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夫以文言文

夫以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9 12:27:47

Ⅰ 以夫为子文言文翻译

误把父亲当做儿子了吧

Ⅱ 夫在古文中有哪几个意思

一、名词。
“夫”作名词时,读作“fū”,意思是成年男子或丈夫。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译文:于是带领儿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
②未几,夫齁声起。(《口技》) 译文:不久,丈夫..的呼噜声想起来了。
③此庸夫.
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这是庸人.

发怒,不是士发怒。 在古代汉语中,“夫”与“子”连用,组成“夫子”一词,表示对男子的尊称。如:
④.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译文:先生..对我有什么吩咐呢?

二、助词。
“夫”作助词时,读作“fú”,可以用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1、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可以不要翻译。
如: 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遮盖了月亮。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译文: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他们有埋伏。

2、用在句中,只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 ①岱宗夫.如何?(《望月》) 译文:泰山是什么样的呢?
“夫”字的这种用法极少,初中教材所选古诗文中只此一例。

3、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唉”等。
如: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啊.。 “夫”字的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也很少。 三、指示代词。
“夫”作指示代词时,读作“fú”,相当于“彼”、“此”,可译为“这”、“这个”、“那”、“那个”等。如:
①予观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译文:我看这.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黄生借书说》) 译文:不是那个..
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

Ⅲ “夫”在古文中的含义

“夫战,勇气也”中的“夫”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以俟夫观人风者版得焉”权中的“夫”
夫,指示代词,那。

另: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中的“夫”是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
“夫负妻戴”中的“夫”指丈夫。
“岂惟纫夫蕙茝”中的“夫”:这、那。

Ⅳ 文言文翻译

原文是: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礼记•大传第十六》

参考译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时代本氏族里的人”)要依着血系的支分派别,(如先分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统率其所属的房分之类……),合起来成为一个宗族,明确亲疏远近关系;异姓的人(即“来嫁者”,亦即一个家族内的太太媳妇儿们)只是分别她们的辈份,而不再分别她们的支派,如只是分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问她们谁是谁的妻子,谁是谁的母亲等),分清辈分关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关礼仪。名分(辈分)既经确定,也就明确了一个家族里面男女有别。她们的丈夫属于“父道”范畴的,他们的妻子都属于“母道”的范畴;她们的丈夫属于“子道”范畴的,他们的妻子都属于“妇道”的范畴。(这就出现了混乱的情况,)难道兄弟的妻子属于“妇道”的范畴,而这位兄弟的嫂子却可以属于“母道”的范畴吗?(所以说,)(女人的)名分(辈分),是一个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关键”)啊,难道可以不谨慎(对待)吗?

注释:
1、《礼记正义》唐•孔颖达
[疏]“同姓”至“有别”。
○正义曰:此一节论同姓从宗,异姓主名,明男女有别之事,各随文解之。○“同姓从宗”者,同姓,父族也。从宗,谓从大小宗也。○“合族属”者,谓合聚族人亲疏,使昭为一行,穆为一行,同时食,故曰“合族属”也。○“异姓主名,治际会”者,异姓谓他姓之女,来为巳姓之妻,系夫之亲,主为母、妇之名。夫若为父行,则主母名。夫若子行,则主妇名。治,正也。际会,所以主此母、妇之名,正昏姻交接会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别”者,若母、妇之名著,则男女尊卑异等,各有分别,不相淫乱,凡姓族异者,所以别异人也,犹万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别。天子赐姓赐氏,诸侯但赐氏,不得赐姓,降於天子也。故隐八年《左传》云:“无骇卒,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诸侯先祖所生,赐之曰姓。杜预云:“若舜生妫汭,赐姓曰妫;封舜之后於陈,以所封之土,命为氏。舜后姓妫而氏曰陈,故郑《驳异义》云:“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赐也。黄帝姓姬,炎帝之所赐也。故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著在《书传》。”如郑此言,是天子赐姓也。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其亲巳远,不得上连於公,故以王父字为氏,若适夫人之子,则以五十字伯仲为氏,若鲁之仲孙、季孙是也。若庶子妾子,则以二十字为氏,则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则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为氏,以官为氏者,则司马、司城是也;以邑为氏者,若韩、赵、魏是也。凡赐氏族者,此为卿乃赐。有大功德者,生赐以族,若叔孙得臣是也。虽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则以公子之字赐以为族,若“仲遂”是也。其无功德,死后乃赐族,若无骇是也。若子孙不为卿,其君不赐族,子孙自以王父字为族也。氏、族对之为别,散则通也。故《左传》云“问族於众仲”,下云“公命以字为展氏”是也。其姓与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云氏是也。○注“若卫”至“纳焉”。○正义曰:案《春秋左氏传》桓十六年:“初,卫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又昭十九年《左传》:楚平王,郹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纳之。是其淫乱之事也。
2、《礼记正义》唐•孔颖达
[疏]“其夫”至“道也”。
○正义曰:此一经言他姓妇人来嫁已族,本无昭穆於己亲,惟系夫尊卑,而定母、妇之号也。○“其夫属乎父道”者,道,犹行列也。若其夫随属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云“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者,谓其夫随属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妇行也。故妇人来嫁已伯父之列,即谓之为母也。来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谓之为妇也。○注“言母”至“别也”。○正义曰:云“母、妇无昭穆於此”者,此谓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为妇,或为母,先无昭穆於己之亲族。云“统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妇名者,谓系统於夫,始有母、妇之名也。云“尊之卑之,明非己伦,以厚别也”者,谓之为母者则尊敬之,谓之为妇者即卑远之。既尊卑县绝,明知非已之伦位,所以厚重相分别之义也。凡男女若无尊卑,伦类相聚,即淫乱易生,为无相分别也。○“谓弟”至“母乎”。○此一经论兄弟之妻相称谓之义。凡子行之妻,乃谓之为妇,弟非子行,其妻亦谓之妇者,以兄弟同伦,嫌相亵渎。弟虽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谓之为妇,欲卑远之。弟妻既得为妇号,记者恐兄妻得为母号,故记者明之云:“是嫂亦可谓之母乎?”言嫂不可亦谓之为母也。然弟妻既得为妇,兄妻不可亦得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谓之为妇。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谓之为妇。嫂虽是兄妻,年必与巳相类,既不甚县绝,何得谓之为母?且弟妻既为妇,兄妻又为母,便是昆弟之伦翻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谓之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为兄妻之号也。○注“言不”至“相见”。○正义曰:“言不可”者,谓嫂不可为母也。云“谓之妇与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远之耳”者,谓之妇者弟妻,谓之嫂者兄妻。“在己之列”,谓兄弟之妻作己之伦列,恐相亵渎,故弟妻假以同子妇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远之也。云“复谓嫂为母,则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为妇,若又以诸父之妻名名兄妻为母,则上下全乱,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郑注《丧服》亦云:“弟之妻为妇者,卑远之,故谓之妇。嫂者,尊严之,是嫂亦可谓之母乎?”言其不可也。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妇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与此注正合,无相违也。而皇氏引诸儒异同,烦而不当,无所用也。云“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为服,不成其亲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绝,相服成亲,义无混杂。此兄弟之妻,己之伦列,若其成亲为服,则数相聚见,奸乱易生,故令之无服,所以疏远之。云“男女无亲,则远於相见”者,以其全同路人,恩亲不接,故云远以相见。○“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名谓母、妇之名,言得之则昭穆明,失之则上下乱,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须慎名也。

3、际会:聚首;聚会。《礼记•大传》:“异姓主名,治际会。”西汉•郑玄注:“际会,昏礼交接之会也。”唐•孔颖达疏:“际会,所以主此母妇之名,正昬姻交接会合之事。”清•孙希旦集解:“际会,谓于吉凶之事相交际而会合也…… 郑氏专以昏礼言,非是。盖同姓族属渐众,惧其离,有宗以统之,则不至于离。异姓男女相聚,惧其乱,有名以别之,则不至于乱。”

4、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亲族有别。以上所述,都是社会学家的成说。返观我国的古事,也无乎不同。《白虎通义.三皇篇》说,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正是古代的婚姻,无所谓夫妇的证据。人类对于男女性交毫无限制的时代,去今已远,在书本上不易找到证据。至于辈行婚的制度,则是很明白无疑的。《礼记•大传》说宗子合族之礼道:“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为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这正是古代婚姻,但论辈行一个绝好的遗迹。这所谓同姓,是指父系时代本氏族里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太爷、老爷、少爷们。异姓,郑《注》说:“谓来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们。从宗,是要依着血系的支分派别的,如先分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统率其所属的房分之类,参看下章自明。主名,郑《注》说:“主于妇与母之名耳。谓但分别其辈行,而不复分别其支派。质而言之,就是但分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问其孰为某之妻,孰为某之母。“谓弟之妻为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翻作现在的话,就是:“把弟媳妇称为少太太,算做儿媳妇一辈,那嫂嫂难道可称为老太太,算做母亲一辈吗?”如此分别,就可以称为男女有别,可见古代婚姻,确有一个专论辈行的时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遗迹还未尽泯。

Ⅳ 开头是“夫以一缕之任的”文言文翻译

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Ⅵ 文言文翻译(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

Ⅶ 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发语词,不翻译
2。成年男子
3。丈夫
在这里,做发语词,不翻译。“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翻译为:俗话(说),“教育儿子从婴儿小孩(的时候开始),不是虚假的啊。

Ⅷ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几种解释


1.成年男子 (读fū),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丈夫(读fū)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说》)
3.这、那(读fú)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4.句首发语词,一般表示将发议论 (读fú)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例如“悲夫”(《烛之武退秦师》)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
一 、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宝《搜神记》)
(20)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论语》)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 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无孔子,谁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22)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汉语中的几种用法。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Ⅸ 夫百行以德为首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夫:语气助词,不译。
百行:各种品行、德行,其中百表示多的意思,并非现在的一百两百。
以...为...:把...当作...,把...放在...。
德:品德。
首:第一位。
全文大意:各种品行中,应当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Ⅹ 夫为国家者出于哪篇文言文

出自《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二》。这一段原文是: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意思是:
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法律政策,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因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向他的德行,四邻亲附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万辆战车的大国去排解个人的私愤、炫耀盗贼式的谋略,结果是功名被毁坏、身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作废墟,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吗!‍

热点内容
阶梯数学4 发布:2025-09-11 07:08:42 浏览:884
氧分子的化学符号 发布:2025-09-11 07:06:35 浏览:28
化学课程论 发布:2025-09-11 04:13:35 浏览:883
新疆特岗化学 发布:2025-09-11 04:05:34 浏览:421
高一数学测试题 发布:2025-09-11 01:15:41 浏览:828
师生失身情 发布:2025-09-10 23:13:58 浏览:215
班主任教育部 发布:2025-09-10 23:08:18 浏览:165
118全年历史 发布:2025-09-10 21:15:03 浏览:512
30米快速跑教学反思 发布:2025-09-10 21:14:19 浏览:974
幼儿师德演讲稿一等奖 发布:2025-09-10 16:35:17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