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集
Ⅰ 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准備。
17.成:完成。
18.余:剩餘。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②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③;以錘④毀之,鍾況然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也!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鍾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8)惡(e):害怕。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注釋
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
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後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刻舟求劍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自己網上查的,並記下來
Ⅱ 文言文大全
這個,我只想到一個,也算【以死相逼】吧
死諫(死諫)——冒死進諫。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誌銘》:「顧吾與若母兩人老耳,死諫是爾職,不死是聖天子恩厚無量也。」 清 錢謙益 《尚寶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終念生全之德,其無忘死諫之時。」
Ⅲ 文言文大全
【原文】 一屠晚來歸,擔中肉盡源,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Ⅳ 文言文大全
如果你只是想提高水平的話建議先看《古文觀止》,其次《二十四史》。終版是《資治通鑒》
Ⅳ 文言文大全
《韓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ī)乎?」
Ⅵ 文言文大全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一、.解釋下列有下劃線的字詞
緣溪行 夾岸數百步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復前行 欲窮其林漁人甚異之 彷彿若有光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黃發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並怡然自樂 乃大驚 具答之 咸來問訊 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雲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欣然規往 未果 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的句子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漁人甚異之。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6、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7、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①自然環境:
②社會環境:
③生活狀況:
④精神狀態:
2、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避難於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4、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
四、一詞多義
【中】①晉太元中 ②中無雜樹
【志】 ①尋向所志 ②處處志之
【為 】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 ①尋向所志 ②尋病終
【聞 】 ①村中聞有此人 ②具言所聞
【舍 】 ①便舍船 ②屋舍儼然
【作 】 ①其中往來種作 ②設酒殺雞作食
五、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 古: 今:
2、豁然開朗 古: 今:
3、阡陌交通 古: 今:
六、通假字
找出下句的通假字,並解釋
便要還家:
七、成語
從本文總結出幾個成語,並解釋。(至少四個)
陋室銘 劉禹錫
一、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孔子雲:何陋之有?
二、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有仙則名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
三、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統領全篇並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
2、文章的點題句: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從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_____,_____。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5、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____,引用孔子的話又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6、《陋室銘》和《愛蓮說》都採用了____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愛蓮說 周敦頤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可愛者甚蕃 獨愛菊 世人盛愛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 陶後鮮有聞 宜乎眾矣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可愛者甚蕃。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漣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課文研讀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2、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3、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麼?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核舟記 魏學洢
一、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
為宮室 以至鳥獸 罔不因勢象形 嘗貽余核舟一 蓋大蘇泛赤壁雲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許 箬篷覆之 清風徐來 石青糝之 佛印居右 其兩膝相比者 佛印絕類彌勒 矯首昂視 神情與蘇、黃不屬 詘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 鉤畫了了 其色墨 其色丹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3、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4、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5、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6、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7、技亦靈怪矣哉。
三、課文研讀
1、下面對句子理解錯誤的是
A、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
B、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船身長大約八分多一點。
C、蓋大蘇泛赤壁雲:船的頂層刻著大蘇游赤壁時的雲彩。
D、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來長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具、人物。
2、結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說法有錯誤的一項
A、《核舟記》一文選自清代人張超編輯的《虞初新志》。
B、文章說明了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美他的高超技藝。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藝術形象,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 術的卓越成就。
D、「嘗貽余核舟一」,這里指的是王叔遠把核舟贈送給蘇軾。
3、下面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有錯誤的是
A、第一段概括介紹了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B、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C、」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紹核舟的體積的。
D、介紹王叔遠能用體積很小的原材料表現很廣的題材,目的是說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4、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有錯誤的是
A、嘗貽余核舟一(貽,贈)
B、能以徑寸之木(徑,直)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驚奇)
D、石青糝之(石青,一種青色顏料,名詞作狀語,譯「用石青」
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特殊的,異乎尋常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名詞。)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副詞)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助動詞)
【為】為宮室(做,雕刻,動詞)
中軒敞者為艙(是,動詞)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一頭,一方,名詞)
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詞)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句意是:中間那戴高帽多胡須的是蘇東坡。)2、蓋大蘇泛赤壁雲。(「大蘇泛赤壁」是主謂片語,在句中充當謂語,說核舟刻的是什麼,主語承上一分句賓語:核舟。「蓋」,發語詞。判斷句。句意是:刻的是蘇東坡乘船游赤壁。)
2、倒裝句
例子:1、其兩膝相比者,可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結尾,相當於「的」。句意是:他們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都隱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里。)
3、省略句
例子:1、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語「佛印」。句意是:(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2、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介詞「於」。句意是:都隱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里。)
大道之行也 《禮記·禮運》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男有分 女有歸 是謂大同 貨惡其棄於地也 衿寡孤獨廢疾
二、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3、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5、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課文研讀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認為理想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3、解釋下面下劃線的字,並寫出含有這個字且意義、用法相同的成語。
①選賢與能 ②貨惡其棄於地也
三峽 酈道元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 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清榮峻茂 屬引凄異 哀轉久絕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課文研讀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3、「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4、「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5、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四、古漢語知識積累
1、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句意是: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
2、一詞多義 ①沿泝阻絕(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絕:極) ③哀轉久絕(絕:停止;消失)
3、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飛奔的馬,動詞做名詞。句意是: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②林寒澗肅(寒,清涼;肅,寂靜。寒,肅,在句中充當謂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句意是:樹林和山澗獻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③空谷傳響(空谷:在空盪的山谷里,名詞作狀語。句意是:在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
④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⑤回清倒影(清:清波)
4、古今異義詞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時。今常用於選擇復句的關聯詞。句意是: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 ②至於夏水襄陵(至於,是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於」,今常連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句意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四時具備 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課文研讀
1、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2、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3、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下劃線詞語的表達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於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與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課文研讀
1、「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了什麼?表現景物什麼特點?
2、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3、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4、「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觀潮 周密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 吞天沃日 隨波而逝 溯迎而上 皆披發文身
倏爾黃煙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方其遠出海門 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二、把課文「吳兒善泅者數百……以此誇能。」翻譯成現代漢語。
三、課文研讀
1、閱讀「每歲京尹……隨波而逝。」一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段文字主要寫的內容是什麼?作者寫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麼?
②寫陣式變化多端的一句是: _______。
③寫水軍演練技藝高超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文章最後一段是從哪四 湖心亭看雪 張岱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人鳥聲俱絕 余拿一小舟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莫說相公痴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課文研讀
1、「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用得好不好?為什麼?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是從什麼角度寫雪的?一個「絕」字傳達了哪些信息?
3、文章結尾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個方面來寫觀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來表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