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顓在文言文

顓在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06:33:30

Ⅰ 淮南子中 和共工與顓頊類似文言文

《共工觸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權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Ⅱ 古文翻譯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五帝之一的顓頊說:初夏農歷的第一個月為元,把正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為實際正統的新年之首。

Ⅲ 神話小小篇關於顓頊的文言文。

【原注】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神話傳說】∶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很大、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區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規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與男子相遇,必須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與顓頊同時期,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重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平整墊高窪地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兒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Ⅳ 求高中課外文言文《季氏將代顓頊》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內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容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

Ⅳ 顓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顓 zhuān
1. 老實謹慎的樣子。
例:宋歐陽修《〈集古錄〉目序》:「予性顓而內嗜古,凡世人之容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於斯。」
2. 善良。
例:《淮南子•覽冥訓》:「猛獸食顓民。」
3. 愚昧。
例:明方孝孺《寧野軒銘》:「善為治者,常養斯民之質於冥冥之中,使之全其性而不鑿其天,顓然無思,頹然無為,椎魯敦樸而不雜以偽,故其民難搖而易化。」
4. 通「專」。含專門、專擅、專寵、專利、專心、專管等意思。
例:《新唐書•吳兢傳》:「夫人主居尊極之位,顓生殺之權,其為威嚴峻矣。」

Ⅵ 文言文中顓曰:「壞五為一,以一當十,恐犯者眾」卒如其言翻譯

翻譯如下
顓曰:「壞五為一,以一當十,恐犯者眾」卒如其言
任顓說:用原來的5個銅錢鑄成一個大銅錢,然後讓這個大銅錢當十個舊銅錢用。恐怕會讓許多人違反。結果果然和他說的一樣。

Ⅶ 幫忙翻譯一下文言語段: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內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容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Ⅷ 禹者,皇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翻譯文言文加句式特點

1.禹者,皇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這是五帝本紀裡面的一句。意思是:大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你這個皇帝不對,應該是黃帝。

2.瞬登用
你這個應該是夏本紀裡面的一句,不過不是瞬登用而是舜登用,原句是: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意思是:舜被提拔使用,代理天子之政。

3.可種卑濕
這個也是夏本記裡面的,原句是: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意思是:大禹告訴老百姓,水稻可以種植在潮濕低窪的地方。

4.以告成功於天下
原句是: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意思是:舜賜給大禹黑色的圭,昭告天下治水成功。

Ⅸ 顓頊在那篇文言文出現過

Ⅹ 顓頊文言文翻譯什麼意思

「顓頊」zhuān xù

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孫,十歲時輔佐少昊,二十歲即帝位。最初建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建都於帝丘(今河北省濮陽縣)。

在位七十八年。

  •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 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實處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 顓頊 (漢語詞語)

  • 顓頊(zhuān xū),是一個漢語詞彙。「顓」本義為「圓頭胖腦」,指中年貴族,引申指體面的人、守法的人,再引申指社會精英。「頊」字從玉從頁,玉指「玉勝」、「玉冠」;「頁」指人頭。「玉」和「頁」聯合起來表示「頭戴玉冠者」。

  • 所以,「顓頊」一詞的本義是「社會精英人群中的頭戴玉冠者」、「貴族首腦」

材料來源《漢典》

熱點內容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
中考語文復習ppt 發布:2025-05-17 15:09:09 瀏覽:434
師德萬能演講稿 發布:2025-05-17 12:55:25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