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幼兒美術月亮

幼兒美術月亮

發布時間: 2020-12-01 08:08:37

『壹』 關於月亮的繪畫作品(只寫名稱和作者)急需!!!

<<月夜>>克拉姆斯柯依
月夜 (作於1880年)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國別內:俄國
作品尺寸容:179cm×135cm
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

這是一幅被人譽為「愛情詩」的油畫,它繼承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性與文學性,敘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畫家用銀灰色的調子,來渲染恬靜的夏夜,沒有微風,參天的菩提樹顯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薔薇花散發出清香。這樣的時刻,一個穿白色衣裙的美麗少女,獨坐池塘邊的長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著睡蓮和菖蒲。人物與環境處理得十分和諧,迷濛的月光灑滿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嚮往,使人陶醉。與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稱為姊妹篇

『貳』 唐詩宋詞中的月亮外加月亮表達的思想感情

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像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也正因為月具有這鮮明豐富的語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美的煙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寓和沐浴。月在唐朝中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杜甫、王昌齡、李商隱、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風飲月,月下窗前,精心細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懷之,或思之,或憶之,沐一身月輝,納一空月光,旨趣益遠,抒胸中濁氣、釋天地愁緒,法自然天趣,得萬物之靈。由此,月與詩人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世景觀,同時也造就了唐詩的蓋世名聲,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唐詩的題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濾洗和浸潤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別》、《關山月》、《望月懷遠》、《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月夜憶舍弟》、《江樓月》、《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難以盡數,可以說,是月給了唐詩以豐富意蘊,給詩人以美妙的靈感,創造了唐詩的藝術題材和藝術生命,給唐詩提供了博大闊遠的藝術空間和宇宙意識。
其次,從詩的內容上說,月成為唐詩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月在唐詩意境的追求歷程中,實現了「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月在唐詩意境的構造上廣泛而多樣。唐詩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月的邊塞意象。丹納說,「自然界供給的比人工創造的更美」(《藝術哲學》)。月在文學作品中構成的富有美感的獨特環境,是人工做創造的環境所無法比擬的。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託和幻念,千里相共,願隨孤月,流照親人。「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就有《關山月》、《樂府古題要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月作為一種寄託是詩人慣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詩人就有「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和「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的思愁綿綿,唐詩也不甘落後。唐詩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有「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後出塞五首·其二》)的慘凄寂寥,有「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同時,唐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徵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二、月的時間意象。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裡,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無論是南朝士人曠達,還是東晉名宿的風流,可是在歷史舞台上都不過匆匆過客而已。詩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現實。豐富的想像,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一體。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過生命意識又與時間意識相連結。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醉意中探索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從而發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張若虛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發問中引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傷。江月無情,流水無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無可奈何中,詩人們只好浩然長嘆。封建專制的社會在本質上是壓制禁錮人才的,自己的壯志豪情聰明才幹也無可奈何地消融在歷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宮里人」(李白《蘇台覽古》),他們的生命與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沒被虛拋浪擲了。「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在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遠,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識。
三、月的愁緒意象。在唐詩中,月還是情緒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梁啟超論及詩詞意境時說,「同一月夜也,瓊筵羽觴,清歌妙舞,綉簾半開,素手相攜,則有餘樂;勞人思婦,對景獨坐,促織鳴壁,楓葉繞船,則有餘悲。」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盡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了「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等哀愁的詩句,但是以月狀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戰。除了人們熟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以外,唐詩中還有「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的郁懷難耐……在唐代詩人中,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月的情愛意象。月是情緒的,「月上柳梢」的纏繞,「曉風殘月」的悲涼,「月照高樓」的孤寂,情到深處,月便自然與情愛相連了。盡管「人生無物比多情」、「無物似情濃」,但是,月仍然是一種表達情與愛的最佳寄寓和祝願:謝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賦》);孟郊「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別怨》),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深摯的情與愛,化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凄美祝願。月是愛的禪意、愛的見證。無論是狂羈灑脫的李太白,情意綿綿的李義山,還是憂患鬱抑的少陵野老,都拒絕不了月光的見證,在月光的溫撫下,還原出人的本真。一時騷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詩聖的千慮,都一一呈示在纖塵不染的月光下……傾聽愛情的下落和心音。在愛情的情感世界裡,唐人的情懷、渴念,甚為壯闊、更為空靈,情愛也甚是摯熱、濃烈。「待月西廂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滿屋樑」的空虛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的痴戀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還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間。分別之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階下清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隱《端居》);月明之夜,風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時,該又憑添幾重愁苦!於是凄迷廣浩的月下便成下無盡的相思之時空:「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緒,李商隱就是一千次一萬次,也道不完,「欲說還休」。當然,時間的月水也許會消磨和沖淡愛情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暇《江樓感舊》)。那個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裡再可尋回?即若喚回,恐也不是彼時情懷了。好夢已去,往事如煙,空留絲絲縷縷的舊蹤裊裊飄開在愛情失落的天際。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裡,只餘下「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的蒼涼蕭瑟的景觀。愛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腸斷的鈴聲的烘托下,更為凄婉欲絕。「伊人何在,煙水茫茫」,「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長恨綿綿無絕期」的黯然神傷。此時此刻,月光溫撫下的天際中,所飄盪的只是悲愴千古的愛情輓歌了! 【古代涉及月亮的詩歌】如:
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⒋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⒍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⒎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⒑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⒒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怨歌行》)
⒓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應令》)
⒔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⒖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⒗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⒘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⒙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⒚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⒛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唐•李白:《關山月》)
⑴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唐•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⑵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唐•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⑶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唐•李白:《憶山東二首》)
⑷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唐•李白:《把酒問月》)
⑸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唐•李白:《把酒問月》)
⑹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⑺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⑻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 (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⑼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 (唐•賈至: 《別裴九弟》)
⑽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暮江吟》)
⑾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 《琵琶行》)
⑿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唐•白居易: 《春題湖上》)
⒀萬影皆因月,千生各為秋。 (唐•劉方平: 《秋夜泛舟》)
⒁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唐•劉方平: 《月夜》)
⒂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唐•韓愈: 《山石》)
⒃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唐•韓愈: 《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徐凝: 《憶揚州》)
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晏殊: 《寓意》)
⒆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宋•張先: 《菩薩蠻》)
⒇雲破月來花弄影。 (宋•張先: 《天仙子•送春》)
①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②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 (宋•蘇軾: 《西江月》)
③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宋•蘇軾: 《前赤壁賦》)
④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蘇軾: 《中秋月》)
⑤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 《西江月》)
⑥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 (清•袁枚: 《春日雜詩》)
⑦一夜夢游千里月,五更霜落萬家鍾。 (清•濮淙: 《聞梁蘧玉已寓京口》)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屈原《楚辭·天問》)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麼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麼,而撫育一個兔兒在懷里?)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夢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盪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如鉤?(辛棄疾 )

『叄』 大班美術活動 月亮像什麼 教研

大班早期閱讀《月亮像什麼》說課
本月我園開展的教研主題是早期閱讀活動的探討。做為執教老師周三開展了大班早期閱讀活動《月亮像什麼》的活動,下面對我本次活動展開我的說課:
首 先拿到教材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析教材。《月亮像什麼》這個讀本的內容是源於幼兒生活的,圓圓的月亮是幼兒常常可見可形容的事物。讀本主要講的是小 動物們希望月亮是什麼做的?月亮像什麼?這兩個問題開展的。那麼在設立問題時我主要是要讓孩子們理解故事裡有那些動物?它覺得月亮像什麼?是什麼材料做 的?只有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孩子們就能很好的理解故事內容。
活 動中我把目標確立為:情感目標:通過閱讀作品,產生嚮往太空、嚮往月球的美好願望。能力目標: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手眼協調的閱讀圖書,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 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是我本次活動的重點。知識目標:閱讀圖書,理解作品內容,認讀漢字「月亮、拜訪」。這是我本次活動難點。為了很好的解決我的重難 點,下面談談我對本次活動過程的設計:在導入活動中教師出示「月亮」提問:「你覺得月亮像什麼?」很好的提高了幼兒閱讀的興趣。在自由閱讀後出示了一個 「記錄單」,讓孩子根據老師的提問:「你都知道了那些小動物的想法?」來回答並對記錄單進行填寫,讓孩子在記錄中能夠更快的理解故事中小動物們的想法,從 而理解故事內容。在自由閱讀這個環節主要是要讓孩子理解:「xx覺得月亮像什麼」這個問題。在師幼共同閱讀時,讓孩子通過圖文相結合的觀察方式和提問,並完成記錄單的填寫讓孩子理解「xx希 望月亮是什麼做的」也就是我開始說的是什麼材料做的這個問題。在圍繞重點開展討論時,教師拋出「你希望月亮是什麼做的?為什麼?你還有什麼願望?」讓孩子 充分發揮自己想像和語言表達。我想如果時間還夠的話,能夠給孩子一兩分鍾時間把我們的想法畫下來,這不正好和我們美術相結合了嘛!
這就是我對本次活動設計上自己的一點點想法。同時我的活動能很好的開展真的離不開彭聰、華姐、劉姐還有何園長對我工作的支持,利用自己中午休息時間幫我准備上課用的大書及小書的繪畫,還有對我活動開展提出了自己很多的建議和意見。讓我能很順利的完成本次活動。

大班早期閱讀——月亮像什麼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作品,產生嚮往太空、嚮往月球的美好願望。
2、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手眼協調的閱讀圖書,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3、閱讀圖書,理解作品內容,認讀漢字「月亮、拜訪」。
活動准備:
大圖書,小書,月亮圖片一張,表格;字卡「月亮、拜訪」;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月亮圖片和字卡,引出活動內容。
提問:這是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出示字卡「月亮」)看到月亮你們會想到什麼?你覺得月亮像什麼?
2、幼兒回答後,自由閱讀圖書。
過渡語:今天,焦老師帶來了一本書,名字就叫《月亮像什麼》。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提問:請你們按照書上的頁碼順序來看書,一頁一頁的閱讀。看看故事裡都有那些小動物,它們覺得月亮像什麼?
(2)、看完圖書後,出示記錄單,教師提問:你知道了哪種動物的想法?是怎麼知道的?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3)、幼兒集體討論回答同伴的問題。
3、教師引導幼兒閱讀。
(1)、出示大圖書,師幼一起用一一對應指讀的方法完整閱讀。
(2)、請幼兒再次提出自己的問題,師幼一起討論回答。完成記錄單後,共同閱讀圖書一遍。
小結:我們共同閱讀了一遍故事,還把記錄單給完成了。知道了很多動物對月亮不同的想法,現在你們能和我一起來講講這個故事嘛!
(3)、提問:你最喜歡那個小動物的想法?為什麼?
4、師幼一起圍繞閱讀重點開展活動。
(1)、教師提問:你還希望月亮是什麼做的?還想實現什麼願望?」
(2)、請幼兒作畫,把你自己希望月亮是什麼做的畫出來。
5、教師歸納總結,結束活動。

早期閱讀《月亮像什麼》反思
一節活動下來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獲和新的體會。下面談談我對本次活動的反思:
對 於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自己真的不是很理解,通過這次活動的開展覺得早期閱讀主要是要讓孩子明白故事的內容,從而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學會怎樣閱讀的方法。那麼 怎麼樣讓孩子能夠對我的活動有興趣了,那麼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提問、環節……都是帶動幼兒興趣的關鍵。首先在每個環節中我的提問還是本著循序漸進、層層深 入的原則讓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內容。在說課中我就有說過在什麼環節主要解決什麼問題,於是教師的問題也主要落在這個方面。在自由閱讀環節後,出示「記錄單」 希望能夠藉助記錄單讓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而且讓大班上學期的孩子感受和體驗到記錄單的作用和記錄的方法。但現在想一想是不是在幼兒自由閱讀的時候 給每個幼兒一個記錄單,讓孩子通過一邊閱讀一邊記錄的方式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會不會更好呢?
在 自由閱讀時我拋出了問題:「故事裡有誰?它們覺得月亮像什麼?」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我本來想這個班的孩子已經學習了兩年的識字閱讀活動了,對我提出的 問題應該一下就能很好的解決。可是當閱讀完後,能夠回答我出我問題的幼兒真的屈指可數,這下完了我的活動過程完全在自由閱讀後打亂了。因為我原本想在自由 閱讀過後,我本次活動的問題應該能夠解決一大半,但是……於是在共同閱讀環節中,我很「吃力」的完成了本次活動。過後彭老師問我,到底是那個環節出現了問 題,我很快的回答是自由閱讀以後。但是我想來想去也不能夠想通到底是出在了什麼問題上。因為我覺得我是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閱讀的啊,而且孩子們都認識了很 多的字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啊……還是彭老師的一句話一語驚醒夢中人:「孩子在閱讀時,你在干什麼?你應該起到什麼作用?」突然明白我只是在旁邊看了看, 對不太認真看書的孩子只是提醒他看一看:「你看到誰?月亮像什麼?」把我的問題再提了一次。其實大部分的孩子是沒有閱讀能力和習慣的,有些能識字的孩子就 完全去認字了忽視了對圖的理解。所以像彭老師說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我在活動中沒有體現,也讓我困惑的是:自由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該處於什麼角色才最合適?對 於有9個動物的想法,識字的孩子也是在頭腦中一過,不太能記住。我們說過孩子是抽象思維,所以我想圖片可能能讓孩子更好的記憶吧!同時提出我的另一個困惑:在幼兒早期閱讀中,主要是讓孩子識圖還是讓孩子識字呢?到底誰更重要些呢?
還有就是自己課前准備還是不是很充分,有些孩子並不明白銅片、橡皮是些什麼,而我在活動中去解釋的話還想並不是太合適。

『肆』 幼兒園中班美術畫太陽和月亮反思

通過這一教學活動,使我更加相信,新課程的實施是對傳統分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它使幼兒在學習中變得更主動,使幼兒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獲得經驗,掌握技能,鍛煉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是一個靈活開放的系統,在課題的生成中必須融會貫通,如果你僵硬的、靜止不變的執行課堂計劃,會使它失去生命的活力,從而不能激起幼兒學知的興趣。

『伍』 中班美術教案《圓圓的月亮》

設計意圖
藝術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幼兒繪畫的源泉,來自於生活中各種物體在頭腦中的影像,讓幼兒動手學畫,首先要給幼兒提供繪畫內容的相關資料,實物、圖片或是錄影帶等,為幼兒提供切實的生活體驗。因此,設計了美術活動《爬到月亮上》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發揮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動腦、動手去製作,創造出多姿多彩畫面。通過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引導幼兒學習去感受美、欣賞美並創造美的情趣。
教學目標:
1、能根據已有的橫禍經驗,感受作品表達的內容。
2、能自由想像和創作「爬到月亮上去」的情景。
教學准備:
1、掛圖。
2、《美工》第9頁。
教學過程:
一、爬樓梯
談談爬樓梯的經驗
1、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要爬樓梯呢?樓梯是什麼樣子的?你怎麼爬的?
2、還有什麼好辦法爬樓梯?一次爬幾個台階?你覺得爬樓梯像什麼?
二、爬到月亮上去
1、創造情境
我們前面聽過一首歌,再聽聽好嗎?月亮爬到了天空中,我們一爬到月亮上去吧。但是我們沒有翅膀,不會飛,我們的飛機也飛不了那麼高。還是讓我們做一把梯子吧。大家想一想,要多高的梯子才能到月亮上去呢?
2、欣賞米羅的作品《犬吠月》
(1)我們來看看藝術家做了一把怎樣的梯子。這個梯子有多高?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畫里的人到月亮上了嗎?
(2)畫畫上什麼地方最明亮?什麼地方最暗?你覺得畫家為什麼要畫成這樣?你最喜歡畫里的哪個地方?為什麼?
3、幼兒自由想像和創作「爬到月亮上去」的情景。
三、作品欣賞和交流
1.分享成果:請每個小朋友將作品放於桌子中間,小朋友之間相互之間欣賞作品。
2.幼兒評價哪個小朋友做的最漂亮。
3.教師總結評價。
活動反思
幼兒美術教育最富有意義的,就是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把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應該盡量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學習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創作力。大膽地按自己的意願畫畫。相信通過這樣踏實的實踐,孩子們的美術能力會更好。
美術創作是一個極端個別化的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構想與表現,但個人的思路畢竟是有限的。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介紹個別幼兒的創作思路和獨特表現,既不會對集體產生干擾,也不會限制其他幼兒的創造。相反,我認為是對幼兒創造的推動。但如果把這種介紹交流推遲到幼兒作品完成以後,幼兒再想學習、創造、超越的契機已經錯過了,其意義就非常小。
我堅信,只要不斷地引導幼兒感知、欣賞他人的作品、激發幼兒美感和創造興趣,他們的繪畫水平、鑒賞水平都會有質的變化。假如一味的急於求成,埋怨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他們的作畫興趣,扼殺他們的創作慾望。

『陸』 月亮的亮的藝術字怎麼設計

你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想,亮,可以吧他想成燈,光,太陽,可以用一種簡化的符號來代替,也可以吧某一個東西用比較接近的形或物體替換,祝你成功!

『柒』 月亮真圓啊 小班美術繪畫教案

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月亮
活動目標: 1、能講出月亮上會發生什麼事 2、培養幼兒的想像能力 3、能用連貫的語言表達 活動准備: 圖畫紙、彩筆、瓜子皮、樹葉、石子、扣子、紙團、火柴棒。 活動過程 : 1、教師出示一幅嫦娥奔月的圖畫,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講述月亮上的故事 3、教師說其實月亮上沒有人……
活動目標:
1、能講出月亮上會發生什麼事
2、培養幼兒的想像能力
3、能用連貫的語言表達
活動准備: 圖畫紙、彩筆、瓜子皮、樹葉、石子、扣子、紙團、火柴棒。
活動過程 :
1、教師出示一幅嫦娥奔月的圖畫,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講述月亮上的故事
3、教師說其實月亮上沒有人,老師講的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是編出來的。
4、請小朋友發揮自己的想像,想一想月亮上還會有什麼故事?將給大家聽。
5、請小朋友將自己的故事畫在紙上。
6、展覽

『捌』 〈攬月亮〉的藝術字體

我發張截圖,請看:

『玖』 有關中秋與月亮的音樂作品、藝術作品!急需!!

最經典的要算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像,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庄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熱點內容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