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漢語文答案
1. 2007年全國高考二卷文言文翻譯誰知道
楊寶生 近日,在拜閱200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和全國卷(Ⅱ)時,發現其文言文翻譯題的答案,有幾處譯文很值得商榷與探究。
筆者不願藏拙,略陳陋見。如有荒謬之處,還敬懇命題專家、高考研究家及教育界同行不吝賜教。
(一) 全國卷(Ⅰ)的文言文翻譯第(1)題是:「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勤勞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答案的譯文為:「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於殘忍的役吏,而不辭勞苦地張網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辦法。」
按,此句譯文的失誤與疏漏之處有三: 其一,「勞勤張捕」的「勞勤」,似不當譯為「不辭勞苦」。因為,「不辭勞苦」的行為主體不外有三種: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官吏,三是指官吏命令百姓。
然而無論行為的主體是哪一種,說「不辭勞苦地張捕」,都是講不通的。如果說行為的主體是百姓,說「百姓不辭勞苦地張捕」,那麼,何謂「不辭勞苦」呢?「不辭勞苦」不就是一種心甘情願挨累受苦的積極主動的行為嗎?說百姓如此積極主地捕捉老虎,是與「咎在殘吏」的記述相抵牾的。
同時,說「百姓不辭勞苦地捕捉」,也無法與「非憂恤之本」的語義貫通。如果說官吏是「不辭勞苦地張捕」的主體,那麼,這「不辭勞苦」一詞,不就是對官吏的褒揚與贊美嗎?這又與下一句「非憂恤之本」的否定官吏行為的語義不相協調。
如果說「不辭勞苦地張捕」的行為主體是指官吏命令百姓,那麼,官吏的命令,對於百姓來說是被動的,而「不辭勞苦」對於百姓來說又是積極主動的。又是被動,又是主動,豈不自相矛盾嗎?可見,將「勞勤」譯為「不辭勞苦」,無論其行為的主體是誰,都是有悖於文意的,都是講不通的。
誠然,「勞」與「勤」確有「辛勤」「勞苦」之義,但亦有「多次」「頻繁」之義。而此處的「勞」與「勤」,據其語境來看,似當為「多次「頻繁」之義。
也就是說,這里的「勞」為「多次」「頻繁」之義,這里的「勤」亦為「多次」「頻繁」之義;「勞勤」乃為同義復用。故當將「勤勞」合釋為「多次」「頻繁」。
「勤勞張捕」,即「頻繁捕捉」。 「勞」之「多次」「頻繁」之義,不但見之於文獻語言,亦有徵於近現代口語。
如曾鞏《上元》詩:「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制》:「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矣。」
近代漢語口語「勞叨」(現作「嘮叨」)之「勞」亦為「多次」「頻繁」之義。「勞叨」即「頻繁反復地念叨」。
「勤」之「多次」「頻繁」之義,亦見之古訓及文獻,李周翰注雲:「勤,多也。」(見《文選•揚雄 》「格來甚勤」注)韓愈《木芙蓉》詩:「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為甚麼他一天到晚,煙只管吃得最勤,卻也吃得最省。」王西彥《人的世界•第四家鄰居》:「他的妻子年紀不滿三十,但由於生養過於勤密,身體很壞。」
其二,將「張捕」釋為「張網捕捉」,欠確。誠然,「張」確有「張網捕捉」之義。
如《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何休註:「張謂張網置障谷之屬也。」
然而,這里的「張」似乎是「張網捕捉」的進一步引申——捕捉;「張」在這里是泛稱,而不是確指。因為,原文的上文已經交待得十分清楚:是募人「設檻阱」來捕捉老虎的,而不是「張網捕捉」老虎的。
文獻語言中,亦確有「張」作「捕捉」之義的用例。如《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我們張得一頭好行貨在這里了。」
「張」為「捕」義,「張捕」乃同義復用,故應將其合釋為「捕捉」。 其三,答案將「非憂恤之本也」譯為「不是顧憐的根本辦法」。
「顧憐」的對象是什麼?是老虎,還是老百姓?顯然表義不明。更為主要的是,以「顧憐」釋「憂恤」,與文意不協,不確。
其實,此「憂恤」亦為同義復用;也就是說,此「憂」亦為「恤」義。「憂」訓「恤」,見之於古訓。
呂延濟注雲:「憂,恤也。」(見《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情眄敘憂勤」注)何謂「恤」?《玉篇•心部》:「恤,救也。」
可見,此「憂恤」當釋作「救濟」。「救濟」誰?仔細審核文意便不難看出,救濟的當是百姓。
故此,「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意當為:「而頻繁捕捉(老虎),不是救濟(百姓)的根本方法。」那麼,救濟百姓的根本方法是什麼呢?下文明確言道:「務退奸貪」,「思進忠善」,「除削課制」。
(二) 全國卷(Ⅰ)的文言文翻譯第(2)題是:「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其答案的譯文為:「忠臣堅持道義,不應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
按,答案譯文以「如果」釋此「若」,殊不可通。大誤。
筆者認為,此「若」絕非「如果」之義;因為,假如確是「如果」之義,則下文必有在這一假設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的一句話與之相承接,而原文卻根本沒有;有的卻是「均雖死,不易志」,而這句話又顯然不是這個假設條件所產生的結果。其實,此「若」當釋作「你們」。
「若畏威失正」,即「你們這些人卻懼怕皇威而不敢堅持正義」。只有這樣解釋,才與上句的「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的語義反義相承。
2. 試卷中的文言文如何評講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
(《涉江》) 四海之大,何如北地春,組成介賓結構,汝之不惠(慧)、"、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例如;不乃",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何……為"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何……之為",…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烏紗之橫,樹之以桑,四海之大,就是方位詞.」的格式,有時也前置、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何(奚、"之"、狀語後置;或"只怕是"。」(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
(《莊子•;無乃": (二);、胡?) ":誰;等;例如、";不積小流。如;得無",孰若起而拯之,下飲黃泉,籍何以至此;。
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予忖度之: 甚矣;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倒裝句----主語後置。例如,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 虞兮虞兮奈若何;;非乃"?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冠切雲之崔嵬。
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豈不是"、「無」。(《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莫我肯顧,吾從而師之;等。
另外、"?——孰與!微斯人吾誰與歸; 學而時習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是",意思是"、",得無教我獵蟲所耶,欲與亞父,構成「唯。
值得注意的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奚、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有幾人歟。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奈並累若屬何;還說什麼……"? 《柳毅傳》李朝威 3: 《鴻門宴》;孰與"?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而青於藍;等,無以致千里。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上岸擊賊、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莫」等否定詞),若不自勝?(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孰與……";,誰更厲害,不亦可乎;?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鴻門宴》) 與人刃我;又寫作":「唯利是圖」;,賓語前置?) 嶺南梅開早,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得毋"。
——為…所…。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
救趙孰與勿救;如……何"、把……當作。(《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何如……"哪裡用得著……呢、"、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寧自刃。在文言文中、",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得毋有病乎、王屋何,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如;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其又何尤(怨),介詞後面跟著賓語,大家要注意語感。如,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何若",所(代詞,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
這個格式的意思是",並能准確翻譯出來;,皂隸之俗哉,但在一定條件下? 日飲食得無衰乎;不亦……乎、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奚以…為,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怎麼對付(處置;何以為":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時人莫之許也;「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汝之不惠(慧)。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3)?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要具備兩個條件、";豈不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我之謂也;,欲獻項王;: 為了強調謂語?(宋國有什麼罪過;莫非",不亦樂乎?(我和城北徐。
3. 2018全國二卷語文作文是否跑題
1、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語文作文寫堅持己見應該沒有跑題,主要還要看你寫的具體內容有沒有貼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國二卷作文為: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的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收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送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4. 2018年2016年全國二卷試題難度比較(全部科目)
要看你所在的省份,把全國各省份情況列舉如下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山東省:自主命題(語、數。
PS:語文數學在2018將採用新課標Ⅰ卷)+新課標Ⅰ卷(綜合(2016)、英)廣東省:英語聽說考試由廣東省自內主命題(其餘部分和其他科目均採用新課標Ⅰ卷) 江蘇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英語聽力使用全國英語等級考試二級聽力;2017年起英語使用全國卷 ,2019年起所有科目使用全國II卷四川省:自主命題(數、英、理綜)+新課標Ⅲ卷(語、文綜),2017年起全部使容用全國III卷福建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國I卷,2019年起使用全國II卷湖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國I卷湖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國I卷海南省:自主命題(政、史、地、理、化、生)+新課標Ⅱ卷(語、數、英)。
5. 2018全國二卷語文作文題目透過現象看本質算跑題嗎
1、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語文作文寫堅持己見應該沒有跑題,主要還要看你寫的具體內容有沒有貼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國二卷作文為: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的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收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送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Ⅱ 2017年高考還考英語嗎
2017年高考考英語。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油田、礦區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後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4年9月,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後的幾十年裡,英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
2014年,擬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權威發布:英語退出高考統考系誤讀。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次考試是改革方向,但這並不等於英語退出高考。其中浙江、上海已經出台政策均採用3+3,成為第一批試點。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還沒有全國施行,所以2017年高考還會考英語。
(2)2017高考漢語文答案擴展閱讀:
山東高考的新規
2017年3月24日,《山東省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出台,2017年山東省合並本科批次錄取。本科合並批次後,對2017年的錄取批次作了安排,2017年高考將不再有二本線,本科錄取將僅設最低控制線。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加分項目,2017年取消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項目。
2017年高考語文、數學由我省自行命題,外語、文綜、理綜由教育部命題。考生高考文化課成績於6月25日前公布。考生對成績如有疑問,可於成績公布之日起3日內,向考試地縣(市、區)招生考試機構申請復核,逾期不再受理。
根據《意見》,符合條件的考生在錄取時可以享受增加分數或降低分數投檔照顧。如:
(1)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績總分低於高校調檔分數線20分以內的,可以向高校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2)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3)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軍區(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可在其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20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4)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台灣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績總分低於高校調檔分數線10分之內的,可以向高校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合並本科錄取批次後,錄取分5批進行,即本科提前批、自主招生批(高校專項)、本科普通批、專科(高職)提前批、專科(高職)普通批。與2016年相比,2017年本科錄取批次合並為一批,而專科(高職)分為提前批和普通批兩個批次。
參考資料:
網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Ⅲ 急!2017山西高考考綱分為了語文和漢語。這兩個科目有什麼區別怎麼考難道是變成了七門高考嗎
建議考生注意各題型的復習要點具體如下:
一)名句默寫。
重在查缺補漏,即明確各背誦篇目中個人常易寫錯的字詞,強化記憶,消滅錯別字。訓練時全文默寫和名句填空可交叉進行。
(二)文言文閱讀。
實詞整理識記,反復溫習。虛詞亦不可忽略,雖不單設考點,但在文句翻譯中常有涉及。此類題型中涉及的答題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回歸文本篩選信息,學生要有整體觀,所找信息區域范圍不局限於個別句或段落,可能跨越不同段落;二是回歸文本,掌握根據語境推敲詞義的方法。可自主挑選歷年高考文言文段用於全文翻譯的訓練,每周一篇即可。
(三)古代詩歌閱讀。
古詩閱讀是難點,關鍵是要學會正確翻譯詩文。平時解題時,不妨多花點時間推敲詞句含義,理順上下詩句的內在邏輯聯系。
(四)文學名著、文化經典。
文學名著復習主要通過解題來檢查記憶的缺漏,做到錯題或疑問處及時回歸原著,記牢相關人物情節。文化經典可將復習重點縮小在教育理念及個人道德修養兩方面內容,通過解題弄清楚原文主張。
(五)現代文閱讀。
無論是論述類文本還是選考文本,強烈的文體意識是閱讀的前提。在明確不同文體寫作特點和表達特點的基礎上答題,答題時應強化規范意識,同時思考要全面,避免遺漏信息點。
六)語言文字運用。
考生可從歷年高考語用題中整理出習題專題卷,分類訓練。「時文評論」雖未在考試說明的參考題例中出現,但並不意味著高考不考。當然,「時文評論」考點與議論文寫作相關,因此不必花太多時間做專項復習。
(七)作文。
作文的生命力在於考生對自我及社會生活的認識與關切,好作文要能讓閱卷者看到文中有「我」和「當下社會生活」。有「我」即要體現作者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不可講大話空話套話,切忌人雲亦雲。有「當下社會生活」即作文應盡量帶上鮮明的時代特性,主要體現在議論氏雀閉文素材的選用上做到新舊兼用。考生要有意識地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現象做素材整理,讓作文帶上點時代感。閱讀精短時文時要注意理解、消化文中觀點,不可生搬硬套,還可借鑒名家短評的寫作構思。
此外,議論文寫作要強化說理。明確議論文殲裂寫作特點,牢記議論文就是證明自己的中心論點是正確的文章,其鮮明的文體特徵決定了行文重點應是一個歲扒「證明的過程」,因而說理要充分,不可簡單地堆砌事例。可以多做些審題立意的訓練,用擬寫作文提綱的形式進行訓練。好作文是「改」出來的,無論是提綱還是考場上寫出的作文,都不妨多花點精力用心修改,精心打磨。
Ⅳ 17年山東語文卷文言文
1. 2017山東語文高考古詩文背誦范圍
1.《論語》十二則(有六則不定);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1.《老悶肆論語》十二則(有六則不定)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罩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孟子》三則 <1>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侍轎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媵文公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 於是。
2. 山東省高考語文必背90篇古詩詞和古文,急求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8.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9.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10.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11.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12.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13.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4.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15.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3. 山東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
必修一
勸學(節選)/荀子
師說/韓愈
赤壁賦/蘇軾
必修二
六國論/蘇洵
阿房宮賦/杜牧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必修三
《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我們要求的是最後幾段,很少考)
五人墓碑記/張溥 (我們要求的是第二(?還是第三,記不太清了,呵呵,反正是有「。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那段)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司馬遷 (最後一段)
鴻門宴/司馬遷 (名句)
必修四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蜀道難/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並序/白居易
*錦瑟/李商隱
虞美人/李煜
*蝶戀花/晏殊
雨霖鈴/柳永
聲聲慢/李清照
滕王閣序並詩/王勃(要求的應該是背二三段,但是最後幾段也出現過題目,所以我建議你最好全背,反正寫的挺好的)
必修五
陳情表/李密
項脊軒志/歸有光(第一段)
長亭送別/王實甫(三首曲目)
報任安書(節選)/司馬遷(有那個什麼「。韓非囚秦,《說難》。」那段,和一些名句)
漁父/《楚辭》(「漁夫和屈原那兩段」)
逍遙游(節選)/莊子(第一二段)
蘭亭集序/王羲之
還有些篇目沒有補出來,因為課本刪去了。
我也不知道你們老師會不會要求,但是大綱上好像有。
比如說《氓》,《採薇》,《短歌行》,《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
還有一些現代文,但是考得很少,特別是山東,基本沒考過。
有啥不懂得再問吧!
4. 2017年山東高考語文作文題怎麼寫
今年的山東高考語文作文題,是有關於「24小時書店不驅趕任何人」的新材料作文。
這個材料跟2017年1月8日微博上報道的「杭州圖書館的大門一直在向乞丐敞開」如出一轍,也可能就是根據那個引起轟動而走紅的事件有關。今年的山東高考作文,可以說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作文題的題干及要求都沒有任何變化,不會給考生造成干擾,考生心裡踏實;今年的命題意圖也沒有變化,就是讓考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今年的作文降低了審題立意的門檻,給學生鬆了緊綳的「跑題」那根弦;今年的作文命題,仍然是開放性命題,沒有固定的立意,能夠給考生非常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讓考生自主立意,想自己所想,說出自己所說;還有就是考生有話可說,能夠針對材料的內涵和意義展開說理。意料之外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反近三年的常態,直接反映時代大主題,學生可能面對無話可說或者空洞說教的情況;所給的材料是敘述類的,既像一般性的材料作文又像現象類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了困惑,當然絕大部分學生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其實,這個作文反映的是時代的文明、人性的光芒,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所在,總的來說是對書店的贊美和歌頌,以及他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等等,當然他們的服務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人文情懷更是需要重點闡發的。只要這個基本格調把握住了,對書店贊美這個主旋律把握住了,怎麼說都不過分。
5. 首次曝光,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有哪些變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國新課標語文《考試說明》在試題結構、賦分、題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既遵循了穩定性和承繼性,又體現了創新性。具體表現為:
(1)取消選考,將「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列為必考,在這兩類文本閱讀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層級。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試題設置為一道四選一客觀選擇題,兩道主觀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試題設置為一道四選一、一道五選二客觀題,一道主觀題。
(2)增加了對古文化知識的考查;
(3)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欄目中,增加了「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內容。
(4)加強了對信息篩選、整合能力的考查。
(5)詩歌閱讀改為一道五選二客觀題和一道主觀題。
(1)論述類文本閱讀。全國三套卷的設題都中規中矩,難度適中。其中有數個選項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對應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脫離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襲15年的考點。
(3)古代詩歌閱讀將詩歌的寫什麼與怎麼寫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點,答案精煉,配分科學、規范。
(4)名句名篇默寫。三套卷題型均為根據語境填寫詩文句子,注重考查經典篇目中膾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啟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學類文本閱讀。甲卷為外國小說,乙、丙卷均為中國小說。材料長度均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構思技巧。新的變化在於探究題回歸。
(6)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套卷均為現代人物傳記閱讀。
(7)語言文字運用,進一步加強對語言表達准確的考查,如試卷中的第15題與第17題。第15題是虛詞填空;第17題選用思維流程圖。
(8)寫作。2016年作文題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關注社會缺失,緊扣時代熱點,聚焦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擴展閱讀,考查學生真實的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表達與交流為提高的考試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畫作文出現。
6. 求文言文古詩詞試題求趙奢執法br/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我能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漁人甚異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尋病終 ⑥後遂無問津者 2。 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
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我的研讀: 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漁人說了些什麼?為什麼皆嘆惋? 我的聯想: 5。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
(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我的鑒賞: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我的探究: (八)1。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③值得;④從前的,舊的;⑤不久;⑥渡口。
2。 ①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②(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用說魏、晉了。3。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4。
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5。 ①如在敘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敘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
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 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
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桃花源記》 陶淵明 1、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他的含義是什麼?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
(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為什麼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里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8、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你認為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1、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2、作者虛構的這個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13、《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
Ⅳ 高考什麼時候多了一個漢語文科目
高考沒有漢語文科目。漢語文只是高考考試中的一種題型。
高考考試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理綜(文綜)。雖然有不少地區進行了高考改革,但高考改革都是針對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實施的,對2018年高考的學生一點影響也沒有,除浙江、上海改革試點和江蘇、海南外,其餘省市高考理科都是考四場。
浙江和上海是2017年就是高考改革試點地區,高考不分文理科。海南和江蘇高考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各科也都是分開考,學生從中選擇三科,所以也沒有理科一說,當然高考分數計算方法也不相同。當然,高考改革後,會有另一套新的計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