因只有一个:过分强化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案例5]考试只设作文一道题。命题者认为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一篇作文,足矣。[分析]这是很大胆,也很前卫的做法,然而,又是复古的做法。前卫是因为其反叛性,复古自不待说,古人早已为之。一篇作文真的能体现、能承载语文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要求吗?它对语文教学的导向能起多少积极的意义?这多少犹如判定一个人是否女人,只看她能否生产一样,总让人觉得过于原始。[案例6]这一个案例是针对当前的一些考试的评分标准而言的。平时测试,在作文的评分要求里,往往不难看到这样简单的几个字:作文请参照中考的评分要求。[分析]参照是什么?参照就是标杆!应该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至少需要三年训练之后才能达到的要求,竟然从低年级开始就大行其道,评价的阶段性、形成性意义荡然无存,学生在力所不能的要求中,毫无成就感地度过了漫长的三年。这也是过分强调中考的导向作用所至。 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书面测试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针对其导向功能,我们有必要提出如下的主张:1、书面测试可以分为阶段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两类。阶段性测试主要是指单课学习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终结性测试是指毕业试、中考。测试类质不同,测试的目的要有所不同,测试目的不同,测试的方向就要有所区分。但测试的目的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2、学什么,考什么;学到哪儿,考到哪儿,考与学要同步。学而不考,会使课程内容窄化;考不曾学,会使课程设置失去意义。课程设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次考试之后什么都能学会。这样才利于教学,利于学习,教师、学生都有成就感。3、命题要多方考虑,小心求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认识规律出发,不要一厢情愿,主观武断,任何偏激的行为,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4、课外阅读文本、文段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降低阅读的见面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题心理。5、就象教学不能取代考试一样,考试同样也不能取代教学。不要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试变相演绎成为中考,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打压下,消磨掉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书目: 《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

热点内容
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116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