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幼師
1. 幼教看不懂的美術作品可以給幼兒欣賞嗎
你好,美術欣賞是可以的,我們並不是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畫面畫的是什麼,是一個花瓶還是一個人。比如印象派的畫作最為著名的日出印象,就是充滿了意境和時間感的綜合體現。一千個人看會有一千個日出印象。
如果老師看不懂,可以先去做好功課,了解畫作的時間和繪畫者的情況,如果知道作品創作時間也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讓孩子去體會和感受就好,不用非要說出個所以然才是講得好講得對。
我們幼兒園教育中,要求是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創造美的能力。
2. 幼師怎樣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
第一,興趣是否很高,願意畫。
幾乎每一位幼兒對畫畫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們總是忘我地創作著,用畫筆畫出他們眼中的世界,或主觀或誇張,極富有新穎性相獨創性,他們的畫雖然稚拙,卻也妙趣橫生。但幼兒運腕用指的能力差,加上知識面窄,對事物的認識不深刻,看問題比較片面,思維方法非常幼稚,所畫物體不成比例,多為象徵性的,粗枝大葉的略釁作畫,他們畫的人常常是大大的頭小小的身體,有的乾脆就用一條直線代表一隻手臂或一條腿,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他們畫的不準不像是自然的,這也更能顯示出幼兒所特有的興趣、風格。教師要保護好幼兒的這種繪畫興趣和特點,與幼兒一起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尊重他們,以表揚為主,局部矯正為輔,不能以成人的好壞標准刻板地評價幼兒的作品,更不能橫加指責和隨意改動他們的作品。而應用"童心"去想幼兒所想,看幼兒所看,感幼兒所感,絕不能以線條整齊不整齊,造型象不象,是不是和老師的範例一樣來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而應更多地看到作品的內容及情趣。
第二,運筆是否大膽流暢,不縮手。
大膽流暢的運筆,體現出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並用言語、動作對他們的進步表示肯定,讓孩子在這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樹立自信心。
第三,想像力是否獨特,超越了現實。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人類的進步,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養孩子自己開拓生活的原動力,它就失去了意義。"我們的繪畫作品的作者是三至六歲的幼兒,如果讓幼兒一味的臨摹或在記憶中臨摹別人設計的形象,那樣會促進幼兒惰性心理的產生,關閉想像的閥門,使孩子走入誤區。在指導幼兒繪畫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幼兒很少想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們常常是隨意塗抹,添加組合,全憑自己的想當然,這是自然的,有時他們想和滿天的小星星一塊跳舞,給火辣辣的太陽編一頂大大的太陽帽,幫可憐的丑小鴨找到他的媽媽,給……。在此,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應更多地表揚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幼兒的求異思維。
第四,色彩是否艷麗,不受約束。
兒童畫不同於成人畫,它滿含著兒童對周圍事物天真而又充滿熱情的感受,反映了他們幼稚而又大膽的想法。色彩對幼兒是非常奇妙和具有吸引力的,幼兒的色彩畫不受物體固有色限制,他們不懂得色彩的冷暖,畫中充滿著色彩的對比和誇張的表現,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地用鮮艷、強烈的色彩抒發感情,將畫面渲染得五彩續紛。一棵大樹,他們會用上所有的顏色進行塗染,一座小房子經過他們的加工會變的五顏六色
教師在評價幼兒繪畫作品時,要尊重幼兒繪畫特點,善於對不同幼兒的繪畫作品給予恰當的評價不輕視和忽略任何一位孩子的作品,准確找出其中優點和成功之處,引導幼兒的繪畫表現逐漸走向完美。
3. 幼師招考面試時該畫什麼畫
在幼兒的全國教師資格面試考試中有意向是必須要會的技能,那就是幼兒教師必備技能—繪畫。
這裡面所說的繪畫不單單是畫出來,而是講出來。抽到題目首先是將教案寫出來給自己一個思路,然後再根據教案的整個流程進行試講
教案從活動名稱,活動目標直到活動延伸完整呈現,但是講的時候主要是活動過程:導入——展開——結束——延伸。
首先來看導入的部分,目的是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融入到活動中,為接下來的環節做好准備。比如情境導入,談話導入,音樂導入等等,選擇一種適合的就好。
接下來是展開的部分,在這部分至少要有三個環節,才會顯得內容很豐富,舉個例子,展示出了三個環節,1、講解示範,提出作畫要求,2、幼兒創作輔導,3、作品評價,接下來我們進行詳細講解,第一環節,首先要讓孩子有個整體感知,出示範畫,這個范畫可以是你自己畫的,如果在備考室裡面有時間,可以完整地畫出來,也可以是名人的話,只要是孩子能整體感知到畫面的意境即可,出示範畫(繪畫作品欣賞或教師作畫)是支持繪畫教學的手段之一,也是培養幼兒繪畫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授課過程中,范畫的有效使用,不僅使幼兒很快的進入角色,還可以激發幼兒的靈感和創作熱情。緊接著是教師展示繪畫的過程,讓幼兒感知,在這時候可以邊畫邊講解,提示幼兒畫面內容的特點,分析繪畫操作程序及需要注意的點,將整個繪畫的過程完整的展現出來,清楚的講解,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
展示完了作品,就到了幼兒作畫的環節了,這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幼兒創作輔導,1、教師進行創作引導,對幼兒繪畫表現所必須的生活經驗、繪畫表現計劃、繪畫表現技能進行指導。如:提醒技能要求,如色彩搭配、合理布局、均勻塗色等;提醒養成好的習慣,如正確使用工具、專心作業、愛惜作品等。創作引導在繪畫活動中是最關鍵的環節。要求教師仔細推敲,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並達到相應的效果,留下大量的充足的時間供幼兒進行繪畫創作。教師需提示幼兒繪畫時注意的點,握筆的姿勢,色彩的選擇,構圖的結構,注意的小細節如不要畫在外面,不要扎到自己或其他的小朋友等等。提示完了注意要點就開始了幼兒動手操作,教師進行作品的輔導,有人會問了,都指導些什麼啊,怎麼指導啊,指導的內容包括如何構思、如何造型、如何使用色彩、如何構圖等幾方面的內容。針對每位幼兒的特點採用採用巡迴指導、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讓每位幼兒在自己原有的發展水平上再向前一步。這時就要將孩子的表現演出來,讓開關感覺到畫面感的存在,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的表現,可以多走幾步,營造指導的情境。
指導過之後,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繪畫作品了,自然地進入了第三環節作品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評價的標准慢慢教給幼兒,並幫助他們學習積極地評價同伴的繪畫作品。幼兒自身評價與相互評價,不僅有利於其評價能力的提高,還有利於其社會性的發展。可以讓孩子之間進行評價,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也可以然孩子展示教師進行評價,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畫的怎麼樣,都不要否定它,鼓勵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興趣。
展開部分三個環節進行完,就進入了結束的部分,耐人尋味的結束將使繪畫活動得到美的升華,不但能引起幼兒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注意,也利於幼兒對整個美術活動的回味和思考。結束也有多種方式,如游戲式的結尾,帶著孩子組織游戲愉快的結束本次活動,故事式的結尾,可以講這幅畫變成一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或者你之前的導入用的是故事,在這里正好首尾呼應,還顯得比較完整,另外展覽式的結束,請幼兒將自己的作品都展示出來,形成掛圖的形式進行展覽。
活動過程的結束不代表活動的額結束,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延伸的部分,在活動後圍繞活動的主題、目標,在游戲或美工區(角)中,適當安排一些相關的內容來鞏固幼兒新學的繪畫知識與技能。根據之前這個例子,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式延伸?(美工區講畫貼在美工牆上,學一首關於顏色的歌曲,延伸到戶外做游戲,家園共育)這么多種延伸方式選擇一種即可。
4. 幼兒園小朋友的繪畫作品從哪些角度評價
幼兒園的活動,既然要發揮其教育功效,就不能缺少了評價這個環節。幼兒繪畫活動的評價活動是幼兒園繪畫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與幼兒園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相比較,其應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視程度卻較低。而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關鍵詞:評價觀 評價體系 發展性評價 多元評價 教育評價:《綱要》將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功能界定為:「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沒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是當今世界課程與教學改革評價的最新發展的先進成果,也是今後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對於幼兒園的課程改革與評價改革頗有成效且意義深遠。 塗鴉是孩子的天性,當還不太懂事的孩子抓著蠟筆在紙上隨意地塗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滿臉燦爛的笑容,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為五彩繽紛的色彩而感動的神情,這一刻,我們相信孩子愛上了塗鴉。而在幼兒園里,我們看到的是有的孩子,漸漸不愛動手畫畫了,而有的畫的總是那麼些,也許原因有很多,但作為我們幼兒園老師應該反省一下,是什麼抹殺了孩子的天性? 我們發現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一、確立正確的評價觀,培養和提高幼兒繪畫興趣 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淘汰,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我們不能以哪個幼兒畫的好,或哪個幼兒畫的不好為標准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發展性評價這種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有助於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他能依據幼兒的不同背景和個性特點,准確地判斷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幼兒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如果沒有正確的評價觀,就有可能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孩子有時候是特別敏感的,一次在繪畫評價活動中,我無意中說了文涇的畫畫的不太好看,顏色圖的有些亂,當時孩子也沒有特別的表現。可是在接下來的一次繪畫活動中,當小朋友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時,我卻看到文涇拿著筆愣在哪裡,我問他怎麼了,他說老師我不會畫,這時候我明白,孩子不是不會畫,他是不敢畫,他害怕自己的畫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怕老師說他的畫畫的不好看。於是我意識到評價的重要性。又有一次,在《宇宙人游山洞》的美術活動中,佳俊很認真地在山洞裡畫了很多宇宙人,在評價活動中佳俊向同伴們介紹宇宙人在排著隊過山洞,他們要走出山洞回家去,雖然那些宇宙人畫的有些歪扭扭的,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本來孩子繪畫的時候特別缺乏耐心,總是草草了事,可今天孩子很認真很耐心地完成了作品。於是我在集體面前表揚了他,並把他的作品展示出來了,我發現下課的時候佳俊會去展示區看看自己的作品,還會向同伴介紹,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繪畫,每次繪畫活動都很認真,每當我們幫他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時,孩子也會耐心的聽了,孩子的繪畫的興致越來越高了,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地贏得小朋友的喜歡了。 這些讓我清楚的明白了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更清楚了確立正確的評價觀的重要性。作為老師不能以片面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用畫的好或不好來評價,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也許只會造成部分幼兒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盲目樂觀。因此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步培養其正確認識自己,提高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教師指出幼兒的不足甚至提出批評,幼兒所感受到的也仍然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並會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 二、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幼兒多元發展 1、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幼兒獲得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 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是形影不離的,所以相對中小學來說,幼兒園老師和孩子的距離更近些,老師對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在評價中,不僅要突出「為了孩子的一切」,還要突出「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提高不同個性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孩子共同進步的目的。 例如:在《森林裡的動物園》這一繪畫活動中,我們對於那些愛繪畫,繪畫線條有力、連貫,圖形、形象清晰完整的孩子來說,在評價中我們應本著「高起點、嚴要求」的原則,為他們的進一步成長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觀察他們畫面是否完整,小動物們形象是否清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畫面是否具有孩子自己的想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富有童趣,我們鼓勵他們發揮想像里,讓畫面里的動物活起來,給動物們提供一個活起來的背景或舞台。對對那些喜歡繪畫,但繪畫線條不流暢、形象不完整的幼兒來說,應本著「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評價宗旨,我們更關注的是動物形象是否清晰,孩子有沒有抓住動物的特徵,我們鼓勵他們在活動結束後進入美工區多加練習。對於那些不愛繪畫,繪畫習慣不好的幼兒來說,應從逐步培養喜愛繪畫的情感入手,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教師還應當是一個細心的觀察家,要敏銳地捕捉他們的點滴進步與閃光點,並及時予以獎勵和表揚,使他們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2、評價活動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注重活動的過程性。 在以往的繪畫評價活動中,我們往往偏重於作品結果的優劣,靜態的對孩子的繪畫作品實體作出評價。新綱要理念指出我們的評價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應動態的對幼兒的整個繪畫過程作出評價。所以在美術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興趣性、主動性、持久性、繪畫習慣等。如觀察孩子是否主動參與美術活動,對美術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完全沉浸其中,還是對美術活動遲疑不前,活動中企圖停止或張望別人做什麼等;觀察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注意集中與持久程度;觀察其作品是自己決定完成的,還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如:我們班的小妹妹(鄒琦玥),一開始每次繪畫活動時都不肯動筆,軟硬兼施都無濟於事,後來,我觀察到繪畫活動時她雖然自己不畫,但是她會對邊上的小朋友指手畫腳「你畫的不對」、「不是這樣畫的」、「哎,你畫的太難看了」,通過這些行為,我猜測可能小妹妹其實她並非真的不想畫畫,也許是她對自己缺乏信心,她怕自己畫的不好,所以不敢畫,於是繪畫活動時,我就輕輕的對她說「琦玥是不是怕自己畫的不好?」她點點頭,於是我就繼續鼓勵「沒關系的,老師小時候一開始也畫得不好,多花幾次就能畫得漂亮了,但是如果不練習的話就一直畫不好的哦!」在不斷的鼓勵下,琦玥終於第一次自己動筆畫畫了,在活動評價時我把琦玥的進步告訴了大家,並在集體面前給予了肯定,琦玥靦腆的笑了,接著在以後的繪畫活動中,她開始能獨立完成作品了。可見繪畫活動中的評價要注重活動的過程性,變靜態為動態。 3、增強幼兒與評價活動的互動性 在繪畫活動中,我們往往在無意中就會以教師自己的意願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劣。教師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雖然也有個別幼兒參與評價,教師總結,但由於教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和培養,幼兒缺少該方面的能力,這一切形同虛設。所以
5. 幼兒教師應該怎樣來上好一節美術課
要上好一節美術課,教師首先要充分地學習、了解與教材相關的知識。 量體裁衣,認真分析學生 上課前你要知道你教的是誰,對你要教育的這些人你要知道 小學生有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他們活潑好學,注意持久性差,兒童早期的繪畫是天真爛漫的,在他們的想像中,我們既看不到細節,也看不到透視變形,只看到一種原始的大概的外部形狀,畫出的東西飄忽不定,不能准確地到達應有的位置,但他們也能用他們所認識的方法表達出物體的樣子來,因此,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上,不要刻意去叫學生什麼,怎麼畫,而是讓他們發揮想像力隨便畫。 了解了你要教的對象還不行,一節課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課本的內容,兩者結合才行。 美術課的目的在於引導,教給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准備好范畫,調動起學生的創作靈感,為下面的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一定要注意從學生的思維和年齡等特點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講、多說、多談感受,並作適當的引導與補充。教師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下的奴隸,難以掙脫,即使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師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藝不足而被挫折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所以,我認為,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准確的引導和補充,以預防學生繪畫技巧的不足。 激發興趣,促進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是上好一節美術課的中心環節,也是教學目的實施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事物感興趣了,才會去注意觀察與感受。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實感,才能畫出動人的作品。快樂、輕松的課堂,能使學生處於最佳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作用,如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讓學生心理處於最佳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使用多種手段激發興趣,給學生一種新奇有趣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積極創設合適環境,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的教態、語言要親切、生動,多用鼓勵的、表揚的語言,增強信心。比如:「很有創意」、「很好」,「你真聰明」等詞句,教師要多用,用好。《參觀和旅行》一課,課前我在教室掛上了一些旅遊景點的照片,學生觀察欣賞,置身於美妙的墨色之中,讓學生說一說想法,談一談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入。 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可給學生一個當小老師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學活動是一種情感的互動過程, 是一種充滿情意的交流過程,充滿濃郁的情感色彩。沒有感情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而且感情是雙方面的,要求學生有情感,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對學生充滿深厚的愛,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教學生,講台上的學生盡力表達,下面的學生聽得很認真,想找出不足自己上台去補充,也當一回小老師。此時,教師的作用就是給予肯定和補充不足,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產生發揮與表達的願望,趁熱打鐵讓學生作畫,把自己最想表達的東西畫出來。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可以動手幫學生改一改,並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使全體學生一起進步。教師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相信他們都能在各自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 拓展思維,培育創造能力 在美術教學過程是,創作畫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它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創造能力,發展智力開拓思維。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小學生不容易想像創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畫面,這是他們長期模仿而產生的結果,下筆程式化,思維過程化,不是自己觀察想像加工主動創造出來的畫,而是不動腦筋的記憶結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動腦讓學生去思維去想像,例如:通過投影錄像示範畫,出外寫生,還有把繪畫步驟編成兒歌活潑生動又容易記憶。調動小學生作畫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去表現所想反映的內容,使學生心情抒暢,激發創作慾望,並對他們的作品及時予以表揚,使他們增強創作信心。例如:在《船》的教學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來製作船,我不僅出示我示範的作品,而且利用廢舊可樂瓶做成的成品讓學生欣賞,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思維讓學生展開想像,然後讓學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讓大家觀賞,這樣學生製作認真、積極,作品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極富創造性。 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可以採用學生自評或互評,再結合教師的點評,最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1)教師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指導學生的學習,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的評價反饋。但教師的評價更多的是正面評價,評價中帶有鼓勵,評價中帶有指導,要用好眼神,目光和眼光應該具有親和力,親切自然,飽含著對學生的信任和期待;要多對學生微笑,給他勇氣,使其建立自信,肯定地點點頭,讓他信心十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情感;(2)師生互評。當學生的作業展示出來後,可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件作品?為什麼?」等,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不但加強了同學間的交流,還可以了解學生認識事物的態度、思維方式及個性特點;(3)自評。當學生完成美術作業後,可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可介紹作品的內容,或說明創作的動機、過程,也可以介紹作品中自己感覺最得意的地方或不足之處。學生的自我評價既可以實現自我需要,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使學生更好的自主發展。學生不管是完成作品還是 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然後對具體的作品要做具體的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分析與鑒賞的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息——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 美術教學的獨特是不可代替的,通過藝術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豐富,心靈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使課堂產生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去發散思維、創造性地想像,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產生愉悅的情緒,以此來啟動學生內在的活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小學美術課的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教法也要靈活多樣,只有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做到樂教,學生才能樂學。
6.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教師對自主的策略什麼嗎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幼兒自主學習是以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發展幼兒個性為宗旨,以更好的發揮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 動性,在一定的環境中,幼兒按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學習,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理論是一種現代教育思想,它摒棄了以往「被動學習」和「他主學習」的 弊端,以幼兒為中心,著眼於幼兒的主動發展,促進每個幼兒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的一種指導性的教育理論。在傳統的美術學習方式中,過分地突出和強調的是機械 的模仿及強調知識的接受與技能的掌握,幼兒的學習被控制在「你說我聽,你示範、我模仿」的被動接受過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被冷落。那麼,教師應如 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發揮幼兒在認知活動中的主體性,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乃是激起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 的動力。」情境教學能把概念具體化,傳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兒的認識與情感相結合,使思維與形象統一,變灌輸為感悟,變說教為體驗,使幼兒全面發展。因 此,面對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做到創境激趣、以趣激學、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 1、直觀演示,創設形象情境 幼兒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具體動作思維、直觀形象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利用直觀演示法可以寓教於樂,在教學中,我運用電教設備再現教學內容情境或 收集與內容相關的實物、圖片創設情境等,讓幼兒入情入境,借境悟理,進行自主學習。如:在繪畫《各種各樣的汽車》活動中,我與幼兒共同收集了各種各樣汽車 的模型玩具、圖片,並布置了《中華汽車展》環境,幼兒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對汽車發生了興趣,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以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 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樣的汽車中來。由於每個幼兒對汽車都有一定的認識,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熱情,在作畫中,非常自如,積極主動,想像力也非常豐富。 2、故事啟迪,創設想像情境 幼兒愛聽故事,老師可以藉助故事的魅力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感悟道理。幼兒從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 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認,為幼兒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如:在畫《神奇的手》活動中,我運用這個故事:「一天,有個小姑娘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手忽然變成 了許多小動物,有孔雀呀、蝴蝶呀,還有小飛鳥呀,好多好多的動物,他們在由手變成的山呀,樹林里呀……」。通過故事啟迪,創設想像情境,及時地、進一步地 打開孩子們的想像之窗,有力地啟發和引導孩子們的創造思維,幼兒表現的慾望非常強。小朋友們個個畫出了他們心中的美好世界,有的幼兒畫出一座「手」房子, 有的幼兒畫出了「手」汽球,有的畫出「手」花瓶……。 3、設疑啟智,創設問題情境 「疑慮,思之始,學之始。」思維的啟動,無不被問題所誘發,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將幼兒置於問題情境中,幼兒有了疑問 會去發現,去探討、去創造。這樣可激活幼兒學習新知識的積極狀態,促使幼兒不斷去思索,不斷去嘗試解決新的問題,使幼兒正真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如:繪畫 《螞蟻》活動中,我提出了「螞蟻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螞蟻的家在哪兒?」「螞蟻在干什麼?」「螞蟻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螞蟻的頭上有什麼?像什 么?」等問題。幼兒在問題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帶著問題去想像,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了。 4、小品表演,創設實踐情境 愛表演是兒童的天性,幼兒每當在表演情境中,非常興奮,會產生強烈的表演慾望,容易融入角色學習的情境中。這樣,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直接體驗。不但可使教育內容具體化,更能使幼兒從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悟道理,學到知識,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啟發點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幼兒是一個個體,個性不一,能力有別,知識經驗缺乏或認知策略不當, 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於困境,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即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藉助當時的情景、材 料、提出問題,起輔墊導向的輔助作用。 1、當學習活動出現困惑時,教師提出問題給予適當的點撥。幼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困惑時,會對學習失去興 趣。教師及時給予點撥,能為幼兒掃清參與學習的障礙,以將鼓勵幼兒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學習。「點撥」不是傳統的講授法而是強調幼兒的主體性,注重啟發式,在 幼兒踮著腳且夠不著的情況下,教師給予點撥。如:在一次製作《蜻蜓》活動中,婧兒選用了透明塑料薄膜來作蜻蜓的翅膀,選用小木棒作蜻蜓的身體,然後用膠水 來固定,幾次都沒固定成功。她開始表現出極度的焦慮,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時,我對她說:「我們平時除了用膠水來粘貼固定,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用來粘貼固 定的?」經我的啟發,她去找來了雙面膠、透明膠,通過不斷的嘗試,解決了難題,獲得了成功。教師的適時介入,給予點撥,又一次引發幼兒繼續學習的興趣。 2、拓展升華,激活幼兒繼續參與學習的興趣。在活動中,教師可運用語言創設情境,啟發幼兒想像與創造,使幼 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推向新的高潮。如:繪畫《有趣的蝸牛》活動中,當幼兒繪畫了一隻蝸牛的主體後,我就提出有趣的啟發性的語言:「你畫的這只蝸牛是蝸牛一家 中的哪個成員?蝸牛寶寶和爸爸、媽媽在做什麼?」「蝸牛寶寶為什麼哭了?誰來幫助它?」「蝸牛寶寶喜歡在哪兒玩?等等,幼兒在這些語言的啟發下,思維得到 拓展,出現了繪畫創作的高潮:「我現在要畫蝸牛爸爸,蝸牛寶寶騎在蝸牛爸爸的背上去動物超市」「我是畫蝸牛寶寶的圖書破了在哭,小鳥、蝴蝶都來安慰它」 「我畫的是蝸牛一家去春遊」幼兒邊說邊畫,其樂無窮,非常快樂。 三、大膽放手,給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 活動中要多方創造條件,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時間與機會,讓幼兒與環境、與同伴、與老師等之間進行多維互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把學習的主 動權交給幼兒。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努力去發現,探索新知,學習新知,同時也學會學習,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給幼兒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綱要中指出:幼兒美術活動應以幼兒為本,應注重活動前的體驗,讓幼兒在實 地、實物、實景、實情中進行情感受體驗,發現環境、生活和藝術的美,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幼兒的感受力。如:在《蔬菜》美術活動中,我先帶幼兒到菜地去觀察, 然後讓幼兒參與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讓幼兒參與布置「蔬菜世界」環境。並引導幼兒用各種方式進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導幼兒用眼觀察、用手觸摸,用鼻 子聞,並鼓勵幼兒剝開豆夾、剝去芋頭的皮、切斷蓮藉等方法「解剖」蔬菜,還引許幼兒邊觀察邊與同伴交流討論,使幼兒充分體驗、感知蔬菜的特徵。幼兒說: 「黃瓜摸上去會刺刺的」「空心菜的梗中間有個洞」「蓮藉切開有許多洞洞」「芋頭愛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長得像泥鰍」「青椒長的像燈籠,中間是空的
7. 幼兒教師怎樣圍繞主題繪畫講故事,圖
舞蹈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動作的藝術,是用人體動作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感情的一種視覺表演藝術。他的動作富有節奏性、造型性、准確性和連貫性的特點。不同類型的舞蹈都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幼兒舞蹈是力求簡單、生動、切不能一律追求高難動作,這樣就會背離了幼兒舞蹈帶給幼兒身心愉悅的教育初衷。按幼兒的年齡特點可分為大、中、小班舞蹈。我所介紹的是小班舞蹈的創編與排練。
一、小班舞蹈的創編
(一) 動作簡單且有一定的情趣
小班幼兒的神經中樞的發育及肢體動作的發展都還不完善,上肢與下肢動作的配合協調性及對動作的接受、掌握也就相應差,因此在創編小班舞蹈時,動作盡量簡單。上肢在搖動同時,下肢動作不要太大。在小班第一學期可適當地加入一些簡單的舞步,如:小碎步、小跑步、踵步、雙腳一齊跳等。到第二學期可加入滾動步、進退步及一些其隨意的舞步,如:小丁字步、連續跳等。動作簡單,孩子易學會,這對初學舞蹈的幼兒來說,他們不會產生厭倦恐懼的心理。另外,動作要一定的情趣,如果一味地強調某種正規的動作,這會影響他們學的興趣,稍加點情趣,效果就不一樣。如我在創編《唐老鴨》這個舞蹈時,在鴨子左右搖擺走路的停頓上,加一些前挺肚子後撅屁股,再加上小撅撅嘴,這樣一來,孩子們不僅喜歡跳這個舞,而且會表演的淋漓盡致,形象到極點。
(二)舞蹈要有一定的情節內容
舞蹈對於孩子們來說,不僅僅是舞蹈,更深入的應該說是一種游戲,或者說是一個正在表演的故事,小班幼兒感興趣的不僅是舞蹈動作,更感興趣的是它的內容情節。單純的舞蹈動作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而內容情節才會真正深入他們的心靈,感化他們的情操,他們才會用動作把他們心理的真正想法表現出來,舞出他們的感情,舞出舞蹈的內涵。因此,我在創編舞蹈《歡慶》時,更多地加入了內容情節、且有人物角色的表演,孩子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表演,他們跳著不同的動作,音樂雖然很長,但孩子們卻始終都很投入,動作到位、節奏准確,從開始學舞蹈到最後的演出,孩子們一直沒有厭倦過,這對小班幼兒來說,很難得。繼而我和同事一起創編的《小毛驢》、《小蒙古》孩子們都很喜愛。
(三)音樂歡快、節奏鮮明、結構脈絡清晰、情緒風格特點突出小班幼兒對音樂的欣賞還比較簡單,只能欣賞音樂的表面對其中的內容還聽不懂。他們比較喜歡歡快、活波、節奏鮮明的曲子,這對他們來說易於接受,也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動作與音樂的結合對於他們來說不是為好的動作配適合的音樂,而是為好的音樂配合動作。孩子們因為喜歡音樂,受音樂的感染而加入動作的,是通過聽覺神經對動作神經的一種刺激。另外,我們老師錄制的音樂曲子的效果要好,否則會影響孩子們舞得情緒。這兩年,在創編小班舞蹈時,特別注重了這一點。如《歡慶》的曲子《喜慶秧歌》、《天竺公主》的歌曲《天竺公主》、《葫蘆娃》中的《葫蘆金剛》等,都是一些孩子們比較喜歡的音樂,自然在這種音樂下創編的舞蹈,它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讓孩子們參與舞蹈動作的創編
孩子雖小,可他們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與主張。畫畫時他們可以不畫老師教的,而是自己想畫的東西;剪紙時你教剪蘋果,他們會剪出各種各樣的蘋果;玩插具時,你插一個你認為很象的飛機,他們會插出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飛機……所以說孩子們的想法多種多樣。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不能是牽著他們的鼻子走,要給他們一定的空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去參與、去發揮。我們創編舞蹈也一樣,讓他們參與進來,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們的創造性、積極性也有了用武之地。由於作品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會很賣力的去練、去跳。另外排練過程中更改動作是常見的,我們會和孩子們進行商量,讓他們想動作,這樣大大的提高了孩子們的積極性。
8. 兒童繪畫作品,幼兒教師繪畫作品圖片
李凌雲國際教育 那個網站上面的繪畫作品和圖片什麼的我感覺可不錯了,每次寶寶看個不停!!
9. 幼師參加美術比賽,作品要怎樣類型的
有創意就行,如果比賽有主題按主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