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中對於「吃飯」是」用膳「。
注音:yòng shàn
釋義:古語,吃飯的意思。
出處:《孽海花》第二回:「二人用膳已畢,洗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伺候。」
釋義:二人用飲食完畢,洗干凈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等候。
在中國,用膳這個詞語一般是皇家貴族使用,比如皇帝常說:「剛用完膳」。
這里以清朝為例。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
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只,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卜六十個,苤藍、干閉瓮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1)隨園詩話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吃飯的漢語詞典解釋:
(1) [eat;have a meal]∶進食。
我們今晚在哪兒吃飯。
(2) [make a living]∶維持生活。
靠打獵吃飯。
亦作「喫飯」。泛指生活或生存。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蘇州 薛皆三 進士有句雲:『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喫飯難。』」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各人吃飯問題的背後,都有世界經濟現象映著。」
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
㈡ 《夢中買書》文言文解釋,(選自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快~~~~~~```!!!!!
原文
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切.每去書肆①,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則③形諸內②夢.曾作容詩曰:"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
編輯本段翻譯
我小時侯十分貧窮,買不起書,但十分喜歡讀書。每當經過書店,我都如飢似渴地翻閱(書籍),看到價錢貴買不起的好書,夜裡就會夢見。對此我曾做詩說:「家裡十分貧窮,每在書店看到好書,做夢都想買,卻沒有錢。
㈢ 求文言文《隨園詩話》中的《讀書如吃飯》的翻譯
蠶食桑,而吐者絲,非葉也;蜂採花而釀者蜜,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常吃者長精神,不善專吃者長屬痰瘤 蠶吃桑葉,吐出來的是絲,非桑也應當這樣理解(絲並非桑葉產生出來的);蜜蜂採花,釀出來的是蜜,非花也應當這樣理解(並不是花釀出來的蜜);讀書就像吃飯,善於消化的(這里的吃應當翻譯為理解的意思,讀書能夠消化掉,理解掉)增長的是精力神智,不善於消化理解的增長的是毒液毒瘤那樣的糟粕。
㈣ 文言文翻譯張廷玉的《明史》、袁枚的《隨園詩話》
基本沿舊史之體例,但亦有其創新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明史》條提要中稱:「列傳從舊例者十三,創新例者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蓋貂璫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膻,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別為一傳,所以著亂亡之源,不但示斧鉞之誅也。闖、獻二寇,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別立之。至於土司,古謂羈縻州也。不內不外,釁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馭之道,與牧民殊,與御敵國又殊,故自為一類焉。」應該說,創設《閹黨》、《流賊》、《土司》三類傳,確實符合於明史之實際情況,這與諸表中創設《七卿表》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宦官之干政,雖不及漢、唐諸朝有廢立之舉,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顏於閹宦,而成一時之氣焰,則為亘古未有。《閹黨傳》所列四十六人,屬劉瑾黨者七人,余皆魏忠賢之黨。讀《閹黨傳序》可知史館諸人於明亡之鑒深痛而慨然。然而與《流賊傳》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賊傳序》自唐賽兒起義論起,直至李自成、張獻忠之亡明,文稱:「自唐賽兒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賊諸臣傳中。獨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張獻忠傳》。」其中《李自成傳》長達萬余言,為《明史》諸傳中之最長者。從修史者角度雖主要為後人之鑒,卻因此而保留較為豐富的有關記載,而未採取分散於「剿賊」諸臣傳中。
《明史》列傳之體例採用類傳形式,除以類分傳外,於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託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岩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餘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後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於《明史》中不勝枚舉。
《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系,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歷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歷史及中外關系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雖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讀者並不感到冗長而生厭。
[編輯本段]《明史》的缺點
《明史》盡管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又稱「最為完善」之作。但它作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趙翼作《廿二史札記》,已對《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評論,只是出於對官修正史的顧忌,未敢加貶斥之辭。近世史學家柴德賡教授曾經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傳』一題下,應加『不當』二字,才與內容符合,但卻從略。『劉基廖永忠等傳』條,下未接『疏舛』二字,『喬允升劉之鳳二傳』下未接『重復』二字,此正所謂其不敢貶斥者也。」①趙翼原文雖然委婉,《周延儒之入奸臣傳》中亦雲:「周延儒不過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傳》,未免稍過。..此非以甚延儒之惡,轉為延儒增其身份也。」《劉基廖永忠等傳》一篇,則論其述史之不確。以朱元璋征陳友諒一役,《太祖紀》記:「戊戌,克安慶。壬寅,次湖口,敗友諒於九江,克其城,友諒奔武昌。」《陳友諒傳》所記略同。《廖永忠傳》加至安慶,破其水寨,遂克安慶。總之皆稱先克安慶,後克九江。而《劉基傳》中卻記,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劉基請徑趨江州,搗其巢穴。按此說則江州之陷前,安慶未克。所記不合。與此相類,《張玉傳》記東昌之役,成祖被盛庸軍包圍,力戰而出。張玉不知,突出陣中欲救成祖,力戰而死。而《朱能傳》卻稱,成祖被圍,張玉力戰而死,朱能率周長等力戰,救成祖出。張玉究竟死於成祖突圍前還是突圍後,二傳所記不合。事雖並非關鍵,但確為述史不嚴謹之失漏。
《明史·卓敬傳》記卓敬之被殺,稱成祖欲活之,但功臣姚廣孝與卓敬有隙,從旁進言勸殺。此乃據明人野史雜傳,考其史實,廣孝實未從成祖之① 柴德賡:《史籍舉要》。
師入南京,亦無從讒殺卓敬。《明史》記建文遺臣之事,為表彰忠義,較多搜羅,野史傳聞亦有所採用,難免有誤。
四川廖麻子、曹甫起義,曹甫之被殺所記亦有抵牾之處。《洪鍾傳》記其為廖麻子所殺,《林俊傳》則記曹為指揮李蔭所擒殺。
《喬允升傳》記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書十七人,並一一列舉易人之事。《劉鳳之傳》中亦有此段文字,並且一字不改照錄於傳中。此二傳一在卷二五四,一在卷二五六,相隔只兩卷,不及訂正。「蓋卷帙繁多,纂修諸臣不暇彼此參訂也。」①至於書中此類錯誤不足之處更多不勝舉,故史家多作考證文字。如地理設置,記蘭州於成化十三年九月復為州,而實錄則記在成化十四年四月復縣為州。成都府南江,《明史》作正德十一年置,《大明會典》卷十六記為九年添設。如太僕寺之設置,《兵志》中記為設四十牧監。《職官志》、《大明會典》均作「十四牧監」。《兵志》中之「四十牧監」,系承襲《明史稿》中之誤。北畿計丁養馬,始行於永樂十三年十二月,實錄中有記。《明史·兵志》記作十二年,恐為誤以月作年,未經核訂之故。
《明史·藝文志》史論頗為推崇,然其中失誤之處亦不少,前舉所錄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乃宋人之作,誤入志中。再如所著錄陳仁錫《周禮句解》六卷,據考體例文字多剽竊猥雜,系坊賈託名,而非出陳仁錫之手。修志人似未睹原書而錄。顧起元《說略》亦同此,《藝文志》作六十卷,而顧起元自序記,全書只三十卷,志中誤記六十。再如《藝文志》中著錄楊慎《墨池瑣錄》1 卷、《書品》1 卷、《斷碑集》4 卷,而遺漏《畫品》1 卷,估計也是成篇時未及仔細訂正之故。
其述史不一之處,尚有表、傳之不合。如吳悼王允熥之死,卷一○三《諸王世表》作永樂十三年卒。卷一一八《吳王允熥傳》則作「永樂十五年卒」。《宰輔年表》汪廣洋,洪武三年左丞。而《汪廣洋傳》則誤記為右丞。李賢天順元年為吏部右侍郎,則當依《李賢傳》為左侍郎。又有志、傳不合之處,如《徐光啟傳》記所進《日躔歷指》一卷,《藝文志》作四卷;《通率表》一卷,《藝文志》作二卷。均不合。
此類小疵,不勝枚舉。以《明史》三百卷之多,雖經修纂日久,難免有失誤之處,眾人成書,或有顧及不到,在所難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處不僅在此,而在其有意隱蔽史實。
<黃生借書說> 清 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譯文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並且勸勉他說: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內府的藏書,然而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然而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餘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經被我佔有,必定會把它用繩子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姑且等待日後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裡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並記住。做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白色的蠹蟲、灰色的游絲,常常罩滿書冊。這樣以後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現在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的書借給別人同別人共用和姓張的人吝惜自己的書籍好像不相同。既然這樣,那麼我本來不幸是遇到姓張的呢,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麼他讀書一定會專心,並且他還書一定會很迅速。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讓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姓黃的年輕人。
㈤ 古白話和文言文的區別古白話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說一下文言文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用「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再說一下古白話的來歷
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
所以說,文言文一產生,就是和口語截然不同,簡潔明了,一般沒文化的也是看不很懂的。
文言文到了秦漢是成熟時期,所以有「文必秦漢」之說,這里的文就是指文言文。至於到了隋唐及之後,科舉產生了很多半成品秀才文人,上不來下不去,處於文化的邊緣,逢人還愛拽文,介於文言文與白話之間,這估計是古白話的一個源頭。再加上有些傳統禮儀用詞(文言),在生活口語中大量使用,又迎合普通人的文化需求,古白話就產生了。
至於,唐宋明清的古文運動,都是為了保持古文化(文言文)的純潔性,在正規書面行文紀事上倡導文言文,排斥古白話和口語的舉動,相當於現在文化屆的「反三俗」
而我中華民族的口語即日常用語,是漸變的,但總體上變化不大,即使秦始皇復活了,和我們對話,除了許多名詞他不知道外,日常話比如「吃飯沒有?」「身體還好?」還是可以交流的。
以上,僅是一孔之見,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如有謬誤,還請勿怪。要有其他疑問,咱們可以再交流。
㈥ 急!急!急!急!翻譯一篇文言文(袁牧《隨園詩話》)
詩很難是真的,只有性情的才真,否則敷衍就成了文章。詩很難是高雅的只內有學問了才是高容雅的,否則就草率成了。李白酒後作詩有百篇,蘇東坡喜笑怒罵都作成了文章,不過只是一時高興成了語句,不可以作詞來影響意思。如果成了真的,則是兩家的詩集,可以把屋子塞滿,而為什麼僅僅存一點呢?而且精選的文章也不過十分之五六。
㈦ 如何指導學生通暢的翻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先通讀一遍,把生字的拼音標好;再一句句的翻譯;然後可以藉助資料分析課文;最後整理歸納字詞,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
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 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實詞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麼,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復鞏固,擴展延伸。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復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裡,有什麼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虛詞
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片語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學習文言虛詞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常見虛詞的基本用法,牢記其特殊用法。 (2)根據語言具體環境聯系現代漢語准確翻譯出虛詞的意義。 (3)注意對文言虛詞的積累。
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為本字的聲符(也有本字為借字聲符的),或借字與本字有共同聲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聲符雖不同,但兩個字的讀音是相近的,表現為同聲母或同韻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通假字經常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釋義:_____。 文言文中表達的景色
(2)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通假字讀音有變化)。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局勢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學完後,嘗試去讀一些文言文作品,由淺至深,慢慢來。(可以買本字典幫助學習)
古詩類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類
《千家詩》《詩經》《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穀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資治通鑒》 《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 《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情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
歷史類
《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 其中《文心雕龍》和《龍文鞭影》是教導後人如何行文下筆的,對古文的研究很有幫助。《對聯》和《格言聯璧》則更像是古文語法。 另外,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楊氏之子》,小學六年級上冊中的《伯牙絕弦》和小學六年級下冊中的《學弈》、《兩小兒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