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幼兒美術蟬

幼兒美術蟬

發布時間: 2020-12-01 10:17:04

Ⅰ 《蟬》全詩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蟬》運用了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

Ⅱ 蟬是那樣五彩繽紛,像雕刻家給自己的藝術品塗上了油彩一樣。蟬是那樣......

就好比古代一種極薄的絲織品。以其薄如蟬翼而得名[thin silks]。如:蟬翼羅(一種輕而薄的絲織物);蟬翼扇(輕紗制的團扇}

Ⅲ 藝術畫畫的梅花枝上有蟬是什麼寓意

【內容】
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
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
心斷絕,幾千里?
夢中醉卧巫山雲,覺來淚滴湘江水。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
相思上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作者小傳】
盧仝,范陽人。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征諫議不起。韓愈為河南令,愛其詩,厚禮之。後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禍。詩三卷。
盧仝(tong)(約795-835)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而他不願仕進,均不就。曾作《月食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贊(時韓愈為河南令)。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據清乾隆年間蕭應植等所撰《濟源縣志》載:在縣西北十二里武山頭有「盧仝墓」,山上還有盧仝當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注釋】
有所思:漢樂府《鐃náo歌》名,以首句「有所思」為名。寫一女子欲與情郎決絕時的猶豫之情;一說當與《上邪》合為一篇,系男女問答的之詞,後人以此為題賦詩,多寫男女情愛事。
青樓:豪華精緻的樓房,常指美人的居所。
珠箔:即珠簾子。
姮娥:即「嫦娥」。
翠眉、蟬鬢:均指美人。翠眉,用深綠色的螺黛畫眉。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望之縹緲如蟬翼,故雲。

【賞析】
本詩語言精美,婉轉清麗;興味雋永,富於情思。表面上寫的是深沉的愛情,實際上卻是藉以寓托詩人的理想,抒寫自己的胸臆。

讀完此詩,你彷彿看見一個愁腸百結的男人站在湘水畔,巫峽邊,煢煢孑立。面對著一江碧水,森森花木哀哀長歌,他的深情悲戚,大有太白醉卧,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果然,他的輾轉難斷,卻又應了那一句,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有情眾生,總不免,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這個事,不見得是情事,這個人也不見得是美人男人。總之多心多思,才生煩擾。盧仝的一生,不見有什麼情事見諸書端,而他一直半隱,想必也是靜默寡然的性子,比不得杜牧元稹行事風流。

本詩最為人稱道的是最後兩句,將相思之情寫得有形有色,連香氣也隱然鼻端了。還有那點揣測和欣喜,因為太思念一個人而出現的眼錯幻覺:「忽到窗前疑是君」,被容若化在《青衫濕》里,「忽疑君到,漆燈風颭,痴數春星。」屢屢為評家稱道。容若自是為亡妻,而在盧仝,你很難說這相思是為了棄他而去的美人,還是為了遙不可及的男兒理想。

Ⅳ 請問一下蟬在日本的文學藝術領域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無論敘事、寫景還是抒情之作,都有一部分涉

及到昆蟲中的蟬。從中我們會發現蟬在古代人們生活及情感世界中的位置。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蟬不食五穀,不吃穢物,餐風飲露,實質上不是那麼

回事,它在地下吸食的是樹的根部津液,在地面吸食的是樹乾的津液。應該屬於害

蟲之列。不過它吸食的那些樹的津液,對於樹的生長來說微不足道,不足以危害樹

木的生命,所以就忽略不計了。

正因為人們認為蟬不食五穀,不吃穢物,餐風飲露,棲身高潔,出塵泥而不下

塵,向來為文人志士所稱道,有不少騷人墨客,借蟬詠懷,佳句頗多。

對蟬的吟誦,最早出現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詩經》里,

不同的地域,蟬就有著不同的名稱:《詩經•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

蜩。」《詩經•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這里的蟬就稱蜩;《詩

經•大雅•盪》:「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里的蟬就稱螗;《詩經•衛風·碩

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里的蟬就稱螓。

《莊子•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里的蟬就稱蟪蛄。
西漢辭賦大家牧乘《柳賦》中有「蜩螗萬響,蜘蛛吐絲」的詩句。南朝謝惠連《搗

衣》詩中有「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的詩句,這時的蟬就稱為寒螿。

如果仔細翻閱全唐詩》,就會發現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作為中國古典詩詞

中常見的意象――蟬,在初、盛唐時極少見,且以「蟬」命題的詩篇也不過十來首。

到了中唐則有二十來首,到了晚唐則有近五十首,且「蟬」作為詩歌意象也層出不

窮。縱觀有唐一代的詠蟬詩,哀怨是其最為常見的主題,且隨著唐代歷史的進程,

其感傷的氛圍也越來越濃。這就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其中的歷史含蘊是什

么?

從歷史上看,詠蟬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借蟬詠懷;另一類則是把蟬作為純客

觀的審美對象加以觀照和描繪。但前一類作品能更直接反映出時代審美情趣和詩人

創作心態的發展變化。因此我們考察唐代詠蟬詩也主要以前一類作品為主(而且唐詩

中詠蟬詩狀況本就如此),同時兼及在非詠蟬詩中出現的有關「蟬」意象。

初唐詠蟬詩表達的是高貴者的自白和失意者的不平。初唐詠蟬詩的作者分布很

有意思,先有以李世民君臣為首的寫清貴的詠蟬詩,後有以盧照鄰、駱賓王為代表

的抒寫不平之憤的作品。而到了盛唐,則幾乎見不到單篇的詠蟬之作。

李世民《賦得弱柳鳴秋蟬》雲:
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
微形藏葉里,亂響出風前。
詩境不算完美,但也符合其帝王口吻,流露出功成名就後的一種自適其樂的心

態。

李百葯《詠蟬》說:
清心自飲露,哀響乍秋風。
未上華冠側,先驚翁葉中。
詩借蟬自喻顯示出高貴純潔及為臣處世的謹慎心態。

初唐前期最有名的詠蟬詩當推虞世南所寫的《蟬》: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此詩意境合一,可謂佳作天成。既贊揚了蟬的高潔,又表達了自己的清高的志

向,回擊了那些屑小的質疑,尤其是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真是一語

雙關,堪稱神來之筆。虞世南工詩善書有德行,唐太宗李世民曾贊他有五美,並推

崇其書法在當時很負盛名的大書法家歐陽詢之上,可見虞世南之聲望之隆,他以蟬

明己,巧妙地借蟬表白了自己高潔的志向和不俗的情操,此詩是詠物的經典,千百

年來為人們所吟詠樂道。

讀了虞世南的詠蟬詩,清新爽快,春風得意。世上有幾人能如此?讀罷的李商

隱的詠蟬詩,不由得產生了對命運的恐慌和無奈,唉,古來材大難為用,今世沒落

亦多人呢。讀了駱賓王的詠蟬詩,憂郁,孤憤,人生的路本多風雨,豈可不慎,若

駱賓王之下場,深可為戒。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有兩首詠蟬詩:《秋蟬》和《在獄詠蟬》。最為傳

唱的是後一首。據考此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後,遭誣告以貪贓罪名下獄。《新唐書》中其文藝本傳載:「武

後時數上疏言事,下除臨海盡,鞍鞍不得志。』,駱賓王一生鯉直仗義。詩雲: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先寫秋夭蟬唱的歡樂,然後對比囚人的心境,以喜襯優。

額聯先寫青春的煥發(玄影既寫蟬的外形,又暗示自己的美好年華),次寫自己年衰

摧禍。

駱賓王七歲的詠鵝詩,流傳至今,為婦孺所知。可大多數的人會知道這個神童,

後來是怎麼樣的命運,在這首詠蟬詩里,駱賓王把自己的哀傷和迷惑,不被人理解

的痛苦,一表無遺。外面西陸的蟬兒自由地放聲高歌著,觸動了身在異地為囚的人,

引發了他心底深深的傷感和沉思。在孤寂中黑鬢的蟬兒放聲高唱,而我這牢中的白

頭人也感傷低吟,陰暗的天際里是四下的露水,蟬兒啊你還能自由的飛翔嗎,我們

的詠歌聲都消沉在無盡的大風中,沒有人知道你蟬兒的高潔,更沒有人知道我內心

的痛苦。駱賓王應該是個比較傳統的人吧,他因反對武則天史無前例地當女皇而寫

了那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從此便走上了流亡四海的生涯,最後還是被捕入獄,

生死系於他人,俯仰懾懼官威。至於他的最終結果,倒是不詳了。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前期以「大歷十才子」的詩風佔主導地

位。唐王朝剛從「安史之亂」的惡夢中緩醒過來。詩中很難見到昂揚的精神和壯闊

的胸襟。在詠蟬詩里也可以體認到這一點:多抒寫理想失落的痛苦和羈旅行役的愁

思。如戴叔倫的《畫蟬》:
飲露身何在?吟風韻更長。
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蝗螂。
高貴的形象已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夕陽已至,詩人似乎有了日暮途窮之感。

中唐時與白居易並稱「元白「的元稹也有詠蟬詩,他寫有《春蟬》一首:
我自東歸日,厭苦春鳩聲。
作詩憐化工,不遣春蟬生。
及來商山道,山深氣不平。
春秋兩相似,蟲豸百種鳴。
風松不成韻,蜩螗沸如羹。
豈無朝陽鳳,羞與微物爭。
安得天上雨,奔渾河海傾。
盪滌反時氣,然後好晴明。
元稹在《始聞夏蟬》詩中說:
徂夏暑未晏,蟬鳴已一晚。
一聽知何處,高樹但侵雲。
響悲遇衰齒,節謝屬離群。
還憶郊園日,獨向澗中聞。
元植個性剛正,辦事從不給自己留退路,一生幾遭貶滴且大部分時間在外任中

度過。因此他對生命的理解或許更為深刻一些。詩借蟬鳴寫年華己逝的哀愁,知音

難遇的哀嘆。「響悲遇衰齒,節謝。屬離群」既是蟬的寫照,又是自己的真實心聲。

白居易詠蟬詩有四五首,其中《答夢得聞蟬見寄》雲:
開緘思浩然,獨咐晚風前。
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
槐花新雨後,柳影欲秋天。
聽罷無他計,相思又一篇。

詩人對時光的流逝十分敏感,雖蟬聲依舊,但容顏已衰。而友情永駐,相思之

情依然。讀者讀這種詩自有閑適的體會在其中。《六月三日夜聞蟬,則更富有生活

情趣。詩雲:
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
微風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
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
不知池上月,誰為撥船行?

詩人寫自己閑居的心境:新月初上聽到第一聲新蟬的鳴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經

離開繁華之地,有不快。但此時此境詩人似乎又進入了另一種境界:輕輕撥動小舟,

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一般說來白居易的詠蟬之作以寫淡淡的

鄉思鄉愁為主。其《早蟬》詩雲:
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
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
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
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
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他在寫《早蟬》詩時曾說「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詩人的感情傾向是顯而

易見的:鄉戀是永恆的主題。

韓孟詩派中的盧全也寫過蟬詩。《新蟬》:
泉溜潛幽咽,鳴琴乍往還。
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

用幽泉和琴鳴來喻寫蟬聲,意象新奇。長風不斷,於淡淡的幽情中見出些許莫

名的惆悵。韓愈、李賀兩人則沒有獨立的詠蟬之作傳世,或許與他們的才性氣質有

關,他們可能不屑於小小的鳴蟲吧。韓愈詩中蟬意象出現十一處,李賀則有兩處,

都沒有什麼突出的含蘊。

劉禹錫集中有四首詠蟬之作:《酬樂天聞新蟬見贈》、《答白刑部聞新蟬》、

《酬令狐相公新蟬見寄》、《始聞蟬有懷白賓客》都寫友朋之間的相思之情,風格

與白居易相似。劉詩中蟬意象出現十七次,大都與閑愁有關。

蟬對於追求功名的士人來說,是清貴的象徵。陸雲就曾稱頌過它的「五德」,

它從不懷有害人之志,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如李白葯、虞世南等),可以立身(如

駱賓王等)。是什麼原因使蟬生病了呢?首句便發人深省。詩人關注著它每一細微的

變化:它本應自由自在飛行的,而今卻只好爬行,只好求助於詩人的同情。

要說虞世南的詠蟬詩是人生春風得意的寫照。那麼,李商隱的這首詠蟬詩,吟

詠的便是人生的困頓和無奈了,他在詩中寫道: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中流露的是高枝難棲,壯志難酬,空寫出無數的詩文,更誰人賞識。塵世的

炎涼,處境的貧窘,仕途的失意,進退的迷昧,而對命運困厄力薄的感嘆。讀了這

首詩再讀後人評他的詩:一生襟抱未曾開,虛負凌雲萬丈才:你會發出一聲由衷的

嘆息。

要說李商隱有才難展,一生鬱郁,是值得後人感嘆,可是,他的命運比起初唐

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來,要好得多。
唐代杜牧《題魏文貞》:「蟪蛄寧與霜雪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晚唐詠蟬詩是絕望的哀吟和愁苦的海洋。唐之晚年,詩人類多窮士,如孟東野、

賈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窮苦之言為工。確實,由於各種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大唐

帝國終從搖搖欲墜到天崩地解。此時的士人心態普遍是對前途充滿絕望之感。詠蟬

詩的抒情主題成了愁苦的海洋,幾乎把所有崇高的東西都淹沒其中。在晚唐近五十

首詩作中,有四十多首是寫愁恨哀怨的。而其中的代表是賈島。(一般文學史把他劃

入中唐,但從其個人創作待色和文學史的流變來看,劃入晚唐為宜)賈島現存四百餘

首詩中,有四篇詠蟬之作,蟬意象出現達二十四次之多,且很有特色。特別是其中

的兩首詠蟬之作—《病蟬》和《早蟬》,最能反映晚唐那些久困場屋而終老山林的

士人心態。難怪乎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賈島》說「不妨稱晚唐五代為賈島時

代」。其《病蟬》詩雲: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
黃雀兼鶯鳥,俱懷害爾情。

宋代是詞的世界。婉約詞大家柳永的《雨霖鈴》恐怕大家最熟悉不過。此調原

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

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

仄韻。現將全詞照錄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

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

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人生一世,蟬不過一秋,一世百年也罷,一秋百日也罷,都是過客,混濁與清

高,都將同歸於塵土,又何嘆何傷焉?!

Ⅳ 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含義

無題 (李商隱)抄
相見襲時難別亦然,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無題」作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會結束。
3.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Ⅵ 《在獄詠蟬》的藝術技巧和思想感情

象徵。借蟬的高潔品行來「寓情於物」,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該詩表達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Ⅶ 《在獄詠蟬》運用的藝術手法

《在獄詠蟬》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作用:借蟬的高潔品行來「寓情於物」,顯得版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該權詩表達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象徵: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徵的妙處:
象徵用象徵物靠聯想來暗示象徵義,給讀者豐富的聯想空間,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Ⅷ 中班美術《夏日歌手——蟬》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橋的主題蘊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它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任何一個城市、村莊都有橋梁,它們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快捷和方便;它有著豐富的形態,有的柔美,有的庄嚴,有的輕巧,有的沉重,那流暢的線條、多變的構型,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它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孩子,每一種形狀都蘊含著科學的原理,不論是材料的性質,還是造型里所運用的力學的道理,都可以用具體的形象來展示;同時,它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那些關於橋的美好傳說,更深刻地揭示了隱藏的意義—跨域障礙,連接溝渠,抵達彼此的心靈。結合中班幼兒的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創設了輕松的活動情境,讓幼兒自由畫彎曲的物體,體驗美術創造的快樂。
教學目標:
1、感受拱橋美的行態和趣味。
2、理解其中的情感內涵。
教學准備:
1、各種各樣橋的圖片、音樂CD。
2、《美工》第10頁。
教學過程:
一、在音樂聲中欣賞作品。
1、播放音樂引導幼兒欣賞。
師:小朋友,你看到了什麼?
師:欣賞這是什麼樣的橋?它像什麼?它讓你想到了什麼?
2、畫面細節再回到畫面整體。
師:畫面中還有什麼?樹長在什麼地方?水面上有什麼?船都停靠在岸邊嗎?有一艘船經過哪裡了?
3、回到畫面整體。
師:你喜歡這幅畫嗎?
師:你覺得它哪個地方最美?它讓你想起了什麼?
4、在音樂聲中,教師請幼兒閉上眼睛,想像眼前的畫面。教師用優美的語言來描述這幅作品。
二、拱橋的特點及和其他橋的不同之處
1、出示各種橋的圖片,請幼兒比較拱橋和其他橋的不同之處。
教師找來各種各樣的橋問: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哪裡不一樣?(拱橋是彎的別的橋是直的,拱橋有洞洞別的橋有的沒有洞洞等)
2、引導幼兒猜想:為什麼要把橋造成這個樣子?造成這樣有什麼好處?(因為好看,船可以從下面的洞那裡穿過去,還可以走路)
2、引導幼兒才想、抒發心情。
師:要是你去了這個地方,你願意在哪裡看風景?為什麼?
師: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心裡會想起些什麼呢?
三、「彎彎的橋「添畫活動,畫一畫彎彎的橋。
教師引導幼兒想像自己擁有一座彎彎的橋應該會是什麼樣的?請幼兒來當一個小小設計師來設計一座你自己的橋。

Ⅸ 在獄詠蟬的藝術特點

找找網路

Ⅹ 《蟬》全詩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抒發了什麼思想情感

《蟬》——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賞析】: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徵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簡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 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瞭然。實屬 「詠物」佳絕。

熱點內容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
2017美術生高考綜合分 發布:2025-05-12 00:20:15 瀏覽:883
清風校園手抄報資料 發布:2025-05-11 21:08:53 瀏覽:612
安溪是哪個市 發布:2025-05-11 19:17:34 瀏覽:708
京芳教育 發布:2025-05-11 14:06:12 瀏覽:943
雲南白葯膏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12:53:15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