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全冊http://wenku..com/view/36418592dd88d0d233d46ab4.html
⑵ 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30課教案
詩四首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1、朗誦這四首詩,要求能夠正確背誦、默寫。
2、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調動學生聯想和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歸田園居》和《使至塞上》
教學過程:(一)《歸田園居》
(1)陶淵明及其《桃花源》
(2)熟讀《歸田園居》
全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①種豆的地點以及勞動成果
②勞作的辛苦與執著
③自己的田園之樂
(3)學生發揮想像 本文描寫了什麼場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表面上寫勞作之樂,實際上「願」有它的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4)聯想:鄙棄官場生活的詩文語句聯想。
A、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魚不須歸。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C、劉禹錫《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詩歌特點:平淡自然,不見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起來,形成了陶淵明的藝術特點。
(二)《使至塞上》
A、背景:開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疆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詩歌內容:
所行: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疆慰問將士。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比喻詩人覺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 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所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詩人的傳神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
所遇: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將官在燕然前線,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是詩歌卻在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渡荊門送別》與《游山西村》
教學過程:(一)《渡荊門送別》(從表達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詩歌中的表現:
首聯:敘述,交代起因。敘事
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繪景物的變化。寫景
頸聯:通過兩幅畫來形容江上的美景。寫景 末聯:發出深沉的鄉情之嘆。抒情
全詩運用古詩深沉豪放的氣勢於聲調格律之中。
(2)學生賞析本詩 以「我最喜歡…………這一句詩」為句式說話。
(二)教學《游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於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蘊涵著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衣著簡朴,吹蕭擊鼓,結隊而行,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戀戀不舍之情溢於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對這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楚,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示出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動力。
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與《歸田園居》進行比較:《歸田園居》流露了歸隱田園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側重於對農村純朴風俗的留戀。
⑶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長春版第十四課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陳從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古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崑曲。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近50年,畢生致力於保護和弘揚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文化,成果矚目。著有《說園》等學術專著,其中《說園》最為精闢,「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影響力之大,其遠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編輯本段]字詞注音
納(na)涼 帷(wei)幕 忒(tui) 閨(gui)中 書齋(zhai) 傖(cang)俗 緣(yuan)故 休憩(qi) 韶(shao)光 銷(xiao)魂
[編輯本段]屏風歷史
早在商周時候就有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何裝飾都已經相當精美。
[編輯本段]室內屏的作用
●與帷幕相同的作用
●可以緩解一下視線
[編輯本段]屏的分類
按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
金屏 銀屏 錦屏 畫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編輯本段]屏風的設施的要求
1、屏風的大小需因地制宜,造型、色彩,以及上面的繪畫都不能馬虎。
2、設置要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
[編輯本段]《說「屏」》原文
說「屏」
陳從周
「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②」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築,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①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後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藉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牡丹亭》②「游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①,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②才是。
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築師、傢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這是一篇文藝性的說明文。作者懷著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借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向讀者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文章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贊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並具體講述屏風的作用、類別,還有設置屏風的技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我們在驚嘆「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的同時,心底油然而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編輯本段]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理清文章思路
1節,引出說明對象,點出屏風特點
2-4節 第二節,介紹屏風的作用
第三節,屏風的種類
第四節,屏風在設置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5節,總結全文,再次強調屏風的作用點明寫作意圖
[編輯本段]問題探討
★課文引用「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句有什麼作用?
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作者幼時對屏風的熱愛和嚮往之情。放在開篇,容易引起讀者興趣。
★課文引用《牡丹亭》「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句子,有什麼作用?
「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的無限哀怨。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游園」 一出。杜麗娘因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說明了屏風的使用范圍,也使語言生動有趣。
★課文引用「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的句子,起什麼作用?
「抱膝看屏山」出自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點出了「屏」這種古代器具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願望。
[編輯本段]品味賞析
1、本文是科學小品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本文在語言方面有哪些特點?試舉例說明。
[編輯本段]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白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階」。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編輯本段]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查字典,看注釋,掌握重點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准備
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導人新課。
學生拿著自己找的圖片或小屏風,向同學作介紹,語言可能不生動,教師可以就此導人,看做者是怎樣介紹的。也可以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導人。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教師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思考: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a.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嚮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牡丹亭》中「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後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願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學著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
⑷ 頂尖教案語文八年級上冊答案
這個沒有具體題目是無法解答得,可以手機拍照
看到題目就可以了,還是建議作業還是自己做,
不會得可以問問同學,相互進步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正確答案.
你的點贊或採納是我繼續幫助其他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