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全集

文言文全集

发布时间: 2020-11-23 06:01:03

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自己网上查的,并记下来

Ⅱ 文言文大全

这个,我只想到一个,也算【以死相逼】吧
死谏(死谏)——冒死进谏。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顾吾与若母两人老耳,死谏是尔职,不死是圣天子恩厚无量也。”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终念生全之德,其无忘死谏之时。”

Ⅲ 文言文大全

【原文】 一屠晚来归,担中肉尽源,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Ⅳ 文言文大全

如果你只是想提高水平的话建议先看《古文观止》,其次《二十四史》。终版是《资治通鉴》

Ⅳ 文言文大全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ī)乎?”

Ⅵ 文言文大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
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乃大惊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渔人甚异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生活状况:
④精神状态: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4、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一词多义
【中】①晋太元中 ②中无杂树
【志】 ①寻向所志 ②处处志之
【为 】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闻 】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
【舍 】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作 】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五、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 今:
2、豁然开朗 古: 今:
3、阡陌交通 古: 今:
六、通假字
找出下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七、成语
从本文总结出几个成语,并解释。(至少四个)

陋室铭 刘禹锡
一、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2、文章的点题句: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引用孔子的话又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6、《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____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可爱者甚蕃 独爱菊 世人盛爱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研读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核舟记 魏学洢
一、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为宫室 以至鸟兽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箬篷覆之 清风徐来 石青糁之 佛印居右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其色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7、技亦灵怪矣哉。
三、课文研读
1、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2、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超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 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B、能以径寸之木(径,直)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
D、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名词作状语,译“用石青”
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殊的,异乎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名词。)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助动词)
【为】为宫室(做,雕刻,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是,动词)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句意是:中间那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核舟。“盖”,发语词。判断句。句意是: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
2、倒装句
例子:1、其两膝相比者,可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结尾,相当于“的”。句意是:他们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3、省略句
例子: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句意是:(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2、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男有分 女有归 是谓大同 货恶其弃于地也 衿寡孤独废疾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课文研读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3、解释下面下划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①选贤与能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三峡 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课文研读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3、“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4、“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5、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四、古汉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句意是: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绝:极) ③哀转久绝(绝:停止;消失)

3、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动词做名词。句意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句意是:树林和山涧献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作状语。句意是: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④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⑤回清倒影(清:清波)
4、古今异义词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句意是: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句意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研读
1、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研读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2、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3、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观潮 周密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 吞天沃日 随波而逝 溯迎而上 皆披发文身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方其远出海门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把课文“吴儿善泅者数百……以此夸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课文研读
1、阅读“每岁京尹……随波而逝。”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段文字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②写阵式变化多端的一句是: _______。
③写水军演练技艺高超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四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舟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莫说相公痴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课文研读
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了哪些信息?
3、文章结尾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热点内容
化学元素族 发布:2025-07-09 17:19:25 浏览:656
贵州大学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09 17:12:01 浏览:609
教师工作坊与教师成长 发布:2025-07-09 17:03:02 浏览:547
王玉班主任 发布:2025-07-09 15:27:17 浏览:201
教师招聘考试答题技巧 发布:2025-07-09 11:50:06 浏览:586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2025-07-09 11:21:11 浏览:269
汪丽老师 发布:2025-07-09 11:20:21 浏览:982
贵阳哪个 发布:2025-07-09 10:48:16 浏览:993
高中历史框架 发布:2025-07-09 10:15:25 浏览:76
安全座椅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10:10:30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