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無處不在
『壹』 語文無處不在,聯系生活說說應該怎樣學習語文
學習語文我認為是積累,需要大量的閱讀。學習方法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
1.如何學習語文: 不僅僅要背誦那些文學常識、課文,這只是個步驟,應該從更大的角度上學「大語文」。
2.多讀書:也不一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一定會有效果的。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自己的閱讀效率。想讓閱讀更有效率的同學,可以通過《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來提高記憶力和閱讀效率。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整個高中期間,「我」都反復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3.多練習協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復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4.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5.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貳』 以《無處不在的語文》為題的一篇作文
在周末的悠閑中,我來到書櫃前,一縷微風從臉頰吹過,卷來淡淡書香,腦海中頓時想起了語文,記憶的大門徐徐向我打開,我輕輕地走了進去。
(一)語文在書香中
「終於完成作業了!」坐在書桌前,我合上作業本,把它們推到一邊。隨手從書架中抽出一本細細品味,那是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翻開封面,迎來淡淡書香,那是語文的氣息!在這美妙的氣息中,我來到保爾身邊,與他一起品味著酸甜苦辣的人生。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中,我一直都感受著語文帶給我的無窮快樂!
(二)語文在春日裡
春天到了,一切都那麼新,我帶著一顆新奇的心走進公園。深深吸一口氣,感覺著清新與快樂一同被吸到肺里,一直流入心中。再看周圍,碧綠的草,蔚藍的天,潔白的雲,一切都那麼嶄新,一切都那麼美麗,一切又都那麼詩情畫意。恍惚間,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春》,這時才理解「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的真正含義。在這微風習習的春里,我感受到了語文帶給我對春的理解與詩情畫意。
(三)語文在荷花碧葉中
時光一晃來到了炎炎夏日,到處都充滿了讓人憎惡的炎熱。都說「心靜自然涼」,為了達到所謂的「心靜」,我來到了西湖邊賞荷。來到湖邊,盡管沒有想像中荷花滿地的景象,只有一池碧綠,但這足以讓人欣賞贊嘆。一陣風從臉頰吹過,盡管這不是令人期待的涼風,而是夾雜著夏的氣息的熱風,但卻也逗著荷葉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抬頭望去,天空無比蔚藍,荷葉無比透綠。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起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風景。在夏日中,我感受到了語文帶給我對夏的贊嘆與理解。
在書香中,在春日裡,在荷花碧葉中……,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語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快樂、詩情畫意,更多的是我對人生酸甜苦辣的理解。
『叄』 修改病句:語文資源無處不在。這些資源常常撲入我們的眼簾,如我們校園牆壁上的名人名言,充實人情味的警示語
「撲入」改為「映入」 「充實」改為「充滿」 在名人名言後加條幅 「 等」「......」去掉一處 "十分"或「極了」去掉
『肆』 題目: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你一定在除語文課之外的日常生活、語文實踐活動中,有過不
我的語文學習經歷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通過反思我的語文學習經歷,從中發現一些問題,以引起我們在教學中予以關注。 小學小學之前的語文學習幾乎已沒多大印象,只記得曾經做過學習委員,負責收作業本,想來還算是不錯,當時我的語文老師是個上海知青,姓尹,我的父母屢次提起她對我的贊譽,當時因為年齡小,個子小,曾經有勞動(一般是砍柴或鋤茶葉地)給我過特殊的照顧,讓我只負責掃教室的地。 小學畢業語文57分,數學63分,屬於比較好的成績。 初中 讀初一開始住校,生活相當的艱苦,貪玩,由於個子小,總坐第一排,愛打乒乓球。成績中等。 關於當時上語文課的情景,記得的並不多。只有三位老師留有印象,其中最深刻的王老師。 王老師當時二十來歲,好像還不是正規的大專畢業,記憶中比較深刻的王老師上課很投入,夏天時總是汗流浹背。他有時會跟我們講一些著名作家的事,但也不多。但王老師興趣廣泛,王老師愛攝影,當時我們看他拿著一個照相機(方方的120的那種,借來的)在學校拍時,崇拜得不得了,這甚至影響到後來我考上大學時把所有的紅包的錢買了一部照相機。王老師喜歡花,有一次勞動,大概又是挖茶葉地罷,他讓我們幾個去山裡找九節蘭,那種蘭花很少見,長在很蔭涼的地方,抽出一支花來,上面能開九朵,有的還不止,於是那是我也愛種花,學校陋壁有一個花圃,我們曾經在深夜翻圍牆進去偷花,後來我家的房子周圍被我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我也因此認識了不少花,比如有一種叫碧玉z的。王老師的課我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喜歡上的,現在想來,這種興趣來源於他的性格與性情。而不是來源於上課和課文。另一個是董老師,他上語文課就在黑板上大大的寫一個「背」字,就叫我們拿練習冊出來背,沒什麼很大印象。還有一個中年老師,唯一記得的是他總愛說這樣一個例子:那片白雲底下,是我的故鄉。初中時候學語文的痛苦印象還很深,一是課後練習總做不來,總是腦里好像有點什麼,卻又沒什麼。課後練習總是一些問答題,讓人無從下手。寫作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很少有時候知道自己究竟寫的是什麼,對自己所寫的東西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記得有一個暑假,父親忽然心血來潮,說讓我和妹妹寫一篇作文,題目是《人為什麼活著》,天哪,當時我哪知道為什麼活著?最後那篇作文寫沒寫,寫成什麼樣也不記得了,但那痛苦的感覺還在。老師也讀一些範文,雖然他說好,但我們也往往不知好在何處,更無從說學了。在初中我曾獲得過一次語文競賽第一名,那是我最輝H的一次經歷。我的分數是61,取勝的原因是我做對了一道附加題,那題實際上是文化常識題,「古稀雙慶」「花甲重開」,也許是我當時不知從哪本課外書上看到了,便記住了。要來說說閱讀了。初中時很少有書可讀,我記得初中時我家訂了一本雜志《收獲》,至今我還認為,我的閱讀能力、文學素養最初來源於她。那幾年正是傷痕文學流行的時候,到現在為止,我讀過的最感動的還是《人生》、《流淚的紅蠟z》,特別是《人生》,我還記得當時讀時流了淚。《西遊記》讀過,只是一讀到那些描寫服飾的就跳過去。並沒多大的感觸。還要說說寫字,當時我很有興趣練字,寒暑假在家裡也練,可是不得法,一直沒進步。至於說,好像沒有什麼機會,一般在人面前不敢說話。我讀初三時,家庭經濟環境已較好,我有較多的零用錢,可是也買不到什麼書。記得有一次我帶了二十多塊錢跑到縣城,全都買了書,可至今記得的只有一本,名叫《漁家女》,是寫黃浦江上的一戶漁家的生活的,印象挺深,曾經揣摩過其描寫,也不得法。 高中 1985年上高中。我所在的學校是鎮上的一所農職業高中,只有一個班,40多人,大多是縣城和那些林場家場上吃商品糧的學生,讀兩年便可參加招工。課堂學習方面在腦海里幾乎是一片空白。課外學習方面高一開始讀《射鵰英雄傳》,那是一天讀完的,給了我全新的閱讀感受,讀完即有寫的沖動,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小說處女作,以太平天國為背景的武俠小說,自己當時對景物描寫比較得意,曾與同學傳看。高二曾讀過一些科幻小說,書名與內容大多都不太記得了。這時,受青春的沖動的驅使,受寫詩,後來一看,都是一些長短句,只因寫不成文,所以寫成了詩。特別一提,高二時有了早戀經歷,對文學又多了一層偏愛。從高二始開始訂閱語文報,每期都是很欣喜的閱讀,特喜歡了解一些文人的情況,有一篇文章最打動我,好像是田曉菲的《柳芽兒落了》,寫早戀的。高三(其實是補習),愛看電影。喜歡文藝,曾與班花主持補習班的元旦晚會。高考語文考得最差,只有78分(滿分120分),作文題為「習慣」,不知道自己寫了什麼,無非是「人人都有習慣,不能有壞習慣,要有好習慣之類」,作文分估計很低。最令人傷感是有一個閱讀題「」 大學 莫名其妙的上了大學中文系。 這年暑假狂讀瓊瑤和三毛,至今感謝她們,起碼她們對我的性格,情愛觀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對老師的講課特別煩,有位現代文學老師講魯迅,竟從魯迅原名周樹人,逝江紹興人講起,大半時間是逃課,泡圖書館和睡覺。 大學一年級,曾有一次作業,被老師改得無地自容,我竟然不會標點符號,老師用紅筆一處處的改了,甚為感動。 喜歡現當代文學和民間文學。因為老師講的教材上沒有。 不喜歡背講義,所以考試總是70多分,也常有令老師詫異的時候,記得中教法考試時,我就提出過「結構教學論」,我的確沒看過類似的文章,只是悟出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認識的結構應相吻合,當然,還是70多分。 寫作課曾被老師表揚一次,那是詩歌寫作: 詩雲: 絮語 春天 據說是希望的季節據說是播種的季節還有人說一年之際在於你還有人贊人的萬紫千紅不知你想到沒有你的季節沒有收獲 雨我確實不知你象什麼每次每次我總把你歸納為一個嘮嘮叨叨的老太婆 柳芽吃飽了,喝足了陽光真明媚你醒了 梅你受不了春風的引誘為了保全你的貞潔只好避而遠之 如今看來,充其量是一般的詠物詩而已。 囫圇吞棗的看了許多書,最喜歡莎士比亞,沈從文和劉震雲。看了許多電影。 喜歡文學,那是正是朦朧詩,先鋒文學的時候,用現代文學老師的話說,是「各領風騷三五天」。喜歡莫言、劉恆,喜歡張藝謀。 也喜歡巴爾扎克,不喜歡狄更斯,雨果,不喜歡浮士德。喜歡《羅亭》,不喜歡《戰爭與和平》。 從大一開始,時斷時續的寫日記,主要都是作無病之呻吟,喜歡攝影。 從未發表過任何文章,根本不敢投稿,甚至不會投。 學習民間文學之後,曾寫過一篇《中國女性民間文學史》,二萬余字,老師表揚一通,讓我投稿,可不敢投,當時此文曾有一主要論據,即女書,後來被炒得沸沸揚揚。 也曾寫小說,從不敢投稿。其中有寫故鄉的「苦楮坑系列」,甚至沒有讀者。 喜歡酒,一半是因為家族遺傳,一半是因為文學。 大學四年級,畢業論文是研究劉震雲的,那是我為他的《單位》和《一地雞毛》所感動,說實在的,和以前一樣,我實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寫什麼,甚至,我還不知論文是什麼。 工作 92年,開始做語文老師。也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學語文。 說實在的,當時並不知道怎麼教語文,一節課的教案要寫上十頁,方方面面,非常詳細,可一到上課,往往是顧此失彼,捉襟見肘。 也曾有過探索,曾用圖示法讀解《荷塘月色》的作者的情緒波動。沒有得到好評。 第二年開始認識到練習的重要性,備課的重點放在設計問題和練習上。 然後, 意識到一課一得,意識到尋找突破口,意識到長文短教,意識到「牽一發而動全身」,意識到……. 慢慢走到現在。 對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學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與感悟。也有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94年開始發表文章,豈今文學作品十餘篇,論文十餘篇,編著二部。 時常寫些學校的公文。 反思:一、 目前我的語文水平能不能滿足一般的需要?我自認為,如果以目前我的語文水平來說,基本可以滿足一個中國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的需要。但剛走出高中時,甚至大學畢業時還不能。二、 小學時的語文學習對我的後來是否有很大影響?我覺得對我而言,影響不大。但是,我經常想,我為什麼不能拔尖(在語文能力方面),這可能與我小學、初中時的語文學習有關,積累太少,讀書太少。三、 語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什麼?從我的經歷看來,我覺得一個語文老師(老師?),應該是一個在精神上(包括生活趣味等方面)能夠引領學生的人。應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一個愛生活的人。學生的興趣與情趣與其語文老師有很大的關系。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不是課講得怎麼樣!?說實在的,主要在於你是否代表了學生們所認為的前沿的值得仿效的情趣與情操。當然,這與其品格高尚與否無關,前面所提的王老師,後來走入仕途,做副鎮長,做副校長,戀愛家庭方面也頗多是非,據說為當地許多人所不以為然。四、 閱讀與寫作能力是怎樣形成的?我實在無法得出「我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老師教的」這一結論。說實在的,老師教的,大多數時候,我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有時我知道是那麼回事,但就是用不起來。而當我用起來時,我甚至不知是怎麼就用起來的,當有某種感情或體驗所驅使時,詞語直然就流瀉而出。讀寫能力的形成在於學生的讀寫實踐。五、 一個人的生理成熟、社會閱歷與語文學習有怎樣的關系?我非常羨慕現在的學生,初一初二就能寫出那麼好的文章,我經常有自愧弗如之感,每個年齡段的寫作有每個年齡段的優勢,就如一個小孩的畫是一個畫家都無法畫出來的,從這一點上說,所謂的技巧是不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寫作是無技巧的。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的生理成熟與社會閱歷對其寫作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你的思維和認識體驗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就不可能理解與發表。從這一點上說,我覺得語文的根本在於認識與體驗。六、 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在哪裡?給學生創造讀寫實踐的機會。七、 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的高低與他的生活有無必然的聯系?我覺得沒有必然的聯系。語文在他的事業、人生中其實只佔很小的份額,目前圈內人對此點頗有擴大之嫌,大概是大家都搞這一行的,然免眼界狹小。有太多的成功人士,語文並不怎樣,語文學得好的,只能做做「師爺」,當然,有例外。八、 語文有沒有負作用,我們的語文教育有沒有「反教育」的東西在?這一點我們不能忽視,從我自身而言,從周圍許多人身上都可看出,語文學得好(不指出類拔萃那種)的,或者在大一點范圍,知識分子身上的確有太多的局限性。比如說,不會處世,不會說假話,不會曲意逢迎,不會溜須拍馬,自命清高等等,這樣的故事不用我舉例。這是語文現代化所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拋磚引玉,大家一起來。
『伍』 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闡述邏輯在語文學習中無處不在的現象。
語文是母語,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的學習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有這樣一句話:「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課改實驗以來,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也因此受益匪淺。下面就我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的體會談幾點我的看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對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給教育改革帶來更廣的發展空間,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平台。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注意發掘身邊的可利用資源,恰當的與教學相結合,會使語文課堂變得鮮活,使學生更富有創造力。 一、樹立課程資源意識,讓學習成為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教室、學校、操場、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進入過我們的課堂,可是說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些教師卻說沒嘗試過。其實,普普通通的花草,教室、都是課程資源,不知不覺中已經被開發和利用,我們卻不知道,這體現了我們課程資源意識的不夠。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啟動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意識開始在教師的心裡萌芽,並逐漸增強, 學生的學習領域拓寬了。 多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語文資源無處不在。在一年級時的一節識字課上,我教學生認識「保」,曹家明站起來說:「我知道,這是『保姆』的保。」「你怎麼知道的?」我追問了一句,「是我在我家門口的電線桿上認識的,我還會寫呢!」孩子的話給我很大的啟發:對呀,大街上的廣告,路牌,商店的牌匾上都有字,生活環境是孩子們學習的好場所! 一年級的孩子識字是難點,況且在課上記得也並不扎實,於是,我藉此機會表揚了曹家明,也讓其他學生把識字延伸至課外的生活。定期比一比,誰識的字多。孩子們興趣盎然,識字量也大大增加,有的孩子高興的對我說:「老師,學語文真有趣,可以在玩時學!」學習成為平常生活,變得有趣。直到現在,我們班的孩子還是在堅持這樣做,我經常有意識引導學生注意到大街上、飯桌上、電視上等等一切有漢字的地方去認字,並與家長作了充分的溝通,有了家長的支持,在生活中識字的效果非常明顯,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學習就可以成為孩子們的生活。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1、關心自然,用教師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語文來源於生活,也到處可以學習語文。我教的學生在一年級時,對於生活在什麼季節竟然沒有幾個人知道,當時我很生氣。但想想孩子們的經歷,又不足為奇。現在的孩子生活起居家長一包到底,所以實踐機會特少,致使生活經歷特少。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出去實踐。 在今年剛開學時,就有一組課文主題主題是春天,學完課文後,我針對孩子們的特點,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出去找春天。第二天一早,同學們有的拿來了嫩嫩的草芽,有的拿出了晚上搜集來的圖片,每個孩子手裡都有一樣東西,當我看到楊耀琪時,他手裡什麼也沒拿,但卻興奮的對我說:「老師,我昨天出去沒找到春天,但現在我發現了,春天在同學們的腳上!」他指著孩子們泥濘的小腳說,我帶頭鼓起了掌……是啊,到處是語文。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孩子們的收獲更多,有的學生收集了各種春天的詩歌,歌曲,圖片等,有的還照了照片。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製作了一期手抄報,主題就是春天,孩子們揮動了手中的畫筆,個性飛揚在手抄報上。 有一次沒有課,大家在備課室里閑談,王姐談了這樣一個例子: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游戲」,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與同年級的另外幾個班級一起進行拔河比賽,幾位語文教師聯合起來邊組織比賽邊組織觀察,那次作文寫得最生動。是教學場地的變化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使無話可說的孩子言之有物,也正是老師的智慧提供給學生的創造空間。 無論是一棵大樹,還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顆小小的不起眼的種子。種子潛在於土壤中飽孕著可以萌發、可以成長的生命力。倘若我們把人類的燦爛文化,科學技術的成果,比作參天的大樹,比作絢麗奪目的花卉,那它們也同樣是從一粒種子萌發起來的——那是蘊藏著無限創造力的種子。每個大腦發育正常的孩子都是孕育著創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發、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種子。教師應該為這一顆顆珍貴的種子,培育土壤,提供萌發的機會。 2、關注傳統文化,利用身邊資源。 上學期最後一個單元是「過年」。一說到過年,孩子們別提多高興了:壓歲錢、放鞭炮、看電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一些傳統的過年習俗早已被人們所忽略。 所以還孩子們也只關注過年的熱鬧,至於過年是怎麼回事、什麼習俗,根本不了解,也不關心。東北是薩滿文化的發源地應該說傳統文化也是最有特色的,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留傳下去。 因此我決定把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改變一下,戰線拉的長一些,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風俗。 一邊學習課文,我一邊布置學生找年紀大的老人,聽老年人講過年的故事。這樣,老年人的故事成了多彩的教學內容,老人成了活生生的教材,和課文一起被學生了解。這種方式令學生樂於接受,也使學生了解到了關於春節的現代人早已淡忘的習俗。講完這組課文,就到寒假了,傳統的春節也快到了。我就布置了作業,讓孩子們留心自己家的過年方式,對比一下你們聽到的和親身經歷的過年方式的不同,結果開學來時,同學們個個收獲多多。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這「過年」段「例子」則在與當地可利用資源—— 活教材的結合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語文教材總是滯後於社會前進的步伐,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也不可能窮盡人類文明的全部,只讀語文教材,來澆灌學生的生命之樹,顯然遠遠不夠。就是說,由語文教材這個例子延伸發掘,沖破舊教材的狹隘,走出小課堂的封閉,引進時代的「活水」,吸納優秀文化遺產的營養,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結合家庭生活,創造實踐機會。 在教學《媽媽的愛》一文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母愛,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實踐和體驗,孩子們感受到了每天存在的實實在在的母愛,家長們都說:「孩子們一下子變得懂事了!」我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自己的成功和收獲,專門開設了一節談收獲的課,在課上,學生們小手林立,就像一位位小詩人,姜浩站起來說:「我改編了一句格言:一寸光陰一寸母愛,寸金難買寸母愛!」頓時,掌聲四起,有的孩子哭了起來。實踐促動了孩子的創造能力。 應抓住各種實踐機會來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學生的創造力是一種潛能,等待我們去喚醒與開發,正是教師的細心與機智,才把孩子們的創造力激活。 4、結合地域特點,開發鄉土資源。 我國幅員廣闊,地域文化差異較大,雖同屬實驗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該有地域的特徵,我們北方的學生在欣賞南方的美景的同時,也可以發現一下本地區的特色。我校教師李海燕在教學「我們的家鄉」 一組課文時,她就針對本地區特點,展開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走近銀瀑啤酒廠。銀瀑啤酒地處雙陽區境內,是省內最大啤酒生產基地、啤酒生產的龍頭企業。學生老師通過幾個月的走訪、參觀,了解了啤酒的生產、加工過程以及銷售情況。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根據地域特點,使孩子們領略了本地的啤酒業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走向社會,關注社會的意識,也激發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靈活開發和利用周圍有利的資源,要善於了解、發現學生及教育環境的情況,即時開發、合理利用與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形成適合自己學生班級的特色化教學。不用特地去編寫,只要我們留心,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件容易事,教師的舉手投足,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三、正確把握學科特點,發揮資源優勢 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廣大課改教師的教育觀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課程資源意識也逐步提高。但對於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把握不當,會出現開發利用不當或極端化的現象。 在多次的聽課過程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例子:記得在2006年的春季,我到長春聽課,一位教師講了《祝壽》一課,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在「壽」字的書法上,挖掘至深,體現了教師的資源意識,但仔細回味這節課的資源深度,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了解「壽」字各家的書法似乎足夠,況且教師還搜集了各種壽聯,讓學生品讀,占整個課時的一半時間,這表明教師在並未把握准教材和課標,而是為了展示自己沒有拘泥於教材,對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致使走向極端化。 在小學語文中,有許多含有自然知識的課文,如:《回聲》、《雷雨》、《我會變》等,在教學這些課文時,要把握好語文學科特點,課外的知識延伸不宜過多,利用過度, 很容易就上成自然課。如果課上的拓展延伸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可以指導孩子們自己去開發和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課外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不僅局限於課內,可以延伸到課外、課余時間。 當然課程資源的引入當然也不能怕宣賓奪主,而使資源開發流於形式,實踐出真知,對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標也無法給出定值,實驗者只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總結經驗,以達到資源與教材的整體優化的效果。 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實踐機會無處不有。只要我們肯於動腦筋,善於發現、充分開發,並合理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就會讓自己的智慧激活現代化語文課堂,激活孩子們的思維,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推波助瀾。
『陸』 語文無處不在 語文無處不不在
語文無處不在,比如現在的廣告詞在對語文知識的應用上就體現得非常充分,可謂是層出不窮,新意連連。
我曾經在一家店的門上看到的招牌是:花無缺,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說明了他是賣花的,而且品種齊全。還有什麼:好衣尚。雖然把衣裳的裳改為了尚。但是依然能說明他是賣衣裳的,並且衣物非常時尚。這都巧妙的運用了諧音和人名。
還有,其他各種名牌也運用各種辦法推銷著自己的商品。
推銷皇冠牌香煙的廣告詞──禁止抽煙,連皇冠牌也不例外。香煙有毒,抽煙對人體有害,因而抽煙不宜提倡,應該禁止,但香煙也是一種產品,必須推銷。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皇冠牌香煙的廣告詞可謂巧妙之極。廣告詞只有十二個字,內容卻很豐富,它既宣傳了禁止抽煙這一主題思想,又達到了推銷和贊頌皇冠香煙的效果。一方面是宣傳的積極,包括皇冠牌在內所有香煙都在禁止之列,而且態度堅決;另一方面是推銷的積極,皇冠香煙雖然也在禁止之列,但畢竟與眾不同,如果要抽的話,還是皇冠,給人以很大的誘惑力。這兩方面和諧地統一於一個簡短的語句中。廣告利用人們心理的反差,採用反效果式的手法,運用通俗簡明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推銷豐田汽車廣告詞──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這則廣告成功地改用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詩,文字簡明,但內涵豐富:一是表明了質量之高,廣告詞沒有直接宣傳產品的質量,而是用銷量之大來表明;銷量之大也不是用數量直接表明,而是用路來間接表明;二是表明了車的適應性強,「有路必有豐田車」,隱含著不管什麼路,豐田車都可以縱橫馳騁,往來自如;三是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兩個「必有」,語氣堅定,給人可以信賴的感覺。廣告採用頂真的修辭手法,雖十四字中有九個字相同,但讀來順口,聽來悅耳,便於記憶和傳播。
國外有一飲食店,門前擺了一個大酒桶,引人注目地寫道:「不許偷看!」但無遮無攔,路過的行人都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停下腳步往桶里看個究竟。誰知裡面又有一張紙條,上寫:「我店有與眾不同、清醇芳香的生啤酒,一杯五元。請享用。」一句「不許偷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是所有人都去看他的啤酒,到最後自然也就去買了他的啤酒。
無論是廣告詞也好,還是其它地方也罷。語文總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語文,努力培養自身的文學素養。
供參考
『柒』 作文 語文無處不在 在線等
第一篇:
語文是語言文化,而語言又是人們溝通、聯絡感情的渠道。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語文,你會發現,其實語文就在我們身邊。
當你和父母在一同散步時,當你和同學在一起談笑時,當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時,你可曾留意過身邊的語文?
大街上,五花八門的商店以自己各具特色的招牌吸引著行人的目光。那些樸素特別的牌匾也是很有風格的,雖然詞藻不是富麗堂皇,但卻給人一種親切感和輕松感。「一加一」、「Q一代」、「扮靚坊」一個個鮮活中透著生機的招牌比比皆是。乍一看,似乎異常平凡,其實呀,這里短短的幾個字卻讓不少人絞盡腦汁,既詼諧又形象地展現了店裡的特色。這裡面不就蘊含著無盡的語言文化嗎?
網路上,網蟲們都特別愛用簡潔明了的短語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那一個個「94」(就是)、「7456」(氣死我了)簡短的語句中無形中便表明了人們的意思。形形色色的語句多用擬聲詞,象形詞和數字等等,表達起來輕松隨便,卻又不失風趣幽默,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如果沒點語文功底,理解它們還真是件難事兒呢!
電視上,短小精悍的廣告詞也往往具有深刻含義。一句「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便寫出「美的」空調對人們的重要;時髦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體現了巧克力的特性;這個「成功之路,從頭開始」也形象表達了洗發水的功勞。家喻戶曉的「生活不能沒有聯想」也一語雙關,生動地寫出了「聯想」電腦的地位。如果不能掌握這些語文技巧,這形形色色和廣告詞何處而來?
在人生求學的這個知識海洋里,語文,就是一個靜謐的港灣,它會讓你感到無盡的韻味與遐想。
第二篇: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
生活離不開語文,是因為語文是我們進行交流的住要工具.你口中講的語言,手下寫的文字,都屬於語文.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我們是個學生,肯定就得聽、說、讀、寫,那聽說讀寫又是從哪來的呢?它們都是從語言那裡來的,只是語文中的一部分.從此看來,語文有著很大的作用,說明了生活離不開語文的關鍵性.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通過自然界的優勝劣汰,通過人們的雙手勞動,我們最終發明出了文字.文字的出現,更加顯示出了它跨時代的意義,人們用它來交流彼此的感情.讓我最震撼的就是這詩詞,她無窮的魅力使我如痴如醉,詩詞有豪放的、抒情的、幻想的……許許多多,各有千秋.
語文在生活中,是調劑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語文給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個人心浮氣躁時,一篇優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個人心情低落時,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語文帶給生活的影響是無法比擬的.
總之語文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還很多.朋友,請你多用語文,從語文中,你會發現更多生活的樂趣,因為,我們活在語文的世界中
第三篇:
語文,就是語言表達。是交流的基礎,是能力的表現,更是藝術的瑰寶。尤其是中國的語言文字更是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它能體現人的知識道德,文化水平。比如表達「看」意思吧,有「視、瞅、瞧、盯、瞪、瞟、望、瞻、觀、瞄、睹……」他們每個字都代表不同的神態,有著細微的變化。語言是由字、詞、句、段、章組成的,寫字、說話、生活都離不開它。古今中外都有實例證明。
就先說說家喻戶曉的大文豪魯迅吧。魯迅先生從小就聰明伶俐,懂事好問,深得長輩喜愛。長大後,他東渡日本,潛心學醫,目的是救治連年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病痛,讓人民能過上好日子。但一件事的發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從此棄醫從文,投身於青年文學創作的愛國事業。那天,魯迅與同學一起看一部電影,放的是一群日本人,以強凌弱,圍毆一名中國同胞,他們極其殘暴,邊打邊罵,還用不堪入耳的臟話侮辱他。圍觀的中國人竟個個熟視無睹,還附和著哈哈大笑,看到這觸目驚心的一幕,幾個日本學生得意洋洋,而坐在一旁的魯迅緊握拳頭,咬牙切齒,怒發沖冠,毅然走出教室,以示抗議。他氣憤地想:我光治好百姓身體的疾病是絕對不夠的,即使治好了,也還會被挨打。要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還得根治思想上的病魔,只有思想先進,有愛國意識,才能把侵略者統統趕出去,人民才能當家作主。於
是,魯迅化悲憤為力量,拿起手中的筆,用年輕的生命迸發出的熱情,譜寫了一篇篇思想深刻、充滿力量的文章,《彷徨》、《吶喊》、《祝福》……催醒了沉睡的國人,讓愚昧無知的人民終於覺醒,明白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長志氣、學知識,拿起手中的武器,把壓迫者趕出、推翻,魯迅手中的筆好比投槍和匕首,直刺敵人的胸膛。
語文的妙用是無可估量的,它曾經挽回了我國的尊嚴。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毛主席接受各國記者采訪,一位美國記者提出一個挑釁性的問題:請問為什麼我老是看到美國人走路總是昂著頭,而中國人走路總是低著頭?說完,房間里一片寂靜,現場氣氛頓時凝固了,大家都聽得出這話的弦外之音。可毛主席卻鎮定自若,輕松並帶著微笑,說:「不錯,我承認中國人走路是低著頭,但那是因為中國人走得是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走得是下坡路呀!」會場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在場的記者、工作人員無不拍手稱快,更為毛主席的文才和幽默所傾倒。那位美國記者滿臉通紅,散會時感嘆地說:「沒想到主席的思維這么清晰、那麼活躍,令人難以置信,今天算是領教了。」
生活中的語文處處可見,它源於生活,用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相輔相成。語文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富有藝術性和情趣
『捌』 語文資源無處不在......(修改病句)
語文資源無處不在。這些資源常常撲入我們的眼簾,如我們校園牆壁上的名人名言,【充滿】人情味的警示語,大街上富有魅力的廣告詞,路旁的花草樹木,農村的田野風光,大自然的雨雪風霜(等去掉)……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發現這些資源【】豐富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