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薄文言文

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07:47:00

Ⅰ 薄祚寒門在文言文怎麼翻譯

祚:福;寒:寒微之家。指貧賤低微的門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縱然生於薄祚寒門,甚至為奇優,為名娼,亦斷不至為走卒健仆。」

Ⅱ 薄字在哪篇文言文中出現過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三國· 諸葛亮《出師表》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楚辭·屈原·涉江》
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楚辭·屈原·涉江》
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漢· 晁錯《論貴粟疏》
而夫婿樂逸,為婢僕所惑,日以厭薄。——清· 方苞《獄中雜記》
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清· 方苞《獄中雜記》
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為人薄行,有俊才。——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Ⅲ 呆主薄文言文翻譯

有個主簿抄姓馬,十分愚蠢,什麼也不懂。一天晚上,他三更半夜去敲縣令的門,敲得很急,縣令以為是哪裡失火,便慌慌張張跑出來。主簿說:「我想四月間又是養蠶,又是下田,老百姓太忙了,何不出個布告,讓老百姓四月種田,十月養蠶,如何?」縣令說:「你的想法很好,古人不及,只是十月哪裡有桑葉?」主簿半天說不出話來,只好說:「夜深了,請回去睡吧。」

Ⅳ 文言文主薄是什麼意思

主簿 讀作 zhǔbù
古代官名。掌置。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隋、唐以前,因為長官的親吏,權勢頗重。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
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設主簿,惟御史台、諸寺等署有之。唐諸州以錄事參軍取代主簿。南宋中葉後,御史台也不設主簿。元諸寺、監、院有關人員,或稱主簿,或改稱典簿,縣主簿簡稱為簿。明、清太僕、鴻臚二寺及欽天監稱主簿,太常、光祿二寺及國子監稱典簿,縣署則仍稱主簿。均系低級之事務官。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Ⅳ 妄自菲薄 中 菲薄 的意思(文言文)

【注 音】
( wàng zì fě bó )
[編輯本段]【釋 義】
妄:過分地,胡亂地;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的看輕自己。
[編輯本段]【出 處】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編輯本段]【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編輯本段]【示 例】
清·劉鄂《老殘游記》:「天地生才有限,不宜~。」
[編輯本段]【近反義詞】
近義詞 自慚形穢、自輕自賤
反義詞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編輯本段]【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也,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 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 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戮攸之、禕、允等,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翻譯】
先帝創建王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現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漢民力疲乏困頓,這真是有關生死存亡的時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衛護陛下的大臣們,在內毫不懈怠;忠貞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那是因為大家在懷念先帝對他們不同一般的賞識,要向陛下表示報答之情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以此來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們堅貞為國的正氣得到發揚;不可輕率地自己看輕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談訓諭時有失大義,以致把臣民向您盡忠規勸的言路也阻塞了。
內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樣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獎懲,不應該有差異。如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科條或忠心做好事的,應該交由有關官員評審應受什麼處罰或受什麼賞賜,以此來顯示陛下處事的公正賢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宮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侍衛之臣,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臣下認為宮庭中事,無論大小,全都要詢問他們,然後再執行,必定能夠補救疏漏,擴大效益。
向寵將軍品性善良公正,通曉軍事,當初曾被任用過,先帝稱贊他是個能人,所以大家醞釀著要推舉他做中部督。臣下認為禁衛部隊的事務,無論大小,全都由他過問,一定能使軍隊協調齊心,處置合宜,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臣子,疏遠奸佞小人,西漢因此而興旺強盛;親近小人,疏遠賢良的臣子,東漢因此而衰敗覆滅。先帝活著的時候,每逢與臣下議論到這件事,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作為表示痛恨而發出嘆息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令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家天下的興旺,可以數著日子來等待了。
臣下本來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耕田為生,只求在亂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諸侯謀求高官厚祿和顯赫的名聲。先帝不因臣下低賤和少見識,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顧茅廬,向臣下詢問天下大事。因此臣下為之感動,就答應為先帝效力。後來遇到失敗,臣下在敗亡之際,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下處事謹慎,所以在臨死時把輔助陛下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 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日夜夜擔心嘆息,唯恐所託無所成就,從而有損先帝明於鑒察的聲名;所以臣下在炎熱的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平定,兵員裝備已充足,該帶領三軍,北進克復中原。也許可以竭盡棉力,掃除兇殘的奸賊,光復漢家江山,使長安、洛陽仍舊成為大漢王朝的首都。這就是臣下用來報答先帝,效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權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進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他們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如果無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並接受忠正的言論,牢牢不忘先帝的遺願,臣下這就感恩不淺了。
而今快要去遠征,面對表文,不禁流下淚來,真不知自己說的是什麼。

Ⅵ 薄解釋逼近的初中文言文句子

李密的《陳情表》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句子,其中的薄就是靠近、逼近、迫近的意思。

Ⅶ 「薄」字在文言文或者古詩的讀音 記得在哪看到過,說古時候薄字只有一個音,就讀「bo(第二聲)」。

「薄」báo bó bò
薄 báo
1. 厚度小的:薄片。薄餅。
2. 冷淡,不熱情:薄待。
3. 味道淡:酒味很薄。
4. 土地不肥沃:薄田。
薄 bó
1. 義同(一),用於合成詞或成語,如「厚薄」,「淺薄」,「尖嘴薄舌」等。
2. 輕微,少:薄禮。薄產。薄命。薄寒。薄酬。菲薄。
3. 不莊重,不厚道:薄夫。薄倖(負心)。薄情。輕薄。刻薄。
4. 輕視:鄙薄。厚今薄古。
5. 不充實,不堅強:薄弱。
6. 迫近:薄近。薄暮(傍晚)。日薄西山。
7. 古同「箔」,簾子。
8. 姓。
薄 bò
◎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有清涼香味,可入葯。
(本回答來自《漢典》)

Ⅷ 高中有薄字的古文翻譯有

báo形容詞
引申為稀薄,淡薄〖thin〗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小雅》
地薄,寡於積聚。——《史記·貨殖列傳》

bó名詞

草木叢生處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楚辭·屈原·涉江》

bó動詞
通「迫」。迫近;接近〖approach〗
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楚辭·屈原·涉江》
雷風相薄。——《易·說卦》

bó形容詞
物體扁平,與「厚」相對〖thin〗
或厚或薄。——《荀子·富國》
太古薄葬,棺厚三尺,衣衾三領。——《荀子·正論》

Ⅸ 文言文中薄的意思

要有具體句子啊,否則意思多了

Ⅹ 文言文《重耳流亡》原文及翻譯

原文: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慾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嗇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饗,置璧焉。公子受饗反璧。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健,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也活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譯文:

晉公子重耳遇到禍難的時候,晉獻公(重耳的父親)派兵到蒲城來進攻,蒲城人要奮起迎戰,重耳不同意,說:「我是依仗著父親的賜予而能享受養生的俸祿,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擁護。有了百姓的擁戴就去反抗父親,這是極大的罪惡。我還是遠走高飛吧。」

於是投奔到狄人那裡。跟隨他的有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這個部族,俘虜了他的兩個女兒叔隗、季隗,送給公子重耳。公子娶季隗,生下伯儵,叔劉;把叔隗嫁給趙衰,生下盾。公子要到齊國去,對季隗說:「等我二十五年,沒有回來再改嫁吧。」

季隗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請讓我等你吧。」公子在狄人那裡住了十二年,然後離開。

經過衛國,衛文公並不以禮相待。經過五鹿時,向鄉下人要飯。鄉下人卻給他土塊。公子怒從心起,要鞭打那人。子犯說:「這是上天賞賜給你土地啊。」子犯以稽qǐ首這種最莊重的禮節接受了土塊,然後裝上車子。

到了齊國,齊桓公把女兒許配給他為妻,配了八十匹馬。公子安心地居住下來。跟從的人們認為這不行的,准備離去,在桑樹下商量。採桑養蠶的侍妾正好在樹上,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把這事告訴了姜氏。姜氏殺了她,對公子說:「你有遠大的志向,那個聽到的人,我已經殺掉了。」

公子說:「沒有這樣的事。」姜氏說:「走吧!留戀妻子貪圖安逸,實在會有損前途。」公子不肯。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了公子,然後打發他走。他醒了以後,拿起長戈追逐子犯。

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他的兩根肋骨連接在一起,便想看看他的裸體以知究竟。乘著他洗澡的時候,湊近偷看。

僖負羈的妻子說:「我觀察晉公子的隨從,都是足可以助他做國君的。如果用他們相助,他一定能返回他的祖國。返回他的祖國,必定能在諸侯中稱霸,然後誅殺沒有禮節的人,曹共公必然首當其沖。你為什麼不早點向重耳表示恭敬呢?」

於是向公子饋贈一盤食品,把玉璧藏在食物裡面。公子接受了食品,把玉璧還回來。到了宋國,宋襄公贈送他八十匹馬。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沒有給予禮遇。鄭文公的弟弟叔詹勸諫說:「我聽說上天幫助的人,別人就趕不上了,晉公子有三點,上天或許將立他為國君吧?您最好還是以禮相待吧。父母同姓,他們的子孫將不會繁盛。晉公子,是姬姓女子所生,所以能活到今天,這是一。

遭受逃亡在外的禍患,而上天使晉國不安定,大概將要幫助他了,這是第二。有狐偃、趙衰、賈佗這三個能力在眾人之上的人跟從他,這是三。晉國,是與鄭國同等的國家,他們的子弟路過這里,本就該以禮相待,何況是上天所要幫助的人呢?」鄭文公不聽。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他,說:「公子如果返回晉國,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擁有的;鳥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的土地所生長的。那些波及晉國的,已經是君王所剩下的。我能用什麼來報答君王呢?」

楚成王說:「盡管你這樣說得有理,我還是要問你究竟怎樣報答我?」重耳回答說:「如果託大王的福,能夠返回晉國,一旦晉楚兩國交戰,在中原相遇,那我軍就首先後退九十里。假如還得不到你退兵的命令,那麼就左手執鞭持弓,右邊掛著箭袋,跟君王較量。」

子玉請求殺掉他。成王說:「晉公子胸懷大而生活簡朴,文辭華美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恭敬而寬厚,忠誠而有能力。晉侯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國外都討厭他。我聽說姬姓終唐叔的後代,他們最後要衰亡,大概是由於晉公子的原因吧。上天將要使他興起,誰能廢掉他呢?違背上天,必定有大的災禍。」

於是把晉公子送到秦國。秦穆公送給重耳五個女人為姬妾,懷嬴也在其中。懷嬴手捧盛水器具侍奉公子盥洗,重耳盥洗完畢,揮手讓懷嬴離開。懷嬴發火了,說:「秦晉兩國地位平等,為什麼看低我?」公子害怕了,脫掉上衣,把自己囚禁起來,表示謝罪。

有一天,秦穆公設宴招待重耳,子犯說:「我不如趙衰那樣有文采,請派趙衰跟你去赴宴。」重耳在宴會上賦了《河水》,秦穆公賦《六月》。趙衰說:「重耳拜謝恩賜!」公子推到台階之下,拜,叩首。秦穆公走下一級台階辭謝。趙衰說:「君王把輔佐天子的事命令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謝呢?」

(10)薄文言文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節選自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傳·僖公·僖公二十三年》,講述了公子重耳的流亡經歷,實際上也勾畫出了春秋列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揭示了春秋時代諸侯國貴族家庭內部的斗爭,真切地刻畫了重耳由一個貴公子步向成熟的過程,並且交代了晉國在春秋列國中的地位和影響。

運用多種手法描寫人物,細節描寫把人物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語言簡潔曉暢,極具概括性。

重耳由一個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貴族公子哥兒,到後來成為春秋時代威名遠播的霸主,幾乎可以說這都得益於他在國外流亡19年的經歷中所遭受的磨難。正如先賢們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只有歷經磨難,才具有擔當重任的資歷。重耳的經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對人物深入細致的刻畫,是《左傳》文學性的一大表現,通過人物言行簡要的記述,便將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性格鮮明突出,而在《晉公子重耳之亡》中則以重耳最為生動。

作為編年體史書,不能像紀傳體史書那樣將歷史人物的畢生活動集中在一篇傳記之中,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全貌,這對於人物的刻畫是十分不利的,但是作者卻把重耳性格的變化發展蘊藏在一個個的事例之中。

熱點內容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