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即经验
① 课程即教材是谁说的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2.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3.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② 学科课程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学科课程的优点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
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缺点
1.现代学校的不少学科中的不少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需求缺乏联系,容易导致死记硬背
2.强调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希望能帮到您,也希望您能好评一下,谢谢)
③ 如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1.课程即学科知识
把课程界定为学科知识,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及欧洲中世纪的课程都是分门别类的科目。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的各门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①。《中国大网络全书》也认为课程即学科,它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②。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但这个定义本身也存在缺陷。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课程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③;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类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④另一种课程定义为预期的学习结果,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们认为,课程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要求把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如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⑤,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⑥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过于强调课程目标和计划,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也即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这种课程定义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提升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但这种定义的课程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且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课程定义的纷繁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对于课程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课程定义的科学化,只能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逐渐接近完美和圆满,任何关于课程的新的定义,不可能是对于课程定义探讨的终结。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辨析,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④ 一名合格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至少要有三种知识,即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知识
B实践性知识
2009年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上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78: [单项选择题]
一名合格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至少要有三种知识,即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 )知识。
A : 科学文化
B : 实践性
C : 理论性
D : 哲学
⑤ 语言学即是一门古老的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既与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又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
语言学的历史悠久,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对于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形成了传统的语文学,当时的语言研究和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中已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在今天,语言学又有了自己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学还和许多自然科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病理学等。因此,我们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⑥ 本科学的是物理,这两天突然想考研考学科教学论 。对考试科目即教育基础专业综合所设计的内容基本没接触过
来的及的。2个月英语1个月政治3个月2门专业课,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才6个月,现在开始算还有8个月。只要你每天都学习考个研究生还是很轻松的。
⑦ 不同学科课题研究即综合类评职称可以用吗
一般来说有方向专业的要求,具体的你可以去你们当地人事局的官网查一查
⑧ 机械学科行话:“纯转动效应:即不需要固定转轴或支点等辅助条件……”,请问“固定转轴”是什么意思
定轴轮系是相对于动轴轮系而言,定轴轮系是基本的齿轮传动系统,而动回轴轮系则相对复杂一答些。具体应用方面可用汽车变速箱为例,常用手动变速箱和双离合变速箱均为定轴轮系。而行星齿轮式的自动变速箱则为动轴轮系。
如果再想深究,可参见齿轮传动和行星齿轮传动。
⑨ 浙江省高中各学科的学考都是大概多少分能通过(即达到D等第)
需要达到60分以上,A、B、C均为合格。
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实施细则》第四十条规定:高中会考成绩采用等第制,等第分为A、B、C、E四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各等比例控制如下:A等约占20%左右,B等约占30%左右,A等和B等比例总体控制在50%—55%之间,E等控制在5%左右。
补考成绩由市会考办提出各科及格分数线,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转换成等第P或E,报省会考办确认。省会考办根据各市报送的答卷Ⅱ分数,与省统一阅卷的答卷Ⅰ分数进行合成,产生会考原始分数。省会考办按预定等第比例,根据考生原始分数的百分位数,从高到低评定会考等第。
(9)学科即经验扩展阅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的相关要求规定:
1、每年会考结束,省会考办按一定程序,在全省范围内抽取答卷,进行试卷抽样分析,并将抽样分析结果提交命题组,评价试卷质量,改进命题工作。
2、普通高中学生参加所有必考科目的会考,且不及格科目不超过一门,是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高中会考成绩将记入毕业生档案,作为升学、入伍、就业的重要参考。
⑩ 有人认为 课程就是指学科和教材 ,您对此如何理解
课程的本质范围很广,还有其他说法,如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课程即预回期的学习结果答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学科和教材有局限。忽略了学生在学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课外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度向,忽略课程设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