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嗎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嗎

發布時間: 2020-11-23 07:58:09

㈠ 古代人全部說文言文嗎要有根據哦!不然不給分!

古代說話也是我們現在一樣的。只是古代書少,簡牘鍾鼎如果要完整的記錄事情,那台長了,幾乎沒有可能。
根據就是,越往古代的書越省略---鍾鼎文一般不超過百字,簡牘一般就一本書幾千字。
到了有紙書時候就有傳記長篇史書之類的了,甚至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網路全書都有幾十萬卷。
如果用銅鍾銘文千萬字--想想--

㈡ 古人真的說文言文嗎

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古文在以前就叫作白話文
隨意舉個例子
以前佛經都是文言寫的
但是他們都叫其白話文
什麼現在的佛家被稱謂迷信
就是現在佛家弟子看不懂那時的白話而已

㈢ 古代人說話都說文言文嗎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一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麼,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一種共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一般百姓如果活動范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你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一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一使用的書面文字,你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採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你說的從事民間語言採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㈣ 古人的任何人都會說文言文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版不同的,例如權,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所以古人並不是都會說文言文的

㈤ 古代人平時說話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的全部都是文言文嗎

我們通常是在課本上接觸文言文,古人平時也是用這么復雜的文言文對話嗎?我們知道古人多數是不識字的,只有少數人識字,當然只有這少數人使用文言文。平民百姓多數是使用白話文交流的。就像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古人說話也是分時間段和地域的差別而有所不同。語言從來都是在發展變化的。

古人集市買菜,交換商品,如果還是用的文言文,那豈不是交流起來特別困難。白話文形成是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同時期,地域文化有差異,南方人講話,北方人不一定懂,同樣,北方人講話,南方人不一定懂。不同時期的人們講話更是有差別,後代人不一定懂得前朝的語言。所以,古人並不是平時都在用文言文對話哦。

㈥ 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文言文嗎

中國古人是很聰明的,為了讓文化不流失,所以寫文章的時候用文言文做記內錄,不管你口頭怎麼說話記錄容的都是文言文,這樣免去了很多麻煩,不會因為文化的變遷而導致記錄發生變化。還有關於唐以前或者再以前他們說話是否是只說文言文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必深究,因為我們只有記載,也穿越不回去,或者說穿越回去了也回不來,而且中國的古代很少詞彙量,都是單字為主,好多白話文其實來源於日本,還有好多詞來源於佛經等等,中國文化包容性很大。但是文言文,是祖宗的筆記卻不是說話的記錄。

㈦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

㈧ 中國古代人說的都是文言文嗎普通老百姓和上朝說的話有什麼不同有方言嗎

有句話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古代人對字,對紙,對文章,都是有很深的版敬意的。寫的東西,權希望後世的人也能看到。那麼如何做到呢?首先,不能亂寫,也就是說,主題要明確有意義;第二,要有文采,如果你寫的文章語句不通,一點文采都沒有,大家看了得不到精神享受,誰還會看?早就在歷史長河中被丟棄了。第三,語句要簡潔,表達要簡練,如果你廢話連篇,誰還想看? 用文言文是最能表現這三點的,對語言的運用是一個人層次水平的體現。
而且文言文的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從小就開始訓練。
但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為生存而忙碌,沒有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學習,所以他們自有一套表達方式,這就是白話。但是這些「白話」對我們來說,也是文言文。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人說的都是文言文。因為當時的語法規則就是這樣子的,跟現在是不一樣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古代人有相對的文言文。所以才有「窮酸書生」一說。就是諷刺一些人喜歡說文言文。
覺得我說的有用的話,打個贊吧,小生這廂有禮了!

㈨ 為什麼古代人說文言文

古代人說話,其實跟現代人說話一樣,也是一說出來人家就聽得懂的,只是經過世代的變遷,加上地理位置的變化,口音不同於現在,加上文字記錄時,由於要節省寫字的材料(竹簡,筆墨)等以及寫字的時間,記錄下來就力求簡練。如果現在這樣,那寫一本書,就可能要幾千斤竹簡,收藏難,帶走難,讀起來也不容易了。所以古人寫文章,句子力求簡練,能省則省。再加上現代的很多字古代還沒有造出來,於是只好用同音字代替,就是我們說的通假字。這樣,古人留下來的文字,省略了很多,語音變化又很大,很多字又是通假字,所以現代人讀起來就覺得有困難了,這就是文言文形成的原因。其實古人說話也是用白話的(古代白話),文人寫成文章才是文言文。

熱點內容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