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四正推手教学

四正推手教学

发布时间: 2022-03-02 19:41:06

㈠ 太极推手

初学者。
这倒不是因为它自己很难,而是因为它的外形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
比如,四正推手,它只有掤、捋、挤、按四个动作,有个人点拨您一下,用不了半天时间就能比划得有模有样了。稍微复杂一点的活步、大捋也不会让您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这只是外形,远不是真正的推手。
太极拳推手练的是触觉的灵敏性,入门恐怕需要有个老师(哪怕是稍微懂点、会点的人)口授一下,这样才好去练。练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起练,没有对方的千变万化刺激,您触觉的灵敏性无法提高。

㈡ 推手里的几个动作名称,技法特点,动作特点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 挤 、按、采、 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 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 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 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 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 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 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 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 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推手的用劲和听劲:
手时切忌拙力,务于掤、捋、挤、按四字探求奥秘,此四字即包含无穷之变化,学者务必深刻体会。
如: 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同时也可防止对方趁我捋时,进步横肘,将计就计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劲,易伤人,不可轻用。
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按包括轻灵或重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或开或合,总之依势而变。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诸用法之用劲皆是劲自足起,由腰带动自脊而发。手法虽有变化,然而其劲皆自腰胯变化而来。此点尤须注意。
二人对练推手时,除注意体会用劲之方法外,务必要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要用拙力,静心听劲。久之,则能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
关于“听劲”,万不可误为双方用力对顶。常见推手时,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问有劲了没有,一方答有或无,此大错也“听劲”是感知对方用力之大小、方向、变化趋势等随机变化,万不可顶住。初练时,先练两臂,久练全身皆可感知。能听劲,则当对方发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听劲则不必与人相较,学者务必注意。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是:
一曰“中”。这个“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论自己如何腾挪变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虚实转换于自身的稳定范围之内,不失于中。其二是取中,即双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对方的重心,在不即不离中要随化随进,进于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适中,即无论是进是退是化是发,均要适度,机之把握,量之大小,处处与彼洽合。故需足胯灵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
三曰整。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孙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
四曰活。孙氏太极拳推手练至高级阶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于由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此为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走中亦可互换。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础。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灵活多变无定法。五曰空。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也。
以上五点:“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过是“神气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拳推手之一般步骤是,先练定步推手,练四正推法,继而四隅推法。然后活步推手(顺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后是大捋随至技击。

㈢ 漫谈民间拳师生活、太极拳架为什么慢、推手教学介绍

看到组里有朋友提到外国的专业学习者对拳术的练习与实践情况,还提到民间拳师,感觉很多人对真正的民间拳师缺乏了解。或者认为是像前一段很火的那个闫芳一样,都是骗子;或者认为像金庸写的武侠人物一样,远离现实社会。我想单起一帖来,从我知道的传统民间拳师情况讲起,顺便谈一点关于太极拳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当然,拳师的情况基本是以上海太极拳界为主,其他很多城市或许各有特色,我也有待学习。
这里额外感叹一句:就我的了解,民间拳师的生活其实是真正适于中国武术存续与发展的,可惜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限制民间拳师的传统活动了。----------
我所知道的民间拳师,要么是家里有钱不用上班,要么是正业极其清闲,再者就是以教拳为业,总之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在练拳上。他们每天最重要的活动是“站场子”,也就是在一个公园或学校等场所,长期坚持前往一块固定场地练拳。
这块场地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换。它有这么几个作用:一是立招牌,能让同行或爱好者知道“某公园某人”。二是揽徒授业,能让学生们每天聚集在同一个地方,通过对他们的教学指导,达到传授武艺,同时也扩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三是应对挑战,真正练习武术的老师,没有不遇到“盘道”的,一个拳师能在一块场子“站住”,靠的是不被挑战者击倒。我以前的老师曾说过,来的人有本事大的,你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如果感觉对方比自己强得多,要能做到“站着认输”。因为一旦躺下,按不成文的规矩,就要离开这个场地,另寻场所教拳。或者说,“站不住”了。
在应对挑战时,如果老师教授的门徒数量足够多,学生们拳术的质量足够高,那么就会有更大的转圜余地,可以让适当水平的学生先来迎战。老师则在一旁观察来人的水平与特点。
如果来挑战的人是太极拳师,那么挑战的形式必然是推手。如果是练习其他拳术的人,或者是什么也没练过,只是身高马大,甚至是街面上砖头撒手、扬灰眯眼的流氓混混,那么挑战也可能采取试推或散手的形式。所谓“试推”是我起的名字,就是老师站在那里让你推他。根据老师的技术特点和水平高低,可能的结果有这样几种:对方怎么都推不动、对方站立不稳、对方被抓住或轻击头面、肋部等要害部位提醒、对方摔倒或退出很远、对方双脚离地飞出。当然,也有可能是拳师被推动或摔倒。散手的结果,有可能是摔倒、擒拿制服、击打提示或控制要害(如锁喉)。
教学的方法,依据老师的传承与性格也有极大差别。就连基本功是哪几项,拳师之间恐怕也没有特别一致的认识,有些老师强调站桩,有些强调走桩,即配合呼吸反复练习一组固定动作,多数都会强调筋骨训练,即拉筋压腿。
在基本功之上,有些老师强调拳架,认为盘若干年拳架,才能说推手。有些老师则强调推手,从第一课就开始让学生与师兄试推,在推手中了解拳架的应用。有些老师先说拳理,认为拳理不说明,打拳必然出偏,即使纠正也不明所以。有些老师不说拳理,先一个姿势一个姿势地教你站桩打拳,等到一定程度再给你讲为什么。当然,有些老师也会依照学生的资质特点来区别对待。以下着重介绍一下民间武师的教学方法,首先是拳架。
拳架是古人在没有好的记录工具的时代,一种记录实战中有效技术动作的记录方式。拳架中每一组技术动作都应该可以应用,而每个老师一般都只能精通其中几组技术动作的实战变化,但教整套拳的时候,都还是能够从理论上把每一招的各种用法演示出来。练习拳架,就好比是现代的药学系或化学系学生去做一些“规定动作”的实验,不必经历前辈的一次次的中毒或爆炸事件,也能获得相当程度的学习经验。太极拳的学生们也如是,不必经历一次次手断腿折的实际格斗,只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拳架,同时观想技术动作的临敌应用,也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熟练招式的效果。
太极拳的拳架有一个很明显的外在特点,就是慢。这也是太极拳常常被误认为“不能打”、“老头拳”,甚至被误认为是一种轻量级的古代健身体操的原因。然而太极拳本质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实用格斗术,很多人在了解这一点后会反过头来产生一个新疑问: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拳,打起来却是慢悠悠的呢?这里给出一个个人认为还算全面的解释:
首先要认识到:拳架是锻炼方式,不是实战。拳架打得慢,并不意味着用的时候也慢。实际上,太极拳并不是“追求”慢,慢下来为的是更容易让学习者达成匀速的运动。匀速超越了快和慢,所谓慢而不僵,快而不浮。更是所谓“无凹凸处、无断续处”,让学习者的身体运行,从一开始就习惯这种“进击退守无缝转换”的节奏,有利于日后的实践。还有,把拳架放慢后,学者可以更自如有效地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重心、手法、步法、身体姿态,呼吸、传导力量路径等等方面是否准确无误,习惯正确而精微地控制自身的动作。此外,拳架既是一种锻炼方式,慢下来就能更好地让学者把呼吸调整到匀细深长,让肢体灵活放松,血脉流转通畅,通过这种锻炼,不单是熟练招式,更能让身体本身变得更加强健、协调、平衡,也让人体的感觉变得更加灵敏。
当然,拳架训练与实际格斗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从拳架过度到实战,把拳架中的招式应用到实战中去,同时进一步锻炼太极拳特有的灵活、协调与灵敏,需要依靠一种特有的锻炼方式:推手。推手是两个人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攻防游戏,目的是增强参与者感觉的灵敏性,以及使参与者养成下意识动作都不违背太极拳格斗规律的习惯。
推手的规则有很多种,有些可以示意击打,有些不能击打,有些可以进退步,有些要求定步。顺便说个个人的意见:目前市面上有一种陈家沟传的陈式太极拳推手,是大开步的,这在历代成名拳师,包括陈式太极拳拳师的拳照和视频中都不太常见,我认为是有问题的。我个人也练过数年这种推手,感觉有点偏向摔跤,顶牛双重,完全违背了太极拳论的精神。后来与有见识的朋友聊起来,才知道这一路的拳法是练大枪的架子,大枪是指传统的红缨枪、丈八长枪。练枪,必然是大开步,步法变化不要求灵活,而要求稳重了。用来推手,显然不太合适。
太极拳过去又叫十三式,指的是它有十三种技术动作,包括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其中棚捋挤按被称为四正手,一般的推手就是以这四正手为基础循环,在其中加上种种随机变化。其总要求是不顶不丢,沾粘连随,舍己从人,在顺从对方的过程中灵敏地感受对方用力方向,寻找破绽。
推手的内容很多,写到这里觉得这一篇文章内容已经有点冗长了,那么就此打住,希望大家能在组里热烈讨论哈,也说说看自己的推手经验,或者见过的老师风采~

㈣ 太极拳中的四正四语是什么意思

四隅四正是太极八法,只要是太极拳就会用到
没有拳种分别得
四正 是 掤、捋、挤、按、
四隅 是 采、挒、肘、靠

太极拳学派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最基本的手法,称之为“太极八法”。它是太极拳所有拳式的基础,这八法的劲别是各不相同的。太极拳以八法为基础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因为前人的技击实践证明,拳不在多,而在于习练纯熟。在实际竞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并不太多,若能纯熟,则八法也已用之不穷了。

太极八法以掤、捋、挤、按四法为正法,合称为“四正法”或“四正手”,简称为“四正”;以采、挒、肘、靠四法为奇法,习惯上合称为“四隅法”或“四隅手”,简称为“四隅”。八法以掤为首,以四正为主,以四隅为辅。杨式太极拳把“揽雀尾”列为起势后的第一式,目的就在于把四正当做全套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来进行练习,先打下四正基础后,再学其他各种法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内容就足由四正、四隅这八法组成的,而练习推手的目的就在于熟练这八种劲别及其力‘法的具体运用。早年拙作拳诀中,有一首《八法决》概述八法之精要,现摘录于后,仅供参考:

“八法须认真,四正为根本。

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

掤撑圆而沉,捋抱顺且韧。

挤排化在先,按推劲要整。

采拿宜拔根,挒惊务相称。

肘屈勿轻使,靠崩必贴身。

称羡虽经年,功夫终难深。

不若朝暮练,日久知屈伸。”

上述歌诀中“一臂莫单行,上下紧相跟”句,实即“两膊相系,上卜相随”的另一种说法,两者义无不同。戚继光《拳经·捷要篇》说:“上下周全,无有不胜。”这也足以证明,古今拳术对这一基本要求历来是分外重视的。四隅推手是否只包括采、挒、肘、靠四法四隅推手又名“大捋”,其演练内容足以采、挒、肘、靠四法为主,同时也包括了掤、捋、挤、按、闪和切截、沉化等法。从外形观察,由于传统大捋是以重复做四遍为一圈,而其中以捋、靠两法各四个动作最为分明,因而又有“四捋四靠”之别名。大捋中捌、肘两法,如采取实捌、实顶,就极易误伤,故只能把实用动作留在意念之中,而并不出手。闪法实即掴面法,俗称“打巴掌”,是为反向转圈而编列的;切截况化源于反关节擒拿,凡对方用靠,我一手采执彼腕,用我另一手的前臂像用刀切物一样截住对方上臂的近肘部位,并向下沉化,以破解对方的用靠,这就是切
截、沉化;在此基础上,只须把采腕的一手拧转一下,便可变为撅臂法,它是为御靠和转按而设的。

由于闪、撅两法也难在练习中实闪、实撅,所以也只能是象征性地做到适可而止。挤法则与靠法相连,应敌变化时近身可挤、贴身可靠。但作为推手套路,却又没法子既挤又靠。倘若把上述意念性与象征性的各法计算在外,则表现较明晰的为拥、捋、按、采、靠五法。因而在外观上四隅推手的动作是极为朴实简捷的,似并不比动步四正推手复杂;但若从内含的技击意义上分析,它所包容的着法竟有十法之多,这就远比四正推手要难学得多了。而且一旦习练纯熟,还可在大捋套路的基础上随意变着,那就接近散手了。

由此观之,说明大捋实际上是一种“八法推手”,即已统括收编了太极八法,而不止是采、挒、肘、靠四法。

基于这一事实,要学习大捋是必须先打好四正推手基础的。一些求学大捋之人,往往急于求成,并反之,如丢了掤劲,那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虽能不犯“顶、抗”之病,但“瘪、丢”之病不断,依然难成好手。初学推手者以“硬手”最为多见,所以教学上分外强调“以松柔人手”;但如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掤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而缺乏内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刚,那又怎能谈得上“刚柔相济”呢?拳谚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拳无刚柔,出于无效。”有的人认为太极拳只要柔,不要刚,这是一种误解。仪仪是太极拳在处理刚柔问题的方法上,与其他拳术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谚说: “运化要柔,落点要刚。”这是相对地指化劲和发劲来说的。然而不论化劲和发劲,都不可丢掉最基本的掤劲,这是指普遍意义的柔中寓刚和棉里藏针。总之,无论攻守化发,都不可丢掉这枚“钢针”。

因此在太极拳术语中才有“掤劲不丢”的说法。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把“掤”列为八法之首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道理。

㈤ 你所知道的推手规则有哪些

首先应该说的是,推手并不是比赛。虽然有推手比赛,但是推手本质是太极拳的训练方法的其中一项种类。因此对于推手而言,有的是形式而不是所谓规则。
各种派别的太极拳都有其相应的推手形式。总得来说,有基础的挽花类型,就是单纯的手臂相互缠绕。有单手和双手。再进一步是四正推手,也就是双方站定没有步法移动,双手手臂交缠用固定的掤捋挤按四正劲进行变化拆解推手。再进一步是活步推手,所谓活步其实就是固定的一进一退的重复。双手在四正劲上面加上了采挒肘靠的四隅手法。因此也叫四隅推手。步伐架子也有区别,从高到低。最低的架子俗称大捋。最后是完全活步的乱采花形式推手。也就是不论步法和架子高低,任何形式的手法都可以采用,随机应变。
等到了乱采花阶段的推手,熟练之后才会到推手对抗比赛的阶段。到了竞技比赛,一般就会有规则的制定。不过由于推手比赛并非官方统一制订,因此规则上并没有统一标准。但是基本上的选择就是不能拳打脚踢,只能用太极拳的推手技术动作作为原则。
所以单纯说推手规则,实际上是没有具项的规定的。只有推手原则。而各种太极拳派别的推手是实际上根据自身的太极拳特色来制订的练功方式,因此只能说那派的太极推手,是合适于他们自己门派的太极拳技法训练的,因此也没法有所谓优劣区分。

㈥ 有四正太极推手器械吗

四正太极推手就是盘圈是个“交流手法”,目前没看到专用训练的器械。传统是可以转大水缸,可以练习腰胯的力量

㈦ 太极推手基本技术有哪8个

好哥们。你跟哪个师傅学的?掤、挤、按、采、挒、肘、靠
顺便说一句,这东西不是实战的东西,而是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训练方法,是进阶太极散手的一个过程。
你问这个问题是准备干什么?
那些说太极推手是推手散手是散手的我为你找到的师傅感到羞愧。最基本的都东西都不了解,纯粹误人子弟!

㈧ 太极推手基本功口诀是什么

至于姿势的规矩、动作的准则,基本-卜是一致的。至于推手的程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动步的,称为定步或站步推手。一种是动步的,包括活步、大捋等等。进入自由的对角,称为散手,这就不受程式的限制了。

推手流派与风格:开展较为广泛的太极拳推手大致为四大流派,其风格特点各异。

1、是陈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有管脚、拿关节;

2、是杨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棚劲大,以发劲为主。

太极推手各派形式诸多

推平圆、推立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进一退推手、三进两退推手、两进三退推手、大推手、烂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如此之多的推手,乃为各派拳师在教拳过程中的创造,其目的有二,一是便于学者进门入道,二是显示传统内容之多。

有一利必有一弊,无形中为推手而推手,在推手中练推手,从而导致了现代推手竞技运动中,大部分运动员不练拳架专练推手,舍本求末。一般人在推手中练平圆、练立圆、练腰胯劲等等,而与拳架脱节。因而难以产生太极高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太极推手

㈨ 太极推手问题

学习推手要循序渐进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学问或技艺,都应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再求进一步的发展。学习太极拳推手当然也不例外。可是有的人爱走“捷径”,不从单手推挽学起,而直接从四正推手开始。结果往往练习多年,依然分不清掤、捋、挤、按四手;不是“四手不全”,便是“四手不正”。本来学习推手,在姿势正确以后,首先从“听劲”和“换劲”入手,关键在于引活劲路,懂得沾、粘、连、随,不犯顶、抗、瘪(原作“匾”,一作“扁”)、丢,熟习柔化斜闪,然后再试劲发放。
而今有些年轻人,往往一学推手便热衷于发劲,与人推手时,拙力僵劲充满经络,全凭蛮力硬推硬拉,这样最易发生误伤,更谈不上提高太极拳推手的技艺水平了。因为太极拳推手纯是一门技巧之学,如能单凭力量胜人,那义何来“耄耋能御众之形”和“四两拨千斤”之巧呢?
所以前辈太极拳名家对推手教学,历来强调循序渐进,反对囫囵吞枣。他们常常把学习推手比作儿童学习书法,认为应该从描红、印格开始,由简到繁,从易入难,渐至临摹碑帖和白手作书;并在学好楷书以后,再学行书、草书。这样基础打得牢固,日后造滑也就渐趋精深,由熟习推手招法而逐渐进入“懂劲”阶段,由懂劲而进一步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神明”阶段,所谓“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反之,即使推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是一双“硬手”,始终化不掉僵劲,或者依然分小清四手和屡犯“双重”毛病。所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推手,这足初学推手的人所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推手运动中会不会发生误伤
有些人很想参加推手运动,但又觉得这么推来推去一定很容易发生误伤,以致产生了顾虑而不敢参加。
其实,推手运动中发生误伤的可能性,远比摔跤、足球等体育竞技性运动要小得多了,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任何体育竞技,要避免误伤事故,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待体育锻炼和竞技的态度,太极拳推手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良好的拳德、拳风,不问情况一味逞能,甚至蓄意伤人,那实际上就不是什么“误伤”了。
所以,首先要有团结友爱之心,把练习或竞技的对手当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好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误伤事故。
尤其对于旧时代有关比武的故事传说,应该历史地分析批判对待,而不应生搬硬套到今天的体育竞技中来。其次,要遵守推手运动规则,我国各地民间历来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头性规则,如不准使用踢法、打击、撞膝、顶肘、抓闭以及反关节等有伤害性的技击方法,也不准使用摔跤运动中的一些摔法等等。凡属县、市以上体委或武协正式举办的推手竞赛,一般都应遵照国家体委审定的《太极拳推手暂行竞赛规则》办。
近代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因此,推手练习或竞技一般也是十分讲究“安全第一”的。再次,推手技术要注意不犯“双重”的毛病,先要由柔人手,即学会掌握防守的柔化技术,然后再去学习进攻的发放技术。而且应该把对练与竞技明显地区别开来,对练发放通常应是熟识的同学或拳友,而且事先应有口头协议。否则轻易发放,即使小伤人,也会伤害感情,甚至引起纠纷。同时,也要学会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凡能确实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太极拳推手一般是不易发生误伤的。
太极推手要点(赵宪平)一、上身放松,下身稳固,步法灵活

首先条件是身正式顺,推手时才会自然松静下沉。通过气的松沉使身体重心下移,重心变得较低,使下肢更加稳因,上身更加松灵。第二,步法灵活是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和重心的内在变代而实现的。第三,推手的圆弧线路和劲别,要求与呼吸密切配合。这种密切的配合是通过长期练习自然形成的,不能强求。一般地讲,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为吸,朋为吸,化为吸,被捋为自然小呼吸,这种小呼吸就是为求得心静体松下肢稳。如被挤、被按到不能再吸时就改为呼。要求自然是为求式沉。大捋中的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为呼,捋为吸,被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末按时为小呼吸,其它动步末发劲时也是小呼吸。通过呼吸的平静心静,使周身松静,从而做到上身放松、下身稳固、步法灵活,这就是整劲,即:上身松静下肢稳,虚实分清步法灵,呼吸不强心平静,心平全身

热点内容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
小班幼儿英语 发布:2025-05-15 00:00:31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