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美術
1. 西方原始美術分為那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方面的藝術作品都是怎樣的
方原始美術分為那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方面的藝術作品都是怎樣的
2. 原始美術的介紹
《原始美術》是牛克誠的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6月1日出版。
3. 原始美術對藝術創作的啟示
原始美術 起源一般主要有兩方面,建議你從這兩方面入手。
一是模仿,即如現在人類模仿蝙蝠製作雷達一樣。而原始社會也是一樣,人類通過對動物或巢穴或自然景觀的描述開始製作成藝術品。
而藝術品事實上最開始一般都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如當時的畫匠通過繪畫記錄天氣記錄發生的事,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花匠也充當史官的作用。
二是宗教,即美術通過雕塑繪畫等體現宗教的神聖。使人產生敬畏。但是於前者不同的是這裡面的藝術作品開始具有想像,而非最早只是單純模仿觀察了。
(3)原始美術擴展閱讀:
1、原始美術
特點
中國原始社會繪畫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這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有關。
中華民族是由各區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隨著各族的不斷交融,繪畫表現的社會內容愈來愈豐富,除去寫實的表現方法外,還有運用想像的表現方法。從這特點來說,對以後中國繪畫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藝術創作
分類
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
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
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
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4. 最早的原始美術出現在什麼時期
對美術起源的新認識
要鑒賞美術,就要了解和懂得美術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美術史知識。美術是怎樣產生的,是首先應當了解的。當然,這個問題如同整個藝術的起源問題一樣,還在不斷地探索研究之中。學術界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這里只是結合已發現的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簡要地談一談對美術的初步看法。
在考古學和美術史上,人什常常把原始社會早期的石制生產工具,稱作原始美術或原始造型藝術。這些經過加工的石制生產工具,雖然與天然的石塊大不相同,而且其中物化著人的智慧和才能,體現著人的意志和願望,包含著藝術活動的因素,也同時孕育著人類早期審美意識的胚胎,但是,它完全是為著實用目的而製造的,並不是作為純粹審美意義的藝術活動而出現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並不是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
現已發現的真正的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最重要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一些裝飾品(如我國「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和歐洲的洞穴壁畫,以及一些小型雕刻。這些東西產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四、五萬年到公元前二、三萬年之間。在這些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中,最突出的是歐洲的洞穴壁畫和一些小型雕刻。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這些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
先看洞穴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和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是現已發現的歐洲許多洞穴壁畫中最著名的兩處。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是1879被發現的。當時的一個西班牙工程師為了在業余時間收集化石,帶著四歲的女兒來到了這個洞穴。由於洞口很低,大人不便入內,工程師的小女懷著好奇心點燃了一支蠟燭,進人了這個洞穴。突然她被一隻直瞪瞪的公牛的眼睛嚇壞了,於是叫來了父親。原始社會洞穴壁畫的寶庫就這樣偶然地被人發現了。這個洞穴很大,長約270米,壁畫則集中在入口處長18米、寬9米的地方。上面畫的主要是各種動物,包括十五頭野牛、三隻野*、三隻母鹿、兩匹馬和一隻狼。其中有些動物畫得比真的還要大。各種動物形象之間雖無內在聯系,但它們形態生動,繪畫技法簡練;並已使用多種顏色。由於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所表現的驚人的生動性,使得當時歐洲許多學者都不承認是出於原始人的手筆,有人甚至反誣發現這個壁畫的西班牙工程師為騙子,污衊他是僱傭了當代畫家畫下的。直到這位工程師去世後,在1895年又在法國多爾多涅地區的山谷中相繼發現了不少同樣性質的洞穴壁畫,才使人們逐漸確認這些壁畫是原始社會晚期的產物,是現已發現的人類最早的繪畫遺跡。
在法國發現的許多原始洞穴壁畫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發現的拉斯科洞穴壁畫。拉斯科洞穴壁畫位於法國西部比勒高省的多爾多涅附近,全洞由主洞、後洞、邊洞和聯系這三個部分的走廊所組成,是已發現的洞穴壁畫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在洞內的壁畫上,畫了許多野馬、大牡牛、馴鹿、山羊等動物。主洞岩壁的正面所畫的大牡牛長達五米,充分顯示了原始繪畫的巨大氣魄。
5. 你認為原始美術起源於什麼為什麼
美術起源的學說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美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以下我們就來簡要介紹、評析一下歷史上幾種主要的關於人類藝術(美術)起源的學說。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美術藝術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 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今天,用模仿說作為藝術起源的動力的美學家已經不多了,因為事實上有很多現象,如人類的史前洞穴壁畫是很難用模仿的沖動去解釋的。但模仿說仍有它一定的價值,它揭示了人類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與藝術是相通的。一方面,對客觀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從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樂和滿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於什麼原因創作和製作了原始藝術,這些原始藝術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畫上的動物輪廓)卻無疑是由模仿得來的,也就是說,模仿即使不成為動因,也至少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為史前造型藝術都基於模仿的手段,我們才能認識到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麼動物。我們從今天所發現的原始藝術作品中也不難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藝術創作和製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現和象徵的方法也都是從模仿之中發展演變而來的。 2、游戲說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游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游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游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游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 游戲說強調了游戲沖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系,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但它把藝術看成是脫離社會實踐的絕對自由的純娛樂性活動,且偏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看待藝術的起因,過分強調了藝術與功利的對立,有絕對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志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 如果說人類的科學主要是與理性、認知相聯系的話,人類的藝術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聯系在一起。表現和交流情感的確是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因此表現情感也是推動藝術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心理動力。但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樣的,語言、情感都能表達情感,而且藝術也不僅僅是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這一學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藝術起源的全部原因。 4 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涉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系,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涉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東西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 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但巫術說把精神動機視為原始藝術發生的唯一動機,忽略了隱藏在精神動機後面的動因,即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因而也不能完滿地解釋原始藝術的真正起源。 以上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藝術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藝術與兒童的藝術雖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它們在發生動因特別是在表現形態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處,因此,了解人類藝術的發生對我們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兒童的藝術活動具有借鑒作用。參考資料: http://www.sd-china.com/art/artgl/art018.htm
6. 原始美術的功能
原始美術的功能,是把純粹的抽象作為在迷惘和不確定的世界萬物中,獲得慰藉的唯一可能去追求的。
原始美術是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
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維倫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6)原始美術擴展閱讀:
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7. 原始美術個史前美術誰范圍大,為什麼
史前美術是沒有文字確切記載之前的美術。
那麼史前美術也包含了原始美術,所以我認為史前美術的范圍更大一些。
8. 中國原始美術
中國繪畫肇始於原始社會,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原始社會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改造了自然,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發展為晚期智人。生產勞動和工具的製造,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既能進行物質生產,又能相對獨立地進行精神生產,這就為繪畫的萌始准備了條件。在距今 3萬年左右的山西省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件刻著似為羚羊、飛鳥和獵人等圖像的獸骨片,獵人以此寄寓獵獲野獸的意想和願望。這種刻有仿生圖像作品的出現,為繪畫的產生揭開了序幕。
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從而掌握了制陶技術,並且在陶器製作和圖案裝飾的過程中,提高和豐富了藝術造型的能力。由於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先在陶坯上彩繪花紋後再燒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繪顏色有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紅色和高嶺土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半坡類型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紫、紅兩種彩色顏料錠。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紅色寬頻紋用寬筆繪成,而幾何圖案和符號則用細筆繪成。由於人們進一步掌握了顏料、筆等繪畫工具,使繪畫的興起具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黃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區。這一地區圖騰藝術較為發達,彩陶花紋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紋樣最具特色,是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
半坡類型 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類型文化,是繼承老官台文化發展起來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較多的動物圖像,描繪了奔趨的鹿、爬行的黿(亦稱蛙或龜)和佇立的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魚類紋,數量最多,並貫串於半坡類型文化的始終。半坡早期彩陶上魚類紋的形象較寫實,常見的是單獨的魚紋,多為平展的側面形象,以直線造型,比例雖較准確,然略顯平
板。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期遺址第 159號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內,畫著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條魚,是用兩種不同畫法畫成的:①為黑色影像,突出魚的外廓形象;②用線勾出魚的各部分,並結合運用黑、白映襯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富於變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線與弧線相結合,圓點、弧線和弧邊三角穿插運用,故使魚紋顯得活潑靈動。其紋樣格式,除平展式外,還出現了迴旋、蹦躍等姿態。姜寨二期遺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魚圖像,誇張地表現出遊魚回首返泳的瞬間動態。甘肅省秦安縣王家陰窪半坡類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環繞腹部畫著4條不同姿態的游魚,或舒展平泳,或俯沖疾下,或相對背向地屈身蹦騰,構圖活潑,堪稱原始繪畫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採取了誇張變形的藝術處理。魚紋頭部的變化最大,突出表現了張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魚紋變成上下對稱的式樣,而且魚紋用弧條形統一造型,趨於幾何形化,富有裝飾性。
人面紋也是半坡類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種具有特色的紋樣。甘肅省正寧縣宮家川和陝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各出土了一種在瓶腹上滿繪著人面圖像的葫蘆形瓶。人面獠牙突露,雙目眥睜,威武猛厲,表現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早期的彩陶上,還有兩種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奇特形象:①魚寓於人面的復合形象。人面的嘴的兩旁對稱地各銜一魚,人嘴外廓與魚頭構成共魚形;②人面寓於魚的復合形象,在魚紋頭部圓框中填入適合形的人面圖像。這種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形象,人和魚互相寄寓,又互相轉借,意味著人和魚是交融的共同體,被人格化了的魚類圖像和各式魚類圖紋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圖騰,具有
氏族保護神的性質。在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紋飾中,還出現了十分奇特的魚、鳥結合的圖像和魚、鳥、人面的復合形象。武功縣游鳳出土的細頸彩陶壺的腹部上,繪著魚銜鳥的圖像,經過誇張變大的魚頭中,含著一個圓睜著眼的鳥頭,以此意味著鳥寓於魚。而寶雞北首嶺出土的一件彩陶壺上,則用均勻的粗線繪一銜魚的短尾小鳥,魚的形象較奇特,身有大片鱗甲,魚頭兩側有突出的鰭狀物尾小分叉,此魚的形象與中原龍山文化彩繪陶器上的蟠龍紋大致相似。姜寨二期遺址第467號灰坑出土的葫蘆形彩陶瓶的腹部上,畫著魚和鳥、人面紋巧妙地組合成的圖像。圖像分上、下兩組,上組的上方有3個三角形的發髻,下方在呲牙的方形魚頭中含著人面和鳥頭;下組圖像是方形的魚頭中含有鳥頭。在瓶腹兩側還繪著魚紋、魚身紋的復合紋樣。可以看出在這件彩陶瓶的組合復雜的圖像中,魚是主題形象,而鳥頭和人面是寄寓於魚的。
半坡類型彩陶裝飾紋樣
廟底溝類型 距今約6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 3省交界。廟底溝早期彩陶以自然形的鳥紋為主,鳥紋為影像式。在陝西省華縣泉護村出土的彩陶盆、缽腹部繪著側面鳥紋,長尾翹舉,雙翅展起,是鵲類的形象。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廟底溝晚期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的腹部也繪著鳥含魚的圖像。畫面高37厘米,寬44厘米,占滿了筒形腹部的一半,是目前彩陶上僅見的大幅畫面。鳥有長喙,高腳,短尾,通體白羽,是鸛鳥的形象。鳥嘴叼著一條大魚,鳥眼圓睜有神。在鸛鳥的前方,畫著一把立置的長斧,斧柄上繪著X狀標號,可能是象徵著權威的器物。這幅畫的表現技法較為豐富,白鸛用沒骨法畫成,鸛眼、魚和長斧的輪廓用黑線畫出。筆法多變,蒼勁有力。鸛鳥形象比例准確,神態生動。這幅鸛鳥含魚圖是原始社會繪畫的傑作。
鸛魚石斧罐紋樣(河南臨汝縣出土)
半坡類型文化彩陶上的魚類水族圖像和廟底溝類型文化彩陶上的鳥類圖像,大概都是圖騰藝術的表現。在與這兩種類型文化鄰近和交叉地區,彩陶上還出現了魚和鳥相結合的圖像,是半坡部族和廟底溝部族互相影響、融合而在繪畫中的反映。
石嶺下類型 距今5000年左右,分布在甘肅省東部。石嶺下類型的彩陶以鯢魚紋具有特色。早期鯢魚紋多為單獨紋樣,形象寫實,呈彎曲狀,像在擺動地爬行。甘谷縣王家坪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鯢魚圖像,形態逼真,但頭部似人臉,嘴部有須,只有兩足,是人格化的鯢魚形象。這幅鯢魚圖像的細部畫得較具體,臉部、爪指和身上的網狀花紋都用勁挺的細線勾勒而成,繪畫技巧較前期有了明顯的提高。武山縣傅家門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鯢魚紋,圖像已趨於幾何形,彎曲的身子概括成月牙狀。石嶺下晚期彩陶上的鯢魚紋已幾何形化,成為標志性的紋樣。
鯢魚紋彩陶瓶(甘肅甘谷縣出土)
與石嶺下類型年代大致相當的大地灣四期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罐上繪著罕見的雙獸相鬥圖,用兩組情節連續的畫面來表現雙獸相鬥。一組繪兩只猛獸怒目對峙,尾巴聳舉,正欲奮起相鬥;另一組繪兩只猛獸已躍起,作格鬥相撲狀。這以情節連續的畫面構成的雙獸相鬥圖是中國連環畫的濫觴。而大地灣仰韶晚期居址地畫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獨立的繪畫作品。1982年11月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清理的第 413號房基的居住面上,發現了繪著人物和動物的畫面。從該房基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同層位的放射性炭素斷代,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左右。該房基為長方形,房基地面和殘存牆面都為抹光的白灰面,房基中部偏前為一圓形火塘,在火塘和後牆之間的地面上,有用黑色繪成的兩組圖畫,上組畫影像式的人物,能辨認出為橫列的姿態相同的兩個人,都是雙腳交叉站立,右臂下垂而微彎,手中持條狀物。頭部已漫漶不清,似有長發向前甩起。右面人物的右邊還有黑色殘跡,也可能在右方還畫有一人。下組畫面有一黑線方框,方框內用粗線畫兩個橫列的獸類動物,圖像模糊,但能約略辨出動物有豎耳(或角)和四肢,尾上翹,可能為虎、犬之類的動物。大地灣房基地畫,現存畫面長120厘米、寬120厘米。人物畫像高14厘米。
馬家窯類型 距今約5000~4500年之間,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中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馬家窯類型的彩陶花紋中,有少量的具有繪畫性的圖像。有的彩陶盆內的中央畫著團魚紋(亦稱蛙紋),鮮明地表現了團魚囊狀尾的特徵。馬家窯類型彩陶盆內的人面魚身紋,是一種圖騰紋樣,也呈現了由具象的自然形紋樣發展為抽象的幾何形紋樣的過程。
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清理的一座馬家窯類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舞蹈紋彩陶盆,盆的內壁上繪四圈平行帶紋,平行帶紋至口沿間,繪3組相同的集體舞蹈圖像,每組5人,舞蹈者為正面並列的整齊形象,腦後發辮擺動,腰前飄帶飛揚,手拉手地踏歌而舞。每組兩邊舞者的外側手臂都畫成兩道,表示空著的臂膀在不斷頻繁地擺動,是當時畫工表現人物連續動作的特殊手法。舞蹈圖不僅巧妙地反映出原始人的舞樂活動,也是直接而完整地表現人物活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之一(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
半山和馬廠類型 距今4000年左右,彩陶花紋以幾何形紋為主,但有一種特殊的神化了的人形圖像。半山早、中期彩陶上的人形圖像較真實具體,兩腿分開地叉立,手臂揚起,有的人形圖像的周圍有谷、糜類的種子,表示神人正在撒種。半山晚期和相沿發展的馬廠早期彩陶上的人形紋,逐漸分解,或無頭,或無下肢。馬廠晚期彩陶上的人形圖像已抽象化,肢節和爪指增多,多以人形的某一部分來示意地表現,人形紋愈來愈被神化。
青海省民和縣加仁庄出土的偏口壺的腹部上,畫著一正一倒的兩個人形紋,在人形紋的四周漾起多圈波紋,正列的人形紋的面部似人,而倒列的人形紋的面部卻似水族動物,是人格化的水族動物形象。可以看出半山和馬廠類型彩陶上的人形紋,不是現實生活的人,而是賦有神力的超人。
除黃河中、上游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彩陶上寫實的象生性花紋很少。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石棚山類型,距今4000多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出土的彩陶罐上,曾發現似山羊又似鳥的動物圖像。
中原地區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彩陶很快衰落,含有禮器性質的彩繪陶出現。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墓地的大墓中出土了一些彩繪陶,彩繪紋樣以蟠龍紋為特色,蟠龍紋以朱紅色繪於陶盤內的中央。早期蟠龍圖像,身子較短,更接近魚類形象。晚期蟠龍圖像,身子變長,是商周青銅器中蟠龍紋的前身。
分布於南北各地的岩畫,相當數量產生於原始社會,是原始繪畫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原始社會繪畫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這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有關。中華民族是由各區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隨著各族的不斷交融,繪畫表現的社會內容愈來愈豐富,除去寫實的表現方法外,還有運用想像的表現方法。從這特點來說,對以後中國繪畫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開發自己的頭腦和發達雙手,在漫長的歲月里不僅創造了維持生存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繪畫、雕塑和音樂、舞蹈。人類脫離一般動物的標志是人能夠依靠雙手勞動來維持生存,最早製造的勞動工具從廣義上講它就屬於美術品,因為它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
我們現在論及的美術品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原始美術包括洞窟壁畫、岩畫、雕塑、建築等,大多數現已發現的美術作品集中在歐洲,分別屬於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留存下來的洞窟壁畫、岩壁浮雕和各種小雕像譜寫了人類最早的美術篇章。
舊石器時代美術的特點: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手法生動寫實。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畫是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和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畫;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塑大多數為小型的動物雕塑,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強調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時期人們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發現最早的雕像是奧地利維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維納斯)和法國魯塞爾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
10. 研究原始美術的依據有哪些
一是地球上一些古老文明地區史前遺址中的出土文物,一是現今尚存於非洲、澳洲和美洲的個別與現代文明完全隔絕的原始民族中的文化。這兩方面材料在時間上相距數十萬年,但是,第一,它們都出現於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之下;第二,它們都是在人類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處於十分幼稚的情況下被創造出來的。因此,一般說來,很難把它們的審美目的和功利目的嚴格地區分出來。在生活和斗爭中產生的藝術表現形態,主要是勞動工具的創造和基於原始巫術的儀式、道具之類,人類的審美意識就是他們在創造活動中逐步領會和把握自然界固有的完善、和諧、美好中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