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知

文言文知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22:49

1.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 〈動詞〉 (1) 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知道 知,識也。——《玉篇》 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 汝亦知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不知幾千里。——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為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曉軍事);知古今(識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命不憂(識天命者無憂慮) (2) 懂得,了解,理會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食馬者不知。——唐· 韓愈《雜說》 真不知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韓愈《師說》 知幸與不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又如:知竅(能見機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裡。——王建《溫泉宮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內外事(主持內政和外交事務);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4) 識別;區別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知人則哲(能識別人的賢愚善惡就聰明) (5) 賞識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盧仝《有所思》 又如:知愛(賞識喜愛);知器(賞識,器重);知重(賞識;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 張勝相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知慰(關心;撫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覺,察覺 [君主]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呂氏春秋·情慾》 識者固知。——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8) 參與 高、 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 角,國子知之。——《左傳·成公十七年》 知 〈名詞〉 (1) 知識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2) 知覺 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絕賓客之知。——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李商隱《涼思》 又如:知心腹(親信) (4) 「智」的古字 。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莊子·逍遙游》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 通「智 」)。——《荀子·勸學》 大知而察。——清· 劉開《問說》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2. "知"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釋

一般有以下幾種解釋:1
知道
2
通「智」
智慧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通「智」。
3
知己
例:新知
舊知
知友
4
主管
例:知縣
知府

3. 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有兩種說法,第一聲和抄第四聲。
若為第一聲就是知識的意思。《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把這個「知」字解釋為「知識」,例句也是「孰為汝多知乎」。
若是第四聲就是通假字,通「智」,意為智慧。語文書注釋中寫的是「知」通「智」。
這里的字典和教材是有分歧的,盡管如此,考試時還是以書為准。

4.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曉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 認識;辨別。
例:漢劉向《列女傳 阿谷處女》:「五音不知,安能調琴?」
3. 聞,聽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訴;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簡王會理傳》:「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餘人,昨來相知,剋期響集。」
5. 知覺;省悟。
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6. 記憶。
例:《論語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註:「知,猶記憶也。」
7. 見解;知識。
例:《商君書 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8. 為,作。
例:《易·系辭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註:「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干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
9. 主持;執掌。
例:《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10. 知遇;賞識。
例: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11. 結交;交遊。
例:《史記 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詩·檜風·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
14. 表現。謂有動於中,表現於容色。
例:《管子•心術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
15. 慾望,欲求。例:「知誘」。
16. 病癒。
例:《素問•刺瘧》:「二刺則知。」
17. 猶得;得到。
例:《列子•湯問》:「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
張湛註:「此國自不可得往耳。」
18. 猶管;過問。
例:唐杜甫《鸚鵡》詩:「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
19. 代詞。猶之。
例:《戰國策•楚策四》:「﹝孫子﹞因為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詞。猶夫。
例:《北史•周齊煬王憲傳》:「吾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21. 助詞。無義。
例:《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已蒙老人斷,即知和顏稱本心。」
蔣禮鴻通釋:「『即知』就是『即』,意謂就稱了心願,顏色也和下來了。」

知 第四聲 「智」的古字。
1. 聰明;智慧。
例:《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
2. 姓。

5. 知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釋

zhī

◎ 曉得,來明了:~道。~名(著名源)。~覺(有感覺而知道)。良~。~人善任。溫故~新。~難而進。~情達理。

◎ 使知道:通~。~照。

◎ 學識,學問:~識,求~。無~。

◎ 主管:~縣(舊時的縣長)。~府。~州。~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

◎ 彼此了解:相~。~音。~近。

◎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zhì

◎ 古同「智」,智慧。

6. 文言文中的「知」怎麼

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四個知是zhī,知道,了解明白的意思……最後一個知是zhì智慧,聰明的意思

7.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知道、見解、了解、賞識、交好、知版己、通智、智慧、聰權明。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於且知。
【正韻】知意切。
一、知(漢字)
1.

zhī
是一個動詞。
2.
曉得,明了:知道。
3.
知覺(有感覺而知道)。
4.
良知,通知,知人善任。
5.
溫故知新,知難而進。
6.
使知道:通知。
7.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

8.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懂得,了解,理會。

出自唐· 韓愈《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

2、彼此了解,交好。

出自唐·王維《酌酒與裴迪》:「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相交到老還要按劍提防,先貴者卻笑我突然彈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踐滅吳》:「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4、識別;區別。

出自西漢·劉安及門客所編寫的《淮南子》「故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孿生兄弟長相一樣,也只有當母親的才能分清。)

5、參與。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七年》:「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高、鮑兩人打算不接納國君而立公子角,國子參與這件事。)

9.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什麼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知道、見解、了解、賞識、交好、知己、通智、智慧、聰明。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於且知。

【正韻】知意切。

熱點內容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
氧分子的化學符號 發布:2025-09-11 07:06:35 瀏覽:28
化學課程論 發布:2025-09-11 04:13:35 瀏覽:883
新疆特崗化學 發布:2025-09-11 04:05:34 瀏覽:421
高一數學測試題 發布:2025-09-11 01:15:41 瀏覽:828
師生失身情 發布:2025-09-10 23:13:58 瀏覽:215
班主任教育部 發布:2025-09-10 23:08:18 瀏覽:165
118全年歷史 發布:2025-09-10 21:15:03 瀏覽:512
30米快速跑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0 21:14:19 瀏覽:974
幼兒師德演講稿一等獎 發布:2025-09-10 16:35:17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