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
科學教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統一的科學概念和原理,掌握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三大領域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具有從事科學課程教學與研究開發的基本能力。
這個專業一般在 師范類院校 或者綜合性大學 才會有。
下面給一個課程內容給你參考,具體不通學校不同。
『貳』 小學科學課該怎麼上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斷轉變觀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要任務。
『叄』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學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肆』 小學科學課程一般做些什麼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
1.觀察常見的植物
2.認識本地典型的植物並說出它們的特徵3.拓印樹葉或樹皮4.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
常見的
動物
1.觀察小動物
√
2.給動物分類
√
常見的
其他
生物
1.觀察黴菌
√
√
2.做酸奶或泡菜
√
3.用酵母菌發面
√
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物的
生命周期
1.栽培植物並觀察植物的一生
√
2.飼養小動物
√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觀察果實
√
2.觀察種子的結構
√
3.觀察並解剖花的結構
√
√
4.觀察根的形態
√
5.觀察莖的形態
√
6.觀察葉的形態
√
7.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
√
√
8.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細胞永久裝片
√
√
生
物
的
基
本
需
求
1.探究根的作用
√
2.探究莖的作用
√
3.探究葉的作用
√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
5.認識常見動物的食性
√
6.探究麵包(饅頭)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伍』 小學科學課有哪幾種課型百度百科
一、 課型的分類
課型的分類,因基點選擇不同而有區別。
1 、以教學任務為基點可分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統稱單一課。
2 、 以教學內容為基點可分為: 自然科學課、人文科學課、思維科學課、藝術科學課 。
3 、 以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為基點可分為:講授課、討論課、自學輔導課、練習課、實踐或實習課、參觀或見習課等。
二、小學科學課的劃分:
以學生獲取事實的方法或途徑為基點來分,可分為以下五種課型
科學觀察課
科學實驗課
科學閱讀課
科學技術課(製作、種植、飼養等)
科學討論課
『陸』 小學生科學課講什麼好
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實驗以及邏輯思維獲得的科學知識,是他們終生難忘的。小學生愛問為什麼,喜歡探究。就從這里開始,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然他們提出問題,設計探究方案,用實驗的方法得出結論。這樣,在不斷的探究中,他們的科學知識與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相比之下,教學得法的科學課,學生會更喜歡!
『柒』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小學科學課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捌』 小學生幾年級有科學課
那時候我上三年級就有科學課了,一年級就沒有。
『玖』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9)小學科學課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