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語文書
第一單元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親
3 我的第一本書
4 列夫·托爾斯泰
5 再塑生命
綜合性學內習·寫作·口語交容際:獻給母親的歌
第二單元
6 雪
7 雷電頌
8 短文兩篇
9 海燕
10 組歌(節選)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
第三單元
11 敬畏自然
1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謎
14 大雁歸來
15 喂--出來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科海泛舟
第四單元
16 雲南的歌會
17 端午的鴨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
25 詩詞曲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
第六單元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人教版的
⑵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書後古詩
課後的十首古詩:
1.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徒(xi三聲)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烈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5.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7.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8.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9.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靜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說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0.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⑶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文言文有哪些
1.《桃花源記》陶淵明
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3.《核舟記》
魏學洢
4.大道之行也
《禮記》
5.杜甫詩三首
6.《三峽》
酈道元
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8.《觀潮
》周密
9.《湖心亭看雪》張岱
10.詩四首
⑷ 誰知道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的課外古詩十首
1、《贈從弟(其二)》——作者:劉楨 (魏朝)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釋義: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釋義: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3、《登幽州台歌》 ——作者:陳子昂(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釋義: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4、《終南別業》 ——作者:王維(唐)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釋義: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遷家到南山腳下。興致一來我獨自漫遊,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閑情漫步到水盡之外,坐下仰望白雲的飄動。偶爾與林中老叟相遇,談笑不停忘記了歸期。
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作者:李白(唐)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釋義:昨天的日子離我遠去,已經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擾亂了我的心,充滿了無限煩憂。長風吹過了幾萬里送來秋雁,對此可以開懷暢飲酣醉高樓。校書您的文章頗具建安風骨,又有我的詩如謝朓秀朗清發。我們都是心懷逸興壯思飛動,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輪明月。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涌,舉杯消愁心情更加憂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夠稱心如意,不如明天披頭散發駕舟漂流。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者:韓愈(唐)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釋義: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7、《無題》——作者:李商隱(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釋義: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8、《相見歡》——作者:李煜(南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釋義: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9、《登飛來峰》——作者:王安石(北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10、《蘇幕遮·懷舊》——作者:范仲淹(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釋義: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⑸ 八年級上的語文書(人教版)古詩有哪些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2,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3。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4。 一男附書至5,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6。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7。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8。急應河陽役9,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10。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⑹ 八年級下冊語文書
不知道你的語文書是哪個版本的,給你的是人教版八年下1-20課的,希望能幫上你。
1.《藤野先生》緋紅、標致、落第、不遜、詰責、托辭、油光可鑒、抑揚頓挫、深惡痛絕、物以稀為貴、
2.《我的母親》
翳、責罰、管束、氣量、廣漠、寬恕、質問、文縐縐、
3.《我的第一本書》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
4.《列夫 托爾斯泰》黝黑、滯留、愚鈍、器宇、禁錮、軒昂、犀利、侏儒、酒肆、尷尬、熾熱、粗製濫造、藏污納垢、鬱郁寡歡、鶴立雞群、正襟危坐、頷首低眉、誠惶誠恐、無可置疑、黯然失色、廣袤無垠、
5.《再塑生命》
搓捻、企盼、繁衍、遷徙、覓食、油然而生、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繁花似錦、風雲突變、不可名狀、落英繽紛、冥思遐想、期期艾艾、
6、《雪》
博識、美艷、消釋、褪盡、凜冽、升騰、脂粉奩、
7.《雷電頌》
睥睨、污穢、犀利、迸射、播弄、虐待、雷霆、躊躇、鞭撻、祈禱、懺悔、罪孽、拖泥帶水、
9.《海燕》
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
10《組歌》
執拗、憔悴、饋贈、真諦、璀璨、鑲嵌、酷肖、海誓山盟、長吁短嘆、千山萬壑、盛氣凌人、
11《敬畏自然》
蓬蒿、咫尺、狼藉、吶喊、自不量力、相形見絀、精巧絕倫、美味佳餚、
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蕭瑟、和煦、乾涸、吞噬、裸露、戈壁灘、滄海桑田、
13.《旅鼠之迷》
媲美、挑釁、篤信、鼠目寸光、相輔相成、
14《大雁歸來》
緘默、窺探、狩獵、顧忌、凋零、滑翔、目空一切、
15《喂 出來》哂笑、拍板、牟取、黑咕隆咚、顫顫巍巍、莫衷一是、胸有成竹、不容置疑、慷慨大方、一視同仁、任勞任怨、
16《雲南的歌會》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遊自在、龍吟鳳噦、
17《端午的鴨蛋》
腌、門楣、莧菜、籍貫、城隍廟、肅然起敬、囊螢映雪、
18《吆喝》
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隨機應變、合轍押韻、油嘴滑舌、
19《春酒》
家醅、一馬當先、顧名思義、
20《俗世奇人》蔫、怵、摳
⑺ 8年級語文書下的名著導讀是哪本書
八上: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八下:海底兩萬里、名人傳 《朝花夕拾》 文體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為「回憶散文」,本為散文文體,沉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五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朴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卻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重要篇目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時而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決在陰間」,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託,尋求「公正的裁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江湖庸醫耽誤,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寫於1926年10月12日)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現在《朝花夕拾》一書已成為人教版初二語文名著導讀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書也已選入蘇教版九下「名著推薦與閱讀」,也被選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導讀」,其中小引,《阿長與〈山海經〉》被選入讀本。 總起來看,《朝花夕拾》寫到他年少時代以至於到日本前後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情切感人,又有機的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作品賞析 1、《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朴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像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里是計程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濕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2、《朝花夕拾》讀後感 回到家,從書架里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著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面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鏡吾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准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3、讀《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發的祖母,是和我不兩立的人」!嗚呼,封建禮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吶喊》魯迅)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說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梁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麼單薄,那麼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4、《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溫暖。 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准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作品分 總體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來到北平當人力車夫,苦幹三年,湊足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 一落: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 二起:賣駱駝,拚命拉車,省吃儉用攢錢准備買新車。 二落:干包月時,祥子辛苦攢的錢也被孫偵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滅。 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 三落: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祥子的命運三部曲是「精進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 作品主題: 主要講述的是舊北京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本文痛斥了壓迫人民的無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淳樸善良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剝削、壓迫,控訴了舊社會活生生把人「變」成鬼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狹隘的個人主義,也揭示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主題。更體現了人是隨環境變換而改變的動物,可謂是最不堪一擊的。人性的丑惡在此暴露無遺。老舍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 小說概括及中心思想:《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自鄉間,日益凋蔽衰敗的農村使他無法生存下去,他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創立新的生活。他試過各種工作,最後選中拉洋車。這一職業選擇表明祥子盡管離開了土地,但其思維方式仍然是農民的。他習慣於個體勞動,同時又渴望有一輛像土地那樣靠得住的車。買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這是他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給了祥子實現志願的機遇,經過三年奮斗,他買上了車,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搶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擁有自己的一輛車的夢想,盡管他對自己的追求不無懷疑,幾度動搖,但仍然不斷振作起來,再度奮斗。應該說,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內容。而搏鬥的結局,是以祥子的失敗告終的,他終於未能做成擁有自己一輛車的夢。這部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刻性在於,它不僅描寫了嚴酷的生活環境對祥子的物質剝奪,而且還刻畫了樣子在生活理想被毀壞後的精神墮落。「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個勤勞善良的農村青年,就這樣被改塑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 人物形象概括 祥子——祥子來自農村,他老實,健壯,堅忍,如同駱駝一般。他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憑自己的力氣掙飯吃。但最後,經歷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經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經變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一個曾經是那麼要強的頭等車夫,最後卻還是沒有掙扎出悲慘的命運。祥子是舊社會貧苦勞動人民的縮影,他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苦難與無奈。 虎妞——潑辣而有心計的中年婦女,生就一副男兒性格,很會打理事物,將人和車廠管理的井井有條。 劉四爺——舊社會的袍哥人物,改良辦起了車廠,為人耿直,性格剛強,從不肯在外場失面子。 曹先生——一個平凡的教書人,愛好傳統美術,因為信奉社會主義,所以待人寬和,被祥子認為是「聖人」 高媽——心地善良、為人要強的老媽子,樂意幫助別人,經歷了不幸,學會了在舊社會最底層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開導祥子,是一個祥子很佩服的人。 小馬兒的祖父——一個一輩子要強,最後卻連自己的小孫子也救不了的車夫。 小福子——一個善良的、可悲的人物,是祥子喜歡的人,但留給我們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無限的思考。 二強子——一個自暴自棄的車夫。 人物性格變化: 祥子:(起初)老實、堅韌、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最後)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自甘墮落。 虎妞:心計重,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有著自己追求幸福的願望,對祥子有真誠的一面,另一方面剝削者的意識已經滲透到她的靈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佔有者、支配者。 小說主題: 社會層面:通常認為這部小說反映舊中國城市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祥子的悲劇中主要體現社會批判包括國民性批判的內涵; 文明與人性關系的層面:一個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含有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思考。老舍試圖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發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濁,對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的傷害深深憂慮。老舍這類探索現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獨特的。
⑻ 寫關於八年級上冊語文書的說明文
一、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冊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說明文的教材,與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對說明文的要求更為簡潔、准確,使得說明文教學理所應當成為本冊教材的重點。
其次,它體現了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的課程目標中的閱讀目標:「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這表明對說明文的閱讀也是初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之一。
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的具體內容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為五個板塊六個單元,這是從以往教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採用了這種模式。五個板塊分別是閱讀、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六個單元是指根據文章的內容或體裁把入選課文分為六個單元。下面我就按五個板塊加以說明:
1、 閱讀
據我所知,新教材的一至四冊都是30篇課文,五冊是25篇課文,估計六冊應該也是25篇課文。本冊教材六個單元共有30篇課文,根據內容和體裁分為:一單元,關於戰爭題材的文章;二單元,以「愛」為主題的文章;三單元,事物說明文;四單元,事理說明文;五單元,文言文單元(沒有明確的劃分標准);六單元,關於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單元。共有精讀課文16篇,略讀課文14篇,由於說明文的閱讀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所以三、四單元是教學的重點,而且《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館》、《大自然的語言》一直都是以前教材的重點篇目,在教學時應加以注意。
與以前的教材相比,說明文已經從第四冊提前到了新教材的第三冊,閱讀的量由以前的三個單元15篇課文減少到兩個單元10篇課文,並在單元設置上,把說明文單元安置在兩個記敘文單元和兩個文言文單元中間,與以前教材第四冊前三個單元都是說明文相比,更為合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