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
Ⅰ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党组织关系转移,具体的抬头怎么写
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
Ⅱ 哪些学校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北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等985和重点高校以及西安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普通高校共六十几所吧,每年都遴选几所入围的
Ⅲ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分园介绍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
宁波园简介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以下简称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是按照“一园多点”的建设原则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于2000年开始共建的一个“科技特区”,是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的一个分支机构。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依托浙江大学强大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优势,结合宁波市地区经济特点,旨在走出一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与地方区域经济开展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园区位于宁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宁波分园已进入二期建设阶段,建成后的宁波分园环境宜人、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是浙江大学与宁波市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宁波浙江大学科技园地图
2006年2月在杭州举行了《宁波市——浙江大学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使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的科技合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在这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宁波市以及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享受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浙江大学与宁波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已成为市校间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日趋显著,特别是2005年初宁波分园一期项目——科创大楼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宁波市的部分地方传统产业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自2002年以来,边建设边招商、孵化,成效显著。现已有入园企业128家,注册总资本8亿7千万元,其中科技型企业89家,技术服务型企业20家,企业累计上缴税收2.2亿元。孵化场地面积2.8万多平方米,其中企业用房1.8万多平方米,服务用房1万平方米。在做好科技孵化器的同时,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学校和宁波市各级政府的肯定。
目前,规划面积达450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公里的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的二期项目(暨宁波研发园区)正在紧张施工中。二期项目将主要以引进大院大所为目标,打造宁波区域自主创新的“新航母”,同时为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的一期项目科创中心孵化器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优势互补。它的建设将更好地把高校科技园纳入到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当中,使大学科技园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以浙江大学为依托,搭建以浙江大学为背景的创业孵化、科技产业、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为一体的多样化服务平台,将成为集聚浙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基地。试图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浙大的科技优势与宁波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加快浙大科技成果在宁波的转化和产业化。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以其特有的“高、新、快、捷”的发展模式,旨在成为宁波市和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及企业的孵化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基地。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成立于2009年4月22日,园区将以长兴县经济和主导产业为基点,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为核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科技产业化优势,加强浙江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发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创新和科技孵化优势,共同推进长兴及其周边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步伐。
新建的浙江大学科技园(长兴)园区坐落在发展大道和明珠路交汇处,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近4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设后的科技园区将成为一个集园区(创业区)、学区(研发培训区)、社区(商贸、人居、休闲区)三区联动的创新载体和融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将成为接轨国际、全国一流、辐射长三角的高科技产业园。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发的建设方针,将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创新创业,大展宏图。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
2007年9月11日,温州浙大天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温州高新园区举行开业典礼,这是创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分园的首个启动项目。公司由双方共同投资,温州以资金入股,浙大以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科技服务等无形资产入股,是开展市校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滨海园区内,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目前,位于温州经济书开发区内的0.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全面建成。位于民营科技园的发展区块总用地面积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开发建设中。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园区建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温州清华科技开发中心。园区中的温州科技城核心区已全面动工兴建,中试大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创新大楼和企业研发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几大机构共享园区资源,在技术、人才、设施、服务平台、资金等要素资源方面产业互动发展的集聚效应。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
江西园简介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位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江西分中心、浙江大学南昌技术转移中心、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江西)分园,以及江西凯源科技、江中安可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根据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总投资将达16亿元,其中投资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整体建设分三期滚动开发,一期建设项目已于2006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上海中凯企业集团凭借雄厚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房地产领域突飞猛进,并稳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浙江大学强强联合,探索高新科技领域的经营,实现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等;浙江大学与上海中凯企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江西浙大中凯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主体投资建设开发公司,全面负责浙大科技园(江西)的各项开发建设工作。
江西园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产业投资将达9亿元,发展的重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目前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江西分中心、浙江大学南昌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江西凯源科技、江中安可等作为首批重点项目已入驻科技园,并开始正式运作。预计在今后的2-3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达到产值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左右。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建设将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建设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力争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技术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建成的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是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协调统一、形式开放、工作与生活联动的科技园,是科技创业者的乐园,是21世纪南昌城市的新亮点。
园区规划建设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位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600亩。根据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总投资将达16亿元,其中投资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40 余万平方米。科技园实行统一规划、滚动开发,计划三年内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5年时间全部完成。园区的发展重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预计3-5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达到产值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10000个左右。
五个研发中心均以简洁干净为立面主调,圆形主体均布湖边,每座单体有架空联廊与信息中心相通,信息中心模拟高速数据流通宽带,以圆形玻璃筒体横贯研发区。在设计中始终把握“CLEAN”的原则,整体造型形成虚实体量的对比,构成优美的现代主义风格。
生产基地沿主环线顺螺旋放射摆布,立面采用科技蓝金属板墙体,透明玻璃的电梯脱离主题单独存在,以分解、丰富厂房较大体型。
创业发展大厦__简朴的奢华 创业发展大厦位于浙大科技园(江西)东南方位,集科技企业办公、娱乐休闲、高档餐饮、商务会议等于一体。360米大跨度、半弧型外立面气势恢弘,主体由三栋办公楼构成,并围合出一个半室外绿化空间,独具创意。A、C、D区域为办公区域,专设B区为配套区域,分为商务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部分。商务配套包括多功能会议室、商务服务中心、网络中心、培训室等,解决您企业办公的外延服务需求,为您提高有效工作时间,提供更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同时还为您的员工提供便利齐全的生活配套,如餐饮店、书店、咖啡吧、茶吧、健身房等。
Ⅳ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浙大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浙大科技园位于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同时按照“一园多点”的原则,在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园分园)。建成后的科技园将是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协调统一、形式开放的科技创业者的乐园,是“天堂硅谷”的一颗灿烂明珠。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称浙大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大科技园由浙江省、杭州市和浙江大学联合共建,浙江省和杭州市对科技园给予了极大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园享受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浙大科技园依托有百余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浙江大学,她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型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交叉和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为科技园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同时按照“一园多点”的原则,在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园分园)。
Ⅳ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发展
八年来,在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回持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直答接领导下,浙大科技园在园区基本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目前,浙大科技园已累计有入园新注册企业450家,注册资本20多亿元,其中科技孵化企业累计300余家。入园企业员工总数超过8000人。2008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多元。孵化场地面积从刚开始的5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7.2万平方米(包括老和山区块68000平方米和求是孵化楼4000平方米)。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按照“一园多点”原则,在浙江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分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辐射。
Ⅵ 全国大学科技园有哪些
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结果如下:
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B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C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二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深圳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市高新区
上海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开大学
上海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同济大学
秦皇岛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燕山大学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长春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吉林大学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师范大学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科技大学
Ⅶ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名单
第一批(2002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01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清华大学002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大学003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天津大学004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阳东北大学005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006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交通大学007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复旦大学008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东南大学009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010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浙江大学011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012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南山东大学013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014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015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华南理工大学016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四川大学017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电子科技大学018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重庆大学019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昆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020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西安交通大学021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西北工业大学02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二批(2003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23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024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大学025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南开大学026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同济大学027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秦皇岛燕山大学028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南京理工大学029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030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东华大学0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32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春吉林大学033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理工大学034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邮电大学035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036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三批(2004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37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大连理工大学038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南昌大学039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化工大学040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兰州大学041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西南大学042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郑州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四批(2005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43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科技大学044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工业大学045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华东理工大学046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047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厦门厦门大学048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049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西南交通大学050新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乌鲁木齐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五批(2006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51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中国农业大学052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华北电力大学053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交通大学054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河北工业大学055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阳沈阳工业大学056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057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理工大学058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中国矿业大学059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江南大学060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中山大学06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62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六批(2008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6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064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太原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065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066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财经大学067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电力学院068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南京工业大学069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七批(2009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70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庆东北石油大学071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苏州大学072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镇江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073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074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昆明昆明理工大学075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兰州理工大学076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八批(2010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77湖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沙湖南大学078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中国海洋大学07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080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武汉大学0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082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083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中国美术学院08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5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086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鞍山辽宁科技大学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九批(2012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87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春长春理工大学088东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吉林东北电力大学089大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大连交通大学090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山东科技大学091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江西师范大学091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海洋大学092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上海体育学院093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094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西南石油大学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第十批(2014年) 序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在地依托高校095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北京林业大学096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097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098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南京邮电大学099南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通南通大学100无锡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101淮安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淮安淮阴工学院102中国计量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中国计量学院103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州福州大学104南昌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南昌工程学院105青岛科大都市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青岛科技大学106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107石河子兵团国家大学科技园石河子石河子大学108桂林国家大学科技园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09贵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贵阳贵州大学110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贵阳贵州师范大学111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呼和浩特-112青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宁青海大学113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银川宁夏大学114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口海南师范大学115琼州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亚琼州学院备注:表格信息来源
Ⅷ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困难问题
浙大来科技园经过八年的建设和发展,源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浙大科技园承担了过多社会公共职能
浙大科技园承担着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辐射的功能,这些大多是政府和社会职能,是公益性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服务。浙大科技园作为浙江大学下属的企业化运作机构,在资金实力上比较欠缺。希望政府部门考虑到浙大科技园的实际情况,增加对大学科技园资金支持力度,如通过为科技园入园孵化企业提供房租优惠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以支持浙大科技园的进一步发展。
孵化场地面积和接产基地需要进一步拓展
目前,浙大科技园内孵化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孵化场地面积却没有增加,很多孵化企业只好在孵化器以外办公,这使得大学科技园企业集聚的效应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不利于孵化企业享受到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服务,不利于孵化企业的发展。另外,浙大科技园目前的孵化场地在杭州市区内,没有接产基地,而有很多企业需要生产车间或厂房。因此,希望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开辟更多的场地,用于大学科技园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与产业化。
Ⅸ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做法
1、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利用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大学科技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根本在于依托大学。浙大科技园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同浙江省丰富的民营资本优势相结合,创办了一大批科技孵化企业,转化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
浙江大学为加快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浙江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孵化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学科性公司的改制意见》、《关于浙江大学研究生停学创业的意见》等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及大学生(主要指研究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同时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全面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浙江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七年多来,浙大科技园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与民间资本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已新创办科技孵化企业300多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300多项。浙江大学的相关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专、兼职创新创业人员1000余人,为科技孵化企业科技研发、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50多家高新技术孵化企业毕业出园,一批高技术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向周边地区辐射,浙大三色、宇恒科技、图灵信息、辰光科技、国芯科技、科特光电、易纺数码纺织等一批优秀高技术企业成长壮大后不断走向社会,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2、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创建企业孵化的一流硬件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
良好的园区硬件条件是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物理基础,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必须要有一流的硬件条件。浙大科技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思路,在努力发挥高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并利用民间资本,通过委托代建的方式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硬件平台。经过三年多紧张建设,浙大科技园位于老和山启动区块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6.8万平方米创业、孵化楼群已经投入使用。目前浙大科技园已拥有7.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齐全,已经成为浙江省、杭州市孵化器建设的一个亮点。
浙江大学科技园
同时,浙大科技园非常注重风险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联动体系,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首先,浙大科技园成立“风险投资联盟”和“产业投资联盟”。浙大科技园已经与英国君信投资公司、天堂硅谷创投、杭州市高科技投资公司、浙大网新创投、浙江大学创投等多家海内外投资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华立科技、大唐电信、永利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建立产业投资联盟,投入到入园企业之中,为入园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并且,浙大科技园积极促进浙大的科技成果与浙江省的民间资本对接,创办科技企业。目前,民间资本与浙大科技成果结合在科技园注入资金达到十几亿元,占到入园企业注册资金的60%以上。其次,科技园还通过引进民间资本以及自筹资金组建了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5000万元和1亿元。同时,浙大科技园还充分利用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引导设立的用于高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资金来增强科技园的风险投融资能力。浙大的一批高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他们在科技园孵化的重点投资对象。
3、在政府支持下,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服务能力,建立创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浙大科技园十分注重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科技园各职能部门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工作核心,强化为入园机构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包括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引入和人事代理咨询服务、工商注册及税务登记咨询服务、投融资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移及产业化咨询服务、各类科技计划申报及高技术项目和企业认定的咨询服务和落实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同时引进和新建了20余家中介服务机构,在法律、财税、工商、投融资、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府职能延伸到大学科技园,一批工商管理、财税等政府机构对入园企业实施一条龙便捷服务。目前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科技园管委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三方面组成的综合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另外,浙大科技园在浙江省科技厅、杭州市科技局等支持和企业参与下,陆续进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和“浙江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技术测试中心”两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的孵化企业技术研发和分析测试提供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4、发挥浙江大学科研优势,促进学科与科技园企业互动,推进入园企业自主创新
浙大科技园孵化器在寻求技术成果与社会资本嫁接的同时,积极推进与浙江大学优势学科的互动。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的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与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互相补充,从而推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此方面,浙大科技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浙江大学的一些优势学科,如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光学仪器、电液比例控制、水煤浆燃烧、信息网络、核农业等,其所属的一批省部级重点研发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参股创办了20多家以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目前,入园企业正在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50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300多项,已被批准专利近200项。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总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数字电视核心芯片、数字背投电视光学引擎二个项目取得了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有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浙大科技园正在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头。
5、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浙大科技园根据科技部、教育部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为学生实习和创业提供支持,取得可喜成绩。
(1)在创业教育方面,浙大科技园与学校研究生院共同创办“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和“浙江大学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吸引学校优秀研究生加盟,邀请科技园内外的创业者、专家和企业家对其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目前已有300多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或到科技园自主创业。
(2)在推进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浙大科技园专门开辟5000平方米场地,2008年12月6日与西湖区政府共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西湖-浙大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工商代办、融资担保、投资融资、项目申报等各种服务。西湖区政府提供房租优惠、创业资金以及免费人事代理等支持。2007年浙大科技园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服务机构,组织申报了8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立项7个,每个项目获得政府无偿资助40-80万元,立项数列全国第一。2008年浙大科技园又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8个,立项8个,立项率100%,立项率居全国第一,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无偿资助280万元。该园区目前已有7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部分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6、“一园多点”,建立分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辐射
浙大科技园根据“一园多点”的战略构想,采取开放的建设原则, 在确保杭州核心区建设高水平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将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外围辐射,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了分园,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园已有新创办企业85家,注册资本8亿元,建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场地5万多平方米,转化浙江大学科技成果30多项,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辐射创造了良好平台。对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