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中國語文

中國語文

發布時間: 2022-07-04 19:17:03

㈠ 中國語文發展史

20世紀語文教學是從古代綜合性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中獨立出來的,其標志,就是「語言專門化」。現代語文教育的歷史,就是從傳統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向「語言專門化」教育的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化」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轉型的一種內在推動力。傳統語文教學也有語言教學,但都是「就書衍說」,「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傳也」,其效率是極其低下的。中國第一部語法學著作《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終日伊吾」,可只是「循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餘年力索之功」完成《馬氏文通》一書,希望「而後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學文焉」。可以說,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是中國語文教學「知識化」的先聲。到了上個世紀初,中小學語文課堂開始出現包括注音字母、標點符號、文字的筆畫、修辭、語法等內容的語言知識教學。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現代語文學家和語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開始大量出現「發音」「讀法」「書法」「作法」「綴法」等語文知識,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應該是夏丏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該教材以語文知識為經,以選文為緯,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在知識理論指導下構建的比較成熟的語文教科書。

㈡ 漢語意思

漢語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
漢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13億(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系中華民族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

㈢ 漢語基本常識

一、基本知識及重點難點的掌握

1、基本知識的把握。《現代漢語》作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研究體系有自己的基本知識結構,因此,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內容,對學習者來說這些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是必要的。每一章都有相關知識點,同學們可以結合《考試大綱》仔細揣摩、領會。這里僅就"語音"一章作一例說。

首先,要分析語音現象,語音的物理、生理和社會這三大屬性是最基本的,而進一步學習和分析語音現象,音素及其分類也是必須掌握的;其次,要分析和把握現代漢語語音,其最自然的語音單位音節及其結構構成是重要的,接著要進一步了解聲母、韻母及聲調的特徵和初成,並在此基礎上掌握音節的拼寫規則;最後,我們還要掌握語音在實際運用中產生的臨時變化現象即語流音變如輕聲、變調、兒化等。

2、難點、重點的掌握。由於本門課程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這一步學習中,不能有任何偏廢,必須逐個地攻克堡壘。當然,我們還要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准確地掌握相關難點和重點,從而增強應試效果。下面分章說明:

"語音"章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本章有這樣幾個重點,也是難點:①調值與調類的聯系和區別。首先要了解兩者的聯系,其次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區別。②聲母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個方面去掌握,這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務必對每一個聲母的特徵有準確的了解。⑦韻母的分類與特徵。其中單母音韻母的特徵和復母音韻母的結構分類是難點,另外,四呼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④音變中輕聲的性質、上聲的變調及兒化的拼法以及字母和音素(音位)的關系等。

"詞彙"章重點理解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⑦語素的性質、類型及其與音節、漢字的關系。②詞語的構造方式。這里注意單純詞的形式、合成詞的類型。③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尤其是第二、第四兩種類型。④多義詞的意義構成、反義詞的類型及同音詞與多義詞的關系。⑤同義詞的區別。⑧基本詞彙的特徵、外來詞的類型、術語義與普通義的區別、成語與慣用語的區別以及語素、字、詞的聯系和區別等。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dJ0xYzwpscualXkDhDrOBQ

提取碼:htd9

㈣ 中文與漢語區別是什麼

中文與漢語區別如下:
中文(Chinese),廣義上是漢字的別稱,狹義上就版僅僅指代中國大陸的簡體漢權字。廣義上的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范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漢字文化圈地區。由於民間「語(言)」/「文(字)」兩個概念不分,因此中文也成為漢語語族的民間通俗統稱,包括書寫體系和發音體系,一般指標准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國話、中文等,屬漢藏語系,至少15億使用者,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華人社區。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漢語是分析語,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㈤ 「中文」與「漢語」的區別是什麼

中文與漢語區別如下:
中文(Chinese),廣義上是漢字的別稱,狹義上就僅僅指代中國大陸的簡體漢字。廣義上的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范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漢字文化圈地區。由於民間「語(言)」/「文(字)」兩個概念不分,因此中文也成為漢語語族的民間通俗統稱,包括書寫體系和發音體系,一般指標准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國話、中文等,屬漢藏語系,至少15億使用者,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華人社區。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漢語是分析語,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㈥ 「中文」與「漢語」有什麼區別

「漢語」和「中文」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漢語」是漢族語言的簡稱。我回國是答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語以外,尚有蒙、藏、朝鮮、維吾爾等兄弟民族的語言,通常說的漢語,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語言,但包括使用漢語地區的方言。

「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它與「漢語」的區別,嚴格說來,漢語是指口講、耳聽的語言,「中文」還包括閱讀和書寫的內容。此外,中文也包括兄弟民族的語文,例如新疆大學就把維吾爾語專業課程設在中文系裡。

㈦ 中文、漢語、華語、普通話、國語有什麼區別

「漢語」和「中文」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漢語」更常在學術圈使用,「中文」在民間較常出現。另一種常見說法是,「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以現代漢字為基準,強調「文」,「漢語」則更強調為漢民族語言。

英語中,漢語和中文都翻譯為Chinese。

北京大學出版的《博雅漢語》教材

很多人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單純使用「Chinese」並不準確,因為漢語口語包含了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七種方言,而外國人學習的多數學的是Mandarin Chinese,即漢語官話。

主持人大山的漢語比很多中國人說得好

我曾聽一位英語某培訓機構的詞彙老師說,清朝時很多外國人跟清廷官員打交道,便根據「滿大人」的漢語發音,把他們說的語言稱作Mandarin。這種說法部分正確,因為Mandarin一詞來自葡萄牙語mandarim,最早源自馬來語的menter和梵文的mantrin,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大臣。

《宰相劉羅鍋》劇照,清朝官員的裝束因為香港僵屍電影的流行成為了經典cult文化

官話形成於元代之後,是明清時期的官僚通用語,清朝中期北京官話形成,逐漸成為漢語標准語

20世紀初,「國語」的概念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不過國語並不等同於官話,四川大學教授王東傑認為,國語和官話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1. 官話的主要區分對象是其他地區的方言,國語的區分對象是其他國家的語言;

2. 官話所包含的范圍更廣,如北方官話就包含華北官話和西北官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分別是北方和南方的代表語言,而國語以北京音為標准,語音、語法都是唯一的;

3. 官話注意的是字形,國語注意的是口音。

清朝末期,「普通話」的說法和「國語統一」觀念一起從日本進入中國,逐漸流行開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普通話」成為左翼文人對抗舊政權的一個標簽,他們認為,「國語」這個詞本身含有國家機器壓迫人民的意味,是「壓迫弱小民族的工具」(瞿秋白語),「普通話」則是一個「無產階級用詞」。

建國後的1955年,教育部長張奚若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宣布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可的漢語標准語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㈧ 漢語的定義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什麼是漢語文化呢?下面是答.案.網 ZqNf.Com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漢語文化,歡迎閱讀。
什麼是漢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文、普通話等,屬漢藏語系,約15億使用者,現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地區、新加坡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及海外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和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准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有五個聲調,在線新華字典現已經收錄20959個漢字。
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但嚴格意義上普通話是統一規范漢語方言的一個標准,漢語方言眾多,有八大方言區,統稱為」八區官話「 分別為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我國境內人數使用最多的官話方言是西南官話(約2億人),中原官話次之。歷史沿革編輯
上古
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建立後,進一步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語法結構
語法特點
屬於漢藏語系的漢語是一種孤立語,不同於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詞彙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復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語素雖然在現代漢語里不能作為一個詞單獨用,但是有時候在借用古漢語的詞句時,也偶爾作為詞來使用。
詞彙性質
實詞,詞彙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語,在漢語中實詞分為六大類,分別是
1、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體事物、抽象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等)的名稱。
2、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可能意願等意義。
3、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等。
4、數詞:表示數目(包括確數、概數和序數)
5、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行為的單位。
6、代詞: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稱,或起區別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
虛詞,詞彙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漢語虛詞也分為六大類,分別為
1、副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時間、頻率、范圍、語氣、程度等。
2、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同這些詞或短語一起表示時間、處所、方向、對象等。
3、連詞: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前後有並列、遞進、轉折、因果、假設等關系。
4、助詞:用來表示詞語之間的某種結構關系,或動作行為的狀態,或表示某種語氣。
5、感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
6、擬聲詞:模擬人或事物發出的聲音。
短語結構
並列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片語合而成,詞與詞之間是並列關系,中間常用頓號或「和、及、又、與、並」等連詞。
偏正短語: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片語合而成,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名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定語,動詞、形容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狀語。
動賓短語:由動詞與後面受動詞支配的成分組合而成,受動詞支配的成分是賓語。
動補短語:由動詞或形容詞與後面起補充作用的成分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補充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主謂短語:由表示陳述和被陳述關系的兩個成分組合而成,表示被陳述物件的是主語,用來陳述的是謂語。
句子成分
主語:句子中的陳述物件,說明是誰或什麼。
謂語: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說明或怎麼樣。
賓語:謂語動詞的支配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結果、處所、工具等。
補語:謂語動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補語的標志是「得」字。
定語: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定語的標志是「的」字。
狀語: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狀語的標志是「地」字。
口書差別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五四運動時期開展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這場運動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短短幾年之間,白話文學就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白話文學作品的語言並不是真正的口語,而是拿北方官話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話小說相當大的影響,還帶著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興詞彙和歐化句法的混合的文體。魯迅的作品可以作為這種文體的典型的代表。
看了什麼是漢語文化的人

㈨ 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歷史發展有哪些基本的發展脈絡

我國的語文教育源遠流長。自從出現了文字,也就開始了語文教育的發端。到了奴隸社會,我國就開始出現了正式的學校。有了學校,相應地也就有了課程和教學。然而,在此後的兩千多年內,我國雖然有語文教學,但一直沒有專門的語文課程,語文是與史學、倫理學等融為一體的。換言之,卻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國文,可算是沒有別的功課。」古代語文是個無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現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國語文課程才真正確立。雖然此後也曾分分合合,幾易其名,但是語文課程終究已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

一、近代小學語文課程(1904年—1949年) (一)「五四」運動前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廢科舉、興學校」的口號,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興辦學堂,次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學語文課程初見端倪。但這個章程雖然公布了,卻未能實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國的現代小學教育制度,教育史稱為「癸卯學制」。這個學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滅亡,後來的學制也都是在這個學制的基礎上演變的。在學制方面,該章程把小學教育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兩段,分別修學5年和4年,學制共9年。在語文課程方面,初等小學設中國文字科,教學內容是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設中國文學科,教學內容是讀文、作文、寫字、習官話。該章程將識字、寫字、讀書、作文、說話等科目合為一科,朝著近代語文課程的建立前進了一大步。
《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注重實用、發展語言能力的現代語文教育的發軔和一味讀經、應對科舉的古代語文教育的漸趨終結。《奏定學堂章程》作為「博考外國,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的歷史產物,雖然還摻合著封建禮教、科舉舊習這種傳統教育的特質,但主要是以歐美近代教育為真正源頭、形式上從日本引進的學校制和課程設置,這樣自然初步體現出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由此,也開創了學習外國教育的先河,並且此後逾演逾烈而一發不可收拾。我國的語文教育逾來逾深地受到外國教育思潮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幾近於依賴。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9月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在全國小學廢止讀經科。次年,頒布《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規定初小和高小均設國文科,內容包括讀法、書法、作法和練習語言。要旨在「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啟發其智德」。

(二)「五四」運動後
民國初年雖然取消了讀經,但封建復辟思想遠未肅清,文言文作為國文的教學內容仍佔有絕對優勢,阻礙語文教育發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決。「五四」運動作為精神文化層面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學,反動文言文與舊文學,以及把國語作為全民族語言,推廣國語運動。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國民學校令,將「國文」科改為「國語」科,並通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將小學一二年級的「國文」改為語體文(即白話文)。不久,又通令全國,從1992年起,凡國民小學各科教材一律改為語體文。「國語」取代「國文」,表明小學教科書淘汰文言文,改為白話文;小學語文學習白話文,訓練標準的國語。
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即新學制,教育史稱為「壬戌學制」。這個學制規定小學學制6年,分為兩段,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高中各3年。這樣的學制在我國沿用了數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以杜威為主要代表的美國民主主義教育思潮湧入我國,成為當時和以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影響中國教育的主導學說。在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響下,近代小學語文課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學特色的現代課程範式,體現出告別讀經時代以後、以學生個人發展為本位的新價值取向。
1923年頒布的國第一個課程綱要——《小學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就是在以宣傳歐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為己任的全國教育聯合會指導下誕生的。其中由吳研因負責的《小學國語課程綱要》,從國語素養、情意要素兩個層面標示了課程的基本目標:「練習運用通常的語言文字,並涵養感情德性;啟發想像思考;引起讀書興趣;建立進修國文的良好的基礎;養成能達己意的表達能力。」規定了各學年具體的教學內容與要求,提出教材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使國語課程趨於成熟。

此後,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重新編訂並正式頒行了《小學課程暫行標准》,1932年頒布了《小學課程標准》,1936年頒布了《修正小學課程標准》(小學國語課程標准均在其中獨立成章),1942年和1948年,國民政府又兩度修訂《小學國語課程標准》。每次頒行,內容上都有一些修改,但是,在框架體繫上沒有質的改變。換言之,其課程範式的美式色彩始終沒有實質性變化。

同一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邊區和解放區的國語教育卓有成效。1934年中央蘇區教育人民委員會頒布了《小學課程教則大綱》,該大綱指出:「國語課的本身,目的也決不僅在於使兒童認識多少新字,而在於使他們能夠逐漸運用自己的言語以至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自己的感情,以及養成兒童的共產主義道德。」

二、現代小學語文課(1949—2001)
(一)改革開放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組建的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確定小學國語科以華北解放區的《國語》課本為藍本進行修訂,並把修訂後的《國語》改為《語文》。對此,在1950年出版的課本的《編輯大意》里解釋道:「說出來是語言,寫出來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教育部於1950年8月頒布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草案)》,於1952年又頒布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

在學習蘇聯俄語教學經驗和總結解放以來我國語文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向中央提出報告,認為「語言文學分科教學」是改革語文教學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訂並於1956年10月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明確指出:「發展兒童語言的工作是從兩方面來進行的:一是教兒童從語言的豐富的表現方面學習;一是教兒童從語言的規律方面學習。」這部大綱是學習蘇聯的產生,有兩個特點:一是漢語教學,規定在三年級以上增設漢語課,每周安排兩個課時教授漢語方面的內容;二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進行採取講讀法」,在當時對加強閱讀教學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對後來的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閱讀教學進行串講、搞繁瑣的課文內容的分析,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1958年以後語文政治化趨於嚴重,語文教學片面突出政治性,語文課被上成政治課、道德課,造成思想教育與語文知識教學兩敗俱傷。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教育部制訂並於1963年頒布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該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由此來說明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第一次在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質,從理論上解決了長期沒有解決的語文學科性質的問題。此外,強調加強「雙基」,注重培養讀寫能力,提出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
1966年到1976年我國經歷了「文革」。中小學教育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教材被全盤否定,徹底顛覆了語文教育應有的體系。那種純粹的指令型的「政治灌輸」完全取代了語文教育本身,這是語文教育史上最刻骨鉻心的一段「創傷記憶」。

熱點內容
直接看的網址有沒有 發布:2024-05-03 15:21:10 瀏覽:726
片鬼片大全 發布:2024-05-03 15:06:47 瀏覽:10
一部電影打影子的電影 發布:2024-05-03 15:02:01 瀏覽:591
連續放了很久的戲曲片 發布:2024-05-03 15:01:02 瀏覽:931
在那裡可以看島國片 發布:2024-05-03 14:49:16 瀏覽:199
比較大尺度的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5-03 14:48:23 瀏覽:832
比較出名的電影 發布:2024-05-03 14:47:31 瀏覽:496
創新將改變歷史 發布:2024-05-03 14:36:56 瀏覽:452
甜甜的高分國產電影 發布:2024-05-03 14:33:06 瀏覽:60
歐美誠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5-03 14:32:05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