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2-04-05 19:59:49

『壹』 小学数学 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贰』 《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 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叁』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什么

是小学教学的微课课程。

设计思路

称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克和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由“千克”转化为“克”时,在数的后面添上3个0,由“克”转化成“千克”时,把数末尾的3个0去掉。 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时,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多重。

教材介绍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例1和例2。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人民币单位元角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间单位时分。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和二年级上册的长度单位基本上一致。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进行直观感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为后续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

『肆』 幼儿园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认识多少教学反思

重量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概念却比较抽象,对于智障学生来讲,他们很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重量单位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重量,而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重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重量的轻重,形成直接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但是1克到底有多重?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很难建立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周围的物体多观察、多动手,逐步在头脑中建立概念。 让智障学生知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比如让学生掂量一块香皂、一袋方便面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原来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数学。

『伍』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陆』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缺点

《 1 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 “ 数与代数 ” 中 “ 常见的量 ”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有很多收获,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柒』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概念教学吗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概念教学.

『捌』 克与千克的认识

1000克等于1千克,1千克等于2斤

热点内容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
小学语文拍手歌 发布:2025-05-14 02:17:21 浏览:531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
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 发布:2025-05-14 01:41:26 浏览: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发布:2025-05-13 23:45:47 浏览:206
好未来语文 发布:2025-05-13 23:30:47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