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的文言文
Ⅰ 啟予口用文言文翻譯啟
一、蚩尤與黃帝
蚩尤與黃帝的「涿鹿大戰」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正是由於這次大戰中,黃帝戰勝了蚩尤,才奠定了華夏國家的根基,使他成為五帝之首。在有關的文獻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亂賊,是相當丑惡的。《廣雅釋詁》:「蚩,亂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說尤,同由尤,腹中之蟲,很不雅觀。《尚書·呂刑》的記載更加詳細,可為此類觀點的代表:刵
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1]
這是周穆王敘述刑法的源流時首先提到的「古訓」,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說得很壞。蚩尤原為「九黎這君」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與軒轅黃帝發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亂」。司馬遷《史記2五帝本紀》: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候,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候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是為黃帝。[2]
這些都是正統史書中的記載,已經把神話人物歷史化了,並且還以正統觀點使蚩尤成了暴虐無道的亂賊。事實上,蚩尤不僅是一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怪異神力的神話形象,據《龍魚河圖》記載: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3]
《漢學堂叢書》中的《龍魚河圖》略有不同,說:「黃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雖「七十二人」與「八十一人」有異,但皆為「多」之約數,九的位數,其內含是一致的,說明蚩尤是一個相當大的集體的代表,是一個具有很大神性的怪異人物。古書上這類記載很多,如:
《歸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啟筮)
《述異記》:
「有蚩尤神,俗雲: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4]
顯然,這種「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異的,而《龍魚河圖》又說蚩尤「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則又非常厲害,以致黃帝也打不過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靈的幫助。《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5]
《龍魚河圖》還說在此大戰中因黃帝仁義,「遂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這才制服蚩尤。又《黃帝玄女戰法》雲: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勝』遂得戰法焉。[6]
又《玄女兵法》亦雲:「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7]「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可見蚩尤是很強大的對手,其力量與黃帝不相上下,黃帝只有求女神幫助才得到了勝利。從此次戰爭的記載可以看到蚩尤的神話形象,他不僅「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風伯雨師大風雨」,還可以「作大霧,彌三日」,使黃帝令風後作指南車才戰勝了他。不僅蚩尤有神性,黃帝也有神力,可給風後等神下命令。
由此可見,蚩尤不僅是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個神話人物。「蚩尤神」不僅在後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當時,也是被看成「不」之神,威鎮天下的。上引《龍魚河圖》記載黃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殺蚩尤之後: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八方萬邦,皆為珍服。[8]
於此可見「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內,而且「天下」「八方萬邦」,都對他非常崇敬,使黃帝要畫出他的神象來,才能服天下。後來蚩尤神更可管下雨、農耕與疾病了。《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今年64歲的何光岳研究員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長期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研究所所長。他通過40年來對大量典籍史料的系統研究考證認為,炎帝、黃帝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渭水中游是中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
何光岳說,炎帝、黃帝均為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約6000年前生於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肅省東部)境內,其部落後東徙定居並建立政權於古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炎帝、黃帝均為部落首領。歷史上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稱謂載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親兄弟,均生於今寶雞境內。其中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南郊的姜水,黃帝生於今寶雞市境內岐山縣一帶的姬水(又稱岐水),這在海內外學術界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何光岳稱,據他對炎黃後裔眾多姓氏族譜的排列上溯推算,第一代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均生於距今約五千五六百年前後。中國許多姓氏族譜都將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他們的世系都可連接到一百六七十代以上。如孔子、孟子、曾子族譜都追溯到黃帝;姜、方、謝等姓氏族譜都追溯到炎帝。
據何光岳考證,炎帝神農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寶雞境內,稱帝從第二代始,其後裔後來遷徙四方,炎帝神農氏八代共相傳約520年。湖北隨州為炎帝神農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稱炎帝烈山氏、連山氏)部落的遷徙地;湖南酃縣古有炎帝陵,當為第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的陵墓,湖南省政府根據何光岳先生的建議,報經國務院批准,1994年4月將酃縣正式更名為炎陵縣。
對於軒轅黃帝部落的發展遷徙,何光岳認為今陝北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上,是第二代軒轅黃帝的陵墓;河南新鄭是第八代軒轅黃帝生長、建都,統一萬國的地方;河北涿鹿則是黃帝、炎帝共同打敗蚩尤的地方。
由於上述原因,炎帝、黃帝在全國許多地方留下了遺跡,同時華夏大地眾多民族都尊崇炎黃為祖先,建廟立祠,世代祭祀,這是順理成章的。目前海外有7000多萬華僑、華人、華裔,他們尋根問祖,也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為榮。
梁代任昉《述異記》列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
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黽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為祠。[9]
此書還說「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更說明在大戰的涿鹿,冀州人長久地祭祀蚩尤神,其他地方如太原、朝鮮也祭蚩尤神,[10]其為神話人物當無疑問。軒轅的形象亦復如此,不只是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神話形象也。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這應該是最早的原型 推薦看看《淮南子》
Ⅱ 文言文的啟是什麼意思
啟、動詞
1、開、打開。
啟窗而觀。——明· 魏學洢《核舟記》
不能啟口。——清· 林覺民《與妻書》
2、啟發、教育。
不憤不啟。——《論語》
3、啟奏、稟告。
堂上啟阿母。——《玉台新詠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伏惟啟阿母。
某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Ⅲ 文言文里某啟是什麼意思
古人書信來的格式即在正文開頭稱自「某啟」或「敬啟者」,
「啟」表寫信的人向對方表白啟告。
啟(qǐ),漢字。基本字義有:1、打開;2、開始;3、開導;4、陳述;5、書信;6、姓氏;7、夏朝君王之一。
打開:啟封,啟門,某某啟(信封上用語,表示由某人拆信),啟齒。
也表達為親啟,親啟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qīn qǐ。意思是除了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請勿打開該信函閱讀,另外也請收信人不要張揚信中內容。
(3)啟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動詞性
1、會意。從戶,從口。甲骨文字形,右邊是手(又),左邊是戶(雙扇為戶,單扇為門);用手開門,即開啟的意思。後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啟」。本義:開,打開。
啟,開也。——《說文》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二回:「魏王曰:『書中必有情節,不啟不明。』」
又如:啟沃(開誠忠告,舊時指用治國之道開導帝王);啟扉(開門);啟請(開口詢問;請教);啟戶(開門)。
Ⅳ 啟在古文意思
有很多:
1. 開,打開
2. 啟發
3. 指伸直腰股坐
4. 萌芽,開始
5. 陳述
Ⅳ 文言文中的「可」「啟是什麼意思
可:1、可以,允許,許可;「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2、合宜,適合;其味相反,皆可於口
3、大約,約計;奪其軍,可四千餘人
4、正,當;一方明月可中庭
5、可汗 少數民族君長的稱號
啟:1、開,打開;開發,開拓「門啟而入」「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里」
2、啟發;「啟叔孫氏之心」
3、「啟處」指安居
4、萌芽,開始
5、陳述;啟奏陛下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302頁
Ⅵ 文言文里某啟是什麼意思
古人書信的格式即在正文開頭稱「某啟」或「敬啟者」,
「啟」表寫信專的人向對方表白啟屬告。
啟(qǐ),漢字。基本字義有:1、打開;2、開始;3、開導;4、陳述;5、書信;6、姓氏;7、夏朝君王之一。
打開:啟封,啟門,某某啟(信封上用語,表示由某人拆信),啟齒。
也表達為親啟,親啟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qīn qǐ。意思是除了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請勿打開該信函閱讀,另外也請收信人不要張揚信中內容。
(6)啟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動詞性
1、會意。從戶,從口。甲骨文字形,右邊是手(又),左邊是戶(雙扇為戶,單扇為門);用手開門,即開啟的意思。後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啟」。本義:開,打開。
啟,開也。——《說文》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二回:「魏王曰:『書中必有情節,不啟不明。』」
又如:啟沃(開誠忠告,舊時指用治國之道開導帝王);啟扉(開門);啟請(開口詢問;請教);啟戶(開門)。
Ⅶ 含有啟字的中國古文有哪些
「啟」是古文的常用字,古文著作里差不多都有,不能全部列舉。舉幾個例子:
門啟而入。——《左傳》
啟窗而觀。——明· 魏學洢《核舟記》
不能啟口。——清· 林覺民《與妻書》
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里。——《韓非子·有度》
方欲奉啟告別,遽辱惠問。——蘇軾《與王敏仲八首》
再如最常見的「啟奏」等等。
Ⅷ 文言文翻譯 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
解釋如下
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
出自南史.卷四八.陸杲傳
現代文意思是:陸杲【人名】被任命為臨川的內史一職,出發前辭別武帝的時候,當面提出要求,請求招募自己的人馬。
Ⅸ 文言文入啟笥的意思
入啟笥
進入打開籠子
《網路文言文翻譯》
Ⅹ 古文翻譯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
《夏後伯啟與版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權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網站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