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的

文言文的

发布时间: 2020-11-19 14:48:50

Ⅰ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优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自护其短》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块地上没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与陈伯之书(节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Ⅱ 什么是文言文包括古诗词吗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文言文包括古人写的文言文和现代人写的文言文,其中古人写的文言文是古文。而古诗文=古诗+古文,所以古诗文=古诗+古人写的文言文。综上所述,古诗文包括(古人写的)文言文。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2)文言文的扩展阅读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1、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2、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3、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4、乃: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5、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Ⅲ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3)文言文的扩展阅读:

白话版《说文解字》: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Ⅳ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Ⅳ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5)文言文的扩展阅读

以,音已(yǐ),当代用法如下:

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岁以下。

表示用、拿,把,凭借,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表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结果,译为“导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

表示于、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连词,同“而”,如城高以厚。

Ⅵ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Ⅶ 文言文中的三

“三”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词,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和用法却不一样,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1、表确切的数,在这种情况下能通过上下文找出“三”所表示的具体内容,如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此句中的“三”即为确数。句中的“三人”即东坡、
佛印、
鲁直。
再如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此文中战死的“二男”加上还在前线作战的“一男”共计“三男”,可见,此处的“三”也为确数。
此类的句子还有
(3)“专享其利三代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与是,吾父死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
句中的“三代”即“吾祖”为第一代,“吾父”为第二代,“吾”为第三代。
(4)“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辞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此处的“三子”是指“专诸”、“聂政”、“要离”三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虽在文中找不出“三”所指的具体内容,但“三”的含义却是人人皆知的。如
(5)“今天下三分”“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国鼎立,三顾茅庐的故事妇乳皆知,在文中虽未点明天下分为哪三部分,哪三次“顾茅庐”,但句中的“三”却是确数。
2、表虚数,意为“多次、多数或几个、几次”,往往表示数量多,不是实指。在这样的带“三”字的文中,是找不出“三”字所指具体内容的,如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此句中的“三”即为“多次”的意思,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三次”。
(2)“遂率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
以上两例中的“三夫”“三人”皆应译为“几个人”,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
3、表序数,即“第三”的意思。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三”即“第三次”
4、与其他数词连用,指数量少,非实指。如
(1)“竹外桃花三两枝”——惠崇《春江晚景》
这句之中的“三两枝”就点出了初春桃花刚开时的数量之少。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
这句之中的“两三”也表数量很少。
5、
与“二”连用,活用作动词,这类情况极为少见。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此句中的“二三”意思为“不专一,变化多端或再三改变、反覆”。是动词。

Ⅷ 什么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拓展资料:


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乃: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Ⅸ 文言文的意思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热点内容
如何养 发布:2025-09-12 09:30:54 浏览:760
黄岛教师编制 发布:2025-09-12 09:09:04 浏览:870
虫奉行什么时候更新 发布:2025-09-12 08:55:11 浏览:133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发布:2025-09-12 08:45:51 浏览:72
数学里的集合 发布:2025-09-12 07:36:16 浏览:756
环境化学就业前景 发布:2025-09-12 05:46:00 浏览:336
化学恐怖袭击 发布:2025-09-12 05:42:59 浏览:401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发布:2025-09-12 03:43:50 浏览:549
一年级下册数学视频 发布:2025-09-12 02:34:51 浏览:717
女教师监禁mdyd 发布:2025-09-12 00:28:58 浏览: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