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文言文
Ⅰ 以夫為子文言文翻譯
誤把父親當做兒子了吧
Ⅱ 夫在古文中有哪幾個意思
一、名詞。
「夫」作名詞時,讀作「fū」,意思是成年男子或丈夫。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 譯文:於是帶領兒孫中(能夠)挑擔子的三個人.。
②未幾,夫齁聲起。(《口技》) 譯文:不久,丈夫..的呼嚕聲想起來了。
③此庸夫.
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譯文:這是庸人.
發怒,不是士發怒。 在古代漢語中,「夫」與「子」連用,組成「夫子」一詞,表示對男子的尊稱。如:
④.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譯文:先生..對我有什麼吩咐呢?
二、助詞。
「夫」作助詞時,讀作「fú」,可以用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在句中所處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樣。
1、用在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引出議論,可以不要翻譯。
如: ①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唐雎不辱使命》) 譯文:專諸刺殺王僚的時候,彗星遮蓋了月亮。
②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譯文: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
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譯文:(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他們有埋伏。
2、用在句中,只起到補充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如: ①岱宗夫.如何?(《望月》) 譯文:泰山是什麼樣的呢?
「夫」字的這種用法極少,初中教材所選古詩文中只此一例。
3、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唉」等。
如: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啊.。 「夫」字的這種用法在初中教材中出現的也很少。 三、指示代詞。
「夫」作指示代詞時,讀作「fú」,相當於「彼」、「此」,可譯為「這」、「這個」、「那」、「那個」等。如:
①予觀夫.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譯文:我看這.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黃生借書說》) 譯文:不是那個..
人的東西而勉強借來,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
Ⅲ 「夫」在古文中的含義
「夫戰,勇氣也」中的「夫」
夫(fú),助詞,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
「以俟夫觀人風者版得焉」權中的「夫」
夫,指示代詞,那。
另: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中的「夫」是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沒有實在意義。
「夫負妻戴」中的「夫」指丈夫。
「豈惟紉夫蕙茝」中的「夫」:這、那。
Ⅳ 文言文翻譯
原文是: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一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系;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一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一個家族裡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范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范疇。(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范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范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一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注釋:
1、《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同姓」至「有別」。
○正義曰:此一節論同姓從宗,異姓主名,明男女有別之事,各隨文解之。○「同姓從宗」者,同姓,父族也。從宗,謂從大小宗也。○「合族屬」者,謂合聚族人親疏,使昭為一行,穆為一行,同時食,故曰「合族屬」也。○「異姓主名,治際會」者,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巳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夫若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別」者,若母、婦之名著,則男女尊卑異等,各有分別,不相淫亂,凡姓族異者,所以別異人也,猶萬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別。天子賜姓賜氏,諸侯但賜氏,不得賜姓,降於天子也。故隱八年《左傳》雲:「無駭卒,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雲:「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後於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舜後姓媯而氏曰陳,故鄭《駁異義》雲:「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如鄭此言,是天子賜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巳遠,不得上連於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雲氏是也。○注「若衛」至「納焉」。○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又昭十九年《左傳》:楚平王,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納之。是其淫亂之事也。
2、《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夫」至「道也」。
○正義曰:此一經言他姓婦人來嫁已族,本無昭穆於己親,惟系夫尊卑,而定母、婦之號也。○「其夫屬乎父道」者,道,猶行列也。若其夫隨屬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雲「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者,謂其夫隨屬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婦行也。故婦人來嫁已伯父之列,即謂之為母也。來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謂之為婦也。○注「言母」至「別也」。○正義曰:雲「母、婦無昭穆於此」者,此謂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為婦,或為母,先無昭穆於己之親族。雲「統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婦名者,謂系統於夫,始有母、婦之名也。雲「尊之卑之,明非己倫,以厚別也」者,謂之為母者則尊敬之,謂之為婦者即卑遠之。既尊卑縣絕,明知非已之倫位,所以厚重相分別之義也。凡男女若無尊卑,倫類相聚,即淫亂易生,為無相分別也。○「謂弟」至「母乎」。○此一經論兄弟之妻相稱謂之義。凡子行之妻,乃謂之為婦,弟非子行,其妻亦謂之婦者,以兄弟同倫,嫌相褻瀆。弟雖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謂之為婦,欲卑遠之。弟妻既得為婦號,記者恐兄妻得為母號,故記者明之雲:「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嫂不可亦謂之為母也。然弟妻既得為婦,兄妻不可亦得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謂之為婦。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謂之為婦。嫂雖是兄妻,年必與巳相類,既不甚縣絕,何得謂之為母?且弟妻既為婦,兄妻又為母,便是昆弟之倫翻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謂之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為兄妻之號也。○注「言不」至「相見」。○正義曰:「言不可」者,謂嫂不可為母也。雲「謂之婦與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遠之耳」者,謂之婦者弟妻,謂之嫂者兄妻。「在己之列」,謂兄弟之妻作己之倫列,恐相褻瀆,故弟妻假以同子婦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遠之也。雲「復謂嫂為母,則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為婦,若又以諸父之妻名名兄妻為母,則上下全亂,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鄭注《喪服》亦雲:「弟之妻為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其不可也。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婦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與此注正合,無相違也。而皇氏引諸儒異同,煩而不當,無所用也。雲「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為服,不成其親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絕,相服成親,義無混雜。此兄弟之妻,己之倫列,若其成親為服,則數相聚見,奸亂易生,故令之無服,所以疏遠之。雲「男女無親,則遠於相見」者,以其全同路人,恩親不接,故雲遠以相見。○「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名謂母、婦之名,言得之則昭穆明,失之則上下亂,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須慎名也。
3、際會:聚首;聚會。《禮記•大傳》:「異姓主名,治際會。」西漢•鄭玄註:「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唐•孔穎達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清•孫希旦集解:「際會,謂於吉凶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眾,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別之,則不至於亂。」
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親族有別。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嗎?」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
Ⅳ 開頭是「夫以一縷之任的」文言文翻譯
千鈞重物用一根頭發系著,比喻萬分危急或異常要緊。語本《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Ⅵ 文言文翻譯(夫以甘食人者,百穀也,以芳悅人者,百卉也。其所謂甘與芳,子識之乎)
因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穀。因為美麗而取悅人的,是百花。這里所說的香甜和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嗎?
Ⅶ 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發語詞,不翻譯
2。成年男子
3。丈夫
在這里,做發語詞,不翻譯。「夫語『教子嬰孩』,不虛也!」翻譯為:俗話(說),「教育兒子從嬰兒小孩(的時候開始),不是虛假的啊。
Ⅷ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幾種解釋
夫
1.成年男子 (讀fū),例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丈夫(讀fū)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說》)
3.這、那(讀fú) ,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 (《岳陽樓記》)
4.句首發語詞,一般表示將發議論 (讀fú) ,例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5、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沒有實在意義,例如「悲夫」(《燭之武退秦師》)
是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用法: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一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下面逐一闡述。
一 、虛詞類: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用法,且這種用法一 直保持到現在。請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故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與「此何故也」義同,「是」即「此」,作該句主語。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復指上句「非我也,歲也」這種說法,作主語。
(4)是時,上未立太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蘭亭集序》)
(6)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是」作指示代詞,常與其他一 些詞合用,構成固定的習慣用語。如「是以」、「是故」、「於是」等等。
(7)太伯不從,是以不嗣。(同上句)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7)(8)兩句中,「是以」「是故」均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
(10)民之有口,猶士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國語·邵公諫弭謗》)
(11)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同上)
(12)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候。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
「於是」的用法有二:「於」「是」各為一詞,(9)中的「於是」表示「在(捕蛇)這件事上」,(10)中的「於是」表示「由此」「從此」之意;(11)(12)中的「於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表示承接的詞。
2、作助詞,用於動賓倒裝結構中,起強調作用,無實義。這種用法還殘存在現代漢語的幾個詞語中,如「惟利是圖」「惟命是從」等。
(13)《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69頁註:全句的意思是「擊退戎、狄,制御荊、舒」,;是,助詞。可見這是個倒裝句,可「是」的用法,講得不夠清楚。再查萬光治和徐安懷主編、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81頁,註:戎狄必須打擊,荊舒也應該嚴懲;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前者用主動語態譯句,後者用被動語態譯句,因而語序不同;把二者對「是」的注釋結合起來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無乃……與」是古漢語中一種表示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可譯為「恐怕……吧」。「爾是過」即「過爾」,責備你們;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
(15)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宮之奇諫假道》)「將虢是滅」即「將滅虢」的倒裝。宮之奇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同上)
(16)諸君若有意,惟余馬首是瞻可也。(《馮婉貞》)「惟德是依」「惟德是輔」「惟余馬首是瞻」分別是「惟依德」「惟輔德」「惟瞻余馬首」的倒裝,意思分別是「依據於有德者」「只是輔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聽我的指揮)就行了」。「是」的這種用法,與「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雲: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兩句中的「之」,用於肯定反問句中,將動詞賓語提前,有否定和加強語氣的作用;「是」則基本用於肯定陳述句中。
二、實詞類:
1、「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一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18)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寶《搜神記》)
(20)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論語》)這里敘述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路場面。從人物對話看,當時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斷已是「為」「是」並用。
2、作形容詞用,表示「正確、對」之意;有時會出現一 些活用現象,作意動詞,表示「認為……正確」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無孔子,誰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錢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動詞用,意思分別是「肯定、贊成」「否定、反對」;「是②、非②」則是意動詞,與前面的「所」構成所字結構,意思分別是「認為……正確」「認為……錯誤」;「是③、非③」作形容詞用,分別是「正確」「錯誤」之意。
(22)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內史鄭當時是⑤魏其,後不敢堅對。余皆莫敢對。(《史記·魏戎武安侯列傳》)
前三處「是」,都作「正確、對」解;後兩處,主爵都尉汲黯、內史鄭當時兩人都「認為魏其的話正確、有理」。
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漢語中的幾種用法。在閱讀過程中,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一般都能作出正確的理解。
Ⅸ 夫百行以德為首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夫:語氣助詞,不譯。
百行:各種品行、德行,其中百表示多的意思,並非現在的一百兩百。
以...為...:把...當作...,把...放在...。
德:品德。
首:第一位。
全文大意:各種品行中,應當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Ⅹ 夫為國家者出於哪篇文言文
出自《資治通鑒·秦紀·秦紀二》。這一段原文是:
夫為國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節,百姓懷其德,四鄰親其義。夫如是,則國家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雖有強暴之國,尚何足畏哉!丹釋此不為,顧以萬乘之國,決匹夫之怒,逞盜賊之謀,功隳身戮,社稷為墟,不亦悲哉!
意思是:
對於治理國家的人來說,任命有才能的人為官,按照禮制確立法律政策,以仁愛之心安撫百姓,憑借信義結交鄰邦。因此官員由有才乾的人擔任,政事得到禮教的節制,百姓人心歸向他的德行,四鄰親附他的恪守信義。這樣,國家則會安如磐石,熾如火焰,觸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被燒得焦頭爛額。即便是有強暴的敵國存在,又有什麼值得畏懼的呢!太子丹放棄這條路不走,反而用萬輛戰車的大國去排解個人的私憤、炫耀盜賊式的謀略,結果是功名被毀壞、身命遭殺戮,江山社稷化作廢墟,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