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韓家奴文言文閱讀
這句話出來自明代汪東偉著源《芙蓉鏡寓言·言語》,是其中的一則短文。原文如下:
遼主嘗問蕭韓家奴曰:「卿居外有異聞乎?」對曰:「臣無他聞。向典栗園,惟知炒栗,小者熱,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美。」蓋借栗以諷治也。帝為笑。壺公曰:栗諫。
⑵ 我是滿族舒穆祿氏的人 請問下我們舒穆祿氏屬於那個旗
編輯詞條舒穆祿氏
滿清八大姓氏之一。
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舒穆祿,滿語"珊瑚".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本金舊姓"石抹",實契丹人種,系契丹族中的回鶻述律氏一族和契丹族審密氏、奚族蕭姓家族.
該族來源:
1、--遼述律氏蕭姓家族
遼朝"賤他姓,貴耶律、蕭二姓"。有遼一代,"耶律"和"蕭"二姓可謂平分秋色,共同左右著遼朝的命運,這種"姓氏止分為二"的局面。至遼亡一直保持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娶回鶻人述律平為後,這一後族外戚集團,很快以"蕭"為姓,成為遼代蕭氏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在此蕭姓家族中,尤以開國皇後述律平、大將蕭敵魯和蕭阿古只、契丹第一才女道宗皇後蕭觀音最為出色。
族源世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娶回鶻人糯思的後裔述律平為後(謚號為淳欽皇後),述律後的父親月槐曾在遙輦氏任官,娶遼太祖的姑母而生述律平。述律後家族幫助太祖平亂建國,功勛顯赫,她的兄弟蕭敵魯和蕭阿古只,都是遼初大將、開國功臣,由於和淳欽皇後的關系成為後族,這一回鶻人述律氏外戚集團,包括它的遠親支系,都很快以蕭為姓,並成為遼代蕭姓家族中的大支。
2、--遼審密氏蕭姓家族
遼代蕭氏除了述律氏蕭姓外,還有一支大家族,即審密氏蕭姓。審密氏以漢譯蕭氏為姓,當始於遼景宗初年、睿智皇後執政時期,睿智皇後蕭綽系出自契丹審密集團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蕭思溫乃是三朝元老,又輔立景宗,可謂權傾一時。蕭太後之威名,遠播於漢地。此審密氏蕭姓家族不但聲勢顯赫,而且在聯姻中不斷擴展,形成了相當龐大的家族網路,對遼朝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家族溯源:當代學者蔡美彪在《試說遼耶律氏蕭氏之由來》一文中指出,遼代契丹族"耶律"和"蕭"這兩大姓,並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稱謂與部落名稱,而是在氏族部落解體後,族內互通婚姻的兩大集團分別採取的共姓。當阿保機家族推翻了原來遙輦氏八部世選為汗的舊制,建立契丹國之際,以耶律氏取代遙輦氏作為這一集團共同的姓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對另外一個婚姻集團審密氏的族名並沒有改動,仍然沿襲舊稱,只是把它新譯為"蕭",就是說原契丹族二通婚集團,遙輦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審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譯為"蕭"。審密氏二部指的是拔里、乙室已兩部,其中拔里部又分為大父房、少父房兩大家族。由於《遼史》比較簡略,不僅人物大量漏載,記敘不詳,許多人世系不清,乙室已部蕭姓家族現已無法考證,拔里部蕭姓家族成員也很難收集齊全。
3、遼奚族蕭姓家族
遼朝除了述律氏、審密氏兩大蕭姓家族外,與其有遠親近鄰關系的奚族也有大量的蕭姓家族。奚族,屬阿爾泰語系原始蒙古語族,九至十世紀之交,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對奚族交替使用戰爭和誘降手段。後梁開平五年(911),契丹終於征服奚族,奚族先後納入契丹統治。契丹和奚族習俗語言相同,地區毗鄰,因此阿保機早就選定奚族作為自己最好的聯盟者。為建立並鞏固這個聯盟,遼將耶律、蕭兩大貴姓賜予奚族上層人士。這樣,既保證了奚貴族的特殊地位,傅奚變成第二等級的統治民族;又使得奚族能夠就範,更好地為契丹所用。不僅化干戈為玉帛,而且在遼朝的創業、守成和拓疆等過程中,奚族都充當了忠實可靠的助手,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契丹族許多先天性的不足。
家族淵源、奚族是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長期居住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東南,包括遼寧市西部和河北省長城以北一帶。奚族原來和契丹族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北魏初分為兩族,由於地域相連,語言習俗相近,唐人稱為"兩蕃"。kT_太祖時,契丹人征服奚族,奚人降附契丹,其聯盟部落首領仍稱奚王。契丹統治者一開始賜奚王族以述律姓,《金史》卷六十七《奚王回離保傳》記載:"奚有五王族,世與遼人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遼聖宗時改為蕭氏,奚族六部大王以及人遼做官的奚族官員都得以蕭為姓,成為遼國蕭姓集團的一分子。奚族蕭姓家族重要代表人物有:蕭觀音奴、蕭蒲奴、蕭韓家奴、蕭樂音奴、蕭陽阿、蕭霞末等。
該族人才和居住地:
遼朝滅亡後,部分族人改姓石抹,比如石抹也先,應該是大部分還是姓蕭.
世居琿春,庫爾喀(待考),朱舍里(吉林省臨江縣北),佛阿拉,呼蘭,長白山,沈陽等地.所冠漢字姓多為舒,還有徐,米,宿,鄭,方,關,尚,滿,耿,薩,衡,霍,顏,水,楊,宋,萬,肖,蕭,孫等,康熙帝老師,大學士徐元夢之族姓徐;譚泰之屬姓關. 遼金時期在中國的族人多改蕭姓或者肖姓。
其家族人才濟濟
遼朝耶律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平;遼朝睿智皇後蕭綽:,當始於遼景宗初年、睿智皇後執政時期,睿智皇後蕭綽系出自契丹審密集團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蕭思溫乃是三朝元老,又輔立景宗,可謂權傾一時。蕭太後之威名,遠播於漢地。此審密氏蕭姓家族不但聲勢顯赫,而且在聯姻中不斷擴展,形成了相當龐大的家族網路,對遼朝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蕭排押(?~1023),又作排亞,字韓隱,蕭排押文武雙全,足智多謀擅長騎射。統和初年,曾任左皮室詳穩一職,在討伐阻的戰爭中立有戰功
蕭排押的弟弟蕭恆德(?~996),又作勤德、肯德、懇德,字遜寧。富有膽略,善於謀劃,同他哥哥一樣,得到蕭太後的賞識。統和元年,娶越國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升遷為南面林牙。
金,元朝著名人物有:大名尹石抹卞,臨洮尹石抹榮,金降臣,元太傅,邵國公兼管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石抹明安.
清朝著名人物有:清朝開國元勛超等公武勛王楊古利家族最顯赫.太祖繼妃袞代,道光彤貴妃.查齊巴札爾固齊;超等公武勛王楊古利額駙,吏部尚書,一等公譚泰,庫爾喀部長郎柱,八大臣納穆泰,十六大臣楞額禮,工部尚書,議政大臣譚布;大學士徐元夢;一等輕車都尉葉臣額駙;太祖繼妃袞代之父莽塞杜諸祜.
蒙古八旗有此姓,世居科爾沁,著名人物有:三等輕車都尉石圖巴圖魯.
著名作家老舍-舒慶春也是該族後人。
⑶ 遼代公主名
有,但都是文言文
公主表
春秋之法,王姬下嫁書於策,以魯公同姓之國為之婚主故爾。古者,婦諱不出門,內言不出。公主悉列於傳,非禮也。然遼國專任外戚,公主多見紀、傳間,不得不表見之。禮,男女異長,不當與皇子同列,別為公主附表。<一>
屬母名封下嫁事罪薨子
太祖一女:質古。下嫁淳欽皇後弟蕭室魯。幼為奧姑。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於奧,謂之「奧姑。」未封而卒。
太宗二女:呂不古,第一。應歷間,封國長公主。保寧中,進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思溫。以疾薨。
嘲瑰,第二。下嫁北府宰相蕭海璃。應歷初,未封卒。
世宗三女:懷節皇後生:和古典,<二>第一。保寧間,封秦國長公主。下嫁侍中蕭啜里。以疾薨。
觀音,第二。保寧間,封晉國長公主。下嫁蕭夏剌。
撒剌,第三。下嫁蕭斡里。未封卒。
景宗四女:睿智皇後生三女<三>觀音女,第一。封魏國公主,進封齊國。景福中,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皇後尤加愛,賜奴婢萬口。重熙中薨。
長壽女,第二。封吳國公主。統和初,進封衛國,改封魏國長公主。下嫁宰相蕭排押。開泰六年薨。
延壽女,第三。封越國公主,追封趙國。下嫁蕭德。性沉厚,睿智皇後於諸女尤愛。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年二十一,以疾薨。
渤海妃生一女:淑哥,第四。無封號。乾亨二年,下嫁盧俊。與駙馬都尉盧浚夯諧,表請離婚,改適蕭神奴。
聖宗十四女:貴妃生一女:燕哥,第一。封隨國公主,進封秦國。興宗封宋國長公主。下嫁蕭匹里。
欽哀皇後生二女:岩母,第二。開泰七年,封魏國公主。進封秦國長公主,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五>下嫁蕭啜不。<四>改適蕭海里,不諧,離之。又適蕭胡睹,不諧,離之,乃適韓國王蕭惠。
槊古,第三。封越國公主,進封晉國。景福初,封晉蜀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下嫁蕭孝忠。姿質秀麗,禮法自將。以疾薨。
蕭氏生二女:蕭氏,國舅夷離畢房之女。崔八,第四。封南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孝先。太平末,東京大延琳反,遇害。
陶哥,第五。封長寧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楊六。
蕭氏生一女:鈿匿,第六。封平原郡主,進封荊國公主。下嫁蕭雙古。
馬氏生一女:九哥,第七。封潯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璉。
大氏生一女:長壽,第八。封臨海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大力秋駙馬都尉大力秋坐大延琳事伏誅,改適蕭古。
白氏生四女:八哥,第九。封同昌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三嘏。
十哥,第十。封三河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奚王蕭高九。
擘失,第十一。封仁壽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四端。
泰哥,第十二。下嫁蕭忽烈。
李氏生一女:賽哥,第十三。封金鄉郡主,進封公主。統和中,下嫁蕭圖玉。以殺奴婢,得罪。薨於貶所。
艾氏生一女:興哥,第十四。下嫁蕭王六。
興宗二女:仁懿皇後生二女:跋芹,第一。封魏國公主。重熙末,徙封晉國,加長公主。下嫁蕭撒八。與駙馬都尉蕭撒八不諧,離之。清寧初,改適蕭阿速。以婦道不修,徙中京,又嫁蕭窩匿。
斡里太,第二。封鄭國公主。清寧間,加長公主。壽隆間,加大長公主。下嫁蕭余里也。
道宗三女:宣懿皇後生三女:撒葛只,第一。封鄭國公主。咸雍中,徙封魏國<六>。下嫁蕭末。端麗有智。大康初薨。
糾里,第二。封齊國公主,進封趙國。下嫁蕭撻不也。駙馬都尉撻不也坐昭懷太子事被害,其弟訛都斡欲逼尚公主,公主以訛都斡黨乙辛,惡之。未幾,訛都斡以事伏誅。天祚幼,乙辛用事。公主每以匡救為心,竟誅乙辛。大安五年,以疾薨。
特里,第三。封越國公主。乾統初,進封秦晉國大長公主。徙封梁宋國大長公主。下嫁蕭酬斡。公主從天祚出奔。明年,攻應州,留公主守輜重。金人圍之,公主奔行在所,天祚潛遁,為金人所獲。大康八年,以駙馬都尉蕭酬斡得罪,離之。大安初,改適蕭特末。為都統,與金人戰,敗於石輦鐸,被擒。
昭懷太子一女:延壽。封楚國公主,徙封許國。乾統元年,進封趙國,加秦晉國長公主。下嫁蕭韓家奴。幼遭乙辛之難,與兄天祚俱養於蕭懷忠家。後李氏進挾谷歌,文帝感悟,召還宮。
天祚六女:文妃生一女:余里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元妃生三女:俱為金人所獲。
宮人生二女:俱為金人所獲<八>。
※校勘記
一:別為公主附表羅校,附字衍。
二:和古典按紀統和元年正月作胡骨典,四月作胡古典。
三:睿智皇後智原作「聖」。按卷七一本傳作知,紀、志、表、傳另見者並作智,據改。
四:岩母第二下嫁蕭啜不按紀太平七年七月岩母作粘米袞,蕭啜不作蕭不。
五: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按遼文匯八妙行大師行狀碑作秦越國大長公主。
六:咸雍中徙封魏國雍原作「和」,陳大任避金世宗雍名改,元人回改遺漏,今回改。
七:下嫁蕭末紀大康二年六月作蕭霞抹。
八:俱為金人所獲按金史七四宗望傳,天祚女為金人所俘者有骨欲、餘里衍,斡里衍、大奧野、次奧野,惟長女乘軍亂逃去。餘里衍即余里衍。
《遼史 公主表》
⑷ 遼史.列傳第三十三翻譯
【譯文】
蕭韓家奴,字休堅,涅剌部人,中書令蕭安摶之孫。少年時好學,成年後到南山讀書,博覽經史,通曉遼、漢文字。統和十四年(996)開始出任官職。家中有一頭牛,不聽使喚,其奴僕得到好價錢將它賣了。韓家奴說:「自己得利,讓別人受害,我不能這么做。」便退了錢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為右通進,主管南京栗園。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遷天成軍節度使,徙為彰愍宮使。皇上跟他交談,覺得他有才,讓他做個詩友。曾經從容地問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別的見聞嗎?」韓家奴說「:臣僅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麼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則小的一定焦了。要讓大栗小栗都熟,這才是盡善盡美。別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曾掌管栗園,所以借炒栗之事諷諫。皇上大笑。詔令做《四時逸樂賦》,皇上誇獎他做的好。
當時詔令天下陳說治國之道的關鍵,制問:「徭役不曾比從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穀子豐收了,府庫倉廩也充實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擾,難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懶惰嗎?現在的徭役哪一種最重?哪一種尤其煩苦?將哪一項減省則能得益?用什麼辦法可以恢復補役之法?用什麼辦法可以防止盜賊的蠹害?」韓家奴回答說:
「臣伏見近年以來,高麗不曾賓服,阻卜仍然強大,備戰防守之舉,實在不能停止。前者選派富民防邊,自備糧草。道路甚遠,又多險阻,動輒積年累月;等到到達屯所,費用已用去過半;一頭牛一駕車,只見人去,很少有回來的。沒有男丁的家庭,要用兩倍的耗費去僱人租車,人們都害怕勞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軍糧多數不能得到供應。向人借貸,那麼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於有賣兒子、割讓田地而不能償還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軍中死去,那麼就以少壯之人補充。在鴨綠江以東,戍役情況大抵如此。況且又有渤海、女真、高麗的合縱連橫,以至於不時要去征討。富家從軍,貧窮的人當探子。加上又有水災旱災,大豆和穀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這大概要算是外部條件造成他們這樣的了。
「當今最重之役,無過於西戍。如果沒有西戍,即使遇上不好的年成,百姓之貧困凋敝也不至於如此。如果能將西戍駐所稍稍移近,那麼往來不再勞頓,百姓也就沒有過於深重的痛苦。有人說遷西戍不方便:一是自損威名,二是招致侵凌侮辱,三是得放棄農耕放牧之地。我認為不是這樣。阻卜各部,自古就有。早先北至臚朐河,南至邊境,眾人多是散居,未能統一,只是往來搶劫。待到太祖西征,直到流沙,阻卜見勢紛紛降附,西域各國也願意前來朝貢。於是離散其種群部落,於內置三部,以增益我國,不造城邑,不設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侵擾。統和年間,皇太妃出師西域,開拓疆土甚遠,降附的人也多。這以後如果一部反叛,鄰部討伐之,使得互相制約,正得駕馭遠人之良法。及至建可敦城,開拓疆土數千里,西北的百姓,徭役一天比一天增多,生計產業日益窮乏。有警報急事已不能相救,叛服不常的現象就出現了。空有土地廣漠之名,而沒有得地之實惠。如果貪戀土地而無止境,漸漸便會空耗人力物力,其危害真是不敢想像。況且邊關之實情不值得過分仰賴,又不能一下子飛渡至彼。得到它算不上得到了好處,舍棄它也說不上損失了什麼。國家之大敵,獨在於南方。現在盡管與之講和,難保將來。如果南方有變故,屯戍之所過於遙遠,倉猝間難以趕去增援。我進則敵退,我收兵則敵又來,不可不慮。現下太平已久,正可以恩義交結諸部,釋免其罪,退還其地,將戍兵內徙以增強堡壘屏障,對外申明規約以穩定疆界。每部各立一酋長,使每年修治職貢。反叛則討伐之,順服則慰撫之。諸部安定之後,必然不會生事。這樣的話,則我盡管不能保證他們長期不出變亂,然而知道他們一定不會深入我內地來侵擾掠奪。有人說,棄地就會損威。殊不知耗盡錢財,貪求得到無用之土地,造成對方一個小部落就能與我大國相抗衡,萬一作戰獲敗,那損威還會淺嗎?又有人說,肥沃之土不可輕易放棄,臣以為土地盡管肥沃,而百姓不能長期居住,一旦敵人來了,則免不了還要向內遷徙,怎麼能就把它定為我國的土地而憐惜不舍呢?
「大凡金庫糧倉,盡管各部都有,這只不過是在有限范圍內權且周濟部民的小恩惠,並不能同時救濟天下。如要同時周濟天下,那麼應該了解百姓困苦之原由,從而堵塞這些漏洞。節制娛樂游逸,簡省驛傳數目,減輕賦斂,力戒奢侈。以數年相期,則困苦無賴之人可望過得順當,貧窮的人可望變富。大抵百姓乃是國之根本,軍隊乃是國之衛士。兵不加征發則荒廢了軍役,征發則又有損國本。況且各部均有補役之法。從前補役法初行時,居家者、出征者一樣都能富貴,所以累世從軍戍守,易於加以替換。近年邊境發生變亂,百姓大多貧乏,已不能忍受役事,則隨時補員隨時逃役以致最終缺員。假如沒有上等戶,則由中等戶承擔之。曠日持久,經年累月,剩下的人是越來越貧窮,所以取貧代富十分困難。不僅補役如此,在邊之戍兵也是這樣。好比一捧土,豈能填平尋丈之深壑!要想做到長久的便利,不如使在遠方戍守的疲兵都回到故鄉,減輕其徭役,使人人自給自足,則補役之法可以恢復如常。
「我又聽說,自古以來統治國家的人,都不能做到國中沒有盜賊。近年以來,眾生凋敝,行搶劫偷盜之事卻很方便,良民往往變為凶人暴徒。更有甚者殺人無忌,甚至亡命於山澤之中,倡導肇亂,禍及百姓。所謂百姓因為窮困,都變成了盜賊,這正如皇上所擔心的。現在要想鏟除盜根,希望陛下輕徭省役,使百姓專事農耕。衣食既已充足,安適、習慣於禮義教化,從而不輕於犯法,那麼百姓對於禮義趨之若鶩,刑罰很少有機會動用了。我聽說唐太宗向群臣請問治盜之方,都說:『嚴刑峻法。』太宗笑著說:『盜賊之所以滋生,是因為無限制地徵收賦稅,以致民不聊生。現在我在內節制嗜欲,在外停止巡遊,使天下安靜,那麼盜賊自然就沒有了。』由此看來,盜賊之寡多,都是因為衣食之豐儉、徭役之輕重不同所致。
「現在應該遷可敦城於近地,與西南副都部署烏古敵烈、隗烏古等部互相聲援、連接。撤銷黑嶺二軍,合並開、保二州,使一概隸於東京;增加東北戍軍及南京總管兵。增修壁壘,使..望台與尉所相望,修繕樓櫓,整治城隍,以為邊防之用。以上乃是當今之急務,請陛下裁定。」
提升為翰林都林牙、兼修國史。又下詔曉諭之:「文辭之職,乃是國家之榮耀,非才子不得擔任。以你的文才學識,堪稱一時大儒,所以我將翰林之職授予你。我的起居狀況,都要據實記錄。」從此日見親信,每當入內侍候,都要侍坐。遇到節慶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飲酒賦詩,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為人所不及。韓家奴知無不言,即使是詼諧戲謔之言,也不忘做規勸諷諫之語。
十三年(1044)春,上疏請依照唐之舊制,追尊夷離堇湖烈以下四代祖先為皇帝,奏疏上達,皇上加以採納,開始實行追冊玄、德二祖之禮。
韓家奴每次見到皇上出獵,沒有一次不加以勸諫的。適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獵於秋山,熊、虎致傷致死數十人。韓家奴將此事記於史冊上。皇上見到,命他去掉。韓家奴出宮之後,又記了下來。後來一日,皇上見到了,說「:史筆就該是這樣。」皇上問韓家奴「:我們國家創業以來誰可以算是賢主?」韓家奴回答說是穆宗。皇上奇怪,問:「穆宗貪酒,喜怒無常,將人命視如草芥,你為什麼說他賢明呢?」韓家奴回答說:「穆宗盡管暴虐,但能減省徭役,減輕賦稅,人人都過得很快樂。總計穆宗一朝,無罪而被殺的,還沒有超過現在秋山田獵的死傷之數。所以我就認為穆宗賢明了。」皇上無言以對。
詔令與耶律庶成一道編撰遙輦可汗至重熙以來之史事,合為二十卷,進呈之。十五年(1046),又下詔說:「古時治天下者,申明禮儀,肅正法度。我朝興國以來,世世有完美之德,盡管國內外仰慕歸化,然而禮書未成,無法垂示後代。你可跟庶成一道參照古今加以斟酌取捨,制定禮典。事理如果有疑問,就與北院、南院一同探討。」韓家奴受詔之後,廣泛考證經書典籍,自天子以至於常人,質朴或者典雅之制度可流行於世,又不與古制相違背者,撰成為三卷,進呈之。又詔令翻譯諸書,韓家奴希望皇上能了解古今成敗之跡,譯出《通歷》、《貞觀政要》、《五代史》。
當時皇帝因他年老,不能勝任朝拜之事,拜為歸德軍節度使。以善於治理著稱。皇上派使者慰問他,韓家奴上表稱謝。召修國史,卒,年七十二歲。有《六義集》十二卷行於世。
⑸ 文言文閱讀答案芙蓉鏡寓言,言語一則遼主嘗問蕭韓家奴曰:"卿居外有異聞乎"
遼主嘗問蕭韓家奴曰:「卿居外有異聞乎?」對曰:「臣無他聞。向典栗園,惟知炒栗,小者熱,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美。」蓋借栗以諷治也。帝為笑。壺公曰:栗諫。
釋義:
遼朝皇帝曾問 蕭韓家奴(人名,契丹族著名學者)說:「你住在外地有什麼有趣的新聞嗎?」蕭韓家奴回答說:「我沒有其他新聞。我一向掌管南京栗園,只懂炒栗子,小個的熟了,則大個的必定是生的;大的熟,則小的必定炒糊了。讓大小均勻地熟,才算盡善盡美。」這是借炒栗子來比喻治國呀。皇帝聽了很高興。壺公(文章作者江東偉)說:這是「栗諫」。
⑹ 耶律金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歷史上沒有耶律金娥 。
歷史上遼景宗和蕭太後共生三女。分別是觀音女,長壽女,延壽女。都嫁後族蕭氏族人。
景宗四女:睿智皇後生三女<三>觀音女,第一。封魏國公主,進封齊國。景福中,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皇後尤加愛,賜奴婢萬口。重熙中薨。
長壽女,第二。封吳國公主。統和初,進封衛國,改封魏國長公主。下嫁宰相蕭排押。開泰六年薨。
延壽女,第三。封越國公主,追封趙國。下嫁蕭德。性沉厚,睿智皇後於諸女尤愛。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年二十一,以疾薨。
《遼史 第六十五卷 表第三 公主》
公主表
春秋之法,王姬下嫁書於策,以魯公同姓之國為之婚主故爾。古者,婦諱不出門,內言不出。公主悉列於傳,非禮也。然遼國專任外戚,公主多見紀、傳間,不得不表見之。禮,男女異長,不當與皇子同列,別為公主附表。<一>
屬母名封下嫁事罪薨子
太祖一女:質古。下嫁淳欽皇後弟蕭室魯。幼為奧姑。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於奧,謂之「奧姑。」未封而卒。
太宗二女:呂不古,第一。應歷間,封國長公主。保寧中,進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思溫。以疾薨。
嘲瑰,第二。下嫁北府宰相蕭海璃。應歷初,未封卒。
世宗三女:懷節皇後生:和古典,<二>第一。保寧間,封秦國長公主。下嫁侍中蕭啜里。以疾薨。
觀音,第二。保寧間,封晉國長公主。下嫁蕭夏剌。
撒剌,第三。下嫁蕭斡里。未封卒。
景宗四女:睿智皇後生三女<三>觀音女,第一。封魏國公主,進封齊國。景福中,封燕國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皇後尤加愛,賜奴婢萬口。重熙中薨。
長壽女,第二。封吳國公主。統和初,進封衛國,改封魏國長公主。下嫁宰相蕭排押。開泰六年薨。
延壽女,第三。封越國公主,追封趙國。下嫁蕭德。性沉厚,睿智皇後於諸女尤愛。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年二十一,以疾薨。
渤海妃生一女:淑哥,第四。無封號。乾亨二年,下嫁盧俊。與駙馬都尉盧浚夯諧,表請離婚,改適蕭神奴。
聖宗十四女:貴妃生一女:燕哥,第一。封隨國公主,進封秦國。興宗封宋國長公主。下嫁蕭匹里。
欽哀皇後生二女:岩母,第二。開泰七年,封魏國公主。進封秦國長公主,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五>下嫁蕭啜不。<四>改適蕭海里,不諧,離之。又適蕭胡睹,不諧,離之,乃適韓國王蕭惠。
槊古,第三。封越國公主,進封晉國。景福初,封晉蜀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下嫁蕭孝忠。姿質秀麗,禮法自將。以疾薨。
蕭氏生二女:蕭氏,國舅夷離畢房之女。崔八,第四。封南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孝先。太平末,東京大延琳反,遇害。
陶哥,第五。封長寧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楊六。
蕭氏生一女:鈿匿,第六。封平原郡主,進封荊國公主。下嫁蕭雙古。
馬氏生一女:九哥,第七。封潯陽郡主,進封公主。下嫁蕭璉。
大氏生一女:長壽,第八。封臨海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大力秋駙馬都尉大力秋坐大延琳事伏誅,改適蕭古。
白氏生四女:八哥,第九。封同昌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三嘏。
十哥,第十。封三河郡主,進封公主。下嫁奚王蕭高九。
擘失,第十一。封仁壽縣主,進封公主。下嫁劉四端。
泰哥,第十二。下嫁蕭忽烈。
李氏生一女:賽哥,第十三。封金鄉郡主,進封公主。統和中,下嫁蕭圖玉。以殺奴婢,得罪。薨於貶所。
艾氏生一女:興哥,第十四。下嫁蕭王六。
興宗二女:仁懿皇後生二女:跋芹,第一。封魏國公主。重熙末,徙封晉國,加長公主。下嫁蕭撒八。與駙馬都尉蕭撒八不諧,離之。清寧初,改適蕭阿速。以婦道不修,徙中京,又嫁蕭窩匿。
斡里太,第二。封鄭國公主。清寧間,加長公主。壽隆間,加大長公主。下嫁蕭余里也。
道宗三女:宣懿皇後生三女:撒葛只,第一。封鄭國公主。咸雍中,徙封魏國<六>。下嫁蕭末。端麗有智。大康初薨。
糾里,第二。封齊國公主,進封趙國。下嫁蕭撻不也。駙馬都尉撻不也坐昭懷太子事被害,其弟訛都斡欲逼尚公主,公主以訛都斡黨乙辛,惡之。未幾,訛都斡以事伏誅。天祚幼,乙辛用事。公主每以匡救為心,竟誅乙辛。大安五年,以疾薨。
特里,第三。封越國公主。乾統初,進封秦晉國大長公主。徙封梁宋國大長公主。下嫁蕭酬斡。公主從天祚出奔。明年,攻應州,留公主守輜重。金人圍之,公主奔行在所,天祚潛遁,為金人所獲。大康八年,以駙馬都尉蕭酬斡得罪,離之。大安初,改適蕭特末。為都統,與金人戰,敗於石輦鐸,被擒。
昭懷太子一女:延壽。封楚國公主,徙封許國。乾統元年,進封趙國,加秦晉國長公主。下嫁蕭韓家奴。幼遭乙辛之難,與兄天祚俱養於蕭懷忠家。後李氏進挾谷歌,文帝感悟,召還宮。
天祚六女:文妃生一女:余里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元妃生三女:俱為金人所獲。
宮人生二女:俱為金人所獲<八>。
※校勘記
一:別為公主附表羅校,附字衍。
二:和古典按紀統和元年正月作胡骨典,四月作胡古典。
三:睿智皇後智原作「聖」。按卷七一本傳作知,紀、志、表、傳另見者並作智,據改。
四:岩母第二下嫁蕭啜不按紀太平七年七月岩母作粘米袞,蕭啜不作蕭不。
五:改封秦晉國長公主清寧初加大長公主按遼文匯八妙行大師行狀碑作秦越國大長公主。
六:咸雍中徙封魏國雍原作「和」,陳大任避金世宗雍名改,元人回改遺漏,今回改。
七:下嫁蕭末紀大康二年六月作蕭霞抹。
八:俱為金人所獲按金史七四宗望傳,天祚女為金人所俘者有骨欲、餘里衍,斡里衍、大奧野、次奧野,惟長女乘軍亂逃去。餘里衍即余里衍。
⑺ 蕭韓家奴文言文翻譯
蕭韓家奴,國舅之族。性端簡,謹願,動循禮法。清寧中,為護衛太內保。大康二年,遷容知北院樞密副使。三年,經畫西南邊天池舊塹,立堡砦,正疆界,刻石而還,為漢人行宮都部署。是年秋獵,墮馬卒。
蕭韓家奴,國舅的宗族。性情端莊持重,謹慎誠實,動輒遵循禮節法度。清寧時,擔任為護衛太保。大康二年,調職擔任北院樞密副使。太康三年,經營規劃西南邊境天池舊有的壕溝,建立要塞,核定疆界,刻碑之後才返回,擔任漢人行宮都部署的官員。這一年秋天狩獵,從馬上摔下而死。
⑻ 蕭韓家奴,字休堅,出自哪個文言文
蕭韓家奴,字休堅,出自《遼史·列傳第三十三 蕭韓家奴傳》。
⑼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蕭韓家奴
吃飽飯快據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