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笑說西方美術

笑說西方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23 08:49:14

❶ 求關於西方美術的資料~~~~~~~~~~~~~~~【急】~~~~~~~~~~~~~~~

歐洲史前美術
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總稱。內
迄今所知,容歐洲最早的美術作品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約2.5~3萬年前,即地球處在玉木冰河期。這種舊石器時代的美術,約在公元前1萬年隨著冰河期的結束而消失。中石器時代美術的類型有所增加,隨著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各自獨立發展的美術傳統,不同程度地演化為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舊石器時代美術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雖然缺乏人類對於形象的模仿表現的證據,但實用的工具製作和改進,已經顯示了許多審美因素。如手斧的幾何化造型、對稱感,刃口的細小修飾以及刻痕,都不無初級的裝飾價值,而且製造工具的過程也為創作藝術作品准備了造型的技巧。

❷ 超搞笑西方美術史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
第二第三個不知道
第四個是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美杜莎內之筏
馬拉之死

構圖X號(忘容了是幾號了)

吶喊
梵高自畫像
橙色瑪麗蓮夢露
其他的想不起來了

補充:一個裸體加一個黑人彈琴的是奧林比亞
自由引導人民

❸ 誰有西方美術鑒賞論文,800字左右,不用很深奧,謝謝

其實,最早接觸到的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不是莫奈的《日出印象》,而是修拉的那幅《大腕島的星期日》,那是CCTV8的世界名畫鑒賞的一期節目,分析點彩法,不過當時吸引我的是畫面中那位拿傘的婦女的衣服。

後來,對印象派,後印象派有了一定了解,直到上大學選修這們課,在圖書館看這些畫家的介紹,知道現在作在這里寫這樣一篇關於印象派的文章。。。。。。。

最早的時候,我是在考慮到底是寫達 芬奇,還是凡 高,因為在整個美術史上,自己最感興趣的,最了解的就是這兩位了,但覺得達芬奇沒什麼話講,而梵谷呢,自己在高中時已經寫過了的。

上課較系統的接觸到他們後,覺得自己可以對這個流派寫點什麼,對這個流派的畫家寫點什麼。

說實話,真的不喜歡馬奈的作品,看他的作品,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我的感覺,不是因為太震撼或是太感動的沒語言了,而是因為我的心和他的畫之間少了一座橋,沒有感覺。

關於德加,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幅舞蹈演員,其實他所話的那些舞蹈演員都不是她最美的舞姿,最優雅的那一瞬間。那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瞬,不起眼的一個動作而已,但正是因為這些畫作的生活化,而使我們了解一種職業,一個社會層面的一段故事。

真實而不僵硬,似乎在細細的講述一個故事。

或許是因為自己審美的關系吧,我最喜歡的德加的作品是《 舞台上的舞女》。

似乎是第一眼看到那幅作品,我就被迷住了。。。。。。

那一瞬間,她舒展而自然的舞姿,沉醉於舞蹈的淡淡的微笑,象傘一般展開的芭蕾舞裙,輕盈的踏著地板的腳尖,如蒲公英般飄逸,似乎就在下一秒,在你眼前輕盈的旋轉而過,風一般。

背景一片的朦朧,檯面一片的朦朧,唯獨她的舞姿,唯獨她的微笑,與攝影中最拍給人相似的心靈美感。一切都在朦朧著,唯獨那個舞女。

凝視著,凝視著,彷彿自己就站在她的面前,如她一般的沉醉,沉醉於一個美妙的世界。

另一幅我印象極深的是戴手套的女歌手,那張畫中的歌手,有點嚇人,異地光的形式描繪的,但我很喜歡,因為她真實,真實就是喜歡的最好理由。畫面中泛用了黑色,這是在印象派作品中少用的一種顏色。而在這卻恰到好處,手套部分被有意的處理為近似黑色剪影,再加上北京的條狀裝飾,強化了形體對比,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

❹ 分析西方諷刺藝術的發展、(差不多300字吧)

諷刺藝術在西方的文學史中源遠流長,遍布於戲曲,小說,詩歌等文學樣式。西方的文學諷刺大多是大膽,潑辣,鋒芒畢露,有著濃郁的喜劇風格。古希臘的喜劇源於民間的祭祀和諷刺詩。然而關於諷刺的專門著作卻並不多見。在西方,諷刺屬於喜劇范疇,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喜劇是要模仿比我們今天壞的人……哲理就包含著一種論斷:喜劇是一種以否定人物為描寫對象的諷刺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曲家特里希諾就很明確的規定了戲劇的社會任務在於諷刺。萊辛在《漢堡劇評》中談到戲劇的社會功能時,也把戲劇的笑和諷刺看做同一回事。的確,在古代歐洲文學史上,戲劇從來都是一種諷刺藝術。以阿里斯托芬為代表的政治戲劇就是這樣。以米南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後期古羅馬世態戲劇也是這樣,以至於十七世紀莫里哀等的一系列社會戲劇大放異彩。隨後西方社會涌現了一大批卓越的藝術諷刺大師,如菲爾丁,狄更斯,果戈理,拜倫,席涅等等…… 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上來的,累死了,希望對你有幫助O(∩_∩)O哈哈~

❺ 西方繪畫的特點

西方藝術重客觀,西洋畫重形似。西方繪畫對色彩的運用很強調,典型的有拉斐爾的「雅典回學院」,答這也是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最本質的區別。

在致力於追求純藝術的現代派畫家看來,傳統繪畫攙雜太多的「非藝術的雜質」。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並不是不講藝術,只不過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兼顧著諸多非藝術性的方面。這大概就是傳統繪畫區別於現代派繪畫的重要標志。

(5)笑說西方美術擴展閱讀:

發展

1、由於戰爭與自然原因,沒有留下純粹的希臘繪畫,唯一的材料來自於「希臘瓶畫」,希臘藝術的兩種追求,一是真實再現,一是優雅和諧。而對羅馬繪畫的了解主要來自於龐培古城。——西方繪畫

2、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中心地,14-15世紀早期畫家喬托、馬薩喬等把人文思想與對自然的逼真描繪結合,雖還具呆板僵硬痕跡,卻顯出了與中世紀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畫家們再真實與幽雅方面達到了同意,有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盛期三傑」。

3、現代主義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強調藝術的純粹性及繪畫語言自身的價值,他們排斥功利性,對描述性和再現性的因素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組織畫面結構,表達內在情感,營造神秘夢境。

❻ 西方美術欣賞和外國美術欣賞的區別

字面上意思啊!一個是西方,一個是外國啊

❼ 西方美術史上兩個重要的「微笑」分別是什麼它們分別意味著什麼

好像只有
「古風的微笑」和「蒙娜麗莎的微笑」
帶有微笑兩個字吧?
一個是指公元前6、7世紀的雕塑風格。
一個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的藝術風格。

不記得還有其他的「微笑」啊?
後面的賜教!~~~~~~~

如何論述中西方美術的差異

中西方美術的最主要差異就在於透視,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在透視上將焦點(一點)透視與散點(多點)透視結合;而西方繪畫著重於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特點。
繪畫風格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同時整個社會所形成的文化底蘊也同時反哺給了繪畫。舉例來說,從建築上來說,人文,天氣和建築材料以及建築工藝都對其有很大的影響,同樣是巴洛克風格,每個地方都有些細微的變化。
西方人文在文藝復興時期,思想波瀾起伏,海納百川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功不在風格多少,而在於這一風氣帶動了人們的思想,不段的創新;反觀中國古代,由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迫使人們在一定框架中,不對君王,只對青山綠水,千年時間造就了中國畫的輝煌,但也限制了中國繪畫新時代的發展。當然在明清兩代發展起來的工筆繪畫,在一定意義上也偏重了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工筆建築要稍少一些)。
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毛筆,紙張,繪畫顏料可謂獨樹一幟,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當然整個當時西方社會的工藝水平也是很高的。
總的來說,中國繪畫講究的是意境,畫面的構圖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樓,人物花鳥,增減不在話下,而西方繪畫造型嚴謹,焦點透視決定了其在構圖上有所限制,但也更體現了西方繪畫方寸之間的精工細
做,用現今意義上來說就是中國畫在於細細品味,西方畫細部則更加耐看。

❾ 談談對學習西方美術史的看法及見解。(不少於300字)

談文藝復興三傑及其各自藝術特色

選修了外國美術史,感受到國外眾多畫家流派的風格,深刻地感覺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來評價畫的好與壞。要深刻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畫家們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對某個畫家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對文藝復興三傑,他們各有所長,在不同的時候占據了不同的地位。我查閱了各類資料,加上一些個人觀點,有以下的一點看法。
說到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可貴的是,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而稍微年輕的米開朗琪羅可所謂是一位舉世公認的巨匠。他的雕塑不在於他的強健與巨人般的宏大,而在於它的靈感和神韻。這是他的追隨者永遠也學不到的東西。他,一位富裕的佛羅倫薩人,一個下層貴族中的一員。卻性情孤高,從不屈服任何壓力。唯有教皇世俗的權威和神聖的地位才能迫使他到西斯汀禮拜堂作畫,在那裡他可以登峰造極,創找出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濕壁畫。他一向排斥畫筆,曾以他激烈的誓言說他唯一的工具是鑿子。顯得那麼可怕,才會讓人蕭然起敬吧。確實沒有一個藝術家比米開朗琪羅更令人敬畏。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是拉菲爾的真實寫真,不僅畫風如此,為人處事亦如此。但是追逐」名利」的心加快了生命逝去的步伐,年輕的生命留給了世人永恆的作品。這三位巨匠真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的精神領袖。
最早認識達芬奇的時候是在小學。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可謂眾人皆知,正是他那種堅強的意志,才造就了他以後的偉業。正是刻苦的大量練習,才使得在他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礎 。《蒙娜麗莎》可謂是達芬奇的代表之作,而這一點在《蒙娜麗莎》 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實,他筆下的這一使人難忘的"微笑"已不是具體的佐貢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是"蒙娜麗莎"所有的,是達·芬奇所有的,也是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人性特質的某種精微的東西。可能,這就是《蒙娜麗莎》巨大魅力的所在。
達芬奇也許是智商最高的藝術家。他的思維超越他的時代,他的發明改變了他的時代。正是他藝術的創作加入了科學的思維。才完成了當時常人難以完成的課題: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達芬奇的這些貢獻不僅像鏡子似的反映了他一生的成就,更深刻影響後來各派畫家的思考創作。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了珍品中的珍品。
比達芬奇年輕23歲的米開朗琪羅曾在著名畫家古蘭達約門下學習,但真正給他啟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於領悟古人成就時,也致力於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結構和運動,這使他成為量充分發揮人體.表現力的美術家之一。
不同於充滿深遂智慧之美的達·芬奇的藝術,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繪畫中,一個個巨人般的宏偉形象挺立起來,在宏偉的背後蘊藏的靈感和神韻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雕塑《大衛》創作於他的早期,當時他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我認為,大衛之所以成為不朽的作品,在於他把思想從石頭中釋放了出來。以精湛的技巧、強烈的信心,與常人有驚人不同之處的雕鑿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根據義大利15世紀兩位最著名雕塑家多納泰羅和委羅基俄曾創造過兩件同名雕塑作品來看,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大衛塑成少年,就像聖經故事講的情形一樣。而米開朗琪羅的驚人之處,在於他擺脫了文字記述的束縛,根據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衛塑造成一位發育成熟、體魄健美的英俊男子,一位如神的人,從而極具表現力地傳達出他對人的信心、對新社會理想的熱情。更表現了他不受他人思想束縛,敢為人先的創作精神。
再我看來,拉菲爾的畫永遠都顯的那麼平易近人、親切自然。畫若其人,傳說拉菲爾為人溫和,處事謹慎。」他為我們創造了女性美的典範,以至這種典範到今天仍是後輩們難以企及的;只有一個拉斐爾,他使聖母真正回到了人間,成為我們理想中柔美的化身」。高度贊揚了拉菲爾對塑造聖母形象的巨大貢獻。正是聖母畫的成功,為拉斐爾帶來了所需要的聲譽。26歲時,他被推薦給教皇朱諾二世。並受到教皇的贊賞. 使他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在大量的工作中,拉斐爾開始僱傭大量的助工和學徒,通常是自己完成主體,別人輔助完成。人們發現了他的另一藝術天分--善於處理龐雜的大場面。
他的野心開始得到滿足,教皇賜給他極高的許可權,據說,每到一處都受到王者般的禮遇,他成為藝術界炙手可熱的"明星"。然而,拉斐爾仍舊不能忘記他的聖母。1514年,他獨自繪制了一生中最後一幅畫作--《聖母與聖西斯德》。
天才總是命不長,年僅37歲的拉斐爾卻倒下了,與其說他的才能與精力是被雪片似的定單、無休止的工作奪去的,不如說是他追求"功利"的野心毀滅了他。但他的藝術貢獻卻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模本的興盛而成為後人學習的標准.
也許在他羅馬聖賢祠上的墓誌銘,更能概括他的一生:
這里安息著拉斐爾
他活著--大自然害怕被征服
而他死後
又擔心自己死去.
短短幾個周的學習,使我對美術知識認識還很有限,對畫家及其他們作品的評價可能有點片面和不足.但是 ,完成外國美術史的選修後,再鑒賞外國畫家的作品時,不再人雲亦雲,能夠提到自己的觀點.這或許就是選修外國美術史後最大的收獲吧.

熱點內容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