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文言文翻譯
⑴ 文言文翻譯
漢水決堤泛濫,沖毀居民房屋,陳桷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堤岸,民眾賴以平安。
陳桷為人寬宏含蓄,以誠待人,淡泊名利。
選自《宋史·陳桷傳》
原文
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人。以上舍貢辟雍。政和二年,廷對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參軍,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
宣和七年,提點福建路刑獄。福州調發防秋兵,資糧不滿望,殺帥臣,變生倉卒,吏民奔潰,闔城震駭。桷入亂兵中,諭以禍福,賊氣沮,邀桷奏帥臣自斃,桷詭從其請,間道馳奏,以前奏不實待罪,朝廷以桷知變,釋之。叛兵既調行,乃道追殺首惡二十餘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復除福建路提刑,尋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觀。
紹興三年,召為金部員外郎,升郎中。時言事者率毛舉細務,略大利害。桷抗言:"今當專講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敵國,不當以細故勤聖慮如平時也。"又言:"刺史縣令滿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選監司,重其權,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陳攻守二策,在於得人心,修軍政。
五年,除直龍圖閣、知泉州。明年,改兩浙西路提刑。乞置鄉縣三老以厚風俗,凡宮室、車馬、衣服、器械定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遷福建路轉運副使。
十年,復召為太常少卿。適編類徽宗御書成,詔藏敷文閣,桷以為:"舊制自龍圖至徽猷皆設學士、待制,雜壓著令,龍圖在朝請大夫之上,至徽猷在承議郎之上,每閣相去稍遠,議者疑其不倫。直敷文閣者綴徽猷則與諸閣小異,除之則班列太卑,欲參酌取中,並為一列,不必相遠,庶幾名位有倫,仰稱陛下嚴奉祖宗謨訓之意。"又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駐蹕之初,未能備禮,止用一羊,乞檢會紹興六年詔旨,復用太牢。"
十一年,除權禮部侍郎,賜三品服。普安郡王出閣,奉詔與吏部、太常寺討論典故。桷等議以國本未立,宜厚其禮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閣禮例》上之,或以為太重。詔以不詳具典故,專任己意,懷奸附麗,與吏部尚書吳表臣、禮部尚書蘇符、郎官方雲翼丁仲寧、太常屬王普蘇籍並罷。尋以桷提舉江州太平觀。
十五年,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襄、漢兵火之餘,民物凋瘵,桷請於朝,以今之戶數視承平時才二十之一,而賦須尚多,乞重行蠲減。明年,金、戶兵叛,桷遣將平之而後以聞。漢水決溢,漂盪廬舍,躬率兵民捍築堤岸,賴以無虞。以疾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二十四年,改知廣州,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寬洪醞籍,以誠接物,而恬於榮利。當秦檜用事,以永嘉為寓里,士之夤緣攀附者,無不躐登顯要。桷以立螭之舊,為人主所知,出入頓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權小宗伯,復以議禮不阿忤意,遽罷,其節有足稱。自號"無相居士"。有文集十六卷。子汝楫、汝賢、汝諧。孫峴,以詞學擢第,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譯文
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人。以上舍貢辟雍。政和二年(1112),獲廷對第三名,被授予文林郎、冀州兵曹參軍,歷任尚書虞部員外郎。
宣和七年(1125),提點福建路刑獄。福州調發防秋兵,錢糧沒有滿足要求,士兵殺死將領,事變發生突然,吏民奔潰,全城震駭。陳桷進入亂兵之中,向他們講明禍福道理,亂兵沮喪氣餒,要求陳桷上奏將領是自斃而死,陳桷裝作聽從他們的請求,派人從小路急奏朝廷,並以前面的奏章不實請求處分,朝廷因陳桷應變有方,不予追究。叛兵征調上路後,陳桷在途中追殺首惡二十多人,一方得以安定。建炎四年(1130)五月,又任福建路提刑,不久因病請求奉祠,主管江州太平觀。
紹興三年(1133),陳桷被任命為金部員外郎,升為郎中。當時言事的人都列舉細小事務,而忽略重大利害問題。陳桷上奏說:「如今應當專講治道的根本,修明政事以抵禦敵國,不應當像平時那樣用煩雜細務干擾皇上。」又說「:刺史縣令布滿天下,不可能都任用得人,請選拔監司官員,使他權重任久。」朝廷任命他為太常少卿。又陳述攻守兩策,認為關鍵在於得到民心,修明軍政。
紹興五年(1135),陳桷任直龍圖閣、知泉州。次年,改任兩浙西路提刑。請求設立縣鄉三老以端正風俗,凡是宮室、車馬、衣服、器械都制定等級標准,重視侈靡禁令。紹興八年(1138),升任福建路轉運副使。
紹興十年(1140),又被任命為太常少卿。恰逢分類編輯徽宗御書完成,詔令收藏敷文閣,陳桷認為:「原來的制度自龍圖至徽猷閣都設學士、待制,雜壓著令,龍圖位在朝請大夫之上,至徽猷位在承議郎之上,每閣之間相差太遠,議者懷疑這樣不倫不類。直敷文閣的直到徽猷閣與諸閣大同小異,降低班次就會太卑下,應參酌取中,並為一列,不必相差太遠,這樣才能使名位有序,仰稱陛下嚴格遵守祖宗謨訓之意。」又說「:袷祭祖宗用太牢之禮,這是祀典的常例。皇上即位之初,沒能具備禮儀,只用一羊,請求參照紹興六年詔旨,恢復使用太牢。」
紹興十一年(1141),任權禮部侍郎,賜給三品官服。普安郡王出,奉詔與吏部、太常寺討論以往的事例。陳桷等認為太子沒立,應該崇高禮儀以維系天下民望,於是以《皇子出禮例》上報,有人以為太隆重。詔令以不詳具典故、專任己意、懷奸附麗等理由,將陳桷和吏部尚書吳表臣,禮部尚書蘇符,郎官方雲翼、丁仲寧,太常官員王普、蘇籍等一起罷免。不久又命陳桷提舉江州太平觀。
紹興十五年(1145),陳桷知襄陽府,充任京西南路安撫使。襄、漢地區遭受兵火之災後,民物凋敝,陳桷請示朝廷,以當今的戶數才是太平時的二十分之一,而賦稅比那時還多,請求給予減免。次年,金、房州士兵發生叛亂,陳桷派遣士兵平定後上報。漢水決堤泛濫,沖毀居民房屋,陳桷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堤岸,民眾賴以平安。因病請求奉祠,朝廷任命他為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紹興二十四年(1154),改知廣州,充任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沒到任而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陳桷為人寬宏含蓄,以誠待人,淡泊名利。秦檜當政時,以永嘉為寓里,士大夫攀緣依附的,無一不位登顯要。陳桷因立螭故舊,被皇上所知,出入頓挫,晚年由奉常少卿擢為權小宗伯,又以議禮不合忤逆皇上被罷免,其節操有足以稱贊的地方。自稱為「無相居士」。著有文集十六卷。
⑵ 舉爾所知文言文翻譯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
1餘:我,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2北面承贄(zhì第四聲):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3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4庶幾:有希望。
5偁之從先生:偁之所以跟隨您。從:跟從,跟隨。
6為:成為。
7為:寫。
8為:做。
9既:已經。
10弟子:學生,門徒。
11謝:拒絕。
12已而:不久。
【翻譯】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拜師並向我奉上禮物,請求做(我的)徒弟。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
是這個嗎,
⑶ 就的文言文翻譯
「就」:
①<動>接近;靠近;趨向。《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專」《赤壁之戰》:「邂逅不屬如意,便還就孤。」
②<動>上;上登。《信陵君竊符救趙》:「乃謝客就車。」
③<動>就任;就職。《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職不就。」
④<動>參加;參與。《芋老人傳》:「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
⑤<動>承受;接受。《餚之戰》:「使歸就戮於秦。」
⑥<動>擇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動>成就;成功。《樂羊子妻》:「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荊軻刺秦王》:「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動>看;觀賞。《過故人庄》:「等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⑨<介>向;從;跟。《獄中雜記》:「余嘗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著;根據。《芋老人傳》:「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
⑾<連>即便;即使。《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⑿<副>即,便。《紅樓夢》:「至院外,就有跟賈政的小廝上來抱住。」
⑷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譯
「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譯:
夏翁是江陰縣的大族人家,曾經坐船經過市橋,有一個人挑著糞倒入他的船里,濺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還是舊相識來的。他的僮僕很生氣,想去教訓他,但是夏翁說:「這是因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麼會冒犯我呢?」然後就用用好話把他打發走了。回家後,夏翁翻閱債務帳冊查索,原來這個人欠了他們家三十兩錢,最後無法償還,想藉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毀契券,乾脆不要他還。長洲尤翁開錢庄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 管理典當的職員上前對尤翁訴說:「這個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而且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一副驃悍不馴的樣子。 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有必要在這里爭吵嗎?隨後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清點出來一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禦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著長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這里。」這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開了。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自行服毒後在沒有發作前,打算以此訛詐他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詐的念頭。之後事情暴露了,又轉移到別人家去。有人問尤翁為什麼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人人都佩服他的見識。
⑸ 翻譯《知人善待》文言文
【原文】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綉,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余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譯文:
優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莊王時,他有一匹喜愛的馬,給它穿上華美的綉花衣服,養在富麗堂皇的屋子裡,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用蜜餞的棗干來喂它。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左右近臣爭論此事,認為不可以這樣做。庄王下令說:「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優孟聽到此事,走進殿門,仰天大哭。庄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優孟說:「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庄王說:「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於是庄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位賢人,待他很好。孫叔敖患病臨終前,叮囑他的兒子說:「我死後,你一定很貧困。那時,你就去拜見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過了幾年,孫叔敖的獨生子果然十分貧困,靠賣柴為生。一次路上遇到優孟,就對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孟。」優孟說:「你不要到遠處去。」於是,他就立即縫制了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過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孫叔敖,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楚莊王設置酒宴,優孟上前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後再來就任楚相。」庄王答應了他。三日後,優孟又來見庄王。庄王問「你妻子怎麼說的?」優孟說:「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忠正廉潔地治理楚國,楚王才得以稱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每天靠打柴謀生。如果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還不如自殺。」接著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難以獲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貪贓卑鄙的,積有餘財,不顧廉恥。自己死後家室雖然富足,但又恐懼貪贓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殺,家室也遭誅滅。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個清官,遵紀守法,忠於職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啊!」於是,庄王向優孟表示了歉意,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以供祭祀孫叔敖之用。自此之後,十年沒有斷絕。
⑹ 碎金魚文言文翻譯
陳堯咨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咨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回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陳堯咨說:「荊南位處要沖,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嘆服的。」他的母親說:「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咨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咨雲:「荊南當要沖,日有宴集,堯咨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6)知的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陳堯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咨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參考資料:網路-陳堯咨
⑺ 文言文翻譯
丞相陳平,陽武縣戶牖鄉人。年輕時家裡貧窮,喜歡讀書。鄉里舉行社祭,陳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們都說:「陳平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陳平感慨地說:「要讓我主宰天下,也會像分祭肉一樣!」陳涉起兵在陳縣稱王以後,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帶著一些年輕人一道去臨濟投奔魏王魏咎。陳平向魏王提出建議,魏玉沒有採納,又有人說陳平的壞話,陳平因此逃跑了。陳平就到修武歸降了漢王。
後來,楚軍加緊進攻,把漢王包圍在滎陽城裡。過了一些時間,漢王為此憂慮起來,就對陳平說:「天下紛爭,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呢?」陳平說:「項羽這個人恭敬愛人,那些講究廉節禮儀的人大都歸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勞應該封給爵位和食邑的時候,他卻很吝嗇,人們因此又離開他。現在看來楚軍中存在著可以導致分裂混亂的因素。項王身邊剛直而又忠實的臣子,只有亞父范增、鍾離昧、周殷這么幾個人。如果大王能夠拿出幾萬斤黃金,用反間計去離間項王君臣,使他們互相懷疑,項王這個人又愛聽讒言,容易猜忌別人,這樣他們內部就會互相殘殺。然後漢軍趁勢發兵攻打,必定能打敗楚軍。」
漢王贊成他的意見,就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讓陳平隨意使用,不加過問。陳平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讓人在楚軍將領中公開散布,說鍾離昧等人為項王領兵打仗,功勞很多,然而卻始終沒有得到裂土為王的封賞,他們都想與漢王聯合起來,滅掉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果然不再相信鍾離昧等人。項王既然對這些人產生了懷疑,就派使者到漢王那裡去。漢王特地讓人准備了豐盛的酒席,端了進去。一見使者,就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又端了回來,換了粗劣的飯菜給楚軍使者吃。使者回去後,把情況如實報告項王,項王果然更力。懷疑亞父。亞父打算加緊進攻,很快攻克滎陽城,項王不相信他的話,也不按照他的意見做。亞父知道了項王懷疑自己,就生氣地說:「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請把這把老骨頭賞給我,讓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還沒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瘡而死去了。
⑻ 鹿亦有知(古文翻譯)
博山的西關有一戶人家姓李,養了一隻鹿,鹿容易被馴服,見到人就呦呦的叫內.他家門外面都是山容,鹿有時出去,到了傍晚一定會來.到了秋天祭祀的時候,按照慣例是需要用鹿的.官府都督去出獵,但沒有收獲.就請求李仕得到那頭鹿.李仕不答應.獵者繼續請求.李仕遲疑了一下,說:"姑徐徐"(與鹿對話,叫鹿走.)。第二天,鹿自己走了,永遠都不會來.
⑼ 知之盡則實踐之文言文翻譯
有個農民在田裡耕種,他喘幾口氣以後才揮一下鋤頭。有個過路人看見了就內說:「你這容個農夫太懶惰了!你喘幾口器才刨一下,這塊田幾個月也耕不完。」農夫說:我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範給我嗎?「過路人脫下衣服走到田裡,喘一口氣連揮幾下鋤頭,每鋤一下都用盡全身的力氣。沒有多長時間,他的力氣用完了,豆大的汗珠想下雨似的,連聲音都發不出了,並且倒在田裡。他對農夫說:「今天我才知道耕地的艱難了。」農夫說:「不是耕田難,是你的方法錯誤(不對)啊!人處理其他事情也是這樣,想更快完成,卻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啊!路過人心悅誠服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⑽ 古文鹿亦有知翻譯
博山有個姓李的人抄,以砍柴為襲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撿到一隻鹿仔,就帶回家喂養。鹿長大一點後,十分馴良,見到人就呦呦叫。他們家周圍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來。到了秋祭的時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監督,打獵的人很著急,限期要送上,那個獵戶十幾天都沒有打到鹿,於是向李氏請求要那隻鹿,李氏不給他。獵戶一個勁地哀求。姓李的人遲疑道:"等我考慮考慮。"當夜鹿就離開了(逃走了),不再回來。姓李的人十分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