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之子文言文
1. 出自孔融父子皆早惠的成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什麼意思
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 "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2. 為什麼三國志沒有孔融傳孔融是孔子的後人,又是建安七子之一,陳壽為何沒給他立傳
曹操用不孝的罪名將孔融一家殺害,
孔融大有名氣,所以曹操用不孝之名將其殺害!
漢朝最注重就是孝,百行以孝為先!
所以直到晉朝陳壽也不敢給他作傳
3. 孔融被收孔融之子的性格
跌盪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卧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4. 孔融被譽為安溪之子之首,你知道其他六位文學家都是誰嗎
建安七子(又稱鄴中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七位文學家的合稱。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文學成就,故有「七子」之說。 「
5. 孔融軾母的故事
小的時候大家估計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是誇贊恐龍這種良好的知道謙讓的道德品質,但是你能想像孔融他之後成年的時候有過一番言論,為當時的時代所不容,甚至說到現在的時代仍然是不被認可和容納的。
一個人物他是活生生的人,他是不可能只有優點沒有缺點,就算是被譽為聖人的孔子孟子,他們雖然本身的言行品德能力似乎都不錯,但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就算是被譽為軍閥頭子的吳佩孚,張作霖等人,他們也不是沒有自身的優點,所以看一個人物要從中國角度去看,看那些鮮血淋漓的真實的事件,而不是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結論,真相到底如何,在你心中自己去定義。
6. 建安七子之孔融簡歷
孔融
孔融,魯國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
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懸賞徵募他的文章(《後漢書·孔融傳》),譽為建安七子之首,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申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薦禰衡疏》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贊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復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並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
孔融詩今存5首。《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 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
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漢末大名士——孔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教材《三字經》中的一段話,如今的青年人對它大約是陌生的。這里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註明者均出此傳),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後人稱譽:「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那麼,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從神童到名士
《後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贊。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贊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後,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該覽,漸為州里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弔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中起義軍和哀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薦舉賢良 誘益後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後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餘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後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後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於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嶔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於因為性格狂傲,不容於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跌盪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卧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體氣高妙」「雜以嘲戲」的文章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後,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於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乾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藉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於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後控訴。
7. 跟楊氏之子類似的智慧巧答故事 古文加翻譯
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翻譯:孔融十歲時,隨父親孔宙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望很高,任司隸校尉(糾察百官行為的官員),上門造訪的人都是社會名流和親戚,親屬,才能進見。孔融到了(李元禮)家門門口,對守門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後,到前廳坐下。李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生關系,所以我和您是幾代好友。」李元禮和(在座的)賓客無不對此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這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能幹。」孔融聽後答道:「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被說得)非常尷尬。
8. 建安七子之首到底是孔融還是王粲
建 安 七 子 之 首 應 該 是【王 粲】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已,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龍·明詩》)後世稱這種風格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又稱為「建安體。」北齊邢邵《廣平王碑文》:「方見建安之體,復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並稱。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肖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鍾嶸《詩品》:「昔曹劉殆文章之聖。」王榮與劉楨並稱「王劉」。胡應麒《詩藪·內篇》:「王劉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七子簡介: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並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孔融(153-208)
孔融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孔融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陳琳(?-217)
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徐幹(171-217)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應瑒(?-217)
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音調悲切。
劉楨(?-217)
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與。
9. 孔融年少聰明,且為建安七子之首,為何最後卻慘死
孔融年少聰明,且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也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典型例子,而至於他最後為何卻慘死,曹操為什麼要孔融死,有一個必然的原因,最致命的原因是孔融的傲慢自大,孔融,具有很高的才華,雖然他很熟悉規則和政策,古今變革。但他與各地的人針鋒相對,他的挖苦是尖銳的。
10. 4歲讓梨的孔融為何長大後說「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
感謝兄弟姐妹百忙之中閱讀本文,本期笑談歷史為你帶來,眾所周知,孔融4歲就知道讓梨,小時候我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都在傳孔融讓梨的事情,宣傳尊老愛幼,可是大家知道嗎,長大後的孔融,說出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這還是那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嗎?
孔融讓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長大後,孔融是不是還和小時一樣呢?據記載,當年以孝悌聞名於世的孔融,長大後居然宣稱:「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更是聲稱:「當初父親製造兒子的時候,無非是出於情慾。母親之於兒子,也是如此。」如此離經叛道與我們認識的孔融真是大相徑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要從獨尊儒術說起。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剛開始的時候,儒家思想並沒有如何的尊貴,但方向一定,變化一點點的就顯現出來了。隨著儒生隊伍的狀大,如何選拔人才就擺在了當權者的面前。原先的選拔標准很實用,就是看誰更有才華,更加能辦事。但到了西漢後期,,儒生越來越多選誰不選誰要如何判斷?於是舉薦」孝廉「就應運而生了。每年地方都需要通過」群眾評議「推舉」孝廉「。起初,只要老實巴交,認真讀書,孝敬父母就可以得到好評,時間一長,競爭加劇,各種各樣的歪門邪道也就出現了。
從東漢到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出的孝子最多的時期。什麼黃冬香給父親溫席,夏天打扇子還比較正常一點,像丁蘭父母雙亡,刻木為親,天天侍奉,妻子稍有」虐待「木人之舉,就將之休掉,就有點過了。而郭巨為了讓母親吃的更好而埋掉自己的兒子就顯得殘忍了。但,當時的風氣如此。大家對這樣的事非常的追捧。如此風氣的影響下,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實屬正常了。而陸績八歲在席間偷桔子,被人發現就說母親愛吃,拿回去孝敬母親,實在是被逼得機智了。
這種做樣子的」孝廉「,時間短還可以,時間一長可就真讓人受不了。有人為了表示孝敬父母,父母死後搬到墓道里去居住,不吃葷腥,不近女色,後來被人舉報在墓道里生出了孩子,成為一個笑話。孔融就在這樣扭曲的環境中長大,一面追捧孝廉,一面心裡明白這都是假的,做的樣子而己。終於,在與至友飲酒時說出了」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這樣離經叛道的話來。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是由於社會生活虛偽的太厲害,老實人太認真,結果受不了,於是當了憤青。
歡迎漂亮的你和帥氣的你點評,你的點評是小編最大的肯定,祝每位看官天天開心!喜歡小編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每天都會有驚喜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