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文言文翻译
⑴ 文言文翻译
汉水决堤泛滥,冲毁居民房屋,陈桷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堤岸,民众赖以平安。
陈桷为人宽宏含蓄,以诚待人,淡泊名利。
选自《宋史·陈桷传》
原文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以上舍贡辟雍。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朝廷以桷知变,释之。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适编类徽宗御书成,诏藏敷文阁,桷以为:"旧制自龙图至徽猷皆设学士、待制,杂压著令,龙图在朝请大夫之上,至徽猷在承议郎之上,每阁相去稍远,议者疑其不伦。直敷文阁者缀徽猷则与诸阁小异,除之则班列太卑,欲参酌取中,并为一列,不必相远,庶几名位有伦,仰称陛下严奉祖宗谟训之意。"又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赐三品服。普安郡王出阁,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阁礼例》上之,或以为太重。诏以不详具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与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郎官方云翼丁仲宁、太常属王普苏籍并罢。寻以桷提举江州太平观。
十五年,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明年,金、户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四年,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自号"无相居士"。有文集十六卷。子汝楫、汝贤、汝谐。孙岘,以词学擢第,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译文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以上舍贡辟雍。政和二年(1112),获廷对第三名,被授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1125),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钱粮没有满足要求,士兵杀死将领,事变发生突然,吏民奔溃,全城震骇。陈桷进入乱兵之中,向他们讲明祸福道理,乱兵沮丧气馁,要求陈桷上奏将领是自毙而死,陈桷装作听从他们的请求,派人从小路急奏朝廷,并以前面的奏章不实请求处分,朝廷因陈桷应变有方,不予追究。叛兵征调上路后,陈桷在途中追杀首恶二十多人,一方得以安定。建炎四年(1130)五月,又任福建路提刑,不久因病请求奉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1133),陈桷被任命为金部员外郎,升为郎中。当时言事的人都列举细小事务,而忽略重大利害问题。陈桷上奏说:“如今应当专讲治道的根本,修明政事以抵御敌国,不应当像平时那样用烦杂细务干扰皇上。”又说“:刺史县令布满天下,不可能都任用得人,请选拔监司官员,使他权重任久。”朝廷任命他为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两策,认为关键在于得到民心,修明军政。
绍兴五年(1135),陈桷任直龙图阁、知泉州。次年,改任两浙西路提刑。请求设立县乡三老以端正风俗,凡是宫室、车马、衣服、器械都制定等级标准,重视侈靡禁令。绍兴八年(1138),升任福建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年(1140),又被任命为太常少卿。恰逢分类编辑徽宗御书完成,诏令收藏敷文阁,陈桷认为:“原来的制度自龙图至徽猷阁都设学士、待制,杂压著令,龙图位在朝请大夫之上,至徽猷位在承议郎之上,每阁之间相差太远,议者怀疑这样不伦不类。直敷文阁的直到徽猷阁与诸阁大同小异,降低班次就会太卑下,应参酌取中,并为一列,不必相差太远,这样才能使名位有序,仰称陛下严格遵守祖宗谟训之意。”又说“:袷祭祖宗用太牢之礼,这是祀典的常例。皇上即位之初,没能具备礼仪,只用一羊,请求参照绍兴六年诏旨,恢复使用太牢。”
绍兴十一年(1141),任权礼部侍郎,赐给三品官服。普安郡王出,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以往的事例。陈桷等认为太子没立,应该崇高礼仪以维系天下民望,于是以《皇子出礼例》上报,有人以为太隆重。诏令以不详具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等理由,将陈桷和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郎官方云翼、丁仲宁,太常官员王普、苏籍等一起罢免。不久又命陈桷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1145),陈桷知襄阳府,充任京西南路安抚使。襄、汉地区遭受兵火之灾后,民物凋敝,陈桷请示朝廷,以当今的户数才是太平时的二十分之一,而赋税比那时还多,请求给予减免。次年,金、房州士兵发生叛乱,陈桷派遣士兵平定后上报。汉水决堤泛滥,冲毁居民房屋,陈桷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堤岸,民众赖以平安。因病请求奉祠,朝廷任命他为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没到任而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陈桷为人宽宏含蓄,以诚待人,淡泊名利。秦桧当政时,以永嘉为寓里,士大夫攀缘依附的,无一不位登显要。陈桷因立螭故旧,被皇上所知,出入顿挫,晚年由奉常少卿擢为权小宗伯,又以议礼不合忤逆皇上被罢免,其节操有足以称赞的地方。自称为“无相居士”。著有文集十六卷。
⑵ 举尔所知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
1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
2北面承贽(zhì第四声):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
3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4庶几:有希望。
5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
6为:成为。
7为:写。
8为:做。
9既:已经。
10弟子:学生,门徒。
11谢:拒绝。
12已而:不久。
【翻译】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拜师并向我奉上礼物,请求做(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是这个吗,
⑶ 就的文言文翻译
“就”: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专”《赤壁之战》:“邂逅不属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⑷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译
“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他们家三十两钱,最后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这个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有必要在这里争吵吗?随后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来一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这里。”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后在没有发作前,打算以此讹诈他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诈的念头。之后事情暴露了,又转移到别人家去。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
⑸ 翻译《知人善待》文言文
【原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独生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⑹ 碎金鱼文言文翻译
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原文: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6)知的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陈尧咨因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而获罪贬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参考资料:网络-陈尧咨
⑺ 文言文翻译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玉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
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力。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⑻ 鹿亦有知(古文翻译)
博山的西关有一户人家姓李,养了一只鹿,鹿容易被驯服,见到人就呦呦的叫内.他家门外面都是山容,鹿有时出去,到了傍晚一定会来.到了秋天祭祀的时候,按照惯例是需要用鹿的.官府都督去出猎,但没有收获.就请求李仕得到那头鹿.李仕不答应.猎者继续请求.李仕迟疑了一下,说:"姑徐徐"(与鹿对话,叫鹿走.)。第二天,鹿自己走了,永远都不会来.
⑼ 知之尽则实践之文言文翻译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内说:“你这容个农夫太懒惰了!你喘几口器才刨一下,这块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豆大的汗珠想下雨似的,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并且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今天我才知道耕地的艰难了。”农夫说:“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人处理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想更快完成,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啊!路过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⑽ 古文鹿亦有知翻译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抄,以砍柴为袭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