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伺字仲文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翻译朱伺
译文:
朱伺,字仲文,安陆县人。年轻时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亡后,内迁江夏郡。朱伺勇武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名宦,作揖报个姓名而已。及至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
张昌作乱,江夏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与同辈郴宝、布兴聚集部众讨伐张昌,不胜,便随同弓钦奔向武昌。后来又率部党消灭了张昌。转任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朱伺部曲等认为各县依附过张昌,只有本部举义讨贼,邪正之间有嫌疑,请求另立新县,因此便分割安陆东部地区为滠阳县,作为朱伺部曲的世代居住之地。
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之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以战功封为亭侯,兼任骑督。
其时西阳夷人盗匪屡屡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拒敌之计,朱伺独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朱伺只凭武力胜敌罢了。”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回答道:“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杨珉大笑。
永嘉年间(307~312),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了陶侃,封为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建有奇功,事见《陶侃传》。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贼军主将数人。贼军将船只拖上岸,在水边列船为阵地。朱伺沿江上下阻截贼军,流矢射中其小腿,依旧面不改色。
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溃逃,朱伺率兵追击,贼军纷纷弃船投水逃命,死者大半。贼军残部乘夜逃回长沙,朱伺率部追到蒲圻,未追上而返回。朱伺以功封为威远将军,赐赤幢曲盖。
原文出自《晋书·朱伺传》,原文节选: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郴宝、布兴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因此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有殊功,语在侃传。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赤幢曲盖。
(1)朱伺字仲文文言文阅读扩展阅读:
朱伺主要事迹:
1、挫败陈敏: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之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以战功封为亭侯,兼任骑督。
当时西阳夷人盗匪屡屡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拒敌之计,朱伺独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朱伺只凭武力胜敌罢了。”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回答道:“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杨珉大笑。
2、负伤仍战:永嘉年间(307年―312年),石勒攻陷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陶侃,加任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弢,建有奇功。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叛军主将数人。叛军将船只拖上岸,在水边列船为阵地。
朱伺沿江上下阻截叛军,流矢射中其小腿,依旧面不改色。各路官军不久赶到,叛军溃逃,朱伺率兵追击,叛军纷纷弃船投水逃命,淹死大半。叛军残余部众乘夜逃回长沙,朱伺率部追到蒲圻,未追上而返回。朱伺以功加任威远将军,赐赤幢曲盖。
参考资料:网络-朱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