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網

語文網

發布時間: 2020-11-21 07:29:55

⑴ 龍應台《人》閱讀答案 語文

1.人的狡猾 、和抄善於偽裝襲
2.突出被人虐待的動物的可憐,渲染一種充滿同情的氣氛,並感染了獅子,使得獅子在下文中要為他們報仇~~有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
3.太容易相信別人,太過高傲
4.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不好輕易相信別人,更不能在摸不清楚狀況的時候,過於輕敵,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心高氣傲

⑵ 12999語文網下載

這不就一個學習網站嗎?。
不知道我有沒有講明白,有不懂的可以追問我,看到了就會繼續回答你哦

⑶ 現代語文網網址

http://www.modernchinese.org/

http://www.modernchinese.org/

⑷ 中華語文網是民間的還是官方的

「語文報」旗下網站,為廣大師生搭建語文學習、交流和活動的網路平台。 語文報的前身回是1978年成立的《語答文教學通訊》雜志社,1981年《語文報語文報刊面》創辦後才更名為語文報社。如今的語文報社,擁有員工180多人,自辦發行網路遍布全國,從業人員3000多名。
語文報全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報
出版單位:語文報社
主辦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主管單位:山西省教育廳

⑸ 海峽語文網

人生如一葉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航船,遠處的燈塔在照亮海面的同時,也點亮了你心中的希望之燈,伴你度過漫漫航程,登陸彼岸……

這是一名燈塔守望者,他必須忠於自己的職責,寸步不離,伴隨他的只有海浪拍擊礁石的沙沙聲及海鷗沙啞的呼叫聲。久之,他開始厭惡這種單調的生活,厭惡眼前石塊築成的高牆。有時他會登上瞭望台看看窗外蔚藍色的大海,海浪層層推進,浪花飛濺;窮極無聊時,他會數數過往的船隻,生活平淡無趣。

那晚,風很急,雨很猛,只有夜是死寂的,只有黑幕中燈塔的一點光還在微弱地閃著,守望者隱約聽到了一點嘈雜,但是被風聲雨聲所掩蓋,次日,守望者再次開窗遠眺時,眼前駛過一艘返程的客輪,甲板上的水手正打著旗語「你」,他後來得知,那晚的風暴差點吞沒了小船,是燈塔讓他們得知就快靠岸,給了他們求生的意念,在大家奮力排水的情況下,終於挽救了客輪和人們的生命。

守望者驚訝了,他並沒有做太多的努力,卻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沖上樓頂,奔向那扇窗……

⑹ 12999初中語文網議論文

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除了看課外書,我總是被媽媽催促著,監督著學習。就象一頭不肯往前走的牛,被人鞭打著,吆喝著,才肯往前走。因此,我從來都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可是,這學期,我逐漸改變了對學習的看法,從學習中體會到了樂趣,漸漸愛上了學習,覺得學習也是一種快樂!
我覺得學習是一種快樂,因為我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比如那次學習《鳥兒的偵查報告》這篇課文時,張老師讓我們分成四人小組,來選一個情節表演。我和同學們分角色表演,大家都拿出渾身解數,有的學著鳥兒飛翔的樣子,有的學著小鳥的表情悲傷地匯報情況,有的學著作者難過的樣子……大家都非常地投入,表演得維妙維俏。一堂課不知不覺地在歡樂的氣氛中過去了,真是開心的一節課!我們不僅學習了課文,還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還加強了我們的表演能力!

⑺ 推薦一下小學語文教師常用的網站

無憂無慮語文網,小學語文網,鳳凰語文網,中華語文網,語文學科網,5156語文網 人教論壇
校訊通

⑻ 初中語文網站哪個

樓主你好! O(∩_∩)O
我也是初一的學生,蠻喜歡學習的。
語文網站,中考網不錯哦,裡面有許多初一語文期末測試卷、美文、教你寫作文的好辦法。
不用注冊,免費的,很方便呢,你可以去看看~
謝謝!【本人一直堅持在中考網奮斗】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⑼ 鳳凰語文網 蘇教版

那時行醫是被人鄙視的行業,李時珍的父親反對兒子學醫。因果關系嘛

⑽ 魯迅先生其人其事 語文網

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思想史上的影響最大的人,談他的文章很多,有的說他是「左翼之雄」(郭沫若);有的捧他為「文藝工作者的榜樣」(毛澤東);有的要用他的小說拭屁股(葉靈風);有的罵他自私和作偽(鄭學稼);更有的要用他的一生,替某種學說作註解(李歐梵)。關於他的書:有年譜,有評傳,有回憶,更有關於三零年代的爭論,用他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這一切自然都已與魯迅無關,因為他早已說過,「待到偉大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成為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魯迅有他的時代,而且也屬於他一定的階級;時代和階級當然不只是消極地作為他生活的一種背景。他對於那個時代,那個階級,都主動地積極地予以反應,抨擊,甚至背叛;但如果成他為革命家,中國文化革命的前驅,與李大釗相提並論,這種與事實顯然不符的紙糊冠。他一定敬謝不敏。
魯迅確是一個勇士,他能斗爭,但在斗爭中不斷的徘徊瞻顧,甚至失望,這種內心矛盾,一直繼續到最後——死。
魯迅不是慷慨悲歌之士,他雖然斗爭,但作為一個冷靜的觀察者,不信光明就會到來。對於潛在革命深處的黑暗勢力,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悲觀,寂寞;他永遠向黑暗攻擊,對未來的黃金世界不存希望,也無信心。
對於魯迅影響最深刻的,當然是一九二七年失敗的革命,這使他的斗爭改變了一個方向,而且也不再相信進化論,不相信青年人一定比老年人進步。
但魯迅始終是站在革命門外的人,因為他說「一到裡面去,便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了」。
魯迅是應該研究的,他的精神值得青年效法;我想從許許多多附會在魯迅身上的神話中,研究一個真真實實的魯迅出來。魯迅有全部日記,有部分書信,有整部著作,他已最好的說明了自己。他並不隱瞞他的思想感情和好惡,他把自己的正反面都暴露在讀者之前,但有人還是要從某種角度去解釋魯迅,譬如馮雪峰,便視魯迅為革命的化身。
把魯迅看作是和我們在一道生活的人,我們才能從魯迅得到教益;他的文章雖嚴峻,他的生活卻一樣有人情味。在他那鐵似的面孔之後,他甚至也有非常世俗的一面,這從他的日記上可以領略的,日記雖簡單,要了解魯迅那是最好的材料。
我也想從時代的變易中探究魯迅,這方面即使曹聚仁先生的了解也有失之千里的地方。
想探究魯迅,依循魯迅本人的歷史發展,較為容易,所以我也按照年代來分期的:從出生到七歲入學(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七年)為童年期;八至十五歲(入學後至父病,一八八八至一八九五年)為幼年期;十六——二十一歲(父死至路礦學堂畢業,一八九六——一九零一年)為青年期;二十二——三十歲(往日本留學以至回國,一九零二——一九一零年)為成年期;三十一至四十六歲(辛亥革命——南下到廈門教書,一九一一——一九二六年)為壯年期;四十六——五十六歲(從廣州至上海至死,一九二七——一九三六)為中年期。
壯年期和中年期的分界不應照字面固執地看,這是從魯迅生活的段落和時代的轉折姑且如此劃分的。魯迅沒有老年,不只因為他死得早,而且因為他精神上年青。有的人過了五十歲,也許已接近老年了。

魯迅的童年
魯迅生於一八八一年,上距鴉片戰爭(一八四一年)為四十年;中距太平天國之亂(一八五一年)為三十年;下距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亦為三十年。太平天國歷時十一年,到一八六二年滅亡,魯迅生前二十年許的天國故事,流傳深遠,對於魯迅的童年及往後民族思想的啟發,甚有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勢力入侵,亡國之禍,時迫眉睫,生在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有愛國憂時之心,魯迅當然不會例外,這是後話。
可是魯迅還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魯迅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的一座新台門內,據周作人說:這台門共有五進,後面還有園地——百草園。住在台門里的,自然不止魯迅他們一家,還有其他五房近族。
據曹聚仁先生的《魯迅年譜》:「這一周姓人家,原籍湖南道州,徙居浙江紹興,迄魯迅已有十四世。他們的先世,原是務農的,到了後來,慢慢地富有了,屬於台門階層的士大夫。到了魯迅這一代,又眼見前舊台門,都在敗落了。」
從魯迅以及周作人的文章中,我們可以上溯到他們的曾祖父,即是四代同堂。曾祖父去世早,從他愛種蘭花的癖好看來,他是一個守業的世家子弟。曾祖母本家全稱她「九太太」,在曾孫們的眼中,她是終日畢挺的坐在一把紫檀的一字椅上邊的。
據說這位九太太孤僻任性,當他的兒子介孚公中進士,報子敲鑼報喜時,她卻在裡面放聲大哭,人家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拆家者,拆家者!」
後來介孚公果然拆家敗業,不出九太太所料,大概她見得做官人家的興敗太多了。
魯迅對於祖母有很好印象,她大概是個慈祥的老太太。
父親伯宜公只是個會稽生員,幾次鄉試都未中式,自然進不得仕途。他寡言笑,孩子們少去親近。魯迅生在這樣的家庭,如他說:「正是一個少爺。」
「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稀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不大,不到一歲,便領到長慶寺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長庚』。」
魯迅在一九三六年死的一年,才在《我的第一個師父》中,記述這一歲時候的事情。
魯迅出世後,有個保姆長媽媽負責照顧他,她生得胖而矮,襲用了在她早前的身材高大的真阿長的名字,才叫「阿長」的。她有許多迷信,許多規矩教給魯迅,例如遇到正月初一,清早一睜眼睛,魯迅第一句話就得說,「阿媽,恭喜,恭喜!」其他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這一切禁忌,都是當時社會風俗的說明。
長媽媽的睡相不大好,一到夏天,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上擺個「大」字,擠得魯迅無法翻身。他久睡一角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但談到長毛的時侯,魯迅也曾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
長媽媽嘴裡的長毛並無邪正之分,只說最可怕的東西有三種,一種自然是「長毛」,一種是「短毛」,還有一種是「花綠頭」。魯迅到大了,才知道其他二種,其實是官兵,所以長媽媽的所謂長毛,是官匪同一的。她說得長毛非常可怕,他們的話就聽不懂。長毛進城的時候,魯迅家裡的人全都逃到海邊去了,只留一個門房和年老的煮飯老媽子看家。後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飢餓。長毛笑道,「那麼這東西就給你吃了吧」!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去,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後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
這故事魯迅聽了並不怕,因為他覺得和自己不相干,他不是個門房。長媽媽覺到了這一點,說道:「像你們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個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
「那麼,你是不要緊的。」魯迅問。
「那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處?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了;再要放,就炸了!」
魯迅料不到她除了滿肚麻煩的禮節外,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有了特別敬意,對於她在夜裡佔領全床,也覺情有可原了。
但當魯迅知道長媽媽謀害了他的隱鼠之後,這種敬意就完全消失了,不只嚴重的詰問她,而且當面叫她「阿長」,事情就是這樣的:
魯迅小時對貓仇恨,但對老鼠偏愛,他的床前貼有兩張花紙:一張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他覺得很不雅觀,另一張是「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娘,以至賓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他想,能舉辦這樣大儀式的,一定只有他所喜歡的那些隱鼠了。
幾百年老屋中豆油燈的月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老鼠的大敵其實不是貓。春後,你會聽到它「咋!咋咋咋!」地叫著,大家稱為「老鼠數銅錢」的,便知道它遇見了可怕的屠伯——蛇。
有一回,他聽得一間空屋裡有著這種數錢的聲音,推門進去,一條蛇伏在橫樑上,看地上,躺著一匹隱鼠,口角流血,兩脅還是一起一落的,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裡,大半天,竟醒過來了,漸漸地能夠飲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復原了,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從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頭。……
這樣大約有一兩月,有一天卻不見了隱鼠。大家吃午飯了,也不見它出來。再等它一半天,仍然沒有見。
長媽媽見他等得苦,輕輕地告訴他,「隱鼠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
這使他心中充滿了報仇的惡念!
他的報仇,從家裡飼養著一匹花貓起手,逐漸推廣,至於凡所遇見的諸貓。這童年時期的「惡念」,一直保持到了北京以後,「仇貓」的話柄也從此傳揚開來。……
在大半年之後,他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
他哀悼隱鼠,對長媽媽失去了敬意,這時候他又渴慕《山海經》了。他從一個遠房叔祖的書齋里,看見了陸璣的《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他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很多圖。叔祖說給魯迅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者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作眼睛的怪物。……
從此他念念不忘地想要這部《山海經》,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
過了十多天或一個月,阿長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都給你買來了!」
他似乎遇著了霹靂,全身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
這又使他發生了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長媽媽都能做成功。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魯迅童年時期的故事,和長媽媽聯系起來的為多,他的十篇《朝花夕拾》中,有四篇說到長媽媽,他確是長於保姆之手的少爺哥兒。從他對於童年時期的敘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善良」的根芽,將來發揚滋長到如何程度!
除了長媽媽以外,還有祖母值得一提,他說:
「那是一個我幼時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祖母搖著芭蕉扇坐在桌旁,給我猜謎,講故事。忽然,桂樹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聲,一對閃閃的眼睛在暗中隨聲而下,使我吃驚,也將祖母講著的話語打斷,另講貓的故事了——
「你知道嗎?貓是老虎的先生。」她說,「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貓是老虎的師父。老虎本來是什麼也不會的,就投到貓的門下來。貓就教給它撲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樣。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領都學到了,誰也比不過他了,只有老師的貓還比自己強,要是殺掉貓,自己便是最強的腳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撲貓。貓是早知道他的來意的,一跳,便上了樹,老虎卻只能眼睜睜地在樹下蹲著。它還沒有將一切本領傳授完,還沒有教給它上樹。」
魯迅小時候,他的母親給了他什麼影響,我們不知道,只在他那講《我的第一個師父》中,說起他到北平去時,母頭還給了他嬰兒時代的銀篩,是那時唯一的紀念。
對於兒童時代的回憶,似乎是年齡越大越分明的,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去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即使這種反顧是哄騙吧,魯迅的童年總是幸福的,上面的敘述,都直接引自魯迅自己的文字,但到了他七歲入學之後,即踏入他的幼年期,他就嘗到人生的苦味了。

魯迅的幼年
魯迅無憂無慮的童年,快要過去了。十二歲時,「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這書塾所在是:「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條石橋,便是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
先生「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
魯迅雖然初次上學,他卻已知道東方朔這名字,而且知道東方朔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這是阿長所不知道的,他以為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 ……」他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先生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魯迅這才知道做學生不該問這些事,只要讀書……
魯迅就這樣拘束在書塾里了,可是在書塾之外,他可以在大家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文昌帝君陰鷙文》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當中,牛頭馬面布在地下……
他聽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傳的老書,並非他所專有,他專有的是一部《二十四孝圖》,一位長輩的贈品,上圖下說,鬼少人多,即使不識字的阿長,一看圖畫也能滔滔的講出一段事跡。但他看完後才知道孝是如此之難,於是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他知道「子路負米」,「黃香扇說」,以至「陸績懷橘」都不難,「哭竹生筍」就可疑,「卧冰求鯉」簡直有性命之虞,至於「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他就發生了很大的反感。
魯迅的批評精神和懷疑態度,可說從小就開始的。他說:「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他說的是「郭巨埋兒」得金的事。
魯迅幼年時期的懷疑,就在不相信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所以他雖然愛看《文昌帝君陰鷙文》等圖畫,只是為的欣賞黑白無常和牛頭馬面,這和他欣賞《山海經》,「老鼠成親」的圖畫是一樣的。從魯迅以後的發展看,在幼稚心靈中留下印象的,只是富有人情味的白無常,抱著復仇心念至死不忘的女吊(這是從社戲得來的),他能從迷信的習俗中濾出優美的故事,卻絕未受到凶神惡煞加於精神的損害。
中國的農村社會,長時期受著鬼神的統治,所以「孩於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魯迅對這有很好的回憶,但是興奮變成了掃興:
「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裡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其一便是五猖廟了……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
這所謂『書』是指我在開蒙時候所讀的『鑒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裡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書房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甚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
粵自盤古,生於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變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
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吧。』父親點著頭,說。
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魯迅所說的現在,已是一九二六年了,那時他在北京被段祺瑞通緝,躲在法國醫院的雜物房中,寫這篇《五猖會》的回憶。他表示對他父親的詫異,他當然了解父權制度的威嚴,所以他說要救救孩子。
這種教育對魯迅留有一定的影哨,他說:長輩的教誨,於我是這樣的有力,所以我遵從讀書人家的家教。屏息低頭,毫不敢輕舉妄動……
在魯迅已懂人事之前,雖然因入學讀書,受到了私塾和家庭在不合理教育中的精神磨折,但整個的童年(也包括一部份幼年)時期,總是非常幸福的。這種幸福生活特別描寫在他的《百草園》和《社戲》中,實際上《社戲》也應屬於《朝花夕拾》的,這篇迷人的小說,實是他幼年生活的一段忠實寫照。
先說《百草園》,替魯迅寫傳的人,都引用他還節文字,由於描寫的優美,我們自然也不願意舍棄。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宵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盒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卻比桑葚要好得遠。」
魯迅過了四十年之後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其次是《社戲》。魯迅的「回憶」很少有確切的年份,這當然是由於童年時期的歡樂是融成一片的、不紀年的,也許幾年中的生活濃縮成一章一節,這點是不值得考據的。即使周作人的文章我也有些懷疑:譬如他確定「隱鼠」為魯迅十三歲時的事,但仔細讀一下魯迅的《貓、狗、鼠》及《阿長與山海經》,無論如何難以相信,這是快將成為少年,而且在祖父被囚、父親患病的那年的事。但是《社戲》中記有他的年齡,那時他大約十一、二歲,正當家難的前一、二年,所以他有如此愉快的回憶。
「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尚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裡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鋼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
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外祖母很氣惱,怪家裡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他外但母要擔心。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於覺察了,並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所沒有的。吃飯之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斗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於們,不可靠;……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枝櫓,一枝兩人,一里一換,……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
至於如何在月夜江心欣賞舞台上的角色和戲劇,如何在回程中偷豆田裡的豆來煮食,因原文太長,無法俱引了。這篇回憶,應該選入中學教科書內,它的確寫得富有泥土氣息,而且有純朴的美。
文章的結尾,魯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嗅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除掉看《社戲》時結識的幼年朋友外,在他記憶中永遠留有好感的,那是真名叫做運水的「閏土」,在小說《故鄉》中,他說:
「……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主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見人很怕差,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這一個小時的朋友,到長大時很使魯迅為之惆悵的,我們且等以後再說吧。這一篇小說也是值得向青年們推薦的,在舊時代農民如何陷於貧困的無出路中,這篇交織著歡愉和辛酸的小說是最好的說明。
一過了十二歲,魯迅的快樂時期結束了,從此慢慢領略了冷酷的人生滋味,激發了往後的戰斗精神。
外祖母在他過完了十二歲的那年舊歷除夕過了世,年七十九歲,她的死只是老衰,她在闔台門六房宗族裡是最長的長輩。祖父得到了電報,便告假從北京回來,一個月便到了家,他帶了和小女兒一樣大的潘姨太和當時十二歲的兒子伯升一同回來。過不了多久,他的家長作風大大地發揮出來了。周作人說:」但是這種粗暴的行為,只賣得小孩們的看不起。」這時魯迅十三歲,作人八歲,建人四歲。
當時盛行科舉,考試多通關節,已成一時公開的風氣,但究竟需要遮人耳目的。祖父和浙江鄉試的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於是親友中有人招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托祖父去送給主考,買通關節,取中舉人,事發後祖父定為「斬監侯」的罪名,押在杭州府獄內,前後經過了八年,才被赦免。
在幸福中生活著的孩子們,給送到了皇甫庄外祖母家避難;外祖母家姓魯,也是書香人家,外祖父是舉人(已死),兩個舅父是秀才。魯迅這時在大舅父那裡描寫《盪寇志》的插畫,又見到了《毛詩品物圖考》,到年底又跟大舅父一家移居到小皋埠。

熱點內容
雪教學實錄 發布:2025-07-19 23:16:59 瀏覽:929
2017安徽中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發布:2025-07-19 22:04:16 瀏覽:737
蘋果平板哪個好 發布:2025-07-19 21:30:33 瀏覽:339
少兒美術分班名稱 發布:2025-07-19 19:44:27 瀏覽:870
2016應用統計暑期學校 發布:2025-07-19 18:49:42 瀏覽:80
小學教師調動申請 發布:2025-07-19 18:28:09 瀏覽:737
安徽是哪個省 發布:2025-07-19 16:10:52 瀏覽:167
每當走過老師窗前伴奏 發布:2025-07-19 15:37:17 瀏覽:183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