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即經驗
① 課程即教材是誰說的
一、課程的概念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小弁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里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里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准確。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一詞很少出現。
在西方英語世界裡,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麼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這一解釋在各種英文詞典中很普遍,英國牛津字典、美國韋伯字典、《國際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這樣解釋的。但這種解釋在當今的課程文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並對課程的拉丁文詞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由此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從而引出了一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這樣理解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就會得出一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綜上所述。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二、課程內涵的發展
1.課程即教材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知識這一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誇美紐斯。
2.課程即活動
這種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一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麼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繫上。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
3.課程即經驗
在泰勒看來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而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向學生展示各種事物。」這種觀點強調學生是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質和量決定於學生而不是課程,強調學生與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教師的職責是構建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以便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
② 學科課程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學科課程的優點
1.以濃縮的形式集納人類在各個基本學科領域探索的成果,間接經驗
的容量較大,有利於系統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2.便於按知識邏輯順序組織教材,使知識系統化,有利於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3.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學科課程的缺點
1.現代學校的不少學科中的不少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學生的經驗,需求缺乏聯系,容易導致死記硬背
2.強調每一門學科課程的相對獨立和穩定的邏輯系統,容易導致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3.學科課程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和劃一的講解式教學方法
(希望能幫到您,也希望您能好評一下,謝謝)
③ 如何樹立科學的課程觀
1.課程即學科知識
把課程界定為學科知識,在歷史上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課程及歐洲中世紀的課程都是分門別類的科目。最早採用英文「課程」一詞的斯賓塞,也是從指導人類活動的各門學科的角度,來探討其知識的價值和訓練的價值的①。《中國大網路全書》也認為課程即學科,它把課程定義為: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這通常被稱為廣義的課程;狹義的課程則是指一門學科或一類活動②。
課程作為學科知識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識化的課程定義,但這個定義本身也存在缺陷。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內容與課程過程割裂開來,並片面強調內容,而且把課程內容僅限於源自文化遺產的學科知識,其最大缺陷是把課程視為外在於學習者的靜態的東西,對學習者的經驗重視不夠。
2.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或預期的學習結果
這種課程定義把所有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都組合在一起,以圖對課程有一個較全面的看法。如課程論專家塔巴(H.Taba)認為課程是「學習的計劃」③;我國有學者認為:「課程是指一定學科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教學進程。這個進程有量、質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級各類學校某類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④另一種課程定義為預期的學習結果,持這種課程定義的學者們認為,課程應該直接關注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要求把課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結構、有序列的學習目標,所有教學活動都是為達到這些目標服務的。如奧利沃(P.Oliva)認為課程是「一組行為目標」⑤,約翰遜(M.Johnson)認為課程是「一系列有組織的、有意識的學習結果」。⑥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視為教學過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東西,把課程目標、計劃與課程過程、手段割裂開來,並過於強調課程目標和計劃,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學習者的現實經驗。
3.課程即學習者的經驗或體驗
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以及學生自發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也即課程不僅僅包括了知識,而且包括了學習者佔有和獲取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課程知識是在充滿生機的社會性交往過程中建構生成的,視課程為經驗,從本質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
這種課程定義把學生的直接經驗置於課程的中心位置,從而消除了課程內容與過程、目標與手段的二元對立,把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個人,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價值。但這種定義的課程有忽略系統知識在兒童發展中的意義的傾向,且在實踐中很難實行。
課程定義的紛繁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對於課程概念的認識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課程定義的科學化,只能是在這樣的過程之中逐漸接近完美和圓滿,任何關於課程的新的定義,不可能是對於課程定義探討的終結。對各種課程定義的辨析,將有助於拓展我們對課程的理解。
④ 一名合格教師在知識結構上至少要有三種知識,即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知識
B實踐性知識
2009年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網上在線考試試題及答案
78: [單項選擇題]
一名合格教師在知識結構上至少要有三種知識,即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 )知識。
A : 科學文化
B : 實踐性
C : 理論性
D : 哲學
⑤ 語言學即是一門古老的的學科,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既與自然科學有密切關系,又與社會科學有密切關系
語言學的歷史悠久,中國、印度、希臘—羅馬是語言學的三大發源地。對於古代語言學的研究形成了傳統的語文學,當時的語言研究和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中已佔有主要的地位。而在今天,語言學又有了自己新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學還和許多自然科學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生理學、物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病理學等。因此,我們說「語言學既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又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既與社會科學有密切的聯系,又與自然科學有密切的聯系。」
⑥ 本科學的是物理,這兩天突然想考研考學科教學論 。對考試科目即教育基礎專業綜合所設計的內容基本沒接觸過
來的及的。2個月英語1個月政治3個月2門專業課,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才6個月,現在開始算還有8個月。只要你每天都學習考個研究生還是很輕松的。
⑦ 不同學科課題研究即綜合類評職稱可以用嗎
一般來說有方向專業的要求,具體的你可以去你們當地人事局的官網查一查
⑧ 機械學科行話:「純轉動效應:即不需要固定轉軸或支點等輔助條件……」,請問「固定轉軸」是什麼意思
定軸輪系是相對於動軸輪系而言,定軸輪系是基本的齒輪傳動系統,而動回軸輪系則相對復雜一答些。具體應用方面可用汽車變速箱為例,常用手動變速箱和雙離合變速箱均為定軸輪系。而行星齒輪式的自動變速箱則為動軸輪系。
如果再想深究,可參見齒輪傳動和行星齒輪傳動。
⑨ 浙江省高中各學科的學考都是大概多少分能通過(即達到D等第)
需要達到60分以上,A、B、C均為合格。
依據《浙江省普通高中會考實施細則》第四十條規定:高中會考成績採用等第制,等第分為A、B、C、E四級,分別表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各等比例控制如下:A等約佔20%左右,B等約佔30%左右,A等和B等比例總體控制在50%—55%之間,E等控制在5%左右。
補考成績由市會考辦提出各科及格分數線,經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准,轉換成等第P或E,報省會考辦確認。省會考辦根據各市報送的答卷Ⅱ分數,與省統一閱卷的答卷Ⅰ分數進行合成,產生會考原始分數。省會考辦按預定等第比例,根據考生原始分數的百分位數,從高到低評定會考等第。
(9)學科即經驗擴展閱讀:
浙江省普通高中會考的相關要求規定:
1、每年會考結束,省會考辦按一定程序,在全省范圍內抽取答卷,進行試卷抽樣分析,並將抽樣分析結果提交命題組,評價試卷質量,改進命題工作。
2、普通高中學生參加所有必考科目的會考,且不及格科目不超過一門,是取得畢業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高中會考成績將記入畢業生檔案,作為升學、入伍、就業的重要參考。
⑩ 有人認為 課程就是指學科和教材 ,您對此如何理解
課程的本質范圍很廣,還有其他說法,如課程即書面的教學計劃,課程即預回期的學習結果答或目標,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即文化再生產。說課程是學科和教材有局限。忽略了學生在學校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課外生活和學校生活的經驗),忽略智力發展,創作力表現和個人成長等度向,忽略課程設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