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應用
誇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比喻,疑似銀河落九天
排比,跟現在的一樣
對仗,對聯、律詩都講究對仗,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頂真,就是第二句的第一個字,跟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相同。
② 眾字在古文中的應用,越多越好
眾
1.多。
《左傳‧哀公十一年》:「魯之群室眾於齊之兵車。」
《墨子‧法儀》:「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道德眾,人不知所由;法令眾,人不知所辟。」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集句:「憂患眾兮歡樂鮮,一去可憐終不返。」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2.集中;增多。
《墨子‧尚賢上》:「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人,敬之譽之。」
《穀梁傳‧庄公十年》:「﹝公﹞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
《荀子‧富國》:「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
梁啟雄釋:「眾人徒,謂招徠人徒人數眾多。」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荀子主張『省工賈,眾農夫』,以為『工商眾則國貧』,加增農業生產者是國富的根本。」
3.廣泛;普遍。
《荀子‧非相》:「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
楊倞註:「聞見不廣,議論不高。」
4.眾人,群眾。
《易‧晉》:「眾允,悔亡。」
高亨註:「馭民者,帥師者,眾人信之,則悔亡。」
《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楊伯峻註:「眾:群眾,眾人。」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遠僧有來,近眾無闕。」
唐韓愈《送窮文》:「利居眾後,責在人先。」
《人民文學》1981年第6期:「人們把我加以特殊化,好像我與眾不同。」
5.指諸事,萬事。
《禮記‧仲尼燕居》:「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
孔穎達疏:「眾,謂萬事也。」
6.指百官;群臣。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鄭玄註:「眾謂群臣也。」
《後漢書‧仲長統傳》:「然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7.兵;軍隊。
《左傳‧昭公元年》:「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
杜預註:「以兵入逆婦。」
《管子‧輕重乙》:「誰能陷陳破眾者賜之百金。」
《晉書‧劉聰載記》:「願大王以重眾守此,染(趙染)請輕騎襲之。」
《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
清葉廷琯《吹網錄‧開趙埋銘》:「寶(李寶)命趙率其眾傍海以行。」
8.指丁壯可為兵者。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昨按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9.漢代軍賦編制的一種。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眾,眾十為同,同方百里。」
10.佛教稱其教徒的人數。
《大乘義章》卷十:「所言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一,目之為眾。」
《法華義疏‧序品》:「四人以上至萬二千人以還悉名為眾。」
11.量詞。個。
《太平廣記》卷一八九引唐胡璩《譚賓錄》:「諸將決死而戰,殺賊萬餘眾。」
《西遊記》第十九回:「一行三眾,辭別高老及眾親友投西而去。」
12.量詞。群;行。
《老殘游記》第八回:「﹝老者﹞將車子同驢安置南頭,一眾五人安置在炕上。」
13.量詞。種。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千眾音樂齊向亮,萬般花木自芬芳。」
14.通「終」。既。表示並列關系。
《詩‧鄘風‧載馳》:「眾稚且狂。」
王引之曰:「眾當讀為終,終猶既也。古字多借眾為終。」見《經義述聞》卷五。
15.通「終」。始終;一直。
《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
洪頤煖註:「古文毋作無,今文眾為終。」
16.通「終」。盡;完結。
漢王充《論衡‧答佞》:「舉世為佞者,皆以禍眾。」
黃暉校釋:「眾、終古通。」
17.連詞。通「縱」。參見「眾然」。
18.姓。
明有眾心悅。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僻姓》。
--漢語大辭典
③ 請解釋一下文言文和應用文的意思
【詞語】:文言文
【注音】:wén yán wén
【釋義】:1.用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寫的文章。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白話文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應用文" 英文對照
application this paper;"應用文"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務、辦理事務時所使用的具有某種慣用格式和直接應用價值的文章2、進行通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所謂通用應用文是指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普遍掌握的應用文,包括私人事務文書、行政公文等3、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生產等活動中,交流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處理具體事務,經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慣用格式的一種文體4、應用文一般是指直接處理社會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的文章如書信、電報、計劃、調查報告等.在輔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語文教師要注意如下三點5、語言在應用文和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作用所謂應用文是指用來「應」付生活,「用」於解決實際事務的文章.應用寫作強調的是它在現實中的實際效能6、應用文是指導實際應用的文章.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卜辭」,就是我國最早的應用文的雛形.根據《尚書》記載,應用文發展到商代,已經有「誓」、「命」、「訓」、「誥」等多種形式7、但壓服式的君主命令,強制威脅的言詞,只能把它稱為應用文,實在沒有多少文學的意味.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獨立說理的議論文集是《論語》,它記錄了作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8、所謂應用文是指以實用為目的,以生活真實為經緯,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類文章.具體地說,就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在日常辦理公務處理私事時經常使用的,有慣常格式的文章9、這里要弄清一個問題,應用和文體不是一回事,應用是人們開展的活動,文體是語言的一種固定樣式,應用中需要的文體不一定能成為一種新文體,也可以借用其它文體在實際中應用,借用的文體不能稱為應用文10、呂叔湘先生曾把「文言文」(文學作品)以外的文章稱為「應用文」,並說「文言文可寫可不寫」,「沒有誰逼著你非寫不可」.而應用文「讓你寫就得寫」(第五冊(介紹應用文寫作知識》)11、「人們通常把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特定用途,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撰寫的各類文章稱為應用文」.(《經濟應用文寫作》藍鷹、周俊玲著)應用文是以實用為其本質特徵的.那麼,應用文是否就不具有美感了呢12、在中國,「文」這個詞含義十分寬泛,而作為今人觀念中的「文章」,則起源甚早,不過,這種「文章」,應准確地稱為「應用文」,它是散文的始祖,如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④ 古文有何實際應用價值
對學生來說就只有考試了
對文人來說古文是文化的凝華
對考古來說古文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⑤ 文言文在生活的應用
什麼是熟語呢? 《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固定的片語,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並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 如『慢條斯理、無精打采、不尷不尬、亂七八糟、八九不離』等」,從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看到熟語和成語很接近,但范圍比成語要廣泛。成語除了符合熟語所具備的特點之外,還具有簡潔精闢、大多由四字構成、一 般都有出處(書面來源或典故)、書面色彩較濃等特點;而成語只是熟語的一部分。在語言里,一般片語是臨時組合的,各種熟語則是經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它具有豐富的內容,概 括人們的認識成果,並且口語化程度高,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結構上,不限於四字片語,包括多由三字格組成的"慣用語,(如"唱高調" 「炒就魚」,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歇後語」, (如「泥菩薩過江一一自身難保」),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俗話」,(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馬可作活馬醫」)和揭示客觀事理、富有教育意義的「諺語」(如「不要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等。在使用上,雖然不能隨意變動其中的成分,但也有些比較靈活,可以添加一地成分,如"炒魷魚" ,"炒你的魷魚"。
成語、歇後語和慣用語是我們語言中最精巧的語匯。他們因為其精彩簡練的表達放果得以在今天語言中延續。恰當地運用這些熟語,否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放率。
⑥ 寫作中如何運用文言文~
縱觀新課改這套實驗教材,仍按以前的單元數編排。單元相同,課文數相同,但每單元設計的內容體系不同,新穎而且富有哲理性。又特別是文言文,打破了以前集中編排的形式,而是根據各年級的需要或分散在各單元,或集中學習。根據這種編排形式,應該如何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呢?
一、教師要深入地解讀文本,並以自己的深情解讀引導學生更好的閱讀。
譬如《桃花源記》一文,在讓學生感受優美景色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歐陽修「與民同樂」在失意時胸懷坦盪,寄情山水;范仲淹同樣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自真情點撥,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滋養中,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打開其心志,激勵其閱讀的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建構文言文教學的新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能力。換言之,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在自主閱讀實踐中煉就他們的閱讀能力。以前教學,生怕學生學不懂,教師不敢大膽放手,讓他們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進行學習,一篇文章逐字逐句全由教師包辦,這樣抑制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變得很被動。現在可就不同了,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從教法、學法上都進行了改變,從讓學生通讀全文到理解關鍵字、詞、句這一過程,由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的方式完成的。
三、教師要善於創設情景,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其作品的內涵。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電教手段,給他們以直觀形象的感知,從中獲取知識。文言文涉及知識廣,學生掌握多,理解難,學生不深入,往往讀得乏味,那麼教師就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從而為學生自覺、自主閱讀做好必要的准備。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教學情景,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中,與他們「面對面」地對話,心與心的溝通,在心靈碰撞中去體味作品的景、事、情。
進行了這樣的一些嘗試,上《與朱元思書》時,課前讓學生預習,課上首先展示投影,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營造了學習氣氛激發起了學生對這里山水的嚮往,導引出學生從內心深處急切了解課文內容的渴望。
四、培養情感,增強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能力。
學習語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學習語言。而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學習文言文也是這樣,必須加強朗讀、背誦,才能培養和增強感受能力。常言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也只有通過朗讀、背誦,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詞、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體味語言、語調和方式、方法,體味優秀文言文語言的簡練、深刻和優美。
五、提高對文言文的了解、理解和運用,繼承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是教學文言文的目的和歸宿。
「學以致用」這是我們學習一切知道的目的,有的是現在用,有的是將來用。而在目前白話普及時代,文言文學習主要重在了解、理解和繼承,主要是增強傳統文化素養,而在運用上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是我們工作、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並在有時發揮著比白話文還重要的作用。運用時,主要在其優美性、簡練性和哲理性,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千里之堤,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寥寥數字,短短數語,就能說明很深刻的道理,其美感、哲理和簡練是白話文所望塵莫及的。但要做到在生工作、學習、生活中,在說話、寫作中信手拈來,就必須熟練,讓學生多讀、多背和博覽是關鍵。
六、文言文教學中,可採取多種閱讀形式。
教師范讀、領讀,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在讀中解惑;既可讀全篇,也可讀某一段,還可讀某一句或幾句;故事性強而有人物對話的可分角色讀。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調,進而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反復讀去領悟,讓學生身臨其事、身臨其境、身臨其歷史,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運用之妙,存乎於心」的學習
⑦ 有對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對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對比,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明顯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使讀者分辨好壞是非,以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時不難發現不少文學家別具匠心地運用對比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有利於深入淺出地對比說理,凸顯形象,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初中語文文言文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一、運用對比,說理透徹
先秦諸子散文中各種流派有不少是通過對比手法把各自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提出的,恰當地運用對比,使說理更加透徹。比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反復對比論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最後得出故得「人和」者,戰必勝矣的結論。又如:《墨子》的《公輸》,文中巧妙地運用「荊之地方五千里」與「宋之地方五百里」,「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與「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荊有長松文梓?F楠豫章」與「宋無長木」等三組對比,使說理生動透徹,令人信服。
二、鮮明對比,形象凸顯
不少歷史著作運用鮮明生動的對比,彰顯出人物的形象。如《曹劌論戰》一文,敘述長勺之戰過程中人物的言行也運用了此種手法。「公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將鼓」「將馳」表現魯庄公冒進急躁的形象,「未可」「可矣」則足以體現曹劌從容不迫和胸有成竹,這一對比,體現了曹劌卓著的軍事指揮官的形象。《愚公移山》一文,愚公和智叟的對比:「愚公」的「愚」其實為長遠眼光、大智若愚;「智叟」的「智」,其實為鼠目寸光、鄙陋短淺。作者這一有意的顛倒,既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又有諷刺的意味。一個高尚,一個平庸,強烈對比中兩人的形象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
三、強烈對比,主題突出
強烈的對比,能使人物形象鮮明、感受強烈。對比的運用,能深化文章的主題,強化文章的藝術效果。王安石的《傷仲永》:仲永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泯然眾人」青年時平庸無奇。仲永變化前後強烈反差,他才能衰退,變成眾人,這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的必然結果。仲永「通悟」之人尚且變為庸人,那麼本來是「眾人」的,又沒有「受於人」那就更加跳不出「眾人」的范疇了。因此,作者認為後天的教育對成就人才極其重要,深化了主題
⑧ 初中文言文運用以小見大寫法的文章
詩詞鑒賞評價:
1、賞析詩詞語言。賞析詩詞語言,要善於抓住詩詞中的關鍵詞語,體會其語言准確、生動、形象的特點。答題時,要結合詩詞的主題及寫作背景,反復揣摩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和隱含意義,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一個「坼」字、一個「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無比壯闊而又生動形象。
2、賞析詩詞形象。古詩詞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這類題目,要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詩詞的寫作背景。比如閱讀虞世南的《蟬》,我們一方面要理解蟬在詩中清高尊貴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蟬抒懷,以此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
3、賞析表達技巧。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擬人、借代、誇張、雙關等修辭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寫作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現手法。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主要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不僅寫景,而且寫人;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表達了天涯遊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 評價思想內容。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進行分析,可以從詩詞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可以從作者的情感傾向、生活志趣進行分析,還可以就詩詞所表達的人生哲理進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詞人作此詞時任陝西經略副使,正在抗擊西夏的侵擾。了解了詞人的生活經歷,就不難理解這首詞的主題思想了:這首詞主要描寫北宋西北邊境的軍旅生活,描繪了邊地奇異的秋景,從而表達了詞人慨嘆功業未建和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