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核
A. 文言文<<陈蕃立志>>
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1)。父友同郡薜勤来候(2)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请(4)世志,甚奇(5)之。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B. 文言文陈是什么意思
作名词时:1代表古地名或者古国名;2姓氏;
作动词时:1陈列,陈设;2表述,陈述;
作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C. 文言文《核舟记》
是一篇记叙文,总—分—总结构形式,按空间顺序写的
D. 文言文翻译《陈书》
世祖文皇帝,讳蒨,字子华,始兴昭烈王长子也。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
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梁
太清初,梦两日斗,一大一小,大者光灭坠地,色正黄,其大如斗,世祖因三分取
一而怀之。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独保家无所犯。时乱日甚,乃避地
临安。及高祖举义兵,侯景遣使收世祖及衡阳献王,世祖乃密袖小刀,冀因入见而
害景。至便属吏,故其事不行。高祖大军围石头,景欲加害者数矣。会景败,世祖
乃得出赴高祖营。起家为吴兴太守。时宣城劫帅纪机、郝仲等各聚众千馀人,侵暴
郡境,世祖讨平之。承圣二年,授信武将军,监南徐州。三年,高祖北征广陵,使
世祖为前军,每战克捷。高祖之将讨王僧辩也,先召世祖与谋。时僧辩女婿杜龛据
吴兴,兵众甚盛,高祖密令世祖还长城,立栅以备龛。世祖收兵才数百人,战备又
少,龛遣其将杜泰领精兵五千,乘虚奄至。将士相视失色,而世祖言笑自若,部分
益明,于是众心乃定。泰知栅内人少,日夜苦攻。世祖激厉将士,身当矢石,相持
数旬,泰乃退走。及高祖遣周文育率兵讨龛,世祖与并军往吴兴。时龛兵尚众,断
据冲要,水步连阵相结,世祖命将军刘澄、蒋元举率众攻龛,龛军大败,窘急,因
请降。东扬州刺史张彪起兵围临海太守王怀振,怀振遣使求救,世祖与周文育轻兵
往会稽以掩彪。后彪将沈泰开门纳世祖,世祖尽收其部曲家累,彪至,又破走,若
邪村民斩彪,传其首。以功授持节、都督会稽等十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
山越深险,皆不宾附,世祖分命讨击,悉平之,威惠大振。高祖受禅,立为临川郡
王,邑二千户,拜侍中、安东将军。及周文育、侯安都败于沌口,高祖诏世祖入卫,
军储戎备,皆以委焉。寻命率兵城南皖。译文:陈世祖文皇帝,名讳是蒨,字子华,为始兴昭烈王的大儿子。从小就聪明懂事理,讲究容貌修饰和仪表,对经史之类的文献有所留意,行为举止端庄文雅,办事都遵照礼法。高祖皇帝十分地钟爱他,经常称他为“这个孩子是我陈家的英雄与优秀人才。”梁朝太清初年,陈蒨梦见两个太阳,一个大,一个小,大的太阳光灭掉了坠落到地上,它的颜色是正黄色,大的像个斗一样,世祖陈蒨于是就取了它的三分之一放入怀中。在侯景之乱的时候,家在依靠有山有湖的地方的都遭到了流寇的洗劫,唯独陈蒨的家没有受到侵犯。流寇作乱后来日益严重,陈蒨就到临安躲避。在高祖兴正义之兵的时候,侯景派使者将陈蒨和衡阳献王收为人质,陈蒨于是在袖子中藏了一把小刀,希望在见到侯景的时候用它杀死对方。到了侯景那里,世祖就成了他的官吏,因此他的计划就没有成功。高祖带大军包围了石头城,侯景对很多人都加以杀害。在他战败的时候,世祖就得以离开他而投奔到高祖的军营中。世祖是以吴兴太守起家的。当时,宣城的匪帮头目纪机、郝仲等各纠结几千余人进犯郡县的边境,世祖带兵前往将他们讨伐平定。承圣二年,陈蒨被任命为信武将军,监管徐州之南。三年之后,高祖陈霸先北征广陵(今扬州),让陈蒨领军作先锋,陈蒨每次出战都获得胜利。陈霸先在准备讨伐王僧辩的时候,先召见陈蒨并与他一起商量谋略。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占据了吴兴,他有很多兵马,陈霸先密令陈蒨回到长城,建立栅栏以对杜龛加以防备。陈蒨当时收纳的士兵只有几百人,战略物资又少,杜龛派他的将领杜泰领精兵五千乘虚而入,兵临城下。陈家的将士都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但是陈蒨却仍旧能够谈笑自若,对下属的分工越来越明了,众将士的心情终于稳定下来。杜泰知道栅栏之内的人少,对其日夜苦苦地攻打。陈蒨为了激励将士,身先士卒,与敌军相持几个月,杜泰才退兵。在高祖派周文育率兵讨伐杜龛的时候,陈蒨与诸军开往吴兴。当时杜龛的人马依然很多,他将要冲的据点都加以阻断,将水军与陆军相结合以攻打陈家军。陈蒨命将军刘澄、蒋元举率众攻打杜龛,杜龛大败,十分困窘,于是投降陈军。东扬州刺史张彪起兵围困了临海太守王怀振,王怀振遣使向陈军求救,陈蒨与周文育率轻兵前往会稽以偷袭张彪。张彪的部将沈泰打开城门接纳陈蒨,陈蒨将他的部下和家眷都收入麾下。张彪到了,又冲破包围而逃走了,若邪村民斩了张彪,把他的首级传呈到陈蒨那里。陈蒨因为军功而被授位为持节、都督会稽等十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山越深地而险,其民都不归附官府,陈蒨分兵对其加以讨伐,将其全部平定,陈蒨的威武与聪惠之名大振。在陈霸先受到梁朝皇帝的禅位而称帝的时候,陈蒨被立为临川郡王,享邑二千户,授官为侍中、安东将军。周文育、侯安都在沌口大败的时候,陈霸先召见陈蒨入宫防卫,把所有的的军需储备和战略物资都给了他。之后又让他率兵到安徽南部守城去了。
E. 文言文中"陈"有哪些解释
陈字 通 阵字,古时候是一个字,音义可通。“陈,列也。”古文中的通假字。
在这里,陈 应译为 “阵形;队列”。
F. 文言文翻译请略陈固陋
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
G. 翻译古文《陈宠》
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人。先祖世习律令,宠传其家业。初为州郡吏,后辟司徒府,掌狱讼,断案公平。迁尚书,上书要求去烦苛,行宽政,被章帝采纳。因得罪外戚窦宪,和帝初出为太山、广汉太守。又历官廷尉、司空等。在职不徇私情,熟悉法律,常断难案,并兼通经学,号为任职相。
陈宠年轻时即任州郡吏,后被征召到鲍昱的司徒府任属官。又转任辞曹,掌管狱讼事宜。凡经他处理的案件,无不使人心悦诚服。因此,鲍昱让他代为撰写《辞讼比》7卷、《决事都目》8卷(均失传),上报皇帝,获准颁布施行,成为官府办案的法律依据。
章帝即位后陈宠受命为尚书。当时,官吏办事多偏严酪,他奏请改变前代烦苛之法,主张在严明之后济之以宽。皇帝真诚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诏示司法部门禁用酷刑,解除不合理的禁令,废除苛刻的法律条文,重审案件50余起。后来,此诏示被载入法令。
陈宠谨慎周密,讲究人臣之理,但不以慎独为苦,谢绝人情往来,因而很受朝廷器重。皇后之弟、侍中窦宪举荐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县令张林为尚书。章帝征求陈宠意见,陈宠认为张林虽有才能,但不清廉。后来,张林虽经窦宪力荐而被任用,却因贿赂、贪污而犯罪。和帝即位后,窦宪掌权。窦宪建议窦太后让陈宠主持章帝丧仪,欲伺机陷害陈宠。
H. 文言文《陈藩传》的翻译
《后汉书 陈藩传》译文
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后来公府征举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
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
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尽力辞让。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后汉书 陈藩传》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后汉书作者范晔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I. 文言文 陈
● 陈
(陈)
chén ㄔㄣˊ
◎ 排列,摆设:~列。~兵。
◎ 述说:~述。~情。详~。~诉。~说。
◎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 姓。
J. 文言文《陈元方》翻译
1.久而益(敬):____________ 尊敬
2.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____ 曾经
3.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____ 效法
4.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____ 效法
译文
陈元方十一专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时,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啊?”元方回答说:“老父在太丘时,性格刚强的人用德行去安定他们;性格软弱的人用仁慈去爱抚他们,让他们顺心地过着安乐的生活,时间越长,大家越是尊敬他。”袁公说:“我过去做邺县县令时,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的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的?”元方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们为官处世的做法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