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則文言文翻譯
㈠ 翻譯古文,《莊子》選段
源自《莊子·齊物論》:莊子去送葬,途中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專:「有個楚國郢屬都人搗白土時把一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就去請姓石的工匠替他削掉。姓石的工匠揮動一把大板斧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點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郢都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個事,就把姓石的工匠找來說:'試著給我這樣來一下。'姓石的工匠說:'我以前是能這樣削的,雖然如此,但是能讓我用斧子劈去鼻尖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先生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作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㈡ 莊子文言文翻譯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用很多的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連璧,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成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完備嗎?哪裡用得著再加上這些東西!」弟子說:「我們擔憂烏鴉和老鷹啄食先生的遺體。」莊子說:「棄屍地面將會被烏鴉和老鷹吃掉,深埋地下將會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怎麼如此偏心!」
㈢ 幫忙找一下莊子故事兩則文言文翻譯
推薦回答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㈣ 莊子《胠篋》文言文全文翻譯。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防範准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麼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並連同那裡聖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屍江中任其腐爛。即使像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於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准繩嗎?」
盜跖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准繩呢?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
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
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
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
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朴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
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
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賓士世了。可是當今竟然達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聖人」,於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家裡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足跡交接於諸侯的國境。
車輪印跡往來交錯於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治者追求聖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聖智而不遵從大道,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鉤餌、漁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魚兒就只會在水裡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
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麼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
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
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鑽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說教。喋喋不休的說教已經搞亂了天下啊!
【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4)莊子一則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於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作者簡介: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㈤ 文言文《莊子》一則 議文
【原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是鳥
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
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17),則芥為之舟(18);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
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後乃今培風(20),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22):「我決起而飛(23),搶榆
枋(24),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6)?」適莽蒼者(27),三飡而反(28),腹猶果然(29);適百里者,宿舂
糧(30);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
(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35),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38),眾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40):「窮發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42),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44),絕雲氣(4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
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48)。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鄉(51)、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5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53)。且舉世而譽
之而不加勸(54),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內外之分(56),辯乎榮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58)。雖然,猶有未樹
也。夫列子御風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後反(61)。彼於致福者(62),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
地之正(64),而御六氣之辯(65),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66)?故曰:至人無己(67),神人無功(68),聖人無名(69)。
【注釋】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②鯤(kūn):本指魚卵,這里借表大魚之名。
③鵬:本為古「鳳」字,這里用表大鳥之名。
④怒:奮起。
⑤垂:邊遠;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陲」。一說遮,遮天。
⑥海運:海水運動,這里指洶涌的海濤;一說指鵬鳥在海面飛行。徙:遷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齊諧:書名。一說人名。
⑨志:記載。
⑩擊:拍打,這里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11)摶(tuán):環繞而上。一說「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又名叫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
(12)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息:停歇。
(13)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14)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
(16)極:盡。
(17)覆:傾倒。坳(ào):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
(18)芥:小草。
(19)斯:則,就。
(20)而後乃今:意思是這之後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憑」,憑借。
(21)莫:這里作沒有什麼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
(22)蜩(tiáo):蟬。學鳩:一種小灰雀,這里泛指小鳥。
(23)決(xuè):通作「翅」,迅疾的樣子。
(24)搶(qiāng):突過。榆枋:兩種樹名。
(25) 控:投下,落下來。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為:句末疑問語氣詞。
(27) 適:往,去到。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猶:還。果然:飽的樣子。
(30)宿:這里指一夜。
(31)之:這。二蟲:指上述的蜩與學鳩。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最初天。一說「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蟬,春生復死或復生秋死。
(35)冥靈:傳說中的大龜,一說樹名。
(36)大椿:傳說中的古樹名。
(37)根據前後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大年也」一句,但傳統本子均無此句。
(38)彭祖:古代傳說中年壽最長的人。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於世。
(39)匹:配,比。
(40)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
(41)窮發:不長草木的地方。
(42)修:長。
(43)太山:大山。一說即泰山。
(44)羊角:旋風,迴旋向上如羊角狀。
(45)絕:穿過。
(46)斥鴳(yàn):一種小鳥。
(47)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這里應從周制。
(48)至:極點。
(49)辯:通作「辨」,辨別、區分的意思。
(50)效:功效;這里含有勝任的意思。官:官職。
(51)行(xìng):品行。比:比並。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榮子:一名宋鈃,宋國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猶然:譏笑的樣子。
(54)舉:全。勸:勸勉,努力。
(55)非:責難,批評。沮(jǔ):沮喪。
(56)內外:這里分別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莊子看來,自主的精神是內在的,榮譽和非難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貴的。
(57)境:界限。
(58)數數(shuò)然:急急忙忙的樣子。
(59)列子:鄭國人,名叫列禦寇,戰國時代思想家。御:駕馭。
(60)泠(líng)然:輕盈美好的樣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羅致,這里有尋求的意思。
(63)待:憑借,依*。
(64)乘:遵循,憑借。天地:這里指萬物,指整個自然線。正:本;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順著的意思。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通作「變」,變化的意思。
(66)惡(wū):何,什麼。
(67)至人:這里指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於物外的人。無功:不建樹功業。
(69)聖人:這里指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
【譯文】
北
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
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
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
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
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
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
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借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
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
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准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准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
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
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
嗎?
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
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
穿過雲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
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
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
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於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
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方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
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於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麼呢!因此說,道德修養高
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㈥ 《莊子》苦樂文言文翻譯
天下有最大的快樂還是沒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東西還是沒有呢?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又依據什麼?迴避什麼又安心什麼?靠近什麼又舍棄什麼?喜歡什麼又討厭什麼?
世上的人們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貴、長壽和善名;所愛好喜歡的,是身體的安適、豐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飾、絢麗的色彩和動聽的樂聲;所認為低下的,是貧窮、卑微、短命和惡名;所痛苦煩惱的,是身體不能獲得舒適安逸、口裡不能獲得美味佳餚、外形不能獲得漂亮的服飾、眼睛不能看到絢麗的色彩、耳朵不能聽到悅耳的樂聲;假如得不到這些東西,就大為憂愁和擔心,以上種種對待身形的作法實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勞累身形勤勉操作,積攢了許許多多財富卻不能全部享用,那樣對待身體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貴的人,夜以繼日地苦苦思索怎樣才會保全權位和厚祿與否,那樣對待身體也就太忽略了。人們生活於世間,憂愁也就跟著一道產生,長壽的人整日里糊糊塗塗,長久地處於憂患之中而不死去,多麼痛苦啊!那樣對待身體也就太疏遠了。剛烈之士為了天下而表現出忘身殉國的行為,可是卻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真正的好呢,還是實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認為是好行為,卻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認為不是好行為,卻又足以使別人存活下來。所以說:「忠誠的勸諫不被接納,那就退讓一旁不再去爭諫。」伍子胥忠心勸諫以致身受殘戮,如果他不努力去爭諫,忠臣的美名也就不會成就。那麼果真又有所謂好還是沒有呢?
如今世俗所從事與所歡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樂果真是快樂呢,果真不是快樂呢?我觀察那世俗所歡欣的東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拚死競逐的樣子真像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人人都說這就是最為快樂的事,而我並不看作就是快樂,當然也不認為不是快樂。那麼,世上果真有快樂還是沒有呢?我認為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但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煩惱的。所以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快樂,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確定的。雖然如此,無為的觀點和態度可以確定是非。最大的快樂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無為算是最接近於使自身存活的了。請讓我說說這一點。蒼天無為因而清虛明澈,大地無為因而濁重寧寂,天與地兩個無為相互結合,萬物就全都能變化生長。恍恍惚惚,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產生出來!惚惚恍恍,沒有一點兒痕跡!萬物繁多,全從無為中繁衍生殖。所以說,天和地自清自寧無心去做什麼卻又無所不生無所不做,而人誰又能夠做到無為呢!
㈦ ·求莊子古文及翻譯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與人居(2),長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4)!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5)。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6),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7),自以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運斤成風(3),聽而斲之(4),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原文】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1),?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2),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3)。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執彈而留之(6)。?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7),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8),見利而忘其真(9)。莊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12)。 莊周反入,三月不庭(13),藺且從而問之(14):「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15)?」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16)』。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譯文】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里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寬達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著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里。莊子說:「這是什麼鳥呀,翅膀大卻不能遠飛,眼睛大視力卻不敏銳?」於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著彈弓靜靜地等待著時機。這時突然看見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隻怪鵲緊隨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眼看即將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莊子驚恐而警惕地說:「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召引!」莊子於是扔掉彈弓轉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園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後面追著責問。 莊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藺且跟隨一旁問道:「先生為什麼這幾天來一直很不高興呢?」莊子說:「我留意外物的形體卻忘記了自身的安危,觀賞於混濁的流水卻迷惑於清澈的水潭。而且我從老聃老師那裡聽說:『每到一個地方,就要遵從那裡的習慣與禁忌。』如今我來到雕陵栗園便忘卻了自身的安危,奇異的怪鵲碰上了我的額頭,遊玩於果林時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園的人不理解我又進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然,十分輕松愜意。這時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會兒醒來,對自己還是莊周十分驚奇疑惑。認真想一想,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原文: 宋人有曹商者(1),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2),益車百乘(3)。反於宋(4),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5),困窘織屨(6),槁項黃馘者(7),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8),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9),舐痔者得車五乘(10),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列禦寇》 【譯文】宋國有個叫做曹商的人,為宋王出使秦國。他前往秦國的時候,得到宋王贈與的數輛車子;秦王十分高興,又加賜車輛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國,見了莊子說:「身居偏僻狹窄的里巷,貧困到自己的編織麻鞋,脖頸干癟面色飢黃,這是我不如別人的地方;一旦有機會使大國的國君省悟而隨從的車輛達到百乘之多,這又是我超過他人之處。」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屬下的醫生,破出膿瘡潰散癤子的人可獲得車輛一乘,舔治痔瘡的人可獲得車輛五乘,凡是療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獲得的車輛就越多。你難道給秦王舔過痔瘡嗎,怎麼獲獎的車輛如此之多呢?你走開吧!」
㈧ ·求莊子古文及翻譯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與人居(2),長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4)!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5)。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6),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7),自以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運斤成風(3),聽而斲之(4),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原文】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1),
㈨ 翻譯莊子 古文
年當作 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 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 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裡面有條魚, 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 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 它的名字叫作鯤。 有一隻鳥, 它的名字叫作鵬。 鵬的背象泰山,翅膀象天邊的雲;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向 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 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 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 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象上面說的那 只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並不 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 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汲 汲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 十五天以後返回; 他對於求福的事, 沒有汲汲去追求。 這樣雖然免了步行, 還是有所憑借的。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麼呢?所 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 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 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 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 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自己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