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翼奉傳文言文

翼奉傳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06:55:35

1. 文言文「厭」有幾種意思

厭:厭 yā

動詞義

1、一物壓在另一物上。

厭,笮也。——《說文》。段注:「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隴西,厭四百餘家。——《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如牆厭之。——《荀子·彊國》

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荀子·解蔽》

2、泛指壓制;抑制。

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漢書·翼奉傳》。——師古曰:「厭,抑也。」

故賢人立朝,折沖厭難,勝於亡形。——《漢書·辛慶忌傳》。師古曰:「厭,抑也。」

3、
以迷信的方法,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或致災禍於人。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史記·高祖紀》

4、堵塞。

厭其源,開其瀆。——《荀子·修身》。注:「厭,塞也。」

厭:厭 yàn

動詞義

1、形聲字。從廠( hǎn),猒( yàn )聲。廠,象山崖石穴形。《說文》:「厭,笮也。」意思是「壓」。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本義:吃飽;飽,滿足。後作「饜」。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不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無厭。—— 宋· 蘇洵《六國論》

求之者無厭。——宋· 蘇軾《教戰守》

2、憎惡;嫌棄。

人常厭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惟厭事也。

猶厭言兵。——宋· 姜夔《揚州慢》

無厭其為迂。——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這兒我住厭了。——曹禺《雷雨》

2. 古代文言文中格,奪,比都是什麼意思


動詞義:
1、阻止;擱置。
形格勢禁 ,則自為解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附《孫臏傳》
2、糾正;匡正。
人不足與適(同「謫」)也,政不足閑(非議)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禮記·大學》
4、量度;衡量。
5、擊打;格鬥。
格者不舍。——《荀子·議兵》
窮寇不格。——《周書·武稱》
皆可格殺。——《後漢書·劉盆子傳》
乃解衣就(接受)格。——《後漢書·鍾離意傳》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玉台新詠·飲馬長城窟行》
6、擊殺;搏殺。
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史記·荊燕世家》
7、抗拒;抗禦。
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史記·李將軍列傳》
8、古書借「格」為「佫」。來到;到達。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書·舜典》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書·湯誓》
天迪格保。——《書·召誥》
惟先格王。——《書·高宗肜日》
祖考來格。——《書·益稷》
格於皇天。——《書·君誥》
形容詞義:
1、拘執。
2、被限制;受局限。
3、聖的。
4、吉祥。
5、正確。
6、通「嘏」(gǔ)。大。
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儀禮·士冠禮》
以格於主人。——《儀禮·少牢饋食禮》


動詞義:
1、會意字。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飛的鳥,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這只振翅欲飛的鳥,眼看著就要從手中失脫掉。本義:喪失。
奪,手持隹失之也。——《說文》
給奪慈仁。——《禮記·仲尼燕居》。注:「猶亂也。」
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勿奪農時。——《荀子·富國》
2、強取。
奪,取也。——《玉篇》
人奪女妻而不怒。——《左傳·文公十八年》
奪其印符。——《史記·淮陰侯列傳》
奪攘矯虔。——《書·呂刑》
秦王度之,終不可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3、用力沖開;沖出。如:奪門(破門;奮力沖開門);眼淚奪眶而出。
4、競先取得。
被澤徒深厚,慚無奪錦才。——高啟《謝賜衣》
5、剝奪;削除。
脅服奪(罷免)其官。——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動詞義:
1、會意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2、連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3、比較;考校;核對。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5、勾結;偏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立其子,不為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6、等同。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7、通「庀」。具備。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8、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志異·促織》
形容詞義:
1、接近;親近。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2、密(與「稀」、「疏」相對)。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諧。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名詞義:
1、比喻;比方。
副詞義:
1、皆;都;同等地。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2、連續;頻頻。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台記》
3、近來。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介詞義:
1、比起。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袁紹。——《三國志·諸葛亮傳》
2、為;替。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資治通鑒》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3. 文言文中善的用法和解釋

【形】
善善shàn五筆字型:uk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
1.同本義〖lucky〗
善,吉也。——東漢·許慎《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完好;美好;圓滿;共同滿足〖good〗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註:「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記》曰:「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子之成,其親也。」——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眾)
3.善良;全好的心【good;nice】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干休」;順順當當);善覷(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5.表示應諾。對,完好〖allright〗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7.完好於某方面,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籟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familiar〗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八」)
善shàn
【動】
1.善於,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完好圓滿於)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戲謔兮。——《詩·衛風·淇奧》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劉基《賣柑者言》
公(袁可立)多才藝,善持論。——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閩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又如:善寬(善解;善於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於把握時機);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善喻(善於教喻);善貸(善於施與);善淵(善於保持沉默);善誘(善於誘導);善賈(長於貿易,善於做生意);善富(善於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2.通「繕」。修治〖repair〗


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邇而遠至。——《易·略例》。註:「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公(袁可立)護名節,勝於功名。善刀而藏,見機勇退。――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羨慕〖admire〗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喜愛〖like〗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4.認為好,友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5.贊許〖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顏淵。——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於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別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6.友好,親善〖friendly〗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處〖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副】
1.完好之處,完好〖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4. 文言文實詞 封 厭 的所有解釋 要求有例句 無誤

封的解釋以及例句:

1、加土培育樹木。例:

《左傳•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樹」!

2、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例:

《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3、封閉,封合。例:

《史記•李斯列傳》:「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4、邊界,界域。例:

《史記•商君列傳》:「開阡陌封疆」。

5、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例:

《史記•李斯列傳》:「使秦無尺土之封」。



厭的解釋以及例句:

1、一物壓在另一物上。例:

《說文》:厭,笮也。《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四百餘家。

2、飽,滿足。如:厭極(滿足窮盡);厭飫(吃飽;吃膩;滿足);厭塞(滿足);厭偽(對姦邪巧偽感到滿意);厭戀(以此為滿足而眷戀);厭副(滿足);厭足(滿足)。例:

《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憎惡,嫌棄。例:

宋,姜夔《揚州慢》:猶厭言兵。

5. 文言文善大學士徐公階的善什麼意思

善,如果與來人組自合,表示善良、好心,如「善人」;如果與當官的人結合,則表示治理措施、手段高明,如「善政」、「善治」。但是,善不能用來修飾官職名,如:善宰相、善尚書。歷史上的「大學士」都是官職名,官職前面並不會冠以「善」。
在王世貞的《大學士徐公階傳》中,沒有「善大學士徐公階」的句子。可能是斷句有誤,因為古文獻大多沒有標點,容易將前後的文字弄混,例如:大學士朱善、大學士徐公階,在中間沒有頓號的文字中,變成「大學士朱善大學士徐公階」,這樣,取詞容易出錯。

6. 勸、勉、師、善、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一、勸:拼音 quàn


【釋義】


1、(形聲。從力,雚( guàn)聲。簡化字中「又」僅是一個符號。本義:勉勵)


2、同本義


勸,勉也。——《說文》


勸防之事。——《周禮·喪祝》。司農注:「勸防引柩也。」


則楚之應之也,必勸。——《戰國策·秦策》。注:「進也」。


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左傳·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左傳·成公二年》


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莊子·天地》


各勸其業。——《史記·貨殖列傳》


太公勸其女功。


所以勸之。——唐· 韓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又如:勸進(勸勉,策進);勸蠶(勉勵種桑養蠶);勸戒(勸勉警戒);勸相(勸助,勸勉);勸掖(勸勉扶持);勸督(勸勉督促);勸獎(勸勉鼓勵);勸勞(勸慰;慰勞);勸農(獎勵農事);勸慕(因受獎勉而有所企慕、嚮往,多指傾心向善);勸懲(獎懲)


3、勸說


勸君更盡一杯酒。——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


肅勸權召瑜還。——《資治通鑒》


勸東游。——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勸君東游。


又如:勸沮(勸阻);勸酬(勸酒);勸杯(勸人飲酒用的小酒杯);勸盤(放勸杯用的盤子);勸諷(婉言勸告);勸導(規勸開導);勸諫(勸說諫諍)


4、勤勉;努力


荊王大說;許救甚勸。——《戰國策·宋策》


又如:勸贊(努力引見);勸心(努力進取之心);勸功(謂努力建功立業);勸務(勤勉努力);勸耕(努力耕種);勸業(努力從事其事業)


5、通「觀」。細看,看


稱德度功,勸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6、通「歡」。喜樂


以勸其心使犯其主。——《韓非子·八奸》

二、勉:拼音 miǎn


【釋義】



1、(形聲。從力,免聲。本義:力所不及而強作)


2、同本義


勉,彊也。——《說文》


喪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辭·離騷》


勉力不時。——《荀子·天論》


又如:勉意(勉強;勉為其難)


3、盡力,用盡所有力量


爾其勉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注:「謂努力。」


願子勉為寡人治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史記·魏公子列傳》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貿可以得貨。——《論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樣子);勉旃(努力);勉農(努力從事農務);勉厲(努力)


4、勉勵,鼓勵


國安不殆,勉農而不偷。——《商君書·墾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國語·越語》


不加勉,而民自盡竭。——《管子》


又如:勉學;勉勖(勉勵);勉勞(勉勵慰勞);勉厲(勸勉鼓勵);勉慰(勉勵安慰);勉喻,勉諭(曉諭,勸說)


5、通「免」。除去,脫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國語·晉語八》


七十而無德,雖有微過,亦可以勉矣。——《大戴禮·曾子立事篇》

6、姓

三、師:拼音 shī


【釋義】



1、(會意。從幣,從垖。垖( 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圍。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

本義: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二千五百人為一師)


2、同本義


師,二千五百人為師。——《說文》


王乃犬巡六師。——《書·偽泰誓》


陳師鞠旅。——《詩·小雅·采芑》


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周禮·地官·小司徒》


3、泛指軍隊


十年春,齊師伐王。——《左傳·庄公十年》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漢· 賈誼《過秦論》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 晉人御師必於 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水師(水軍);揮師(指揮並帶領軍隊);師旅(軍隊的通稱,亦用來指戰爭);師船(師舶,兵船,兵艦);師老(軍隊疲勞,士氣低落,戰鬥力衰弱);師吏(軍吏);師令(軍令);師干(本指軍隊的防禦力量。後指軍隊);師禁(軍隊的禁令)


4、軍師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論語·先進》


5、民眾,徒眾


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詩·大雅·韓奕》


師,眾也。——《爾雅》


師錫帝曰。——《書·堯典》


6、天子所都曰京師。地下之眾者,莫過於水,地上之眾者,莫過於人,京大師眾也。


又如:師錫(眾人的意見;輿論)


7、古代行政區劃單位


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尚書大傳》


8、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 韓愈《師說》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師儒(鄉里教人道藝的人);師生關系;師風(老師的風度);師台(對老師的尊稱);師保(負責教導貴族子弟的官);師課(由書院負責人主持的對學生進行的月考)


9、對僧、尼、道士的尊稱 。


如:師太(對年長尼姑的尊稱);師丈(對老僧的尊稱);師姑堂(尼姑庵);師婆(巫婆);師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師娘(巫婆);師巫(巫師);師姥(巫婆);師姨(比丘尼。即女僧)


10、長,首領


甸師,下士二人。——《周禮》


11、亦以稱專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員


12、首都,京城


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後漢書·張衡傳》


13、擅長某種技術或在某個領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宋· 蘇軾《石鍾山記》


又如:工程師;醫師;廚師;技師;師工(技工。亦指廚師與燒火工人);師家(師傅門下)


14、樂師;樂官


師曠鼓琴。——《鹽鐵論·相刺》


又如:師工(古稱主事制曲奏樂的人。即樂師);師襄(春秋衛國的樂官)


15、學習的榜樣 。


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6、效法;學習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唐· 韓愈《師說》


又如:師古(效法古代);師仰(師法敬仰);師師(互相效法);師式(學習或效法的典範);師效(效法)


17、出兵征伐,進軍


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周禮·地官·州長》


又如:師祭(古代軍隊出兵時所行祭祀祈禱之禮);師期(出師的日期)

18、姓

四、善:拼 音 shàn


【釋義】



1、(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


2、同本義


善,吉也。——《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3、好;美好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注:「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眾)


4、善良;好心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干休」;順順當當);善覷(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5、慈善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 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6、表示應諾。對,好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


7、慎重 。


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8、高明,工巧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籟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9、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兒」)



10、善於,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


善戲謔兮。——《詩·衛風·淇奧》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 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善寬(善解;善於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於把握時機);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善喻(善於教喻);善貸(善於施與);善淵(善於保持沉默);善誘(善於誘導);善賈(長於貿易,善於做生意);善富(善於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11、通「繕」。修治


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邇而遠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12、羨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13、喜愛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14、認為好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15、贊許


使孔子欲表善 顏淵。—— 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於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別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16、友好,親善


余宗老塗山, 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 史公雲。——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17好人;好事;好處


存撫良善。——宋· 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18、好好地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19、多;常;易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20、姓

五、修:拼音 xiū


【釋義】


1、(形聲。從彡( shān),攸( yōu)聲。「彡」有裝飾義。本義:修飾,裝飾)


2、同本義


修,飾也。——《說文》


義之修而禮之藏也。——《禮記·禮運》。注:「猶飾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辭》


以修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修容(整飾容貌);修詞(修飾詞句。亦指作文;文辭);修飾邊幅(形容注意儀容、衣著祳惱);修娖(整理修補)


3、整修;修理


古不修墓。——《禮記·檀弓》


修櫓轒轀。——《孫子·謀攻》


修守戰之具。——漢· 賈誼《過秦論》


吾妻死,室壞不修。——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修娖(整理修補);修完補輯(修葺整治;補綴損缺);修月(古代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4、興建;建造


鍾鼓不修。——《呂氏春秋·先已》


乃重修岳陽樓。——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修堤梁,通溝澮。——《荀子·王制》


又如:修立(修建);修治(製作);修構(修建);修廢(興復廢業);修營(修建);修辟(修整開墾)


5、[學問、品行方面]學習、鍛煉和培養


修武之德。——《國語·晉語》


束發修學。——《漢書·敘傳下》


一善易修。——唐· 韓愈《原毀》


忌者畏人修。


怠者不能修


又如:修省(提高道德修養,不斷反省自己);修省退悔(修身反省,退而自悔);修己(自我修養)


6、修行 。


如:修積(行善積德);修服(指道教的修煉服氣。服氣,即吐納);修持(持戒修行);修真(道教指學道修行為修真)


7、整治


管子修之。——《史記·貨殖列傳》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三國志·諸葛亮傳》


修之於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又如: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備);修文(採取措施加強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禮樂教化等);修近(整頓內務);修言(統一號令);修事(治理政事)


8、實行;從事某種活動


地之不休。——《國語·吳語》。注:「墾也。」


修其宗廟。——《禮記·中庸》。注:「謂埽糞也。」


又如:修全(補救;變通);修削(進攻;砍殺);修禊(古代習俗,在三月三日到水邊遊玩,以祓除不祥)


9、編纂;撰寫;寫


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北史·序傳》


又如:修撰(編輯又指掌修國史的官);修文郎(稱陰曹掌著作之官);修札(寫信)


10、設。置備


修其簠簋。——《國語·周語》。注:「備也。」


又如:修名(修刺。置備名帖,以作通報姓名之用);修饌(准備飯食)


11、循;遵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又如:修今(拘守現狀);修古(遵行古道);修本(猶溯源);修名(循名,依照名稱)


12、通「休」。休整;休養 。


如:修攝(保養;調護);修鱗養爪(喻保養、積蓄戰鬥力)


13、修訂,修改,改正


欲自修改。——《世說新語·自新》

15、長


修,長也。——《廣雅》


德惠修長。——《史記·秦始皇紀》。索隱:「修亦長也。」


鄒忌修八尺有餘。——《戰國策·齊策》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曹植《洛神賦》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明· 魏學洢《核舟記》


巨身修尾。——《聊齋志異·促織》


龐然修尾。


又如:修齡(長齡,長壽);修短固天(生命的長短本由天定);修亘(連綿不斷);修篁(修筠。長長的竹子)


16、高;大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蘭亭集序》


又如:修茂(樹木高而繁茂);修波(大波);修峻(高峻);修雅(高雅,不粗俗);修皙(身材高而皮膚白)


17、遠 。


如:修阻(路途遙遠而阻隔)


18、善;美好


伊中情之信修兮。——張衡《思玄賦》


又如:修名(美好的名聲);修直(高尚正直);修眸(漂亮的眼睛;美目);修稟(良好的稟賦)


19、通「脩」。致送師長的酬金


降說屨,升坐修。——《禮記·鄉飲酒義》。錢宮詹雲:「即儀禮之升堂乃羞,今之修爵。」


又如:修金(學費);修脡(舊指送給老師的薪金。修;通「脩」。干肉);修脯(舊時稱送給教師的禮物或酬金);修饌(教師的薪金及飯食。修;通脩;束修)


20、修正主義 。


如:防修反修;帝、修、反


21、姓

7. 文言文實詞(忍,任,如,若,善,尚,稍,舍)的整理

<動>
(形聲。從心, 刃聲。本義: 忍耐、 容忍) 同本義 [enre; tolerate] 忍,能也。——《說文》 忍,耐也。——《廣雅》 是可忍也。——《論語·八修》。皇疏:「忍,猶容耐也。」 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莊子·讓王》 吾子忍之。——《左傳·成公二年》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忍所私以行大義。——《呂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為汝言之。——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忍事(以忍耐態度面對各種事情);忍容(容忍);忍順(忍耐順受;忍耐順從);忍從(忍受順從);忍羞(忍受羞辱);忍氣(忍受別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垢);忍丑(忍受恥辱);忍恥(忍受恥辱);忍痛(忍受痛苦) 抑制; 克制 [refrain; hold back; repress] 志忍私,然後能公。——《荀子·儒效》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又如:忍性(克制性情);忍口(抑制食慾);忍情(抑制感情);忍志(猶屈意);忍惡(忍住脾氣);忍淚(忍住眼淚, 不使流出來); 忍笑(忍住不笑) 願意; 捨得 [be willing to ] 不忍為之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忍屑(願意關心) 通「認」。認識,識別 [recognize;identify] 夫國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管子·大匡》 姓 詞性變化 五十一種
<形>
堅韌 [firm and tenacious] 殘忍;忍心;狠心 [cruel] 維其忍之。——《詩·小雅·小弁》 君王為人不忍。——《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忍苛(殘忍苛刻);忍人(殘忍的人);忍忮(刻毒忌恨);忍毒(殘忍狠毒);忍虐(殘忍暴虐);忍悖(殘忍狂悖);忍害(殺害);忍酷(殘忍暴虐);忍鷙(殘忍兇狠);忍暴(殘忍暴虐)
<連>
怎;豈 [how]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rén <名詞>
1.漢王莽時女子爵位名。用以稱公主 [an ancient woman's rank of nobility] 其女皆為任。——《漢書·王莽傳》 2.古代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樂曲 [an ancient music of the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任,南蠻之樂也。——《禮記·明堂位》 3. 姓氏。可參見「任姓」
rén <形容詞>
通「壬」。壬人,狡猾騙人的;巧言諂媚的 [artful] 敦德允元而難任人。——《書·舜典》 孔任不行。——《後漢書·致惲傳》 又如:任人(佞人。品行不端的人)
rèn <動詞>
1. (形聲。從人,壬(rén)聲。甲骨文字形。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擔荷的擔子的豎立形。本義:挑擔;荷;肩負) 同本義 [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 悲靈均之任石。——郭璞《江賦》 是任是負。——《詩·大雅·生民》。注:「任,猶抱也。」 負任擔荷。——《國語·齊語》。注:「任,抱也。」 負任儋荷。——《國語·齊語》。注;「猶抱也。」 任重石之何益。——《楚辭·悲回風》 又如:任石(負石。負以重石);任車(載物負重之車);任負(負載,承載) 2. 堪;承當;禁受 [bear] 病不任行。——《史記·白起傳》 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後漢書·丁鴻傳》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又如:任受(承受,忍受);任患(承受禍患,承擔過失);任過(承擔過失);任堪(承受,禁受) 3. 保舉;擔保,保用 [guarantee] 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赦之。——《周禮·大司徒》 重怒難任。——《左傳·僖公十五年》。注:「當也。」 又如:任出(取保出獄);任保(擔保) 4.任用,委派人員擔任職務 [assign sb. to a post] 以任邦國。——《周禮·大司馬》 以九職任萬民》 又如:任良(任用賢才);任賢(委用德才兼備的人);任能(委用有才能的人);任勢(利用形勢);新任廠長; 任官(委任官職);任臣(委用臣下);任寄(委任;付託) 5.講信用;相信;信任 [believe] 任,保也。——《說文》 為氣任俠。——《史記·季布欒布傳》 吾權任子以死生。——《管子·大匡》 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任屬(信用託付);任信(信任);任待(信賴器重) 6.聽憑,任憑 [allow]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曷不委心任去留。——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恐不任我意。——《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任興(任性;憑興趣);任抓掀(任意選用;任意拿);任謗任勞(任勞任怨;不怕別人誹謗,不辭勞苦);任忒(聽任差錯;任意妄為);任令(聽憑,任憑);任委(任隨,任憑);任真(聽其自然);任臆(任隨心意) 7. 放縱,無拘束 [indge] 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商君書·弱民》 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齊民要術·種谷》 感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當世禮法者譏其所為。——《晉書·阮咸傳》 又如:任達(任性放縱,不受禮法拘束) 8. 使用 [use] 為百姓積任器。——《周禮·司隸》 又如:任力(使用民力);任數(用權謀,使心計);任謀(使用權謀;運用策略);任算(施用計謀,進行謀算) 9. 負責,主持 [be in charge of]。如:任持(主持;維持);任政(執政);任上(居職理事) 10.懷孕。後作「妊」 [be pregnant] 周後妃任成王於身。——《大戴禮·保傅》 初,李親任政君在身。——《漢書·元後傳》。師古曰:「任,懷任。」 初,劉媼任高祖——《漢書·敘傳上》 又如:任娠(懷孕;任身) 11.立功 [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周禮》
rèn <名詞>
1. 擔子,行李 [load;burden;luggage;baggage] 門子治任將歸。——《孟子》。注:「擔也。」 班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禮記·祭義》。注:「所擔持也。」 又如:治任(收拾行李) 2. 職責 [ty] 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中期之任也。——《韓非子》 3.任職期 [tenure]。 如:任內;任滿(任職期滿) 4.任務;責任。任何人應對其負責或承擔的事務 [responsibility]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偉、允之任也。——諸葛亮《出師表》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孟子·告子下》 又如:任責(責任);任道(可擔負重任的仁人志士);任屬巨肩(責任重大) 5. 職位 [office]。 如:離任;就任 6. 擔任公職,特別是文官職務的人 [officeholder]。 如:歷任;原任 7. 人質 [hostage] 皆請降送任於勒。——《晉書》 8. 絲;線 [silk or thread]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漢書》 9. 能力 [ability]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韓非子》 10.勞役 [labor] 賦斂重數,百姓任罷。——《漢書》。顏師古注:「任,謂役事也。」
rèn <連詞>
1. 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縱使」、「即使 」 [even if ] 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唐·杜荀鶴《山中寡婦》 2. 表示條件關系,相當於「不論」、「無論」 [no matter(what,who,how,etc.)] 。如:任事兒(所有的事);任嗎兒(不論什麼);任么(無論什麼)
rèn <量詞>
用於擔任官職的次數 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動〉 1、會意。從女,從口。本義:遵從,依照。 2、同本義 [follow]。 如,從隨也。——《說文》。按,此字疑從女,若省聲。女子從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杜預註:「如,從也。」 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又如:如命(遵從命令);如志(隨順意願;實現志願);如令(從令,遵令)。 4、好像,如同 [like;as if]。 日初出大如車蓋。——《列子·湯問》 狀貌如婦人女子。——《史記·留侯世家》 兩狼之並驅如故。——《聊齋志異·狼三則》 5、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華博得女子青睞);如許(似這般);如今晚兒(現在);如許豚犢(這樣的不肖之子);如應如響(十分靈驗)。 6、比得上,及 [can be compared with]。 不如無生。——《詩·小雅·苕之華》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戰國策·齊策》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年》 7、又如:我不如他。 8、去,往 [go]。 如,往也。——《爾雅》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項羽本紀》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9、遭遇,際遇 [meet]。 淮陽葉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場。——《聊齋志異》 10、表示舉例 [for instance;for example;such as]。如:大文學家、大詩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勞,如挖土。 11、相敵;抵擋 [resist]。 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戰國策》 12、應當 [should]。 君若愛司馬,則如亡。——《左傳》
詞性變化
〈介〉 1、按照 [in accordance with;comply with]。 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晉· 干寶《搜神記》 2、又如:如詳繳(照報告中對原案處理的辦法處理,並且准予銷案);如律令(按照法令執行。是古代檄文、詔書結尾用語);如式(按照規矩)。 〈連〉 1、假如,如果 [if]。 如,若也。——《廣雅》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墳上矣。——《論語·陽貨》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後漢書·張衡傳》 洛陽親友如相問。——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 2、又如:如有不妥,請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與,和 [and]。 公如大夫入。——《儀禮》 4、或——表示選擇關系 [or]。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 5、而——表示連接 [but]。 如有隱憂。——《詩·邶風·柏舟》 夜中,星隕如雨。——《春秋》 6、則——表示結果 [then]。如:如許;如是。 〈助〉 1、用於語末,相當於「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論語·述而》 袖如充耳。——《詩·邶風·旄丘》 屯如,乘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則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用於語末,相當於「焉」。 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易·離》 3、相當於「乎」。 善如爾之問也。——《禮記》[3]

◎ 若 ruò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個女人跪著,上面中間象頭發,兩邊兩只手在梳發,表示「順從」。本義:順從) (2) 同本義 [be obedient to] 若,順也。——《爾雅·釋名》 萬民是若。——《詩·魯頌·闕宮》 天子是若。——《詩·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觀》 欽若昊天。——《書·堯典》 不逢不若。——《左傳·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時(順應天時);若淑(溫順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賢中》 肌膚若 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游》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又如:視若分敵;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轍(若出一軌。像從一個車轍里出來的。比喻言論、行動、遭遇等完全一樣);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擊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敗);若涉淵水(若涉淵冰。比喻處境艱險) (6) 擇菜 [trim vegetables] 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說文》 (7) 引申為選擇 [choose] 《晉語》秦穆公曰:「夫 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申之義也。—— 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8) 同,相當 [be equal to] 彼與彼年相若也。——韓愈《師說》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國語》 (10) 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 [match] 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禮記》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齊策》 (11) 諾,應允,後作「諾」 [promise] 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 步騎之所蹂若。——《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12) 對付,處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 若 ruò 〈代〉
(1) 如此,這樣 [such]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織自若。——《戰國策·秦策》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若許(如許;這些);若言(此言,這樣的話);若曰(這樣說);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這樣);若是(如此,這樣);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爾(如此,如果這樣) (3) 你 [們] ;你 [們] 的 [you;your] 若,汝也。——《小爾雅》 惟若寧候。——《考工記·梓人》 若則有常。——《儀禮·士昏禮記》 若肯發兵助我乎?——《漢書·匈奴傳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國語·晉語四》 若為佣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4) 又如:若曹(你們這些人);若屬(你們);若輩(你們) (5) 其;他的 [he;his]——用於他稱 今人處若國得罪。——《墨子·天志下》 (6) 這個,這樣——用於近指 [this]。如:若人(這個人);若士(這個人。同若人);若時(此時,現在);若輩(這些人,這等人) (7) 用於疑問。相當於「怎麼」、「哪裡」 [where]。如:若個(哪個);若之何(怎麼辦;也指怎麼,為什麼);若何(怎樣,怎麼樣;亦指怎麼辦;怎麼,為什麼);若為(怎樣;怎樣的;怎堪;怎能) (8) 這么;那麼。用同「偌」 [like so] 老太太若大年紀。——《紅樓夢》
◎ 若 ruò <連>
(1) 假如;如果 [if] 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國,將為亂。——《史記·趙世家》 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左傳·隱公十一年》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說);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 至於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4) 又如:若乃(至於。用於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 (5) 或;或者 [or]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有會同。——《周禮·稍人》 (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 與,和 [and] 旅王若公。——《書·召誥》 (8) 而 [but] 抑若揚兮。——《詩·齊風·猗嗟》 寵辱若驚。——《老子》。顧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三國志·魏志》
◎ 若 ruò 〈名〉
(1) 禾稈皮 [stem』s skin] 穌,杷取禾若也。——《說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稈皮散亂,杷而梳取之。」 (2) 香草名 杜若,香草。——《說文》 華采衣兮若英。——《楚辭·雲中君》 順微風,揮若芳。——傅毅《舞賦》。注:「杜也。」 衡蘭芷若。——《漢書·司馬相如傳》 (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氣);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4) 靈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若光(古代神話中若木的光) (5) 秦、漢時縣名 [Ruo county]。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 (6) 古水名 [Ruo River]。即今雅礱江,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東南流經甘孜、新龍等縣,到攀枝花市東北入金沙江 (7) 姓。如:若口引(復姓)
◎ 若 ruò 〈助〉
(1)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面,表示事物的狀態。相當於「貌」、「樣子」 用史巫紛若,吉。——《易·巽卦》 有孚顆若。——《易·觀卦》 乘其四駱,六轡沃若。——《詩·小雅·裳裳者華》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衛風·氓》 (2) 用於句首 若昔朕其逝。——《書·大誥》 (3) 另見 rě

shàn 五筆字型:uk善 【形】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 1.同本義〖lucky〗 善,吉也。——《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注:「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眾)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干休」;順順當當);善覷(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5.表示應諾。對,好〖allright〗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善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7.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籟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familiar〗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八」) 善 shàn 【動】 1.善於,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戲謔兮。——《詩·衛風·淇奧》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善寬(善解;善於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於把握時機);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善喻(善於教喻);善貸(善於施與);善淵(善於保持沉默);善誘(善於誘導);善賈(長於貿易,善於做生意);善富(善於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2.通「繕」。修治〖repair〗善 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邇而遠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3.羨慕〖admire〗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喜愛〖like〗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4.認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5.贊許〖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顏淵。——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於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別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6.友好,親善〖friendly〗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處〖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姓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副〉 1. (會意。從八,向聲。本義:尚且) 2. 同本義[still;yet;even] 尚,曾也。——《說文》 尚無為。——《詩·王風·免爰》 3. 又 尚無造。 尚求其雌。——《詩·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慶。——《書·秦誓》 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資治通鑒·唐紀》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 又如:尚有不少;尚來得及;尚未娶親;尚待研究;尚兀自(還;尚且);尚爾(尚且這樣);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猶(猶,還) 5. 還;仍然 [still;yet] 趙王使使(派使者)視 廉頗尚可用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如仆尚何言哉?——司馬遷《報任安書》 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鳴呼哀哉!伏惟尚饗。——柳宗元《為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nearly] 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傳·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如:尚論(往上追論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體中,下位者,必須對上服從,必須向上認同) 〈動〉 1. 尚假借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廣雅》 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書·孔安國序》 尚有晉國。——《國語·晉語》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史記·五帝紀》 尚論古之人。——《孟子·萬章下》 尚三王只。——《楚辭·大招》 尚左。——《儀禮·覲禮》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聊齋志異·促織》 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齒(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長者);尚左(以左為尊);尚右(以右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視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宋· 蘇軾《教戰守》 4. 又如:尚文(重視文治);尚氣(重氣節,重義氣;負氣) 5. 仰慕 [hold sb.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漢· 張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給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煉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傳》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寶(明代官名。掌理寶璽、金銀、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宮中筵席);尚宮(宮中女官名。為宮官的首長,掌管導引皇後及閨閣廩賜) 9. 誇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禮記·表記》 10. 超過;高出 [surpass] 得聞先生之餘論,則大庭氏何以尚茲?—— 張衡《東京賦》 11. 奉;承 [present] 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 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孫喟然而嘆,自以得使女尚 司馬長卿晚。——《史記》 13. 加上,往…上補充東西 [increase] 尚之以瓊華乎而。——《詩·齊風·著》 14. 又如:尚絅(穿錦衣時加上罩袍,以使華美不顯耀於外) 15. 薦舉;選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賢以崇德」,「上賢謂舉賢也」。上與尚通。——《廣雅》王念孫疏證 16. 喜歡;愛好 [like]。如:尚詼謔(喜歡戲謔) 17. 娶帝王之女為妻 [marry a princess] 諸男皆尚秦公主。——《史記·李斯列傳》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為妻) 〈名〉 1. 志向;願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形〉 1. 久遠;古遠 [remote;ages ago] 樂所由來者尚矣。——《呂氏春秋·古樂》 2. 又如:尚遠(久遠) 3. 自負;驕傲 [be conceited]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後漢書·張衡傳》 4. 上,高尚 [noble]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稍,舍的放不下來,可以去網路查

8. 文言文中與糧食生產有關的詞有

稼:種植五穀。
穡:收割穀物,亦泛指耕作。
耕:用犁把土翻鬆。
刈:收割莊稼。
除了網友說的上面這些之外,還有「凶」糧食欠收,「豐」糧食豐收。
還有「糧」「食」
糶:出售糧食(不是與生產有關,而是與買賣有關)
糴:買入糧食(不是與生產有關,而是與買賣有關)
植、耘、耕、
糧食生產有關的詞還有「不違農時」「種」種豆南山下。「開荒」「拓荒」」課農桑「……還有不少,一下子想不起來。

9. 文言文的善是什麼意思

善 shàn
【形】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
1.同本義〖lucky〗
善,吉也.——《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注:「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眾)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干休」;順順當當);善覷(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5.表示應諾.對,好〖allright〗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7.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籟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familiar〗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八」)

shàn
【動】
1.善於,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戲謔兮.——《詩·衛風·淇奧》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善寬(善解;善於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於把握時機);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善喻(善於教喻);善貸(善於施與);善淵(善於保持沉默);善誘(善於誘導);善賈(長於貿易,善於做生意);善富(善於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2.通「繕」.修治〖repair〗
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邇而遠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3.羨慕〖admire〗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喜愛〖like〗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4.認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5.贊許〖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顏淵.——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於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別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6.友好,親善〖friendly〗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處〖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漢字的小秘密:善,上下兩羊頭、中間一長豐、下面一張口.
羊頭:表示羊角、刀槍、武功、武力、柔順、象徵首領、權力和地位,五行屬金.首領行使權力一定要如羊之溫順才符合宇宙規律,否則,使暴政者必暴毖.上下兩個羊頭,指羊頭所代表的規律首尾相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無窮無盡.
豐:三橫一豎,一豎貫三橫.在善字中,三橫指天、地、人,即宇宙;一豎指一種貫穿天、地、人的,使天、地、人等萬事萬物都遵循的同一的、根本的規律.
口:一指說、念、講;二指圓、圓周運動、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所以,善字的根本意為:蒼穹以其為首,天、地、人共同遵守,萬事萬物常念不息,威武又溫柔的宇宙的根本規律. 善哉、善哉、善善哉!

熱點內容
教師招聘考試答題技巧 發布:2025-07-09 11:50:06 瀏覽:586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範文 發布:2025-07-09 11:21:11 瀏覽:269
汪麗老師 發布:2025-07-09 11:20:21 瀏覽:982
貴陽哪個 發布:2025-07-09 10:48:16 瀏覽:993
高中歷史框架 發布:2025-07-09 10:15:25 瀏覽:76
安全座椅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10:10:30 瀏覽:335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