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②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而朗讀一直貫穿我們整個語文課堂,但是我們往往在教學中卻只是注重讀的形式,在讀書的時候運用各種讀的方法和數量,多樣而花俏卻沒有真正的領悟讀的真諦,讀書的過程中,僅僅只為了讀而讀,讀之後的情感體會、讀之後的發展、讀之後的效果卻沒有得到質的提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讀、如何指導便是語文教師所要掌握並且運用到課堂實踐當中去所要考慮的問題了。接下來中公教育韋慧老師就跟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朗讀指導。
一、明確朗讀的目標
我們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要明確朗讀的目標。即通過這次朗讀,你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是能夠理解生字詞還是能夠疏通文意賞析用句用詞或者是體會感情?不同的目標指導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務必先要明確目標。中公講師建議,如果在10分鍾的試講里進行朗讀指導,那麼選擇體會情感為目標課堂效果會更好。如《夜鶯的歌聲》充分表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我們在朗讀指導的時候就是指導學生去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和勇敢,並且用多種讀的方式將一個活靈活現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形象呈現出來。
二、示範朗讀的方式預設
(1)錄音朗讀、學生錯誤示範,師生點評以及正確示範。
很多時候聽錄音不失為一種很好地示範作用,通過先聽一遍錄音,朗讀家用他們帶有獨有的音色帶著情感隨著文章起起伏伏,能夠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先知曉好的讀法是怎麼讀的,關注其中的重慢音,情感的突出等等,再由學生進行示範,自己親自實踐才能更好的體會,所以學生進行示範的時候不僅僅是他們自己實踐的時間,也可以讓其他同學進行學習。最後教師進行點評,這里的點評不僅僅是指出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能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更多的是給予學生鼓勵。還是拿夜鶯的歌聲來進行說明,在這篇課文當中精彩之處當為小夜鶯和軍官的對話,所以在錄音朗讀結束後,可以請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小夜鶯另一個扮演軍官。在讀的過程中可能沒有把軍官的狠惡輕蔑威脅的語氣讀出來或者沒有把小夜鶯的聰明機智讀出來,比如在「人呢?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小夜鶯不慌不忙的回答,「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怎麼會不認識!」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兒的堤壩上去釣魚,那兒的狗魚可凶呢,能吃小鵝!」在讀這些地方的時候可以預設學生讀的語氣稍微平淡,沒有體現小夜鶯的靈動。在軍官說的「蠢東西!」軍官想著,輕蔑地微笑了一下。「要是你把我們帶到別處去,我就把你的腦袋擰下來。聽懂了嗎?」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可以預設學生沒有把軍官的語氣讀出來,感受不到軍官的輕蔑和兇殘。當有了這些預設之後,接下來就是點評階段,點評階段可以引導其他學生來評,評的時候引導學生不僅是要說出泛讀者讀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應該引導學生說出怎麼改進如何改進。比如上幾句,可以引導學生指出讀的停頓、輕重、緩急,語氣而體現情感的變化。學生可能說,蠢東西這三個字在讀的時候沒有注意語氣,體會不到軍官輕蔑的感覺,應該把蠢字稍微加重一些語調等等的一些評價,在學生進行點評後師可以總結順勢請點評的學生正確的進行示範或者師進行正確的示範。中公講師在此建議,此處由師進行示範,能夠在面試的過程中體現出師的朗讀水平和功底。
③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策略一】教師苦練內功——重視讀
課堂上能把每個同學讀課文的情況評價得清楚、准確、到位,孫老師真是游刃有餘。他能做到這樣也不僅是在課堂上即興表現突出,還要看出他在課前也用了不少功夫,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蘊。能這么恰當評價同學們的朗讀,可想而知他對課文的解讀有多少地到位。孫老師上課一開始就強調「讀題的開始就要規范地讀好!」,說明他非常重視讀課文的質量。可是,他對待學生讀的不太好的情況,不是去生硬批評,而是耐心引導,讓學生再試一試。這樣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們一遍又一遍地試讀課文,直到他覺得「夠味」為止。這種對朗讀教學的重視,對朗讀教學的一絲不苟,為我們語文教師的內在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我們有效指導學生朗讀的基礎。語文老師要細讀文本,重視朗讀,練就過硬的朗讀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的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感悟,才能感受文本的內蘊之美。所以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一定不要忽視自己朗讀技能技法的訓練,因為朗讀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保障。
【案例二】《落花生》
師:你能不能把喜歡的感情讀出來?剛才,我聽你們集體讀,有一個優點:非常整齊。但既是優點又是缺點,你們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齊。有時停頓要長一些,有時要短一點,要根據內容和感情來讀,好不好?自己讀讀,體會體會。
師:誰願意讀?把喜愛崇敬之感讀出來!
(生讀完後)
師:老師再讀一下,比較一下,看誰讀得好?誰好就向誰學習,好不好?
(師示範)
師:你們點評點評!
生1:孫老師感情很深,那位同學讀得平淡些。
師:孫老師就這個水平嗎?感情深嗎?我不要聽籠統的,你說我好在哪兒?
生2:孫老師讀出來是意味深長的。
生3:孫老師把桃子、蘋果、石榴和花生特點讀出來了,重讀了這樣形成鮮明對比。
師:哪些詞重讀了?
(師再示範)
生4:「高高地」重讀了。
生5:重讀的是「很多」和「一樣」。
師:我這個「一樣」讀得輕一點,有時突然輕下來,也引起別人注意;有時故意停頓一下,也會引起別人注意。
(師又示範)
師:讀書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要好好體會它。我什麼地方該讀得慢?什麼地方該讀得快?什麼地方該用什麼語氣才能把感情表達出來?下面學著我的樣子,大聲讀剛才這段話。
【策略二】遭遇難讀語段——示範讀
以上片斷,孫老師朗讀指導扎實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及時採用范讀指導,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學有榜樣,練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讀技巧。學生從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朗讀的暗示,悟出了表達情感的方法與技巧。在平常教學中我們總是強調學生要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而老師則是旁觀者,蜻蜓點水式的給學生點撥一下也就完事,至於學生讀的程度那就看學生的悟性了。這看來已成為常理,但真正的語文教學,同樣需要教師付出和學生一樣多的精力去讀,去感悟。因為只有教師的語言賦有美感,才會激起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因為教師動情的范讀會深深感染學生,感動學生,震撼學生,使他們全身心進入情境,這種語言的蘊涵是學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擁抱的,這種朗讀的情境,可能會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里,其語言蘊含的理解是任何語言的表述都無法比擬的。也許有人會說教師是引導者,是組織者,是激勵者,但孫老師的行為更說明教師首先要做個優秀的示範者。
【案例三】《二泉映月》
師:剛才同學們都用心去朗讀了課文,讀得非常好。這篇課文有許多生字詞。(出示詞語燈片,每行三個詞,共五行)認識嗎,誰來讀讀?
生:月光如銀雙目失明委婉連綿
月光似水 賣藝度日升騰跌宕
靜影沉璧 經歷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熱愛音樂 舒緩起伏
水波映月嚮往光明恬靜激盪
師:你叫什麼名字?讀得很好,很認真。他是橫著讀的,你可以怎麼讀?
生:我准備豎著讀。
師:你為什麼豎著讀?
生:第一行都是講月亮的。
師: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講阿炳的感情的。
師:是講阿炳的生世的。
生:第三行是講二泉映月的美的。
師:是啊,講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那麼美的月光,你怎麼讀呢?
生: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師:第二行是講阿炳的生事的,怎麼讀呢?誰來讀?
生:(聲情並茂地讀)
師:把掌聲獻給他!
生:(鼓掌)
師:他讀出了自己的感情。誰再來讀第一組?
生:(柔美舒緩地讀,掌聲再次響起。)
師:我們一起帶著我們的感情把如此美麗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讀出來。
(生充滿感情地讀)
【策略三】編排詞語組合——思著讀
這一案例中,孫老師另闢蹊徑,將字詞與課文重點詞語整合起來,以行列組合的方式出示,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發現詞語排列的規則,鍛煉學生對詞語的感受能力,並且以「集群發布」的形式,便於學生積累,豐富語言儲備。其實,讀詞語組合看似簡單,實則要想讀出感情,讀出意境,比讀課文難度還要大。孫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對整體意境的把握,不僅讓學生讀准詞語,更讓詞語變成一首連貫優美的小詩,學生在讀中感受「美」 ,認識「人」,欣賞「曲」 ,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讀出了詞語所蘊涵的韻味。更巧妙的是三組詞語,以「月」、「人」、「曲」並列的形式,內在地揭示課文敘述的脈絡,學生在比照朗讀之中,悄悄地走進課文情境,為學生讀好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策略的應用我們在《天鵝的故事》、《黃河的主人》、《秦兵馬俑》等課文教學中都可以去實踐嘗試。
【案例四】《二泉映月》
師:阿炳掙幾個零花錢又怎麼度日呢?請你們想像。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場景一: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是怎麼賣藝的呢?
場景二: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麼賣藝的呢?
場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又是怎麼賣藝的呢?選擇一個畫面,展開合理想像寫一片段。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盪在禮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間,默默想像,有學生間或喃喃自語。)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生:……
師:凄慘的琴聲傳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邊他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他卻聽到了——「漸漸的」。
生:(齊)漸漸的,漸漸的,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
【策略四】創設語言情境——入境讀
葉聖陶先生所言「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一提到創設情境,老師們就會自然想到多媒體的音像效果,把靜止生硬的文字元號變成鮮活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學生由一個讀書人變為一個當事人,去親近人物,感知事物,為接下來的感情朗讀做好准備。利用多媒體的效果當然是好,學生很快進入那種符合文本的意境。但這不是創設語言情境的唯一手段。其實名師在上課時他們大都挖掘語文的東西,讓學生和文本深入地對話,如孫老師在這片斷中緊緊抓住「阿炳是怎樣賣藝度日的?」讓學生想像,讓學生去說話,在這種情境下,學生變成了一個個「阿炳」,他們在「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還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閱讀補充材料來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如孫老師在這一課快結束時補充:「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聽這首曲子時,應該跪下來聽……」學生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二胡曲的盪氣回腸,朗讀起來入情入境。
【案例五】《林沖棒打洪教頭》
師:同學們都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來演一演這兩個人物,誰來演林沖?林沖是精漢子,(指一身材魁梧、臉龐黝黑的男生)威武的,英俊的林沖,黑林沖。(眾笑)誰來演洪教頭?你們選,你們班誰上來演洪教頭比較合適?(學生紛紛指一男生)大家選中你了,這是你的光榮(眾笑)。想一想,洪教頭歪戴著頭巾,挺著胸脯,是怎麼走進來的。就演第七段,誰來讀旁白?(學生紛紛舉手要讀,教師指名一女生讀旁白。)要不要孫老師指導一下,你們兩個要隨著她的朗讀,做出相關的動作,怎麼把火燒天,怎麼撥草尋蛇。其他同學都是什麼?(生齊答:觀眾。)洪教頭倒地以後,你們應該怎樣?(生齊答:哈哈大笑)
生:兩男生表演第七段內容。(表演與旁白不合拍,但仍逗得學生大笑。)
師:看來表演和旁白合不到一起。這樣吧,這次不要旁白,你們兩個自己說,自己演,好嗎?開始。
生:兩男生再次表演第七段內容。
【策略五】再現文本形象——表演讀
表演讀,就是通過再造想像,創造想像,把頭腦中平時所積累的表象挑出來重新組合成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位位鮮活的人物,一個個有形有色的事物,達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見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如臨其境,感到環境的恬靜或歡騰、曠遠或險峻……以上片斷中孫老師讓學生表演文中的林沖和洪教頭,學生興趣盎然,分組合作,一次一次地邊讀邊演,樂此不疲,學生使那個場景還原出來,學生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經其事。這樣學生讀出了人物的感情,讀出了人物的性格,讀出了人物的形象。孫老師在執教《三顧茅廬》中也運用表演讀,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表演求賢若渴的劉備、無禮粗魯的張飛,這樣表演朗讀起來,就符合人物性格特點了,真可謂有聲有色。當然表演讀要根據具體的課文、具體的語段來,有的語段適合表演讀,有的語段不適合表演讀,老師要因文而選。教師千萬不要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失去了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初衷了。
【案例六】《天游峰的掃路人》
師:哪一段寫遊人爬天游峰的?你讀一讀。
(一生讀)
師:你找得准,但聽你的朗讀爬天游峰悠哉悠哉的,誰能讓我聽了你的朗讀能聽出爬得累?(一生讀)
師:你聽他讀,好在哪兒?頂天立地——高,900多級,900多級,1800多級——台階真多,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讀得好,給你打99.999分,這0.001分扣在哪兒?
生:要稍慢點。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氣喘得厲害,要慢些。
(生讀此句)
師:容易嗎?不容易。誰來挑戰?讀得比他還好。
(請班內冠軍來讀)
師:打多少分?
生:100分。
師:聽他這么讀,我心裡也癢癢的,也想讀一讀。給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讀了你們也要讀。(師讀,掌聲)給我打分。
生:99.99的循環。
師:為什麼扣我一點點?
生:不知道。
師:講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號要停兩拍,顯示老人很累。
師:聽我讀得對不對(師讀)
生:你改的。「頂天立地」該響一點。
師:該怎麼讀,你教教我。(生讀)你還沒超過我。
生:應該不止一處重讀:「頂天立地、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氣」要很輕。
師:聽你們一起讀,都讀得好,我接受。(齊讀)超過我沒有?
生:超過!
師:拜你們為師,你們都是我的小老師。你們比我還強。還要我教嗎?
【策略六】利用讀後評價——比著讀
以上片斷,孫老師充分利用讀後評價的環節。像這樣的案例還有他執教的《拉薩的天空》、《只揀兒童多處行》,他多次引導學生關注讀的效果,「能打多少分?」「要達到100分該怎麼讀?」「為什麼扣他0.5分?」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標准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提高了朗讀指導的實效性。同時,他還要求學生給他的朗讀評分,讓學生做了一次小老師。這種換位可以讓學生更有興趣和激情去朗讀,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朗讀評價,盡管注意了積極性導向,但相對於學生來講仍然只是一種單調刺激。例如:「好」「讀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積極性評價語,這些評語是「狂轟濫炸」「屢見不鮮」,學生難以具體了解「好在哪裡」「差在哪」,評價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向孫老師那樣巧用評價,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採用打分式的評價。 在評價中重視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把評價貫穿於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並給予多次的評價機會。 通過准確得體、幽默風趣等技巧性、藝術性的評價語去調節課堂氣氛,激活課堂,為學生的朗讀營造出和諧愉快的美好境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孫雙金老師指導學生朗讀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所採用的策略當然也不止以上六種。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綜合性地選用一些朗讀教學指導策略,扎實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孫雙金老師在《教學三境界》一文中引用了這樣一句格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相信你,應該知道自己怎麼做了吧!
④ 小學語文朗讀課應該怎樣教學好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⑤ 如何指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賈宏霞 河北省張家口市高新區老鴉庄中心校前屯小學 075000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像。」這就說明,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訓練手段,不能簡單地認為朗讀是把書面語言還原成口頭語言,它不但有助於強化記憶,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學因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整體水平。 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動力。要達到《課程標准》有關朗讀的要求,激發興趣是首要任務。古代教育家重視「吟誦」,認為只有誦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體會出其中的妙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此意。 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欣賞聲情並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從中體味朗讀對表情達意的重要作用,然後進行模仿朗讀,要求朗讀時揣摩詞句,領會意境,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讓學生欣賞詩歌朗誦錄像,組織學生開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再就是在課堂上,採用帶讀、范讀、接力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課堂上每逢讀課文,大家都你爭我搶,氣氛熱烈。 二、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朗讀教學 1.抓疑難句子。 詞句是構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蘊含在字、詞、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過對詞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領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糶米》這篇課文,有這樣兩個疑難句子:「那些戴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就到櫃台前占卜他的命運。」「今年天照應,雨水調勻,小蟲子也不來作梗,一畝地多收了這么三五斗,誰都以為該透一透氣了。」要理解這兩個句子,關鍵在於這兩個「透」字。而理解這兩個「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再聯繫上下文,就會明白:前一個句子的「透」字,是氣也顧不得喘的意思,表現出農民糶米時急迫和緊張的心情;後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輕松一點,表現了農民豐收了,感到高興,以為可以輕松一下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米價會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課文的中心句,能畫龍點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上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句子,也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麼辛苦,多麼簡朴。」要理解這個中心句子的深層含義,就要加重語氣,反復朗讀它,使學生在感情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深切感受周總理人格的偉大。 3.抓「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句子,反復朗讀、體驗。 如《再見了,親人》,描寫的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在回國的列車上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由於年代久遠,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當時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那種「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師來講解,恐怕是難以將兩國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誼講得生動、傳情、清楚。只有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像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難於言傳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處。 三、根據課文的情感基調採取恰當的方式進行朗讀教學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各種類型的文章,基調或悲壯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簡潔平實。不同的情感基調,要採取不同的方式,通過朗讀來揣摩、體會、把握。感情基調歡快的,可通過生動傳神的表演性語調朗讀,對課文內容進行形象生動的再現,如《美麗的公雞》之類的課文。感情基調深沉、悲傷的課文,像《十里長街送總理》,要指導學生用緩慢、低沉、悲壯的語調朗讀。課前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讀課文時,讓學生模仿解說員的語調。描寫自然風光的課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寧靜,要指導學生用高昂、歡快又激動的語調,去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如讀《索溪峪的「野」》。教學《牛郎織女》之類的課文,則要用講故事的語調朗讀等等。 四、通過朗讀訓練語感 朗讀課文,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語速的快慢、重音、強調、停頓與連接、聲調的抑揚頓挫等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朗讀出不同的語調,所表達的感情也不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章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技巧、感悟規律、感悟作者的情感,從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朗讀是小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要採取多種措施克服小學生朗讀中的漏字、填字、語調平板、唱讀、拉腔脫調、語速過快或過慢、沒有語感、沒有韻味的毛病。正確指導學生朗讀,提高朗讀質量,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必須貫穿於語文教學始終,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駕馭好語言,自如地表情達意、與人交流。
⑥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