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美術
⑴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答: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原名:倫敦學院 (The London Institute) 成立於1986年,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學院之一,將世界上最著名的致力於藝術、設計及其它相關活動的六所學院聯合起來。
這五所專業學院是:倫敦傳媒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LCC)、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LCF)提供時尚營銷和時尚管理課程、坎伯韋爾藝術學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 CAM)、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CSM)中央聖馬丁學院是世界最頂尖的三大設計學院之一、溫布爾登藝術學院(Wimbledon College of Art)。
⑵ BBC文明 西方藝術史話怎麼樣
其實我是想說 ... 我對這種口音完全沒有抵抗力... 1970s以前的RP啊啊啊啊
⑶ BBC 西班牙藝術怎麼樣
真覺得最後美國人設計的那個建築物完全就是集西班牙藝術的大成者 前面所有提到的元素 都美好呈現了
⑷ BBC 西洋藝術史怎麼樣
除了終於記住了幾個人名和不情願的小補文藝復興到巴洛克以外似乎都是很初級的介紹無字幕也挺輕松的因為都比較容易懂介紹的很淺但是覆蓋率還是可以的主持人長的有點不喜歡還有幾個藝術史學家的口吃和奇怪口音或者秀posh accent什麼的總之客觀的說還是不錯的啦
⑸ 求bbc美術的世界全集字幕,謝謝!!
看下搜狐公開課有沒有
⑹ BBC藝術的力量觀後感
即使在
BBC
的一眾藝術類紀錄片中,這套
8
集的【藝術的力量】也絕對出類拔萃。跟很多同類片子四平
八穩的訪談風格不同,這個系列採用真人演繹、現場還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視聽語言和
Simon Schama
個性化且極富感染力的講述,每一集都超級震撼,實在是講述傑作的精彩紀錄片,不容錯過。每集的開頭,
講述人都從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個疑問,然後在一個短暫但異常華美的片頭之後,答案慢慢從藝術家的
生平和其精神的激盪中浮現。更為強悍的是,根據具體內容的差異,每集都採用不同的視聽風格和結構方
式,難為製作者了。
內容上,如其名所示,
「
藝術的力量
」
,更准確的說,是藝術的沖擊和震撼力,所以這其中沒有優雅和
諧的文藝復興大師,沒有恬靜安適的傳統風景畫家,
8
集
8
位,全是血脈賁張的狂人,在世時,或者已享
有盛名,或者尚不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來點綴和裝飾的情調無關,而是為了震驚世人,
SHOCK
!
顯然,首集絕不會是同時代的卡拉奇,而鐵定是脾氣暴烈、不可一世的殺人犯卡拉瓦喬,一位首次讓
底層人物形象出現在經典題材畫作上的惡魔,講述集中在卡拉瓦喬內心飄盪的魔鬼和天使,一場持久的爭
斗,罪人和救贖不是教堂里富麗堂皇的大師畫作,而滿布著現實的驚懼和血腥。
接著是倫勃朗,
17
世紀荷蘭俗世榮光的記錄者,但讓他真正偉大的,不是對虛矯美好的記錄,而是真
實的丑惡。和商業時代對應,這一集的節奏相對要輕快一些,但底下的陰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爾尼尼,大理石羅馬的主要設計師。巴洛克時代,競相邀寵,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羅
米尼),爭風吃醋,大肆鋪張。柏爾尼尼的雕像飽滿、熱烈、情慾旺盛,本集一開頭,講述人說到一位法
國的參觀者,
「
如果這就是神聖的愛,那我再熟悉不過了。
」
特納的第四集,也顯然不會是著重那個享有盛譽的傳統風景畫家,那個特納師承自克勞德
·
洛蘭,描繪
著靜謐優美的英國田園風光。通篇講述的,是另一個特納,出身底層,困擾,不安,畫筆恣肆,驚世駭俗,
但保有著藝術家的激情和良知。
達維德(這個
DAVID
是法語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衛,不準確)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強悍的,因為
背景是鐵血崢嶸的法蘭西革命歲月,法國佬以再生的羅馬人自居,腥風血雨,風雲激盪。這一切都反映在
達維德的畫作上,從羅馬題材到現實革命,再到飛揚的拿破崙。這里會有一點意識形態上的小分歧,國內
的教材當然都把他說成是進步革命的桂冠詩人,而事實上他免不了有紅頂畫家見風使舵的一面,還有對革
命的褒貶,片中有句台詞,
「
(【馬拉之死】)後面可以是斑駁的牆壁,也可以是無盡的虛無。
」
梵高集因為有他的家信打底,
主要分兩個場景,一個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內自言自語,
不見天日,
另一個是廣角拍攝的金色原野、
炫目陽光,
一如梵高轉瞬即逝的悲慘生活和激勵後世的不朽之作。
片中說,
在梵高這里,
「
藝術取代了宗教。
」
畢加索集沒人來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轟炸場面的黑白紀錄片。本集的主線是,一個宣稱要砸毀一切
傳統標準的現代主義大師,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藝術震人心魄的力量。現代主義藝術在畢加索這里,
至少曾經克服過形式玩鬧和孤芳自賞的毛病。
最後一集講的是羅斯科,一個在消費年代試圖給日趨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驚體驗和神話意味的反抗
者。他的畫我看著有點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訴我錯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樣的神秘主
義者。這位俄裔美國畫家經歷過哥薩克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緊接著面對的是永無節制的文化工業、
消費快感、安迪
·
沃霍爾,還有搖滾樂,在他看來,這無異於又一場屠殺。他說,在過去一窮二白的歲月,
藝術沒錢,但人們反而可以無所顧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約定俗成的商品,還有所謂藝
術的力量嗎?所以他斷然拒絕了相當於今天
250
萬美元的報酬,不想為紐約四季餐廳作畫。很難跟人介紹
羅斯科那些濃烈的色塊,我們更熟悉更習慣的是早就熟視無睹的波普和招貼藝術。這一集開頭提出的疑問
是,藝術到底具有怎樣的力量,能改變我們,改變世界嗎?最後的回答是,不可能!
二
片子是從對畢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顧開始,在那些時候,畢加索沉浸於自己的藝術世界,用自己無語倫比的
天賦以及技巧來顛覆他所繼承的傳統。
比如美,
比如歷史。裸體女人的魅惑在傳統中多少帶著神秘與魅惑,
而在《亞維農的少女》中,它卻變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體的妓女。單手牽馬的將軍的手曾是標準的權力描
繪,在畢加索的曠野男孩兒中,同樣的單手與隨意卻被抽取了歷史與空間。他多麼熟悉他先前的偉大畫家
們對各種元素反復和熟練運用,可是畢加索卻堅決說:不!現在,形式大於內容。
這個時候的畢加索可不是畫得出
Guernica
的畢加索,他才懶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說:
「
畢加索,那可
是我認識的跟政治最不沾邊的人了。
」
但生活的節奏還是要快過藝術,畢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見證著
30
年代西班牙
殘留的鬥牛場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氣味。這景象對他而言實在難以忘懷。
1937
年的格爾尼卡,
轟炸機從穿著布衫或帶著禮帽的人們頭上飛過,幾乎是
「
不經意地
」
(
」almost casually」
)扔下幾顆炸彈。這
是一個黑色玩笑嗎?母雞在錯誤的地方下了蛋?這里可不是戰場。可生活才沒空去琢磨這些玩笑,格爾尼
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從白天進入了黑夜,煙霧彌漫,房子著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報紙上四處傳
送,是想留下這一刻,還是僅僅想復制這黑與白?我們不知道畢加索是否也在看到這照片的時候考慮過這
問題,我們只知道:他決意創作他的《格爾尼卡》,那老早答應了世博會的約稿,卻久久久久沒有任何頭
緒的與當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關的傑作。奧,他知道,這會是個傑作,只要他能夠完成的話。
Simon Schama
對《格爾尼卡》評語是:畢加索再一次顛覆了藝術
——
不久前由他重新定義的現代派
藝術。這一次,畢加索不再刻意拒絕歷史,相反還伸出他強壯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畫筆重新承托起那沉
甸甸的傳統。他可沒辦法忘記普拉多美術館里那些曠世的珍藏,那在戰火中遭受著滅世的命運的珍藏。他
也沒辦法忘記自己的祖國最偉大的畫家
——
他自己的先驅者和珍視者戈雅。他們都在說:看,這是戰爭。
不是嗎?畢加索仍然是立體主義的大師,可是這一次,在《格爾尼卡》中,他挽救了立體主義潛在的分崩
離析的命運。他為它們重新注入生命的整體性,注入自己的愛與恨,憎惡與自責,堅持、絕望以及救贖之
歌。
就如同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畢加索在《格爾尼卡》中一邊巧妙地隱藏著他自己,一邊無畏地探索
著他自己。情人、情婦、孩子、母親、格爾尼卡、自然、鮮血、受傷的馬、瘋狂的牛、拿蠟燭的人
……
所
有的形象以及他們一起牽扯起來在他心裡頭奔涌的感情,畢加索都不放過。他睜大雙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
的地方走過去,把他們畫下來,一筆一筆,一點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體驗到了戰爭,只因他如此深刻地
在自己身上
——
自己的全部身心
——
體驗到了人性,完整的、無暇的、永恆的
——
也是無比脆弱的
——
⑺ 在bbc藝術中國主人公在哪裡看到的六君子圖
是在上海博物館看到的六君子圖
⑻ BBC 繪畫的秘密 The Secret of Drawing 中文字幕!
那你還是沒下載好 在下一遍
⑼ 被bbc稱為第八藝術的是什麼
電視吧。我記得第七藝術史電影。按順序排下去,應該是廣播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