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教学楼文化

教学楼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2-26 03:53:32

『壹』 学校教学楼共四层,走廊文化该怎样设计,每层的主题应是什么

第一层可以围绕童年来画,可是贴一些童年趣事,画一些童年涂回鸦。第二层可以答是少年时代,可是画画少年形象,贴一些有关青春的东西。第三层是青年时代,围绕工作,美好的大学生活展开。第四层就是老年时代,可以回忆以前的事。

『贰』 教学楼文化布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一、教学楼: ( 1 )厚德楼 【释义】:“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 ( 2 )敏行楼 【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用“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 3 )崇文楼 【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 4 )崇德楼 【释义】崇:意即“崇敬”、 “崇尚”。德:意即“道德”、 “德行”、 “品德”、

『叁』 征集学校的新教学楼的名字,要有内涵,并写出出处和含义 ,速度!!!

闻道楼 《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肆』 为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分别拟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称感谢!!!!!

难道你们在做试卷...嘻嘻 不会跟我们也一样吧

教学楼:知识之城

实验楼:实践之都

望采纳 啊 谢谢

『伍』 学校教学楼各楼层走廊的文化环境如何布置

书法字画,励志名句,校友题词留言

『陆』 有哪些充满文化寓意的教学楼建筑

一、教来学楼: ( 1 )厚德楼 【释义源】:“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 ( 2 )敏行楼 【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用“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 3 )崇文楼 【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 4 )崇德楼 【释义】崇:意即“崇敬”、 “崇尚”。德:意即“道德”、 “德行”、 “品德”、...

『柒』 怎么形容教学楼

写作思路及要点:细节描写教学楼。

正文:

(1)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老教学楼了。那是一栋非常老的教学楼,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教学楼的构造很简单,总体分为三层。第一层左边为小卖部,中间为学前班,右边为住校老师的卧室。第二层为少年宫。第三层为我们六年级各个班的班级。

(老教学楼的后边是新教学楼。但是学校的主要场地是在老教学楼左边。你们可别小看了这栋教学楼,这栋教学楼不知道培育出多少品学兼优的大人物了。

(2)迎面而来的是教学楼。啊!教学楼真高啊!共有六层哟!教学楼真大啊!一层楼开个千人会议,都不会觉得得拥挤的。啊!教学楼真美啊!日落的太阳光倒影在教学楼上。

(3)这座教学楼是这个学期刚开放的,五、六年级学生的教室就在这儿,这教学楼一共有五楼,外墙大部分贴的是红色的瓷砖,并穿插贴上白色的瓷砖,与旧教学楼的白色外墙互相辉映,更显出它的气派。

走进新教学楼的教室,我看到了一排排崭新的课桌椅,但最吸引我的是那新型黑板,黑板分为左右两边,左边有一个钥匙孔,只要把钥匙插进去,就能拉开,拉开后,就会看见一个电脑显示屏,直接用专用笔点击那些小图标,就会出现不同的窗口,这设备可真先进啊!

(4)从大门一直进去,隔着操场就看到我们学校的三座教学楼,教学楼刚刚整修过,外墙的颜色装扮的花花绿绿,比原来增添了不少喜庆快乐的情趣,三座教学楼整齐排列,紧靠操场;

从左至右分别是一号楼,二号楼和三号楼,一号楼最接近后门,一号楼、二号楼是我们各年级的班级教学楼和老师们的办公地方,三号楼是我们的美术、音乐上课的地方。

(5)没多久就见到她们四人往学校最偏远最里面的一栋教学楼走去,越是接近那栋教学楼,越是让人感觉到害怕,只见那栋教学楼的墙壁上涂满和画满了各式各样的涂鸦,就好像是被暴走族或者不良分子侵占过一样,而且越是靠近就越是听到教学楼处传出了吵吵闹闹的声音。

(6)我们一走进校门,就看见宽阔的操场,操场右边是新教学楼,新教学楼正中有一幅画,画下面是主席台,主席台的两边有排整整齐齐的松树,好像士兵守卫着新教学楼,新教学楼里是宽敞。

『捌』 描写教学楼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描写

描写教学楼可以从描写教学楼的位置。在写教学楼的布局。在写教学楼的文化特色。在写教学楼的内部陈设。

『玖』 中学教学楼楼梯间如何做文化布置

中学教学楼楼梯间文化布置
以知学篇、求学篇、乐学篇、博学篇、治学篇为主题,围绕学习,步步提升。
一、 知学篇
学习的名言:学知不足,业精于勤。作者:(唐)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设计意图:
知道学习的作用与意义,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二、求学篇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本篇设计意图为鼓励学生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乐学篇: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名人名言: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
本篇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热爱学习,不要被生活的各种困难所吓倒,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四、博学篇:
博学小故事:
钱钟书精通多国语言,他在法国的时候,一回,搭乘公车,闲得无聊便拿出报纸来看,但看报的方式有些奇怪,倒过来了,这时站在他旁边的一位年轻的法国小子就笑他说,不懂法文就别看报,都倒过来了也不知道,钱钟书看看小伙子,对着报纸马上放声念了一段,那小子听了甚是惊诧,羞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学习,厚积而薄发。

五、治学篇: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网络,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以名言结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选自《中庸》

设计意图: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鼓励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拾』 建设教学楼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教学楼的目的和意义:

1、改善现有办学条件的需要。新教学楼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班级容量大、教学资源生均占有量小的问题,也为实施高中扩招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

2、新建教学楼,将为更多的适龄少年提供更多的接受初中教育的物质条件。

3、科学管理学校的需要。根据有关教育专家的分析和实践证明,普通中学班容量在40~45名为宜。教学楼建成后,学校将以标准的班额科学合理地设置班容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楼设计要点:

1、崇尚自然,尊重环境,结合地形,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性,把建筑立面做得活泼、生动。

2、建筑形象力求体现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性和校园文化气息,创造富有独特个性的绿色园林式校园建筑。

3、建筑风格注重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把握统一与变化的关系,突出重点建筑,协调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在统一中充分考虑院落建筑群之间的识别性和差异性。

热点内容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
小班幼儿英语 发布:2025-05-15 00:00:31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